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系统外文翻译文献

弱电系统外文翻译文献
弱电系统外文翻译文献

弱电系统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关于弱电系统的设计

电力应用按照电力输送功率的强弱可以分为强电与弱电两类。建筑及建筑群用电一般指交流220V50Hz及以上的强电。主要向人们提供电力能源,将电能转换为其他能源,例如空调用电,照明用电,动力用电等等。智能建筑中的弱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有交流与直流之分,交流36V以下,直流24V以下,如24V直流控制电源,或应急照明灯备用电源。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如电话、电视、计算机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弱电系统工程指第二类应用。主要包括:1、电视信号工程,如电视监控系统,有线电视。2、通信工程,如电话。3、智能消防工程。4、扩

声与音响工程,如小区中背景音乐广播,建筑物中的背景音乐。5、综合布线工程,主要用于计算机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功能的迅速强大,各种弱电系统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使以往的各种分类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各类工程的相互融合,就是系统集成。

第一章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1.1 一般规定及设计原则

1.1.1 一般规定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应符合质量优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并应与城镇建设规划和本地有线电视网的发展相适应。

(2) 系统设计的接收信号场强,宜取自实测数据。当获取实测数据确有困难时,可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计算场强值。

(3) 在新建和扩建小区的组网设计中,宜以自设前端或子分前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方式组网,或光纤直接入(FTTH)。网络宜具备宽带、双向、高速及三网融合功能。

(4) 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T 6510及行业标准《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规范》GY/T106的规定。

1.1.2 设计原则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有线电视系统应符合下列设计原则:

(1) 有线电视系统规模宜按用户终端数量分为下列四类:

A类:10000户以上;

B类:2001—10000户;

C类:301—2000户;

D类:300户以下。

(2) 建筑物与建筑群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宜由自设分前端或子分前端、二级光纤链路网、同轴电缆分配网及用户终端四部分组成,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宜符合图1.1的规定。

图1.1 HFC典型网络拓扑结构

(3) 系统设计时应明确下列主要条件和技术要求:

1)系统规模、用户分布及功能需求;

2)接入的有线电视网或自设前端的各类信号源和自办节目的数量、类别;

3)城镇的有线电视系统,应采用双向传输及三网融合技术方案;

4)接收天线设置点的实测场强值或理论计算的信号场强值及有线电视网络信号接口参数;

5)接收天线设置点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地貌以及干扰源、气象和大气污染状况等。

1.2 线路敷设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有线电视系统线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线电视系统的信号传输线缆,应采用特性阻抗为75Ω的同轴电缆。当选择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时,应符合广播电视短程光缆传输的相关规定。重要线路应考虑备用路由。

(2) 室内线路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或有内装饰的改建工程,采用暗导管敷设方式,在已建建筑物内,可采用明敷方式;

2)在强场强区,应穿钢导管并宜沿背对电视发射台方向的墙面敷设。

本设计传输线路采用SYWV75-5同轴电缆,穿PC20的管沿墙或顶棚敷设。

第二章可视对讲系统的设计

2.1 概述

为了方便访客和居民的沟通必须设立可视对讲系统。本系统是整个小区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将小区入口、中心、梯口、住家四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有效地防范外来人员自主进入小区及楼梯内,降低小区盗窃案件的发生,同时方便小区住户的出入。

可视对讲系统由楼宇电控防盗门附设电控门锁、闭门器、门口机和电源,室内机和管理机构成。门口机是为来访者提供呼叫主人并与其通话的设备;室内机用于住户接收呼叫,主人可通过与来访者交谈或者同时看见来访者的形态相貌而确认来访者的身份,然后决定是否开门;而管理人员则通过管理及监控,管理全楼或者整个辖区的安全。它可以为来访者与住户和管理者之间,提供联络的有效手段,配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小区住宅的安全性。

2.2 系统结构和功能

2.2.1 小区可视对讲系统设计的描述

(1) 人员进入口分类:当外来人员进入小区时,需要在单元处的对讲主机门口机上呼叫住户,只有得到住户的同意之后并且由住户遥控开锁之后,方可进入;当是住户进入小区时,可以用钥匙打开单元门,直接进入楼梯,也可以通过密码或者门禁卡开锁;

(2) 网络式结构:通过总线将住户室内分机连入在梯口的门口主机;各楼梯的门口主机引出电缆,接入设在小区入口的中心管理机,构成整个网络系统。

(3) 总体管理:中心管理机将管理所有的门口机,由门口机直接接到住户分机,中心管理机可以呼叫分机,分机也可直接呼叫管理中心机。

(4) 小区人口处:当保安人员发现有外来人员时可以通过管理中心呼叫住户,待其确认来访人员之后,方可允许外来人员进入小区内。

2.2.2 本对讲系统功能简介

(1) 分机可对主机和报警管理中心呼叫;双向编解码;管理中心显示所呼叫

号码(楼号及房号);管理中心呼叫小区任意用户,采用总线制主机位码管理系统。通过一条信号线就可从管理中心把小区多达64个主机串进网络之内。

(2) 用户分机需一根二芯信号线,无极性与模块连接,特别适合把分机直接交新楼住户自行安装,分机线路或分机故障将不影响系统使用。

(3) 分机号码无需在分机本身或模块上拨码式剪线,只需在主机上按已定程序从面板设定输入。

(4) 每个住户可使用单独的开锁密码,住户自动在键盘上更改开锁码,主机可多达256个开锁密码。

(5) 楼门口主机呼叫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可为所呼叫主机开锁。

(6) 用户可加接二次确认的门前机,主管理机可接四部副管理机。

(7) 查询打印所有存贮报警时间,地址

(8) 查询、打印用户入口资讯并及时输入住人员变动情况。

(9) 报警呼叫时显示下传的用户方位及相关信息,电子地图显示用户建筑平面图及具体报警点、警情。

(10) 物业管理、建筑资料库信息查询。

(11) 管理主机应具有抢线功能。

(12) 住户分机应具有免挂机功能,分机没挂好不影响呼叫。

2.2.3 可视对讲系统方案及型材的选择

(1)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对讲型或可视对讲型。但传输系统一般均应按可视对讲型设计。

(2) 独立的单元式公寓或高层住宅楼的访客对讲系统,宜选择不联网系统。智能化住宅小区应选用联网式访客对讲系统。

(3) 可视对讲型一般宜选黑白摄像系统,门口机应具有夜视功能,即具有红外线补光器,保证在夜间摄像清晰。

(4) 在要求较高的项目中,可视对讲宜选用彩色摄像系统。

(5) 对于每一户需要多个门口机和多台可视对讲分机的联网系统,应选择满足系统要求的相应设备。

(6) 对于单元式公寓宜选择带门禁管理功能的门口机,住户采用感应式IC 卡。

(7) 布线:

1)室内布线:电源线与信号线应分开敷设,信号线应选择屏蔽线,导线截面宜为0.4mm2的线缆,但系统的传输距离大于300m时,线径要相应增大。

2)系统应具有线路故障报警功能和蓄电池低压检测报警功能。

本工程可视对讲系统在一层单元入口处至住宅入口处设单元对讲主机,住宅内每户户内设一可视对讲分机,来访者可通过可视对讲主机直接与户内通话,住宅内可通过室内分机控制对讲门的开启.

本设计室外主机采用 GST-DJ6106,由 GST-18V2AY 提供一路18V电源,并且主机与电锁(DTIC控制器)相连接,室外主机通过层间分配器与室内分机GST-DJ6217 相连接,都与小区管理中心监视机联网,详见可视对讲系统图。

2.2.4 设备的安装

电线电缆由室外埋地方式引入楼内并穿镀锌钢管保护,埋地深度为0.8m,主机和分机墙上暗装,距地1.4m,电磁锁装于门上,设备用电由公共用电提供。各层接线盒采用86系列铁制接线盒,墙上暗装,距地1.8m,可视对讲分机接线盒采用86系列铁制接线盒,墙上暗装,距地1.4m。各层电缆选用PC20管顶棚暗敷方式或墙内暗装。

第三章综合布线及电话系统设计

3.1 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运用先进的布线技术,提供结构化的布线,其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了建筑物在使用期间无需重新布线就可以满足现在乃至将来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通常的综合布线系统主要针对语音和数据。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必须全面考虑业主的需求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根据需求按照国家设计规范选用不同的电缆、电缆组合、信息插座、适配器及布线路由,对每一个子系统进行综合的考虑及独立的设计,既不能产生瓶颈,又不能有过多的冗余。整个系统设计既需要考虑性能价格比,又要充分考虑未来的需求,综合布线不同于目前的电话通讯线路与计算机线路的简单相加,它是将整个小区的通讯线路融为一体,以便用户能更方便地利用通讯线路享受到现在与未来的多种服务。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综合布线系统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

(1) 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各建筑物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用户近期的实际使用及中远期发展的需求,确定系统的链路等级和进行系统配置。

(2) 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开放式星形拓扑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群或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文和视频等信号传输的要求。

(3)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中选用的缆线、连接器件、跳线等性能和类别必须全部满足该链路等级传输性能的要求。

(4) 综合布线系统与公用通信网的连接,应满足电信业务经营者为用户提供业务的需求,并预留安装接入设备的位置。

(5)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除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的规定。

3.2 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

一个好的综合布线系统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传输介质,介质直接影响带宽、传输速度和质量。目前通常使用四种传输介质: STP、UTP、FTP、光缆。

(1) STP:一种全屏蔽电缆,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较好的抗电磁干扰特性,过去曾广泛地用于数据传输。但是它的成本高且施工难度大。

(2) UTP:UTP定义成非屏蔽双绞线,它对电磁干扰的唯一防护就是双绞线的平衡特性。

(3) FTP:一种新的布线系统标准,这就是FTP屏蔽双绞线。它在四对双绞线外面包着一层铝的屏蔽层,通过屏蔽层和双绞线的平衡特性共同抵抗电磁干扰。FTP结合了STP的技术优点和UTP易于安装的特性,是性能价格比最好的一种传输介质。

(4) 光缆:容量大,抗干扰性强,在宽带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多应用于垂直干线子系统。

目前衡量一个布线系统的标准主要有:

a、国际标准ISO/IEC IS 11801

b、北美标准EIA/TIA568

c、欧洲标准EN 50173

目前标准中规格较高的是欧洲标准EN 50173。它更加强调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对人的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综合布线系统的传输能力提出了速度更快、带宽更宽的要求。新的网络协议和应用不断涌现,对现行的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D级(Class D)布线产品,也称为5类(Cat. 5)布线产品,可以支持目前存在的和出现的所有应用系统(目前网络技术的热点千兆位以太网的设计运行频率仍为100MHZ,与100兆以太网相同)。

一般来讲,屏蔽可比非屏蔽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高40dB左右。

设计一个布线系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当前及今后几十年网络发展对布线系统的要求

高速化:如 100 Mbps、155 Mbps、622 Mbps、 100 BASE-T、100 BASE-VG、ATM、千兆位以太网、 FDDI、 CDDI等。

可靠性:随着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要求布线系统有更高的可靠性。

(2) 布线系统环境

电磁场干扰环境日益恶化,电台、电视台、各种移动电话、工业用电等的日益增多使电磁干扰日益恶化。

(3) 布线系统应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15年—20年或更长的生命周期。

(4) 更换布线系统的困难大、投资大、影响大

因此,我们认为选择屏蔽布线系统或非屏蔽布线系统的依据是:

(1) 当用户目前及今后网络应用为低速应用时(10 BASE T, TOKEN RING),且布线环境无严重电磁干扰时,采用非屏蔽布线系统。

(2) 当用户目前及今后网络应用为 30 MHZ以上高速应用时,如 100 BASE-T、100 BASE-VG、FDDI、CDDI、ATM、千兆位以太网等,或者布线环境有较严重的电磁干扰时,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但造价昂贵。

(3) 当布线环境有大于等于 30MHZ以上的电磁干扰时,宜采用屏蔽布线系统。这一点在通信行业标准中已有明确表述。

本设计传输网络采用5类UTP,网络的平面布置和系统图等详见设计图纸。

3.3 电话系统的设计

3.3.1 系统概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话已经成为现代化家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本来综合布线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语音传输的要求,但考虑到小区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减少整个系统建设成本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设计时将数据和语音部分分开来做,为小区住户提供良好的语音通讯线路。

本设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条例来设计,在完成每户的基础上我们在前端预留一部分的接口,以备小区今后的扩充用。

3.3.2 线路设计

本工程由电信网引接外线,标准户型均为2对电话外线,住户内客厅、书房及主卧设一个电话出线口。布线方式具体如下:

(1) 电话系统进线设在楼梯间,并设置总配线架,通过楼层配线架引至各层的电话分线箱,从而进入各家各户。

(2) 本工程的电话电缆采用RVS-2 0.5mm,外套装PC20管沿墙或者地面敷设。

(3) 本工程的各层电话接线箱距地1.8米嵌墙安装,家庭弱电信息箱距地0。5m嵌墙安装,电话线的出线口距地0.3米暗装。

(4) 本工程的电话电缆及支线均采用铜芯双绞线,可为小区住户提供宽带上网服务。

红外数据通信技术外文翻译文献

红外数据通信技术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System Abstract Red outside data correspondence the technique be currently within the scope of world drive extensive usage of a kind of wireless conjunction technique, drive numerous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 support. Red outside the transceiver product have cost low, small scaled turn, the baud rate be quick, point to point SSL, be free from electromagnetism thousand Raos

etc. characteristics, can realization information at dis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fast, convenience, safely exchange and transmission, at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deliver aspect to own very obvious of advantage. Along with red outside the data deliver a technique more and more mature, the cost descend, red outside the transceiver necessarily will get at the short distance communication realm more extensive of application. The purpose that design this system is transmit customer’s operation information with infrared rays for transmit media, then demodulate original signal with receive circuit. It use coding chip to modulate signal and use decoding chip to demodulate signal. The coding chip is PT2262 and decoding chip is PT2272. Both chips are made in Taiwan. Main work principle is that we provide to input the information for the PT2262 with coding keyboard. The input information was coded by PT2262 and loading to high frequent load wave whose frequent is 38 kHz, then modulate infrared transmit dioxide and radiate space outside when it attian enough power. The receive circuit receive the signal and demodulate original information. The original signal was decoded by PT2272, so as to drive some circuit to accomplish customer’s operation demand. Keywords: Infrared dray;Code;Decoding;LM386;Red outside transceiv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Infrared Da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world wide use of a wireless connection technology, by the many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s supported. Is a data through electrical pulses and infrared optical pulse switch between the wireless data transceiver technology.

生态旅游英文文献

Gee Journal 31.4457-465457?1993 (Dec) b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Ecotoufism in the Small Island Caribbean Weave~ David B., Prof. Dl:, UniversiO, of Regina, Luther College, Regina, Saskatchewan $4S OA2, Canada ABSTRACT: Ecotourism-related strategies can serve to enhance the tourism industries of small Caribbean islands, which are presently dominated by a 3S (sea, sand, sun) produc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principles of Alternative Tourism can be applied to 3S tourism in order to minimiz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Secondly, diversionary ecotourism opportunities can be promoted to diversify the tourism product, thus providing a nature-oriented alternative to resort-based tourists. Thirdly, regional ecotourism, catering to ecotourists, can be fostered in mountainous interiors, peripheral islands, undeveloped coastlines, rural agricultural areas and in offshore reefs. A fourth strategy, exemplified by Dominica, entails a comprehensive ecotourism approach for destinations in which 3S tourism is undesired or unsuited. Introdactien The concept of ecotourism has attrac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interest among both academics and non-academics since the term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mid-1980s (see for example Boo t990; Goriup 1991; Lindberg 1991; Nelson, Butler and Wall 1993; Whelan 1991; Ziffer 1989). In a frequently cited definition, Ceballos-Lascurain (1988) characterizes ecotourism as Tourism that involves travelling to relatively undisturbed or uncontaminated natural areas with the specific object of studying, admiring and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its wild plants and animals, as well as any existing cultural aspects (both past and present) found in these areas. While this definition is useful in str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 of ecotourism, it is clear that the term has also co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range o f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llectively define an "alternative tourism" (AT) paradigm (Dernoi 1981; Krippendorf 1987; Singh, Theuns and Go 1989). This paradigm has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mass tourism" (CMT), which has been criticized as an often inappropriate form of tourism, especially for smaller destinations. CMT characteristics, outlined and contrasted in Tab 1 with the AT model, tend to appear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of a destination's cycle of evolution (Butler 1980; Christaller 1963; Stansfield 1978). With respect to accommodations, attractions, market and economic impact, the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cotourism and AT are merely other names for the early "exploration" stage of the resort cycle, when relatively unspoiled areas are opened up to further tourist incursions by a few pioneer travellers. However, as pointed out by Weaver (1991), what distinguishes this "circumstantial" AT from "deliberate" AT is the lack of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which attempt to ensure that the activity is maintained at environmentally,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levels. "Deliberate" ecotourism,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refore very" much associated with intentions of identifying and working within the carrying capacities of a particular area, and o f discouraging the emergence of a CM T product where it is deeme d to be undesirable or inappropriate. The recent proliferation of ecotourism case studies, based largely in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is not surprising in light of deliberate ecotourism's status as the fastest growing form o f tourism (Whelan 1991). For example, Dearden (1989) and Zurick (1992) examined the p h e n o m e n o n of mountain trekking in Nepal and northern Thailand respectively, while Boo (1990), and Fennell and

人工智能专业外文翻译-机器人

译文资料: 机器人 首先我介绍一下机器人产生的背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它应该说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共同的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个重大影响的一门科学技术,它的发展归功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加强了经济的投入,就加强了本国的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在不断探讨自然过程中,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需要能够解放人的一种奴隶。那么这种奴隶就是代替人们去能够从事复杂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人们对不可达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也是人们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需要。 机器人有三个发展阶段,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于把机器人分成三类,一种是第一代机器人,那么也叫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是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一个机械,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这样的话机器人可以重复的根据人当时示教的结果,再现出这种动作,比方说汽车的点焊机器人,它只要把这个点焊的过程示教完以后,它总是重复这样一种工作,它对于外界的环境没有感知,这个力操作力的大小,这个工件存在不存在,焊的好与坏,它并不知道,那么实际上这种从第一代机器人,也就存在它这种缺陷,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研究第二代机器人,叫带感觉的机器人,这种带感觉的机器人是类似人在某种功能的感觉,比如说力觉、触觉、滑觉、视觉、听觉和人进行相类比,有了各种各样的感觉,比方说在机器人抓一个物体的时候,它实际上力的大小能感觉出来,它能够通过视觉,能够去感受和识别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抓一个鸡蛋,它能通过一个触觉,知道它的力的大小和滑动的情况。第三代机器人,也是我们机器人学中一个理想的所追求的最高级的阶段,叫智能机器人,那么只要告诉它做什么,不用告诉它怎么去做,它就能完成运动,感知思维和人机通讯的这种功能和机能,那么这个目前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在局部有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但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没有存在,而只是随着我们不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它内涵越来越宽。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基本概况。由于我们国家存在很多其

指纹识别系统(文献综述)

指纹识别方法的综述 摘 要: 对在指纹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指纹分类、指纹的匹配过程中的方向图、滤波器、神经网络等关 键性原理和技术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对在各个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比较,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0 引 言 自动指纹识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利用计算机取代人工来进行指纹识别的一种方法。近年 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低价位指纹采集仪的出现以及高可靠算法的实现,更使得自动指纹识 别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 界和商业界的热点。相对于其他生物特征鉴别技术例如语音识别及虹膜识别,指纹识别具有许多独到 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身份认证技术,有着十分 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将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主流。 1 指纹取像 图 1 是一个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Automate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的简单流程。 → → → ↓ ↑ ———— 将一个人的指纹采集下来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是指纹自动识别的首要步骤。指纹图像的获取主要利用设备取像,方便实用,比较适合AFIS 。利用设备取像的主要方法又利用光学设备、晶体传感器和超声波来进行。光学取像设备是根据光的全反射原理来设计的。晶体传感器取像是根据谷线和脊线皮肤与传感器之间距离不同而产生的电容不同来设计的。超声波设备取像也是采用光波来取像,但由于超声波波长较短,抗干扰能力较强,所以成像的质量非常好。 2 图像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提取指纹,总会给指纹图像带来各种噪声。预处理的目的就是去除图像中的噪 音,把它变成一幅清晰的点线图,以便于提取正确的指纹特征。预处理是指纹自动识别过程的第一步,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指纹识别的效果。常用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Image Preprocessing and Feature Ex 2 t raction) 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方向图计算、图像滤波、二值化、细化、提取特征和后处理。当然这些步骤 可以根据系统和应用的具体情况再进行适当变化。文献[ 1 ]提出了基于脊线跟踪的方法能够指纹取像 图像预处理 特征提取 指纹识别 数据库管理

频谱感知技术外文翻译文献

频谱感知技术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一种新的协作频谱感知算法 摘要 该文提出了一种在认知无线网络控制信道带宽受限条件下基于信任度的双门限协同频谱感知算法。首先每个认知用户基于双检测门限独立进行频谱感知,但只有部分可靠的认知用户通过控制信道向认知无线网络基站发送本地感知结果。当所有的用户都不可靠时,选取信任度最高的认知用户发送本地感知结果进行判决。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同常规能量检测算法相比较,该算法能够在控制信道带宽受限条件下,以较少的网络开销获得更好的频谱感知性能。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信任度;双门限 1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的频谱资源与不断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然而根据现有的固定分配频谱资源策略,绝大多数频谱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据FCC 的调查统计,70%的已分配频谱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1[。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认知无线电技术由Joseph Mitola Ⅲ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5[]2[ 。频谱感知技术是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支撑技术之一。通常它又可以分为

能量检测法、匹配滤波器法和循环平稳特征法[4]。能量检测算法因为应用简单且无需知道任何授权用户信号的先验知识成为研究热点。认知用户在接入授权频带之前,必须首先感知该频带空闲即授权用户没有工作,否则会对授权用户造成干扰。一旦授权用户重新工作,认知用户必须退避,实现在不对授权用户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对频谱资源的共享。由于实际信道中的多径和阴影效应,单个认知用户频谱感知的性能并不乐观,针对这个问题D. Cabric 等人提出了协同频谱感知算法[5]-[6]。协同频谱感知算法性能较好,但是当认知用户数量很大的时候,控制信道的带宽将不够用。文献[7]中提出了一种在控制信道带宽受限条件下的基于双检测门限的频谱感知算法,该算法能够以较小的网络开销,获得接近普通单门限频谱检测算法的性能。针对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的需要,本文提出了认知无线电环境下一种基于信任度的双门限协同频谱感知算法。该算法中每个认知用户基于双检测门限独立进行频谱感知,但只有部分可靠的认知用户通过控制信道向认知无线网络基站发射感知报告。当所有的用户都不可靠时,选取信任度最高的认知用户发射感知报告进行判决。本文对该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并通过仿真表明,本文方法比较常规能量检测算法,在减小网络开销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性能。 2系统模型 假设一个认知无线电网络有N 个认知用户和一个认知无线网络基站,如图1 所示。认知无线网络基站负责管理和联系N 个认知用户,在收到认知用户的检测报告后做出最终判决。 图1. 认知无线电网络示意图 频谱感知的实质是一个二元假设问题,即 01 (),,()()()(),n t H x t h t s t n t H ?=??+? (1)

通信工程项目毕业材料外文翻译

用于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分布式网络编码控制信道 Alfred Asterjadhi等著 1 前言 大多数电磁频谱由政府机构长期指定给公司或机构专门用于区域或国家地区。由于这种资源的静态分配,许可频谱的许多部分在许多时间和/或位置未使用或未被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几种最近的无线技术在诸如IEEE802.11,蓝牙,Zigbee之类的非许可频段中运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WiMAX进行操作;这些技术已经看到这样的成功和扩散,他们正在访问的频谱- 主要是2.4 GHz ISM频段- 已经过度拥挤。为了为这些现有技术提供更多的频谱资源,并且允许替代和创新技术的潜在开发,最近已经提出允许被许可的设备(称为次要用户)访问那些许可的频谱资源,主要用户未被使用或零星地使用。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动态频谱接入(DSA),无线电设备发现和机会性利用未使用或未充分利用的频谱带的能力通常称为认知无线电(CR)技术。 DSA和CR最近都引起了无线通信和网络界的极大关注。通常设想两种主要应用。第一个是认知无线接入(CW A),根据该认知接入点,认知接入点负责识别未使用的许可频谱,并使用它来提供对次用户的接入。第二个应用是我们在这个技术中研究的应用,它是认知自组织网络(CAN),也就是使用 用于二级用户本身之间通信的无许可频谱,用于诸如点对点内容分发,环境监控,安全性等目的,灾难恢复情景通信,军事通信等等。 设计CAN系统比CW A有更多困难,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识别未使用的频谱。在CW A中,接入点的作用是连接到互联网,因此可以使用简单的策略来推断频谱可用性,例如查询频谱调节器在其地理位置的频谱可用性或直接与主用户协商频谱可用性或一些中间频谱经纪人另一方面,在CAN中,与频谱调节器或主要用户的缺乏直接通信需要二级用户能够使用检测技术自己识别未使用的频谱。第二个困难是辅助用户协调媒体访问目的。在CW A中存在接入点和通常所有二级用户直接与之通信(即,网络是单跳)的事实使得直接使用集中式媒体接入控制(MAC)解决方案,如时分多址(TDMA)或正交频分多址(OFDMA)。相反,预计CAN将跨越多跳,缺少集中控制器;而对于传统的单通道多跳自组织网络而言,这个问题的几个解决方案是已知的,因为假设我们处理允许设备访问的具有成

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译文 标题: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 亚诺什学院 - 布达佩斯经济科学大学 作者:塔玛拉拉茨 - 拉斯洛坡格左 引言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部分,这在匈牙利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国家没有壮观的自然景观,没有海滨、高山、雨林、珍奇动物的情况下,迷人的村庄、温泉、河流和湖泊这些旅游资源可以利用起来。优美环境与当地人们传统的热情接待相结合,能够提供给游客愉快的体验,让游客在安静的环境中得到放松并且欣赏到文化景观。 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匈牙利旅游资源呈现多样化,使国家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如果乡村旅游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就要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如何对其可持续性进行监测来达到促进农村发展的目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且通过提出匈牙利乡村旅游指标来了解被认为是这种类型的旅游的目前情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中关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发展,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旅游业是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1997年世界各地国际运送超过6.17亿人,年收益产生448亿美元(WTO,1998年),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力量。1996年产生生产总值3153.3亿美元,为255万人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生产应用程序。旅游业生产值占到世界10.7%的国内生产总值,766亿美元用于投资应用程序,每年都

外文翻译--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节选) 原文来源:Environment Impacts of Ecotourism;Edited by Ralf Buckley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cotourism Research,Griffith University,Australia CAIB Publishing;Oct,2008 生态旅游由于其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影响受到社会和保护区以及公司和消费者广泛吹捧。例如,在讨论进入保护区方面,旅游说客和生态旅游经营者宣称他们不仅将会采取措施师环境影响减到最小,而且生态旅游还会产生利益。然而,保护区也为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好处。 每年被人类消耗或污染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人类生存需要饮用水,可呼吸的空气和可用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是每个这些领域的主要的蓄水池。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已被不同程度地广泛地修改了。近原始的荒野地区和其他小改造的地区的环境正在不断减少,像城市中心,垃圾堆放场,矿场和单一种植区几乎完全修改的环境在继续扩大。有很多没有完全修改而又很重要的地方,如农村住宅,布罗德埃克牧区和被采伐的原始森林在最少修改的地区也继续扩大。为制止和扭转这些趋势,只在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发生大规模和深远的变化时才能成为可能。然而,如果在短期内没有这种变化,规模更大的混乱将逼近人类。 关于可持续能力和关乎人类生存的任何长期策略唯一最重要的组分,能够使世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原封不动的和功能的状态。当然,这是保护区全局系统的主要目标,包括世界遗产地区、生物圈储备、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然而,这些公园还不能独自地防止生物多样性持续损失:首先,因为他们是太小和不充分地代表性的;第二,因为他们不充分地被保护。目前,有公开和私有土地其他地区在被保护区系统之外的,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空气和水的质量有很大贡献。它们包括:像极地,高山,沙漠和海洋生态系一样很少人的地方;那些为木材和家畜产品使用的但其中很少使用牧场保留其原有的性质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地和牧场;人类的生活方式没有介入对自然环境的密集的修改的部族和社区土地。然后,随着人口和资源消耗量的继续增长,所有这些未保护的区域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开发和修改,例如采伐,农业清除和类似的冲击加速。特别是,其中一些区域涉及保护和储备,而且逐渐增长的人口压力正在导致土地清除和移民直到储备界限,有时会在保护的过程中出现侵犯。在被保护区界限不是明确界定或没有发现的地区,这样侵犯也许一般包括偷猎,非法收获,小规模移民和时而的军事演习。然而,甚而在国家公园界限已建立和强制执行的区域,侵犯可能仍然发生。有时,相关的立法也许允许发展某些类在公园界限之外的可能在保护区的周长附近增加杂草、病原生物、野生动物、水污染和火来源的压力,并且这些能不再人类进一步的干涉下在保护区里得到传播。 因此,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不仅能够通过增加保护区财产,改进现存储备的有效保护率,而且通过减少对储备区以外土地的修改得到改进,以便改进它的保护价值。 用纯粹财政术语来说,以现在的市场价购买高保护价值所有剩余的区域,在更加富有的政府和公司看来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并且宣称他们作为保护区。然而,由于许多政治原因,这是不太可能发生得。许多保护区管理代办处没有足够的金钱来管理他们现有的财产,更不用说发展它。全世界国家公园和相似的储备总面积继续慢慢地增长,并且在最近几年里给保护区的管理代办处的一些资助增加显著。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的保护区越来越资金短缺。同时,他们不断地受到人类的压力,这种压力同时来自于从在它们的边界之外的压力和游客的人数和期望增长的压力。结果,只有最大和最远的保

文献综述_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形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冯海东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荆州434023) 摘要:人工智能的历史并不久远,故将从人工智能的出现、形成、发展现 状及前景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现状分析,前景。 一.引言 人工智能最早是在1936年被英国的科学家图灵提出,并不为多数人所认知。 当时,他编写了一个下象棋的程序,这就是最早期的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著名的“图灵测试”,这也是最初判断是否是人工智能的方案,因此,图灵被尊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人工智能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起伏跌宕的过程,直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也不是很成熟,而且存在相当的缺陷。 通过搜集的资料,将详细的介绍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具体情况,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 1956年前的孕育期 (1) 从公元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到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F. Bacon),他们提出的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归纳法以及“知识就是力量”的警句,都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Leibniz)提出了万能符号和推理计算思想,为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播下了现代机器思维设计思想的种子。而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家布尔(G. Boole)创立的布尔代数,实现了用符号语言描述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推理法则。 (3) 20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的数学逻辑和关于计算的新思想,使人们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建立了计算与智能关系的概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国天才的数学家图灵(A. Tur-ing)在1936年提出了一种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即图灵机之后,1946年就由美国数学家莫克利(J. Mauchly)和埃柯特(J. Echert)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它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奠定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1950年图灵又发表了“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形象地指出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具有智能的标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 1934年美国神经生理学家麦克洛奇(W. McCulloch) 和匹兹(W. Pitts )建立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为以后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奠定了基础。 2. 1956年至1969年的诞生发育期 (1)1956年夏季,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麦卡锡(J.McCarthy)、明斯基(M. Minshy)、塞尔夫里奇(O. Selfridge)与索罗门夫(R. Solomonff)、 IBM的洛

虹膜识别外文翻译文献

虹膜识别外文翻译文献 虹膜识别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外文: The first chapter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iris recognition Biometrics is a technology fo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using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in the human body. Can be used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recognition, fingerprint, hand type face, iris, retina, pulse, ear etc.. Behavior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ignature, voice, gait, etc..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hand shape recognition,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facial recognition, iris recognition, signature recognition and other biometric technology, many techniques have been formed and mature to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a , has a long history, the ancient Egyptian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each part of the body size measure to carry out identity may be the earliest human based on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biometrics. But the modern biologic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began in twentieth Century 70 time metaphase, as biometric devices early is relatively expensive, so only a higher security level atomic test, production base.due to declining cost of microprocessor and various electronic components, precision gradually improve, control device of a biologic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commerce authorized, such as access control, attendance man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 safety certification field etc.. All biometric technology, iris recognition is currently used as a convenient and accurate.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外文翻译参考文献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外文翻译参考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翻译: 当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略述 摘要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多目标并以非接触式方式移动目标。越来越多的零售商、银行、交通管理系统、展览及物流供应商将这项新技术应

用于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这给RFID技术的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RFID系统的组成、原理及RFID技术的特点。本文比较了RFID 与传统条码,然后提供了一个简短的关于目前RFID应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物流

一、简 介 无线射频识别(RFID )是一种识别技术。与RFID 技术的前身——条码技术相比,RFID 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其成本高,RFID 技术至今未能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RFID 技术因其无需视线扫描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它能够降低劳动力水平,提高知名度并改善库存管理。 RFID 技术的普及提供了一项人或物体定位及追踪的解决方案。RFID 定位与跟踪系统根据独特的识别标签、阅读器与物体标签间射频通信的信号强度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主要适用于室内,而GPS 系统是不适合应用于室内的。 RFID 技术是一项基于“无线电频率”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静态或动态的人和对象。 RFID 标签是一个特殊的微芯片,植入商品中,可以跟踪和管理物理对象,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和跟踪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RFID 的系统组成部分包括: (1)标签(应答器):对象植入待确定。 (2)阅读器:可以读或读/写,按结构和技术。正如图1-1,RFID 的工作原理 图1-1 RFID 的工作原理 与计算机通讯 阅读器 电磁波(操作指 令和新的数据) 标签 发出的ID 代码和数据

5G无线通信网络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5G无线通信网络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翻译: 5G无线通信网络的蜂窝结构和关键技术 摘要 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已经或者即将在许多国家部署。然而,随着无线移动设备和服务的激增,仍然有一些挑战尤其是4G所不能容纳的,例如像频谱危机和高能量消耗。无线系统设计师们面临着满足新型无线应用对高数据速率和机动性要求的持续性增长的需求,因此他们已经开始研究被期望于2020年后就能部署的第五代无线系统。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提出一个有内门和外门情景之分的潜在的蜂窝结构,并且讨论了多种可行性关于5G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比如大量的MIMO技术,节能通信,认知的广播网络和可见光通信。面临潜在技术的未知挑战也被讨论了。 介绍 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合理的使用对世界经济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无线通信网络在全球ICT战略中也许是最挑剔的元素,并且支撑着很多其他的行业,它是世界上成长最快最有活力的行业之一。欧洲移动天文台(EMO)报道2010年移动通信业总计税收1740亿欧元,从而超过了航空航天业和制药业。无线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在商业运作和社交功能方面通信和生活的能力无线移动通信的显著成就表现在技术创新的快速步伐。从1991年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初次登场到2001年三代系统(3G)的首次起飞,无线移动网络已经实现了从一个纯粹的技术系统到一个能承载大量多媒体内容网络的转变。4G无线系统被设计出来用来满足IMT-A技术使用IP面向所有服务的需求。在4G系统中,先进的无线接口被用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和链路自适应技术。4G无线网络可支持数据速率可达1Gb/s的低流度,比如流动局域无线访问,还有速率高达100M/s的高流速,例如像移动访问。LTE系统和它的延伸系统LTE-A,作为实用的4G系统已经在全球于最近期或不久的将来部署。 然而,每年仍然有戏剧性增长数量的用户支持移动宽频带系统。越来越多的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乡村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中英文对照

外文文献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Rural tourism is a segment of the total tourist industry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Hungary, in a country with no spectacular natural attractions, without seaside, high mountains, rainforest or herds of exotic animals. However, its attractive cultural landscapes with small villages, thermal springs, rivers and lakes,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hospitality, are able to offer pleasant experiences to the kind of tourist who is looking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in a calm setting. On one h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Hungarian tourist supply and in the creation of a more complex and colourful country image. On the other hand, r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end, but the means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to increase the viability of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nd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local populations. If rural tourism is to fulfil all these roles, it has to be developed in a way that ensures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that of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itself. But what is a sustainable way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tourism ? How can sustainability be monitored and promoted in rural destination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presen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ngarian rural tourism through indicator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relevant for this type of tourism.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introduced by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Brundtland Report in 1987, def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ourism is one of the foremost economic activ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ing transported more than 617 million people internationally and generated 448 billion USD in receipts in 1997 (WTO, 1998). It is a major economic force, having generated in 1996 an estimated 3,153.3 billion USD in gross output, creating employment for app. 255 million people, producing app. 10.7 per cent of worl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vesting app. 766 billion USD in new facilit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