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甜面酱中米曲霉的分离与培养条件优化

合集下载

米曲霉种曲培养条件的优化21页PPT

米曲霉种曲培养条件的优化21页PPT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种曲培养条件的优化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米曲霉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

米曲霉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

米曲霉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作者:宗玉梅林巧赵树东杨柳炜邓远均侯云境来源:《现代食品·上》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利用单因素实验对米曲霉3.042培养基组成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分别研究了培养基碳源含量、氮源含量、营养因子、加水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初始pH对米曲霉生长情况的影响。

结果表明:蔗糖27g·L-1,硝酸钠2.5g·L-1,硫酸镁(MgSO4.7H20)0.6g·L-1,初始pH6.5,在30°C的环境下培养72h后,米曲霉生长得最好。

关键词:米曲霉3.042;单因素实验;培养基优化中图分类号:TS201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是中国传统发酵调味食品酱油酿造过程中使用的关键菌种之一,其产酶活力的高低会影响原料的利用率及产品的品质。

酱油的生产过程一般是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加热灭菌、检测、包装等,在这些过程中,涉及各种微生物的作用。

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酱油酿造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其中,霉菌是人们首要的研究对象,霉菌就有米曲霉、黑曲霉、红曲霉等。

米曲霉更是酱油酿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拥有极强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和糖化淀粉的能力,在酿造酱油的过程中,就是用种曲培养米曲霉,等米曲霉不断繁殖大量后就会分泌出各式各样的酶,其中最多也最重要的就是淀粉酶和蛋白酶”。

鉴别产品品质、提高原料利用率及降低生产成本基本上是以把酶活性的高低作为参考之一。

实际上,提高米曲霉产蛋白酶活力不仅仅能够使原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而且能够降低在酿造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概率,在工厂实际生产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提高米曲霉产蛋白酶活力可以通过优化米曲霉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实现。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1.1.1菌种米曲霉3.042,由四川省生生酱园食品有限公司分离出的一株高产米曲霉。

1.1.2主要仪器及试剂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乐祺电子天平(上海瑶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手提式不锈钢压力蒸气灭菌器、生物显微镜B204LED(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隔水式培养箱(黄石市恒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游标卡尺、苏净安泰洁净工作台、电子调温万用电炉(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四门双机双温冷柜(产品型号:QBSL-09S,耗电量5.0kW)、KQ5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从自然发酵小麦酱中筛选曲霉及制曲工艺研究

从自然发酵小麦酱中筛选曲霉及制曲工艺研究

从自然发酵小麦酱中筛选曲霉及制曲工艺研究陈清婵;简清梅;王劲松;孙爱红;李蓉【摘要】从自然发酵的小麦酱中分离得到4株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2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其进行生理效价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4号产糖化型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最强,且具有较强的产α-淀粉酶和酯化酶的能力,适合作为小麦酱制曲的发酵菌株.对其制曲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4%,制曲温度为32℃,制曲时间为70h的条件下,小麦曲的蛋白酶酶活力为549 U/g,较自然发酵制曲的481 U/g有较大提高.【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小麦酱;曲霉菌种;制曲【作者】陈清婵;简清梅;王劲松;孙爱红;李蓉【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北荆门448000;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北荆门448000;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北荆门448000;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北荆门448000;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北荆门4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4.2小麦酱作为我国广大农村一种传统的调味品,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酱类,一直以来由传统家庭式自然发酵方法生产,成品香气浓郁,风味俱佳,可代替酱油使用,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爱[1]。

现今,市面上销售酱制品主要以面酱[2-3]、黄豆酱[4]、豆瓣酱[5]、豆豉[6]为主,且对这些酱品的菌相分析和加工工艺都已进行过广泛研究。

而小麦酱在市面少见,且相关研究较少。

对小麦酱实行规模化生产,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发酵剂的优劣对发酵产品色泽、风味、口感等品质的影响尤其重要,故优良的酱类发酵剂应该来自于自然发酵生产的优质酱产品[7]。

对于小麦酱而言亦是如此,较优良的发酵剂菌种对于研究小麦酱发酵剂非常重要。

传统发酵小麦酱色泽鲜亮,口感极佳,这同参与其中的各种微生物发酵作用是紧密相关的。

 米曲霉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

 米曲霉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

米曲霉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的研究作者:宗玉梅,林巧,赵树东,杨柳炜,邓远均,侯云境来源:《现代食品》 2019年第5期◎ 宗玉梅1,林?巧1,赵树东1,杨柳炜1,邓远均2,侯云境2(1.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2.四川省生生酱园食品有限公司,四川?西昌?615000)Zong Yumei1, Lin?Qiao1, Zhao Shudong1, Yang Liuwei1, Deng Yuanjun2, HouYunjing2(1.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615000, China;2.Sichuan Shengshengjiangyuan Food Co., Ltd., Xichang?615000, China)摘?要:本文利用单因素实验对米曲霉3.042培养基组成成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分别研究了培养基碳源含量、氮源含量、营养因子、加水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初始pH对米曲霉生长情况的影响。

结果表明:蔗糖27 g·L-1,硝酸钠2.5 g·L-1,硫酸镁(Mg SO4?7H2O)0.6 g·L-1,初始pH 6.5,在30 ℃的环境下培养72 h后,米曲霉生长得最好。

关键词:米曲霉3.042;单因素实验;培养基优化Abstract:The composition and culture conditions of Aspergillus 3.042 medium were optimiz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the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 content, nitrogen source content, nutrition factor, water addition, culture temperature, culture time and initial pH on the growth of Aspergillus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pergillus 27 g·L-1 grew best when sucrose, sodium nitrate 2.5 g·L-1, ma gnesium sulfate 0.6 g·L-1, initial pH 6.5 and 72 h were cultured in 30 ℃ environment.Key words:Aspergillus 3.042;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Medium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S201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是中国传统发酵调味食品酱油酿造过程中使用的关键菌种之一,其产酶活力的高低会影响原料的利用率及产品的品质。

甜面酱发酵工艺试验研究

甜面酱发酵工艺试验研究

糖化酶活(U/g干曲)
85.1
172.0
237.0
325.6
190.6
98.7
(2)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1200
酶活力(U/g干曲)
(3)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2 24 36 48 60 制曲时间(h) 72 84
蛋白酶活
酶活力(U/g干曲)
1000
酶活力(U/g干曲)
800 600 400 200 0 65 70 75 80 85 制曲湿度(%) 90 95 100 蛋白酶活 糖化酶活
蛋白酶活(U/g干曲) 308.4 711.9 652.8 580.3 340.2
糖化酶活(U/g干曲) 44.2 320.8 271.1 172.0 135.1
2.2 人工接种双菌种制曲工艺研究
2.2.2 双菌种制曲正交实验设计
工艺条件 制曲温度(℃) 制曲湿度(%) 制曲时间(h) 因素 试验水平
1
A B C 28 70 48
2
30 80 60
3
32 90 72
菌株比例(米:黑)
D
1:1
2:1
3:1
2.2.3 双菌种制曲正交实验结果
因素 试验序号 A温度(℃) 1 2 3 4 5 6 7 8 9 K1 K2 K3 k1 k2 k3 R 28 28 28 30 30 30 32 32 32 912.4/678.2 975.1/742.8 950.8/698.1 304.1/226.1 325.0/247.6 316.9/232.7 20.9/21.5 B湿度(%) 80 85 90 80 85 90 80 85 90 842.4/608.1 1163.6/916.2 832.3/594.7 280.8/202.7 387.9/305.4 277.4/198.2 110.5/107.2 C时间(h) 48 60 72 60 72 48 72 48 60 877.8/687.2 932.6/645.0 1027.9/786.8 292.6/229.1 310.9/215.0 342.6/262.3 50.0/47.3 D比例 1:1 2:1 3:1 3:1 1:1 2:1 2:1 3:1 1:1 822.8/638.4 1060.6/795.8 954.9/684.8 274.3/212.8 353.5/265.3 318.3/228.3 79.2/52.5 蛋白酶活/糖化酶活 (U/g干曲) 205.7/164.3 410.3/305.4 296.4/208.5 288.9/187.2 383.7/321.7 302.5/233.8 347.8/256.6 369.6/289.1 233.4/152.4

甜面酱中黑曲霉的分离及制曲条件的优化

甜面酱中黑曲霉的分离及制曲条件的优化

甜面酱中黑曲霉的分离及制曲条件的优化甜面酱是一种以大豆、麦麸、小麦粉、糯米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传统食品。

甜面酱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等,具有增进食欲、健脾开胃、益气补血等功效。

而甜面酱中黑曲霉则是一种常见的发酵微生物,对甜面酱的品质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甜面酱中黑曲霉的分离及制曲条件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甜面酱中黑曲霉的分离1.1 采样和处理为了分离甜面酱中的黑曲霉,首先需要采集甜面酱样品。

采样时应选择不同产地、不同品牌、不同存放时间的甜面酱样品,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采样后,将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匀后用无菌铂丝在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

1.2 筛选和鉴定经过接种后,将琼脂平板培养在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3-5天。

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菌落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同时进行初步的筛选和鉴定。

1.3 确认分离在初步筛选和鉴定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认分离。

确认分离的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其中,形态学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特征来进行鉴定。

二、甜面酱中黑曲霉的制曲条件的优化2.1 原料的选择和处理甜面酱的制曲原料包括大豆、麦麸、小麦粉、糯米等。

在选择原料时,应注意原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原料。

同时,在处理原料时,应注意清洗、消毒、烘干等步骤,以保证原料的卫生和质量。

2.2 发酵条件的控制甜面酱的发酵过程是甜面酱中黑曲霉生长繁殖的重要环节。

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于甜面酱的品质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发酵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因素,以促进黑曲霉的生长和繁殖。

2.3 发酵剂的选择和添加发酵剂是指在甜面酱制曲过程中用于促进黑曲霉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

发酵剂的选择和添加对于甜面酱的品质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发酵剂包括红曲、黄曲、黑曲等。

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

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

米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日粮养分利用的影响米曲霉(Monascu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国传统发酵产品中的真菌。

其具有多样的生理功能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米曲霉发酵产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红曲酱中的黄酮类、多糖类和多肽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效果。

在畜禽饲料中添加米曲霉发酵产物,能够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畜禽健康生长。

然而,米曲霉的发酵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固态发酵的基质选择、初始水分含量、温度、pH值、发酵时间等。

为了优化米曲霉的发酵条件,提高其生物合成活性物质的产量,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对比了不同基质对米曲霉发酵产物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玉米和小麦等基质中,米曲霉发酵产物的产量较高,而在红薯和米糠等基质中产量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基质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和纤维素含量不同,导致发酵过程中的菌丝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存在差异。

其次,调查了不同初始水分含量对米曲霉发酵产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20%至30%的初始水分范围内,米曲霉发酵产物的产量和生物合成活性物质的含量均较高。

然而,当初始水分含量低于20%或高于30%时,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均受到不利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水分含量过低会限制菌丝生长和代谢物的合成,而水分含量过高则会导致发酵过程中的氧气供应不足和代谢物的稀释。

随后,分析了不同温度对米曲霉发酵产物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25°C至35°C的温度范围内,米曲霉发酵产物的合成活性物质的含量最高。

这可能是由于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米曲霉菌丝的生长和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活性物质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调查了不同pH值对米曲霉发酵产物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pH为5至7的中性条件下,米曲霉发酵产物的合成活性物质含量较高。

而在酸性(pH<5)或碱性(pH>7)条件下,发酵产物的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适宜的pH值有利于米曲霉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

传统甜面酱种曲中优势菌种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传统甜面酱种曲中优势菌种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传统甜面酱种曲中优势菌种的分离及初步鉴定刘彩香;孟鸳;李冬生;黄红霞;康旭【期刊名称】《中国调味品》【年(卷),期】2011(036)005【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传统甜面酱的质量,本研究从不同地区采集传统甜面酱种曲,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曲样中分离获得14株优势霉菌,并对所分离霉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采用湿室培养法结合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鉴定结果为曲霉科黑曲霉6株;曲霉科米曲霉7株;根霉1株.再把分离所得14株形态不同的霉菌分为三组,分别与实验室的菌株D(沪酿3.042)、C(黑曲霉属)和E(根霉属)进行分类比较其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8株霉菌表现出较高的酶活力,可考虑作为生产甜面酱的理想制曲菌种.【总页数】4页(P84-87)【作者】刘彩香;孟鸳;李冬生;黄红霞;康旭【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武汉430068;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武汉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相关文献】1.传统芥菜发酵制品中优势乳酸菌种的分离鉴定 [J], 林亲录;何煜波;谭兴和;秦丹;王燕2.湖南腊肉中优势菌种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J], 冯秀娟;刘成国;娄爱华;黄天柱3.陕北传统米酒曲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J], 郝莹;王卫卫;王莉娟;官小明;董静;孙军4.“生命营养液”中红曲菌种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J], 白飞荣;亚森·克力木;姚粟;李辉;刘洋;程池5.STEM理念下传统发酵工程系列实验项目式教学——以"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为例 [J], 宋金艳;马金刚;吕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甜面酱中米曲霉的分离与培养条件优化摘要:采用形态学观察对传统甜面酱中分离得到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米曲霉在培养时间56 h、湿度90%、曲料温度30 ℃的条件下,霉菌的产酶能力最高;接着采用响应面试验的Box-Behnken设计原理对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的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分析试验,使用SAS 9.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的回归拟合和方差分析,确定其关键影响因素的最终优化值,并且预测蛋白酶和糖化酶的最高酶活。

通过响应面试验可知,当培养时间为54 h、曲料湿度为90%、温度为31 ℃时,米曲霉中蛋白酶和糖化酶的酶活总和为1 764.34 U/g,与优化前相比,酶活提高了17.33%。

关键词:甜面浆;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形态学观察;培养条件;响应面试验传统自然发酵酱的风味远比人工保温发酵产品优良,因为变温发酵过程有利于风味物质的形成[1]。

因此对传统甜面酱种曲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筛选优良菌种用于工业化生产,对进一步提高甜面酱质量、改善其风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甜面酱的酿制主要采用沪酿3.042,并且甜面酱中主要功能菌株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2],所以,研究重点对甜面酱种曲中的米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培养条件的优化,为对其进一步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酱样品:于江苏省溧阳市收集的民间酱种曲样品。

培养基:菌落分离采用PDA培养基,菌种鉴定采用察氏培养基;霉菌发酵培养基(麸皮培养基)为250 mL三角瓶中加入8 g麸皮、2 g豆粕、10 mL水,于121 ℃灭菌30 min,摇散。

仪器设备:LDZX-50FBS型立式蒸汽压力灭菌锅购自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数码照相机购自北京华旗资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PX-300B生化培养箱购自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AIR TECH超净工作台购自苏净集团安泰公司,LHS-150SC 恒温恒湿箱购自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1.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在无菌条件下将曲捣碎,称取适量样品,选取适宜的稀释度用生理盐水稀释,采用含100 U/mL青霉素的PDA培养基,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每个稀释度接种3个平板,放置于30 ℃的培养箱内培养48 h,进行观察,将菌落形态不同的菌种分离,各自传代培养,至少进行3次传代分离,得到纯化菌种,保存菌种备用。

1.2.2 培养特征的观察对所有分离纯化的菌株划线平板培养后观察培养特征。

1.2.3 霉菌的鉴定湿室培养法[3]: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孢子至载玻片上,用无菌细口滴管吸取少量60 ℃培养基,滴加到载玻片的接种处,在培养基未彻底凝固之前,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盖玻片盖在琼脂块薄层上,轻压。

每皿倒入3 mL 20%的无菌甘油,使皿内的滤纸完全湿润以保持湿度。

将制成的载玻片湿室置于30 ℃恒温霉菌培养箱中培养3~5 d。

用无菌镊子将长有菌体的载玻片取出,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4]。

1.2.4 培养条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1)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在温度为30 ℃、曲料湿度为90%及其他培养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培养72 h,每隔8 h取样,测定其蛋白酶和糖化酶的酶活,确定菌株的最适培养时间。

2)曲料湿度对产酶的影响。

分别以70%、75%、80%、85%、90%、95%的曲料湿度,于30 ℃培养60 h后,测定其蛋白酶和糖化酶的酶活,确定最适产酶曲料湿度。

3)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在培养时间为60 h、曲料湿度为90%及其他培养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考察温度分别为26、28、30、32、34 ℃时蛋白酶和糖化酶的酶活,确定菌株的最适产酶温度。

1.2.5 响应面试验采用响应面试验的Box-Behnken设计原理对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的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分析试验[4-8],以x1(培养时间)、x2(曲料湿度)、x3(温度)3个因素为自变量,由于蛋白酶酶活与糖化酶酶活的变化趋势相近,所以以蛋白酶和糖化酶的总酶活为响应值y,试验因素的水平选取见表1。

使用SAS 9.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的回归拟合和方差分析,确定其关键影响因素的最终优化值,并且预测蛋白酶和糖化酶的最高酶活。

1.2.6 验证试验为了确定建立的模型与试验结果是否相符,以优化后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5次重复试验。

2 结果与分析2.1 酱种曲中霉菌的形态学特征对菌落形态和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头的形态进行观察,发现菌落初带黄色,然后变为黄绿色,老后颜色变暗。

分生孢子头疏松放射状,呈黄绿色,孢子梗粗糙无色,初步判断为曲霉科,属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图1)。

2.2 培养条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2.2.1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米曲霉在培养5~9 h时处于孢子发芽期,菌丝开始生长,所以在8 h时蛋白酶酶活几乎为零,糖化酶酶活也很低。

10 h后菌丝开始大量生长,当培养20 h左右,米曲霉开始产生孢子,蛋白酶酶活大幅度上升,糖化酶酶活也上升。

当曲料呈现淡黄色直至嫩黄绿色时,中性蛋白酶分泌最为旺盛[9]。

由图2可知,当培养时间为56 h左右时蛋白酶酶活达到了最大值,糖化酶酶活在培养时间为64 h左右时达到最大值。

当培养时间再延长,由于曲料的含水量比较高且酶活处于下降趋势,曲的酶活会下降得很快且容易染杂菌,导致曲的质量下降不利于后期的发酵。

因此制曲时间宜控制在56 h左右。

2.2.2 曲料湿度对产酶的影响由于米曲霉的代谢作用产生呼吸热和分解热,需要通风降温,在通风时曲料中的水分大量蒸发。

当曲料的湿度在90%以上时,米曲霉才会产孢子。

当制曲湿度偏低时,曲料中的水分大量减少,不利于米曲霉产孢子。

质量好的成曲要求孢子数在60亿个/g(以干基计)。

当湿度过大时,水容易形成水珠造成曲料的水分过大,曲料易染杂菌,且酶活易下降。

由图3可知,当制曲湿度在90%左右时,蛋白酶和糖化酶酶活最高。

2.2.3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霉菌的最适发芽温度为30 ℃左右,生产时一般控制在30~32 ℃。

温度低曲霉发芽慢,制曲的初期阶段曲料的水分大,在温度低的情况下小球菌会大量繁殖。

温度高也不适宜霉菌孢子发芽,却适合细菌增殖;且曲霉的代谢作用产生呼吸热和分解热,热量来不及散发,使曲料的品温过高,易烧曲,酶活下降。

由图4可知,当制曲温度在30 ℃左右时,霉菌的酶活最高。

2.3 响应面试验结果2.3.1 Box-Behnken试验结果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2.3.2 二次回归拟合及方差分析通过SAS 9.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该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以蛋白酶和糖化酶总酶活(y)为响应值,由SAS 9.1软件拟合得到全变量二次回归方程:y1= 1 708+60.125x1-4x2+160.375x3-379.375x12+10x1x2-100.75x1x3-302.125x22-63.5x2 x3-113.875x23。

由表3可知,x3、x12、x22为显著性影响因素,显著性水平P<0.05,模型显著,表明该模型具有显著意义,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10];R2为0.936 9,说明响应值(y)的变化有93.69%来源于所选变量,即培养时间、湿度和温度。

因此,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真实关系,可以利用该回归方程确定最佳培养条件。

为了进一步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最优点,通过SAS 9.1软件绘制响应面曲线图和等高线图,如图5、图6、图7所示。

等高线图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圆形表示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椭圆形则表示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

以上3图中图6的曲线最陡,说明x1和x3的交互作用较显著。

经过软件分析,回归模型存在极大值点。

当培养时间为54 h、曲料湿度为90%、温度为31 ℃时,蛋白酶和糖化酶的酶活总和最大估计值为1 766.63 U/g。

2.3.3 验证试验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作为米曲霉菌株的制曲培养条件,重复试验5次,5次试验的总酶活分别为1 823.6、1 745.1、1 720.0、1 752.9和1 780.1 U/g,总酶活平均值为1764.34 U/g。

3 结论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差异,空气中微生物菌群的种类以及比例也会有所不同,从而甜面酱种曲中霉菌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本研究筛选出的这株菌株初步鉴定为米曲霉,并通过同现在传统所用米曲霉沪酿3.042比对酶活发现其糖化酶和蛋白酶酶活能力显著优于沪酿 3.042[11],所以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资料确定了霉菌固态制曲培养条件的主要因素为培养时间、湿度和温度。

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这3个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及其相互作用,最终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为54 h、湿度为90%、温度为31 ℃,此时蛋白酶和糖化酶的酶活总和最大估计值为1 766.63 U/g。

优化后总酶活为1 764.34 U/g,与优化前相比,酶活提高了17.33%。

目前,生产上酱制品所用到的菌种与酱油的生产用菌种大致相同,但产业化酱制品风味比较淡薄,远不如传统酱制品风味浓郁,因此,研究传统甜面酱种曲菌种,筛选优良菌株,优化发酵条件,并进一步产业化生产,提高质量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1] 曾灿伟,金华勇,李冬生,等.自然与人工气候条件下酿造甜面酱过程中的菌相分析[J].中国调味品,2009,34(4):101-105.[2] CHEN Y R,MO S W,QIN S H. Effects of N+ ion implantation on wheat growth [J]. Nucl Instru Methods,1987,23(3):344-346.[3]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 费荣昌.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 第4版. 无锡:无锡轻工大学出版社,2001.59-63.[5] 幕运动. 响应面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1,22(3):91-94.[6] 刘建峰,葛向阳,梁云祥.响应面法优化豆粕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6):87-91.[7] WU C F J,HAMADA M. 试验设计与分析及参数优化[M].张润楚,郑海涛,兰燕,等,译.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69-271.[8] 王永菲,王成国. 响应面法的理论与应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3):236-240.[9] HAALAND P D. Experimental design in biotechnology[M]. New York:Marcel Dakker Inc,1989. 1-18.[10] 张鹏伟,储消和,郭美锦,等.响应面设计优化盐霉素发酵条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2):96-99.[11] 刘彩香,孟鸳,李冬生,等. 传统甜面酱种曲中优势菌种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 中国调味品,2011,36(5):96-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