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合集下载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木脂素)及其苷类 v 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 ——有机酸、葡萄糖醛酸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黄酮
PPT文档演模板
•香豆 素
•蒽醌
•木脂 素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3.两性化合物: 结构中既有碱性基团也有酸性基团 氨基酸、蛋白质
4.中性化合物: 分子结构中既无碱性基团也无酸性 基团的化合物,如萜类和挥发油、 甾体等。
中药化学成分大多属于天然有机化合物, 类型众多,结构复杂,数目庞大。然而其结构 间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许多化合物在分子结 构中都包含着某些基本组成单位。 • 植物在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由不同的生 物合成途径产生出结构千差万别的代谢产物。 •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v (一)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 “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 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 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 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溶剂提取法
PPT文档演模板
羟酸单酰辅酶A是中药体内生物合成各种萜类、
甾类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PPT文档演模板
•MVA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三、莽 草 酸 途 径
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由这 一途径衍化生成,如苯丙素类、木脂素类、 香豆素类等。
此途径由莽草酸通过苯丙氨酸,生成桂 皮酸,再由桂皮酸生成各种苯丙素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物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纯化
•中药二次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 一、乙酸-丙二酸(AA-MA)途径 • 二、甲戊二羟酸(MVA)途径 • 三、莽草酸途径 • 四、 氨基酸途径 • 五、复合途径 • 六、中药中其他成分类型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开题报告

[传统学术型]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开题报告【传统学术型】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趋势,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传统学术型的角度出发,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概述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测定的过程。

在传统中药制备过程中,提取分离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不仅能提高中药的药效,还能帮助中药走向世界,提升中药的竞争力。

三、提取分离技术的方法1. 传统提取方法传统提取方法包括水煎法、醇沉法、乙醇提取法等。

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是存在着提取效率低、操作复杂、环境污染等问题。

2. 现代提取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不断涌现,如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效、环保、易操作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四、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在提取方法上,超声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分离技术上,固相萃取、逆流移动床等新技术逐渐成熟。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中药本身的质量和药效,更是对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我认为传统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应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

传统的提取方法和现代的分离技术相结合,必将为中药的传统与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传统学术型的角度对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希望这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2中药常用纯化技术

2中药常用纯化技术

一、水提醇沉法
含义:先以水为溶剂提取药材有效成分,再用不同浓度 乙醇沉淀除去提取液中杂质的方法。 原理:利用中药中的大多数成分易溶于水和醇的特性, 用水提出,并将提取液浓缩,加入适当的乙醇或水反复 数次沉降,除去其不溶解的物质,最后制得澄明的液体。
工艺依据
通过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交替处理 可保留生物碱盐类、苷类、氨基酸、有机酸等有效成分。
中药常用纯化方法的特点 和选用
中药开发研究所
用各种方法得到的提取物是包含诸多成分的混合 物,要想得到所需成分或单体化合物,须经反复 分离精制。 提取液一般体积较大,所含成分浓度较低,因此 须对提取液通过蒸发或蒸馏进行浓缩,进行进一 步的分离和精致。



一、水提醇沉法 二、醇提水沉法 三、盐析法 四、酸碱法 五、透析法 六、分馏法 七、 萃取法 八、系统溶剂分离法
氧化铝(Alumina)
表面含有铝羟基,一种强极性吸附剂,通过与极性化合 物和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根据形成条件不同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氧化铝。 1)酸性: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至氧化铝的悬浮 液pH为4,用于分离酸性物质或对酸稳定的中性物。 2)中性:水洗至中性 ,用于分离中性物。如醛、酮、酯、 醌等类有机物质 3)碱性:用于胺或生物碱的分离。 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活性等级。 化合物的吸附性与其极性成正比,各种化合物对氧化铝的 吸附性顺序为:酸和碱 > 醇、胺、硫醇 > 酯、醛、酮 > 芳香族化合物 > 卤代物、醚 >烯 > 饱和烃 注意:样品溶液中不含水
去除蛋白质、糊化淀粉、黏液质、油脂、脂溶性色素、树
脂、树胶、部分糖类等杂质。
①药材成分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性。 含醇量50%-60% 除淀粉、多糖等杂质 > 75% 除蛋白质等杂质 >80% 除全部蛋白质、多糖、无机盐等杂质 ②根据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分离纯化工艺ppt课件

分离纯化工艺ppt课件


亲脂性
苷元、生物碱、树脂、醛、酮、 醇、醌、有机酸、某些苷类
乙醚、氯仿
中等极 性
小 中 大
某些苷类(如强心苷等) 某些苷类(如黄酮苷等) 某些苷类(如皂苷、蒽醌苷等)
氯仿:乙醇 (2:1) 乙酸乙酯
正丁醇
亲水性 强亲水性
极性很大的苷、糖类、氨基酸、 丙酮、乙醇、
某些生物碱盐
甲醇
蛋白质、粘液质、果胶、糖类、 氨基酸、无机盐类
•机械分离处理的是两相或两相以上的混合物, 通过机械处理简单地就可将各相加以分离, 不涉及传质过程,例如过滤、沉降、离心分 离、旋风分离和压榨等。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传质分离处理的既可是均相体,也可是非均相体,通过单 个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差异进行分离,一般是依靠平 衡和速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3)温度调节 对蛋白质溶液进行溶剂沉淀分离,一般 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大多数酶和蛋白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 低而降低,可以利用温度差进行蛋白质分级沉淀。 (4)pH值的调节 蛋白质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度受pH值影 响,一般在等电点的溶解度最低。将pH值调节到溶液中多 数蛋白质带有相同的净电荷,可减少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 用,防止共沉淀。利用改变溶液的pH值可实现有选择的分 段沉淀。 (5)离子强度的调节 低浓度的中性盐类增加蛋白质在 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并且对蛋白质具有保护作用,防止 变性。要将蛋白质从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沉淀出来往往需 要更高的溶剂浓度。

中药化学第四章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技术

中药化学第四章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技术

K=CU/CL CU:上层浓度,CL:下层浓度。 若有两种成份时(A,B),则A,B各有其分
配系数KA,KB,则两者差别越大,分离效果越 好。
如,KA=10说明振摇一次平衡后,A则有90 %以上溶于上层溶液中。
而KB=0.l时,振摇一次平衡后,B则有90% 以上溶于下层中,过样A和B两成份就有较大程 度分离,连续分离萃取几次,就可能达到A,B 的全部分离。
仪器装置
该装置有3个部分组成。 输液部分。包括微型泵、移动相溶剂储槽和试样
液注射器。 萃取部分。由300~500根内径约2 mm、长度为
20~40 cm的萃取管连接而成。 收集检出部分。包括检出器及分步自动收集仪。
适用范围
目前DCCC法广泛用于皂苷、生物碱、酸性成分、蛋 白质、糖类等天然产物的分离和精制,特别是用于 皂苷类的分离,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铅盐沉淀法
原理 此法是利用中性醋酸铅和碱式醋酸铅在水和 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成 难溶性的铅盐或铅络合物沉淀的性质,使有 效成分和杂质分离。此法既可使杂质生成铅 盐沉淀除去,又可以使有效成分生成铅盐沉 淀。
铅盐沉淀法适用范围
中性醋酸盐(Pb(Ac)2)可用于沉淀天然药物成 分中的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黏液质、 鞣质、树脂、酸性皂苷、部分黄酮苷、蒽醌 苷、香豆素苷和某些色素等具有羧基、邻二 酚羟基的酸性或酚性物质。
氯仿:乙醚 由 某些苷类,如强心苷
乙酸乙酯
小 某些苷类,如黄酮苷
正丁醇
到 某些苷类,如皂苷,黄酮苷
丙酮、乙醇 大 极性很大的苷、糖类、氨基酸、某些生物
碱盐

蛋白质、黏液质、果胶、糖类、无机盐
(强亲水性)
二、适用范围
此法是早年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一种最重要的 方法,主要用于分离提纯含有极性不同的各种化 学成分的中药提取液。目前仍是最常用的方法,

三级常用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三级常用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三级常用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1提取技术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差不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幸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成分的溶出。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截了当阻碍到药品质量和药材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

煎煮法、渗漉法、浸渍法、回流法、水蒸汽蒸镭法等方法是中药提取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不同程度的存在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

提取过程有效成分缺失较大。

提取物中存在较多无效成分等缺点。

导致药效不明显。

阻碍中药制剂的开发。

为了解决中药提取过程存在的咨询题。

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开始应用。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物质处于超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体,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

有与液体相接近的密度,与气体相接近粘度及高的扩散系数。

故具有专门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淌、传递性能。

可代替传统的有毒、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在中药生产领域应用最多的是SFE-CO:技术。

因其临界条件温顺。

对大部分物质显化学惰性,有效地防止热敏性成分和化学不稳固性成分高温分解与氧化;易于操纵、不污染样品,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目前。

通过调剂温度、压力、加入适宜夹带剂等方法,SFE-CO:己成功地从中药中提得挥发油、生物碱、苯丙素、黄酮类、有机酚酸、苛类、话类以及天然色素等成分。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专门多,但要紧局限于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其中能够实现工业规模生产的仅是少数。

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属高压设备,其工程化而临着基础研究薄弱,以及设备压力高、投资大等咨询题。

因此, 要加强复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研究和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的放大研究及其配套设备的开发,以推动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工程化。

1.2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的原理是利用酶反应的高度专一性,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水解或降解,破坏细胞壁,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中药材提取——精选推荐

中药材提取——精选推荐

中药材提取、分离和纯化的新技术一、絮凝法分离技术。

传统的中药材提取普遍采用水提醇沉法作为提取有效成分,去除杂质的分离手段。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乙醇耗量大,生产成本高,安全生产系数低。

采用上海中药工程中心开发的絮凝法分离技术,则具有成本低、分离效果好K、操作安全简便等特点。

该方法是以天然产品壳聚糖经技术处理后作为絮凝剂加入中药材的水提取液中,以电离中和及吸附方式沉降带负电的粒子,如蛋白质、鞣质、粘稠质等胶体粒子,经沉淀、过滤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以上海中药三厂为例,应用该法提取的感冒退热冲剂其药效、药理及化学成份经对比,结果表明无显著变化。

而成本却降低了4/5。

二、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

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媒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的特点,是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的一项新技术。

实践证明,通过一套连续式微波萃取装置,从丹参中提取有效成份,已获得满意效果。

三、超临界萃取技术。

本技术是利用某种流体( 特别是CO2气体),在临界点具有特殊溶解能力的特点进行中药材的萃取分离,它可以防止各种有效成份的逸散和氧化。

提取过程通常在略高于萃取剂临界温度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简便安全,极少有破坏中药材中易挥发成分或生理活性物质的情况,没有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

四、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

高速逆流色谱是一种能实现连续有效地自动分离的实用分离技术。

该技术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样品无损耗,溶剂用量少,非常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分离和纯化。

它能构成连续、自动、高效和非高压的色谱系统,既能实现从微克量级的分离分析到数克上百毫升量级的制备提纯;又能用于未经处理的大量粗制样品的中间级分离,以及直接与间接的高纯度分离。

目前,在应用碱、蒽醌类衍生物、皂甙等有效成份方面,已获得满意的成果。

水提醇沉法用于中药药液的澄清,在药剂生产中广泛应用该法既要提取大部分有效成份,又能除去不溶乙醇的大部分蛋白质及部分多糖等杂质,从而保证了制剂的澄明度。

中药提取纯化与分离技术

中药提取纯化与分离技术
感谢观看
技术优化与改进的方向
提高提取率和纯度
通过优化提取条件、改进提取工艺、提高分离效果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提 取率和纯度。
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
通过研发新型提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提 高中药制剂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环保和安全性研究
在中药提取纯化与分离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和安全性研究,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环保 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实现中药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
对中药现代化的推动
中药提取纯化与分离技术的发展,为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
中药提取纯化与分离技术的挑战与问题
提取纯化过程中的损失问题
部分有效成分在提取纯化过程中可能遭受损 失,影响药效。
分离技术的局限性
现有分离技术对于某些复杂中药体系仍存在 一定局限性,难以实现完全分离。
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
应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中氨基酸、生物碱 等成分的分离纯化。
层析法
原理
利用中药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 配系数不同,将各成分分离。
影响因素
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成、层析条件等。
常用层析方法
薄层层析、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
应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如黄 酮类、皂苷类等。
凝胶过滤法
原理
利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将中药中的 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分离。
常用凝胶
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影响因素
凝胶种类、粒度、洗脱液种类等。
应用范围
适用于中药中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 物质的分离纯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学院:生科院班级:10(5)姓名:彭威学号:10418535得分:
[摘要]:近年来,在中药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法、半仿生提取法、高速离心分离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得中药提取既符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又能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的目的。

因此,运用新提取技术研究中药,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必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本综述简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势及局限性,并列举了在中药提取方面应用的实例,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这些技术在中药提纯分离的研究方面有着中药重要的得参考价值,企业应充分利用中药分离纯化技术来提高药物萃取的质量,让该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该技术的价值。

[关键词]:半仿生提取技术; 超声提取技术;生物酶解技术; 微波技术; 破碎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
一.引言
草药及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直接关系到产品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其内在质量、临床疗效、经济效益及GMP的实施。

传统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减压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等,这些方法通常是工艺复杂、耗时、产品纯度不高、对环境污染大,而且易残留有害物质。

所以科研工作者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提取效率高、选择性好、污染小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分离提取方法,加快了提取过程,提高了提取效率。

二.分离提取方法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所谓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是指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成为单一相态,即超临界流体,在超临界状态下,流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既具有与气体接近的粘度及高的扩散系数,又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

在超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引起流体密度很大的变化,并相应地表现为溶解度的变化,因此可以利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来实现萃取和分离的过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具有萃取速度快、提取率高、产品纯度好、流程简单、能耗低、过程无有机溶剂残留等优点。

当然SFE 技术对中药的活性成分提取也不是万能的,它同样具有自
身固有的局限性:
(1).SFE 技术的普适性不好。

由于CO2的非极性和低分子量的特点,SFE-CO2 主要适合那些非极性或弱极性、分子量小的物质(如油脂、挥发油等)的萃取。

对于极性强、分子量较大的物质(如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等)的萃取,则有难度,要加提携剂或较高压力下分段进行萃取。

不过国外已有报道应用全氟聚醚碳酸铵(PEPE)使SFE技术扩展到水溶性体系,使难以提取的强极性化合物如蛋白等由SFE 萃取。

(2).萃取过程中的装卸料未实现
连续化生产。

中草药原料多为固体(切制成片状或捣碎成粒状等),装卸料多采用间歇式。

同时萃取产物的收集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为防止交叉污染,更换产品时,装置的清洗尤为重要,也较为困难,故存在萃取装置的转产问题。

所以,在萃取过程中,装卸料的连续化生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3).设备造价昂贵,一次性投资大。

建一套500L×3的国外进口超临界装置大约4 000 多万到5 000 万元,建一套1500L × 3 的超临界装置大约8 000 多万到1 亿元,实际投资还要更高。

这导致产品成本较高,工业化普及困难。

2.大孔树脂吸附法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是以采用特殊的吸附剂从中药复方煎液中有选择地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除去无效成分的一种提取精制的新工艺。

此外,大孔吸附树脂还可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样品组成含量测定前的预分离。

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节省能源、成本低、产品纯度高、不吸潮等优点,因此,大孔树脂吸附法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麻氏等用大孔树脂分离银杏叶黄酮取得良好回收率。

陈氏等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银杏总内酯,得到质量合格而稳定的银杏叶提取物。

芦氏等利用大孔树脂法分离绞股皂苷得到良好收率。

耿氏等用大孔吸附树脂对三七叶中的总皂苷进行分离纯化,工艺流程已基本成熟,并进入日处理茎叶40 kg的中试阶段,所得三七叶苷含量达95%以上,提取率6%以上。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皂苷、黄酮、生物碱等成分上。

在应用中,还应建立对树脂残留物和裂解产物的检测方法,制定合理的限量标准。

除上述高新技术外,还有超微粉碎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等新的提取技术。

许多研究显示,这些新技术在中药
提取分离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从目前研究来看,这些技术还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局限性,特别是现在多为实验室研究阶段。

如何应用到中药制剂的生产当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很多,需要研究单位和企业联手,最终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问题,以真正让这些技术体现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提高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临床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作用。

3.半仿生提取法
半仿生提取法是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模拟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环境,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

药料即先将以一定pH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的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

提取用水的最佳pH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可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指标,采用比例分割法来优选。

这种提取方法可以提取和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半仿生提取法的局限性在于仍沿袭高温煎煮法使许多热敏,性物质受到破坏,降低了药效。

针对半仿生提取法的局限性,人们研制了仿生提取法。

它模拟人体胃、肠的内环境,提出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在低温下提取中药,并且引进酶催化,使药物转化成人体易综合利用的活性混合物,初步试验已显示比单纯水提的效果好。

在对多个单味中药和复方制剂的研究中,半仿生提取法已经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孙秀梅等对甘草进行“饮片颗粒化”研究中,以甘草次酸、甘草总黄酮、浸膏量为指标,对甘草作SBE 法和WE 法(水提法)比较,发现SBE 液中甘草总黄酮是WE 液的14 倍,其它两种指标也均高于WE 液,甘草饮片颗粒化以采用SBE 法为佳。

吕青淘等选择乙肝颗粒剂的提取工艺,分别采用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水提取法、水提取醇沉法,以黄芪甲苷、虎杖苷、柴胡皂苷、五味子乙素及干浸膏为指标,对四种提取液的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综合评价半仿生提取液中的五个指标成分含量最高,且SBE法的生产成本较低。

但目前半仿生提取法仍沿袭高温煎煮方式,容易影响许多有效活性成分,降低药效。

为此,陈慧洁等建议将提取温度改为近人体温度,在提取液中加入拟人体消化酶活性物质,使提取过程更接近于药物在人体胃肠道的转运吸收过程,更符合辨证施治的中医药理论。

三.结论:中药提取物质量研究和技术标准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技术成熟往往滞后于市场的要求。

质量管理的研究表明:在既无技术标准又无质保体系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生产出合格产品;有技术标准但无质保体系,产品质量也是不稳定的,质保体系是对技术标
准的有益补充。

因此,对中药提取物生产经营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非常必要。

中药提取物能否应用到中药管理体系中,并将其扩大到传统中药企业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政策的制定或修订是使中药提取物纳入到现代化的中药产业过程的保证,如果没有国家法规的出台和鼓励,这些先进的植物天然产物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控制办法,进入产业化
的整体进程将会延迟。

因此建议:
1.相关部门应组织攻关团队,加强基础研究,组织产、学、研结合,制订中药提取物产业发展规划;
2.推动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进程,使其纳入到中药现代化的主流中去;
3.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产业发展时,应对中药提取物产业给予优惠政策,以推动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进程;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增
强中药提取物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药提取物:急需产业化的调控和规范》2005-10-23
来源:中药现代化分离工艺与制剂技术
(2)《中药分离和纯化》2004-2-17
来源:中药现代化分离工艺与制剂技术
(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草药及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来源:ZCON 学术期刊杂志
(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2009-03-19 来源:中华硕博网WWW.CHINA-B.C0M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应用》凌宁生,刘志青,李林等.
中药用D-101型大孔树脂苯系列残留物分析研究[J]. 中草药,2002,33(2):122-124
(6)《浸提技术---半仿生提取法》2005-07-20
来源: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7)《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研究进展》来源: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网上互动平台
(8)《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2010-3-17作者:燕山正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