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萧红研究资料汇总

萧红是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的弱势者群体的灵魂的皈依。
她的善的爱、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而且,这与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专制性,以及社会不公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显示着一种人性的深度。
当她以书写的方式表达着所有这些的时候,无视任何范式,而创造出了极具个人特质的自由的风格。
在她的一百余万字的文学遗产中,至少有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堪称经典之作。
婚恋史:生为女人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五四的大潮已落,而流风仍在。
这时,萧红已经是一个读过易卜生的《娜拉》和鲁迅的《伤逝》的青年了。
为了求得新知和爱情,她决然离家出走,远赴北平。
正如鲁迅在题作《娜拉走后怎样》讲演中说的:“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由于家庭断绝经济来源,半年之后,她被迫返回老家,遭到软禁;不久,又逃了出来,流浪在哈尔滨街头。
最后,在打熬不下去时,她只好找未婚夫王恩甲,开始有条件的同居。
很快,萧红发现受骗,于是再往北平,试图寻找一种独立的生活。
王恩甲追踪而至,结果返回哈尔滨的一家旅馆,实际上成了“人质”。
在她怀孕数月的时候,王恩甲弃她而去,所欠旅馆的巨额费用全部押在她的身上。
旅馆发出警告,如果她无力偿还,将有被卖做妓女的危险。
萧红在绝望之际,写信向《国际协报》求援。
这时,作为报社的一名业余编辑的萧军出现了。
两人迅即坠入爱河。
稍后,萧红趁哈尔滨发大水的机会逃了出去,与萧军结合。
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在医院里产下一个女婴,贫困中被迫送人;正是这“弃儿”,成为她,一位无力抚养孩子的年轻母亲的永久的伤痛。
此后,他们一面维持生计,一面开始写作,在朋友的资助下,出版了两个人的作品合集《跋涉》,但是随即遭到查禁。
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沈润冰 中央财经大学摘 要: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中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以独特的社会位置与人文视角创作出大量出色的小说作品。
她的小说别于寻常,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乡土的素描、细腻的描写、异样的语言、复杂多样的精神意蕴都是其艺术创作特色,形成了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小说艺术创作特性,显现出卓尔不群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萧红;小说艺术;《呼兰河传》作者简介:沈润冰(1996-),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62-02在二十世纪时中国的文坛上,“东北作家群”代表——萧红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与艺术价值备受瞩目,并受到多位文人学者的赞叹与推崇。
最著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对其《生死场》的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的确,她以贫苦岁月里的女性视角去深刻观照中国现实情状下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体现出较高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真实纯朴的乡土素描出生于黑龙江地主家庭的萧红,对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把握得极为精妙准确。
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寻常场景风物的描写、刻画,带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而这正是其小说独特性的一大彰显。
大昴星、火烧云、倭瓜花等自然意象早已化作了萧红笔下的一脉生机,而扎彩铺、黏糕、偏方土药等人文事物也成了她文思涌流里一片片独特神秘的景象。
这些朴实乡间的场面素描,或而构织成一幅幅真实纯朴的民俗风情画,或而呈现出自然恬静的乡间景物风貌,或而包涵着儿童视角下天真烂漫的自然景致。
萧红笔下场景的素描并非纯粹的环境描写,往往还会奠定情感基调,烘托行文氛围,显现社会面貌,对于展露广大农民的形象也有一定作用,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

读萧红《王阿嫂的死》内容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家乡特色(哈尔滨市呼兰人)和深沉的乡土情怀,并将这一情怀以一种细腻的、女性的又不失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来,不愧为“乡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
我将从萧红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入手,尝试分析其作品的乡土性和乡土情怀。
正文:一、作品中的乡土性体现我认为《王阿嫂的死》是一篇典型的乡土文学,这主要体现在它描述的乡土环境、农村具有乡土气质的最底层的人民、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农村悲剧上。
农村是美丽的。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
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气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等等,都是在中国的农村、或者说作者的家乡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将人一下子从城市抽离、引向那片充盈着土的气味的大地上。
不难看出这是秋天的景象,然而作者却并没有选用一般人所想象的秋日农村的特定景观:金灿灿的丰收农田,而是反复出现朝霞、雾气、迷离的气息等,这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是在亲身体验、融入场景之后提炼了最能凝聚家乡感情的一景一物来写,具有乡土性;同时,这些特殊的意象也隐含着作品沉重的基调,隐含着这片广袤大地上深重而沉默的灾难。
人民群众是这大地的主体,乡土文学的核心也自然围绕着特定地域的一群特定的人民(往往是农民)展开,《王阿嫂的死》也不例外。
“在村里,五妹子、楞三、竹三爷都是公共的名称。
是凡佣工阶级都是这样简单而不变化的名字。
这就是工人阶级一个天然的标识。
”这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现状,又同时能够反映出同一时代整个中国农村的状况。
他们在封建制度的地主压迫下日复一日重复繁重而单调的工作;泯灭了个性,“穷人连妻子都不是自己的”;即使尚存着淳朴的善良的情怀的妇女们,也不敢在地主面前抬头,只能偷偷地想办法,却因为这偷偷太过于微弱,而最终挽救不了王阿嫂可怜的生命。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摘要萧红作品具有浓厚的生命意识,生命书写与生存追问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
她常将人和物置于一个独特的时空坐标中,以封闭循环的时空描写人物命运,用开放发展的时空描写自然风貌,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注。
萧红尤其擅长写人,特别是儿童、女人和男人。
她描写了三种不同的儿童形象,即最纯粹的儿童、被伤害的儿童以及已异化的儿童。
她从自身的女性经验出发,思考女性的生命价值。
认为女性的生育和女性的身份得不到男权社会的公平对待,是女性悲剧的根源。
她抨击男权社会,笔下有各式各样的男性,唯独欠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男性形象。
在不同人的描写中,体现出萧红对人的特别关怀。
萧红认为人的原始生命力和来源于人心底的爱,是人克服生存困境的最根本力量。
萧红关注民间生活,她知悉民间思想对大众具有操控性,希望消除民间思想中的糟粕,呼唤“五四”精神。
关键词:萧红;生命书写;生存追问On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the Inquiry aboutSurvival in Xiao Hong's WorksABSTRACTXiao Hong's works possess the in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The description of life and the inquiry about survival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er works. She always places people and things in a unique space-time coordinate, in order to use a closed cycle space-time coordinate to describe the fate of characters and use an open develop space-time coordinate to describe the natural landscape, which to express her thoughts and concerns about life.Xiao Hong is especially good at describing people which are children, women and men. She describes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children images who are the purest children, the injured children and the alienated children. She thinks about the value of women's life from her own female experience. The origin of women's tragedy is that there is no fair treatment for female fertility and identity in male-dominated society. She criticized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She describes every kind of men, but only lack image of a stand-up man. Xiao Hong's works possess the intense consciousness of life. It shows that Xiao Hong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people. She believes that the primitive vital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love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force to overcome the plight of human existence.Xiao Hong focuses on the folk life and she knows that the nongovernmental ideological control the public. She wants to eliminate the dross in the folk thought and calls for the May Fourth spirit.Keywords:Xiao Hong, Description of Life, Inquiry about Survival目录摘要 (3)ABSTRACT (4)第一章绪论 (6)1.1选题缘由 (6)1.2文献综述 (7)1.3研究方法 (8)第二章人生体验与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9)2.1童年经验与萧红自身生命意识的确立 (9)2.2“无家情结”与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12)第三章萧红作品对生命的书写 (15)3.1时空体形式下的生命书写 (15)3.1.1封闭循环的时空与人物命运 (16)3.1.2开放发展的时空与自然风貌 (17)3.2萧红作品对人的开掘 (18)3.2.1三种不同的儿童形象 (18)3.2.2女性悲剧的根源 (20)3.2.3懦弱的“掌权”之人 (22)第四章萧红作品对生存的追问 (25)4.1女性生存意义的追问 (25)4.2生存困境中生存意义的追问 (27)4.2.1 生存困境中人所迸发的原始生命力 (27)4.2.2生存困境中人源于心底的爱 (29)4.3中国民间思想对人生存影响的追问 (31)4.3.1民间思想对人生存的影响 (32)4.3.2回归人文关怀,探寻生存之路 (34)结语 (37)参考文献 (38)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0)后记 (41)第一章绪论萧红的作品以人和生存作为关注点,她写活了生命,写绝了生存。
萧红《王阿嫂的死》的叙事时间解读

萧红《王阿嫂的死》的叙事时间解读作者:刘中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9期内容摘要:萧红小说《王阿嫂的死》在叙事时间方面有独特之处。
就时序来说,这篇小说的叙述时间不是按照常规意义的小说以故事时间的顺序排列,而是运用了错时叙述的技巧从时长来看,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延缓五种类型在文本中都有所体现;从频率的角度而言,单一叙述、概括叙述、多重叙述的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内涵。
关键词:萧红;小说;王阿嫂的死;叙事时间《王阿嫂的死》出自于萧红的第一部文集《跋涉》,作品通过描写农民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农民和地主间的阶级对立。
这部作品在叙事方面有着显著的特色。
本文将利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时间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
海德格尔站在其“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点将时间分为了三种类型:“将来、曾在、当前”。
有学者表示“在萧红较成熟的作品中,在时间的向度上,往往是指向曾在的”。
[1]而罗利在《英国小说和三种时间》一文中,也将时间分为三种类型:一.宇宙时间(循环往复的)二.历史时间(直线性的);三.存在时间(垂直线性的)。
就分析叙事作品而言,我们更多涉及的是线性时间,即历史时间。
众所周知,现实中,同一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件事,但在作品中无论把哪件事叙述出来,都需要有个先后顺序,用文字一个个、一句句、一行行的叙述,读者也只能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阅读,所以叙事作品的叙事时间都是单向的线性时间。
尽管叙事作品中呈现的叙事时间是线性时间,但分析起来也并不容易。
谭君强在《叙事学导论》中说:“对于时间的种种区分离不开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最为基本的不同时态。
[2]”并且他表示,对作品进行叙事分析时,一般都会涉及到三方面的时间问题,一.什么时候;二.多长时间;三.故事发生的频繁程度。
而这些问题可归结为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角度。
一.时序就时序来说,小说《王阿嫂的死》的叙述时间并不是完全按照故事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
“在时间分析中,通常将故事发生的先后时序与叙事文本时序之间出现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不相吻合称为错时。
萧红《王阿嫂的死》言述风格赏析

作者: 蓝露怡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89-94页
摘要:关于萧红的处女作问题虽多有争议,但无疑《王阿嫂的死》是作者最早写作并发表的几篇作品之一.按萧军任编辑顾问的《萧红作品欣赏》中的萧红年表,《王阿嫂的死》发表于1933年元旦;按《萧红全集》所列萧红年谱,《王阿嫂的死》写成于33年5月21日,发表时间不详,《弃儿》则发表于同年5月6日.较多人认为《弃儿》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有人考证,《春曲》更早于《弃儿》,若按此说,《王阿嫂的死》则晚于此二篇.不过,《弃儿》和《春曲》都是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声幽曲,而以写下层人民的苦难著称的萧红所写的第一篇这类作品,无疑是《王阿嫂的死》,所以,《萧红全集》将该篇列在卷首,也是富有深意的.。
萧红王阿嫂的死读书笔记

萧红王阿嫂的死读书笔记萧红的《王阿嫂的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萧红的《王阿嫂的知死》的主要内容主人公王阿嫂是一个善良、勤奋的农村妇女,和其他家庭穷困的妇女一样,她迫于生活压力为张地主家做活。
善良的王阿嫂收留了被张地主欺负的五岁女童小环。
王阿嫂的丈夫因为拉货时石头绊倒了马,而被张地主克扣了一年的工钱,王阿嫂的丈夫从此萎靡不振、疯疯癫癫,张地主暗中放火烧死了他。
此时王阿嫂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得知丈夫葬身火海,王阿嫂伤痛欲道绝,与小环相依为命。
然而日子并不太平,几个月后,因王阿嫂在田野上小憩了一会儿,被张地主看到后向专她的肚子踢了一脚。
王阿嫂几天都没有到田里做工,田里的妇女们正商量着去王阿嫂家探望的时候,小环跌跌撞撞跑来,说自己的妈妈不说话了。
而当妇女们赶到王阿嫂的家中,看到王阿嫂倒在血泊中,还有一个蠕动的婴属儿。
王阿嫂已经死去,而刚出生的婴儿也在五分钟后死去了。
小环跟着送葬的队伍,却没有流出一滴眼泪。
萧红的原名是啥??她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是什么??萧红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萧红的文学常识著作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萧红最早(1932年)创作的诗歌。
《幻觉》是萧红认识萧军后,创作的一首诗歌(1932年7月30日),后发表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一篇纪实散文《弃儿》(载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新桥中心小学莫丽剑内容摘要:萧红以一个女性最原始最本能的体验来洞察着这个社会,关注着女性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幸命运。
她的作品或者将时代主题与女性关怀紧密结合,或者不受时尚影响执著于女性关怀的命题,但始终立足于顽强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表现,而不为程式与潮流所拘囿,充分体现了她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
关键词:萧红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性别困境悲剧情怀反抗意识中国现代文学30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在这30年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女作家,打破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男性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文学领域吹来一股清新独特的女性之风。
从20年代的冰心、丁玲到30年代的张爱玲、苏青,纷纷吟唱出中国新女性的种种强烈的心声,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话语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在其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我们讲述了女性在性别问题上遭遇的不公平的压迫和歧视;描述了一幅幅女性生存悲剧的图画;并表达了潜意识中对命运不公的反抗,从而赢得了在文学史上永恒的位置,她就是萧红。
萧红以一个女性最原始最本能的体验来洞察着这个社会,关注着女性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幸命运。
她的作品或者将时代主题与女性关怀紧密结合,或者不受时尚影响执著于女性关怀的命题,始终立足于顽强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表现,而不为程式与潮流所拘囿,充分体现了她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
一、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深刻地来源于“性别”因素。
性别之说,古代早有定论:《圣经》说:“女人是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的”,孔子也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他们对女性“边缘”地位的定位,决定了东西方不约而同地把女性当作男性的“附庸”或者“物”来看待,而女性“人”的身份却被他们有意无意抹煞了,以至于长期以来,大部分女性除去在规定的位置,用被假塑或假冒的形象出现,以被强制的语言说话外,甚至从未浮出过历史的地平线。
同样,性别对于萧红来说,也是一个关系到她生存立足的大问题,从她出生时被轻视、求学的艰苦抗争、抗婚后遭放逐,直到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左冲右突,寻求一条女性自强之路,性别始终是一个困扰她的迫切而严重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幅极短,场景也不是很大。
但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是其乡土小说中成功的篇章之一,。
下面,就让我讲讲我的阅读心德。
全文共分为六节,写的是有孕在身的“王阿嫂”因失去丈夫过度悲伤、劳累,在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后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并且通过写“王阿嫂的死”来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
“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地主们从不管农民的死活,时时刻刻变着法儿的剥削他们。
“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他们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
”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更不消说别的了。
萧红些这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苦。
难得她有这样的出生却懂得反抗,懂得争取自由,否则,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陷入封建家长的摆弄之中。
尽管后来萧红的生生活道路布满荆棘,但总好过被别人支配一辈子,她离家私奔体现了莫
大的勇气,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屈服,这是她的性格所在。
正因为如此,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并且隐含着浓烈的悲剧味道。
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命运,依旧如蝼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心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王大哥”的死,没有换来村民对地主的不满与反抗,不知情的妇人们甚至还说“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心;什么事情,张老爷子,都是帮忙的。
”对“张老爷子”感恩戴德,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可笑的场面,形成的强大的反差,自然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冲击。
当然,文中也不乏人性的闪光点,不管是处于真心还是假意,总归又善良和美丽的一面,也是一点小小的慰藉。
“竹三爷”对“小环”的怜悯,“李愣三”对“王阿嫂”暗中的关心,“王妹子”对“王阿嫂”的照顾等等。
虽然这些人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同样的卑微,但对于比自己更弱小,更卑微的人他们还是存有一丝怜悯之心,这是同为下位者的惺惺相惜。
即使不能名正言顺的给与帮助,总还是会在暗地里相互扶持。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出尽管萧红写的这些小说都以悲剧为总格调,以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为出发点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丑陋面貌,但是,总会有人性的美贯穿在一些细节上,说明她本人虽痛心于农民阶级的愚昧,却一直坚信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只要人
性未被扼杀,这个民族迟早会兴盛。
再者,从作者的创作方法上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顺叙、插叙的手法。
先写“王阿嫂”在其丈夫过世后独自支撑整个家的艰苦生活,再插入“王大哥”惨死的原因和过程,最后回到“现在”写”王阿嫂之死”。
这样设计更加突出“王阿嫂”的悲剧性。
“王阿嫂”是封建礼教调教出来的产物,“女以夫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得知“王大哥”被“张地主”烧死后,她失去了理智,啕天大哭,声音“凄惨泌血”,连听的人都免不得被这“滴血的声音诱惑得哭了”,“王阿嫂”哭的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哭诉自己坎坷的命运。
一个弱女子,在封建农耕社会若失去了男子的依靠,就根本无法活下去,而“王阿嫂”却只能咬着牙苦干,养活自己和“小环”。
因为她们无人可靠,等待她们的只有永无止尽的劳动。
萧红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因此她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笼罩在中国农民头上的阴云有多厚,更加迫切的局的解放、改革的重要性,从而用文字表现出来的震撼力也大大加强,文章的深度自然而然也就的到提升。
另外,作者的比喻手法、细节描写运用的相当的不错。
比喻例如,把“茄子”比成“紫色的铃铛”十分新鲜、恰当;把“王阿嫂”比成“一条瘦龙”,不仅贴切,更突出其瘦骨嶙峋的身板;把她的“悲哀”比成“沉淀了的淀粉,”沉重的厉害,浓厚的不可分解;把“张地主”比成一只“阴毒的老鹰,”使“张老爷”丑陋、残暴的一面表现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剥削者的形象,令人厌恶、痛恨。
细节描写也是相当的成功,例如,妇女们穿茄子时,“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
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叫妈妈吵断了喉咙。
她只是穿啊,穿啊,两只手像纺车一样,在旋转着穿……”,可以看出她们必须不停地穿才能保证自己有饭吃,就算是蚊虫叮咬、孩子叫喊也顾不得了,生存的艰难一览无余;再如,写到妇女们谈论“王阿嫂”的不幸时,有的同情,有的漠然,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挖别人的痛处,而有两个“死去男人”的妇女什么也没说,只有她们才真正知道这其中的苦楚,才明白“王阿嫂”的痛;写到“小环”在“王阿嫂”坟前睡着后呓语“妈妈,我冷呀!”直到“竹三爷”把她叫醒,她才意识到她又只剩下一个人了,于是哭喊着;“妈妈,跟……跟我回……回家吧……”,多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可是现实却不给她幸福的机会。
连最后一丝希望都给抹杀掉了。
“小环”今后的命运若继续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运转,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萧红又含蓄的启示我们,必须尽快解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握的人,给他们光明、幸福的生活,。
这是萧红奋斗一生的目标,也是她创作动力的来源。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09级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二班(非师范)
200914280237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