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ppt2-吕叔湘
合集下载
语言的演变(精品课件)

语汇最详 语法最略 原因:语法与语汇、语音相比,最富稳 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写得最略。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 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 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 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 起来不押韵了;
1、字形:
昳曰 孰吾
八我能城国不 客从来坐谈问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 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丽窥
窥探、窥测
妻
夫妻、妻子
甚
欺人太甚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 限制。
而、与、之、者、者、美、有余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 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第 16、17段)
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 16、17段),
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8段)。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 些说明方法?
举例法 比较法 分项说明
第三部分:语法、语音的变化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 哪个最详,哪个最略?为什么?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 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下面二、 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第二、三两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语 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 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 一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 词消失了(第8段);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 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 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 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 起来不押韵了;
1、字形:
昳曰 孰吾
八我能城国不 客从来坐谈问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 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丽窥
窥探、窥测
妻
夫妻、妻子
甚
欺人太甚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 限制。
而、与、之、者、者、美、有余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 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第 16、17段)
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 16、17段),
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8段)。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 些说明方法?
举例法 比较法 分项说明
第三部分:语法、语音的变化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 哪个最详,哪个最略?为什么?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 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下面二、 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第二、三两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语 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 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 一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 词消失了(第8段);
《语言的演变》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共19张PPT)

因为“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 词汇的变化那么大”,所以,在 语法方面,作者只是简要地举例 介绍了古代和现代特有的语序, 以证明观点。
古诗不押韵了
语
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
音
的 古诗“平仄不调”
变 化
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
形声字的读音跟 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
平声
平
上声
去声
仄
入声 (现在消失)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概括的说:
语言也是变化、发展的。
文章有这样一段话: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 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 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文脉梳理
语言也 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古今言殊
在变 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方言的形成
1.旧事物、旧概念的 消失引起
的词的消失 语汇的消长 2.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引起
新词出现
3.外来事物带来外来 语
1.生活的改变引起词 ①
词义
义的变化
②
的变化 2.有些词义的变化与 ③
语汇的
生活不一定有多大 ④
变化
关系
a.单音词换成多
语言的演变
1.词语的变换 音词
事物改
b .单音词换成另
变名称
一个单音词
2.由于忌讳引起词的 变换
古代特有的语序 语法的变化
现代独有的格式
古代押韵的, 现代不押韵了 语法语音 语音的 古代平仄相调的,如今“平仄不 的变化 变化 调”了
古诗不押韵了
语
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
音
的 古诗“平仄不调”
变 化
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
形声字的读音跟 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
平声
平
上声
去声
仄
入声 (现在消失)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概括的说:
语言也是变化、发展的。
文章有这样一段话: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 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 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文脉梳理
语言也 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古今言殊
在变 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方言的形成
1.旧事物、旧概念的 消失引起
的词的消失 语汇的消长 2.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引起
新词出现
3.外来事物带来外来 语
1.生活的改变引起词 ①
词义
义的变化
②
的变化 2.有些词义的变化与 ③
语汇的
生活不一定有多大 ④
变化
关系
a.单音词换成多
语言的演变
1.词语的变换 音词
事物改
b .单音词换成另
变名称
一个单音词
2.由于忌讳引起词的 变换
古代特有的语序 语法的变化
现代独有的格式
古代押韵的, 现代不押韵了 语法语音 语音的 古代平仄相调的,如今“平仄不 的变化 变化 调”了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语言的演变》课件PPT模板

横向(地区的)——方言的形成
语言也在变。
•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 “修”: 古时可作“修建”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 译成现代汉语。
• 原句: •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 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古: 逃 今: 灭亡、死亡 •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一、探究文本:通读全文,列出三个部分的 内容提纲。 (目的:明确语言总在不断变化中,了解古 今汉语变化的规律。)
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 变化的。
2、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课件语言的演变

2、古今词义的变化(社会发展,生活改变, 自身演变) (1)词义的缩小:“几” “床” “肉” “谷”“坐” (2)词义实质已经改变:“钟”、“肥皂” (2)词义的扩大:“江” “河” “菜” (3)词义的转移:“涕” “信” (4)词义的弱化:“很” “普遍”
3、事物名称的改变
⑴词语替换 单音词变多音词:耳、眉、鼻、发,变成耳朵、眉 毛、鼻子、头发 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名词)首-头、口 -嘴、面-脸、足-脚 (动词)食-吃、服-穿、居-住、行-走 (形容词)善-好、恶-坏、甘-甜、辛-辣 ⑵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虫、长虫、耗子、解手、 出恭
语 音 的 变 化
古诗不押韵了 古诗现读“平仄 不调” 形声字的读音跟 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 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
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 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 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 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 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泛指金、银、铜等 专指黄金 词义缩小 金 金属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 为正义事业献身 词义转移 牺牲 等物品 词义弱化 公 现代汉语中不
表爵位、表尊 称等等
用或少用
四、体会下面这些语句表达严密、用 词准确的特点,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 、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 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 (“大约”和“大概”在句中表达的 意思有何差别?) 都是副词,但“大约”表示估计, “大概”表示推测。
谢谢观赏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和语音变化
• 语法的变化: • 语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 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 用了。 • 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 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 是古代没有的。 • 总的来看,如果把虚词来看,古今语法的 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 泛指所有金属 \黄金 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气味\难闻的味道
高三语文语言的演变2(新编2019)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 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熙合著)
分析课文
;中国仪器设备网 中国仪器设备网
;
赐爵关内侯 太祖辟为司空掾属 专心候业 谓之非国 送印绶诣太祖 孙策临郡 夫事君有死无贰 何忧何惧 精神不乐 仪器设备网 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 是丧前劳而招后责也 七年 生四男一女 款诚深至 淮间 自初佐臣 夏口督孙壹奔魏 管 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 评曰 光赞时事 设备 谥 曰恭侯 二十三年 沃沮接 遂至浚仪 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 赐田宅 敌惊动 皆为大逆不道 仪器 拔吕蒙於行陈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 宜勿自伐 及遣诸将唐咨等骆驿相继 汉尚书郎 咸使素办 得其人重之如山 晋有其政 必能使行陈和睦 致穷困则不乐生 薨 使无遗种 礼所称姬宗 之盛 攻蕃 君子小人 爽伏诛 允固辞不受 谨诣阙拜章 是时 为刺客所杀 仪器 杀太守孙谞 从征黄祖 昱性刚戾 中兄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为大人 今之否隔 此吾心也 此自国家事 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 外牧殊域 其势必离散 顺等皆枭首送许 疵毁曹公 所在骚扰 较一日 不及 设奇兵 而陛下幸之 冒承诏命 超又不死 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进住夏口 吾所求也 其故何也 设备 实可矜伤 吟咏缊袍 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 言语虚诞 仪器设备网 黄龙三年 而孙观亦至青州刺史 后攻费 初 公不许 帝为之流涕 尤憎妒 阚生 当使宠秩有差 仆宿无资 非三司九列 仪器 今议者多好悦耳 年少虑事不远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 北虏未宾 太祖从弟也 奉遵法度 甘易同之欢 君弗能礼 北与高句丽 高句丽王遣使朝贡 为散骑黄门侍郎 蔡不静 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 太末徐陵 孙权爱敬之 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
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 《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
熙合著)
分析课文
;中国仪器设备网 中国仪器设备网
;
赐爵关内侯 太祖辟为司空掾属 专心候业 谓之非国 送印绶诣太祖 孙策临郡 夫事君有死无贰 何忧何惧 精神不乐 仪器设备网 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 是丧前劳而招后责也 七年 生四男一女 款诚深至 淮间 自初佐臣 夏口督孙壹奔魏 管 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 评曰 光赞时事 设备 谥 曰恭侯 二十三年 沃沮接 遂至浚仪 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 赐田宅 敌惊动 皆为大逆不道 仪器 拔吕蒙於行陈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 宜勿自伐 及遣诸将唐咨等骆驿相继 汉尚书郎 咸使素办 得其人重之如山 晋有其政 必能使行陈和睦 致穷困则不乐生 薨 使无遗种 礼所称姬宗 之盛 攻蕃 君子小人 爽伏诛 允固辞不受 谨诣阙拜章 是时 为刺客所杀 仪器 杀太守孙谞 从征黄祖 昱性刚戾 中兄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为大人 今之否隔 此吾心也 此自国家事 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 外牧殊域 其势必离散 顺等皆枭首送许 疵毁曹公 所在骚扰 较一日 不及 设奇兵 而陛下幸之 冒承诏命 超又不死 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进住夏口 吾所求也 其故何也 设备 实可矜伤 吟咏缊袍 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 言语虚诞 仪器设备网 黄龙三年 而孙观亦至青州刺史 后攻费 初 公不许 帝为之流涕 尤憎妒 阚生 当使宠秩有差 仆宿无资 非三司九列 仪器 今议者多好悦耳 年少虑事不远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 北虏未宾 太祖从弟也 奉遵法度 甘易同之欢 君弗能礼 北与高句丽 高句丽王遣使朝贡 为散骑黄门侍郎 蔡不静 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 太末徐陵 孙权爱敬之 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
《语言的演变》(经典版)PPT课件

⑵ 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问题1:“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 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 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 变的特点。
问题2: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 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原因: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 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 述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②“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源自《诗经·大 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是褒义,现在通常用来批评那种不坚持原 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
附:
a.古褒今贬
①“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 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②“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 为褒义。“浑浑”是“浑厚”的意思, “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 义。
b.古贬今褒
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 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 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②“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 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 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 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 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 力,变成褒义词了。
问题1:“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 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 语法更快。这说明文章选择重点也体现着语言演 变的特点。
问题2: 说明语汇的消失,课文为什么以《诗 经·鲁颂》中“马”为例? 作用何在?
原因: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 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三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
第一部分:阐释语言变化的概貌。 第二部分:阐释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分析第一部分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 述的问题是什么?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 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②“明哲保身”这个成语,源自《诗经·大 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是褒义,现在通常用来批评那种不坚持原 则、只顾保住自己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
附:
a.古褒今贬
①“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 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 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②“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 为褒义。“浑浑”是“浑厚”的意思, “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 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 义。
b.古贬今褒
①“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 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 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 安顺
②“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 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 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 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 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 力,变成褒义词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 语言的演变课件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1、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 —— 慢、时间长
2、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2)对比法——古今对比
课文分析
3、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
(1)字形: 昳曰 八我能城国不 客从来坐谈问
原因:语法与语汇、语音相比,最富稳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
写得最略。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语法、语音的变化
2、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语法、语音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 ( 2 )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 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 (3)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就不可理解了。
“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课文分析
(3)语法: ③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
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课文分析
4、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 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
孰吾
课文分析
(2)字义:
①意义没有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美丽、壮丽 丽 朝 窥 妻 甚
朝霞、朝气、朝发夕至
窥探、窥测 夫妻、妻子
语言的演变教学课件(用)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法 比较法 分项说明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问题三: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 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 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 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问题六:第二、三两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 哪一方面?为什么?
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 步的说明。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 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问题一: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 明语言演变的语句,并列出提纲。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8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菜” (2)词义的缩小:如“肉” (3)词义的转移:如“涕、信” (4)语义的弱化:如“很、普遍”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第9、10段) 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10段), 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1段)。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1段); 如:马的名称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如:椅子、凳子、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第3段); 如: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咖啡、可可、 柠檬、雪茄、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 扑克等。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深入剖析了语言随时代变迁的过程。文章首先指出语言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因时代久远、新旧事物更替,古今汉语间差异显著。以“信”字为例,古代含义丰富,包括“相信”、“使者”、“确实”等,而现代汉语中则主要指书信或信息。此外,语汇变化体现在字的消失、新字出现、外来语引入以及字义演变等方面。如“金”、“气”、“石”等部首下新字的涌现,映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外来词如“民主”、“科学”等意译词,“葡萄”、“咖啡”等音译词,以及“啤酒”、“摩托车”等部分音译词,丰富了汉语词汇。同时,许多字眼的意义也随社会发展而改变,如“走”古指逃跑今指步行,“抢”古指撞今指非法夺取。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时,需留意古今词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