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2 地 理教 学 中穿 插地 理课 外活 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 中 ,知 识的获得和运用一般不能直接接触 客观实际 ,所 接触 的是 经过抽象加 工整理而成 的文字 、图像 、 表格等 “ 书面材料 ” ,缺 少直接经 验和真正 的体验 。因此 ,地 理 教学 中要创设 多种实 践活动 , 可能做到让学 生在活动 中探 尽 究, 让认 知过程成 为真正 的体 验活动 。通过 这种学 将得到最大程 度 的提 高 。 21 从地 理教 学中选取活动内容 . 地理教学 中的某些原 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对人类而言是 已知的 ,但是学生对这一结论 的得 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 ,为此 可选取 一些 教材 中的活动题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 内容。 22 从生活 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 的内容 . 课外活 动的其 中一个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 、分析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让学生解决身边 与地理 内容 有关 的实际问 题 。从 现实 生活 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 的问题 ,学生可通过查 找资料 、动手实验 、社会 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 的直 接感 受 ,并试 图结合 已有 的知识来解决 问题 。比如 ,现实生 活中 , 居 民常为住宅 区的采 光条 件不好而烦恼 。教师可 以 “ 余姚城 区 住 宅楼房采光效果调查 ”作 为活动题 ,要求学生根据正午太 阳 高度角的知识来 分析居民区的采光条件是否达到标准 。在这一
科 学 之 友
Fed fc ne m t r rn ic a u i oS e A e s
20 年0 月(1 09 7 2 】
地理教 学 中的创新教 学
余 斌 华
( 宜春市第三 中学 ,江西 宜春 3 6 0 3 00) 摘 要: 本文 以地理教学的创新教 育为核心 , 论述 了在地理教学 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 , 特别是创新思维 ,已成为地理学科 实施 素质教 育的关键 所在。 关键 词 :地理 ;创 新 ;教 学 中图分类号 :G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8 3 2 0 2 —0 5 —0 62 0 0 16( 0 9) 1 1 1 2 现代 教学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辩能力 以及探究 能力的 培养 ,强 调教 师在教学 过程 中要改变 “ 独家经 营”的垄 断式教 学 ,应 当在教 师的 “ 观调控”下 ,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 宏 培养学生 的参与意识 。 地理活动一改传统 的地理知 识获得 方式 ,使地理教学与实 践有效结合 ,是学生参 与教学 的一种 有效途径 。通过地理活动 的开展 ,可 以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扩大学生 的地理知识领域 。高中地理新教材 的课 后练习多 以活动方式设计 的 目的也在 于此 。那 么 ,如何在地理 教学过程中开展地理 活动 呢?本人认 为可以采取 以下方式 。 交通便捷 ,国家政 府扶持 。教师进一步 引入 ,思 考 :我国哪个 新兴工业 区与其相 似?学生讨论得 出:北京 中关村 。教师进一 步提 问:美 国的 “ 硅谷 ”和北京的 中关村有什么异 同?学生们 积极讨论 ,认 为两者 的地理位置都较优越 ,交通便捷等 , 同 不 之处 在于 中关 村的发展要略落后于美 国 “ 硅谷 ” 。再做进一步深 入, 根据美国 “ 硅谷”的发展 , 哪些是值得北京 中关村学习 的? 同学们各抒 己见 ,发表 自己的观点。这种 由浅人深解决 问题的 活动方式 , 在潜移默化之 中提高 了学生的思维方法 、 探究 方法 , 有效地达 到了教学 的 目标 。 13 在教学 内容 中设计启发学生思辩的 内容 . 在现今信息化 的社 会中 ,学会对科学信息 的思辩是非 常必 要 的。因此 ,在地 理教 学过程 中,教师可 以通过讨论课 、课 堂 辩论等活动形式来启发学生 的思辩能力 。如 “ 海洋资源 ( ) 二 ” 后面的活动题 ,要求学生 以 “ 澳门的填海造陆 ”为题 ,写一篇 30 字左右的短文 。教师可适 当改变题意 ,将其改为 “ 0 填海造 陆利 大于弊 , 还是弊大于利” 要求 学生在课 后查 找有关 的资料 , , 然后在课 堂上举行一次小辩论 ,这种 活动方式 的开展可 以使学 生对填海 造陆有进一步 的了解 ;最后 教师经引导后对海洋资源 进行具体 的分 析 ,这样不仅有利 于学 生提 高思辩 能力 ,而且活 跃 了课堂气氛 ,激发 了学生学 习地理 的积极性 。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继续探索的好奇心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正确 的方法来探索问题 。
3 .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必 须打 破 学 生 定 式思 维
目前 , 在高 中地理课 程的教学过程中 , 大多数教 师都是按照教学 大纲来按部就班的教学 ,一切都是 为了应试教育 , 把学生的思维给限定死 了 , 形成 了定 式思维 , 这样给学生 的创新形成 了极大的障碍。 学生 思考问题 的方向总是局 限在条条框框 中,缺乏首创 精神 , 不敢大胆尝试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鼓 励 学生独立思考 、 善于思考 、 反 复思 考 , 要 不断地发 现 问题 、 提 出 问题 , 再 解 决 问题 。 因此 , 要培 养 学 生 的 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学生 的定式思维 ,发散学生的 思维 , 让 学 生 敢 于创 新 。
4 . 通过 地 理 实践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
、
提 高教 师 自身 素 质 是 实施 创 新 教 育 的 前提
教师 的基本素质 主要体 现在教学基本 功上 , 要 求教师具备基本 的教学能力。 对于地理教师而言 , 最 基本的就是要具备 以下基本功 : 如课堂教学能力 、 板
二 、在 高 中地 理 课 程 中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措
学生学 习的 目的在于运用所学各科知识去分析 问题 、 解 决 问题 。在 E t 常生活中 , 我 们 经 常会 遇 到这 样的现象 :课本上的知识很多学生可以说 是倒背如 流, 可一做题就是想不起来 。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 是 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 ,同时有 些知 识没有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 系。看看近些 年来 的高 考试题就不难发现 ,很多试题并不是考查 学生的单 纯 的地理知识 , 而是读 图能力 、 分析能力和生活实践 能力 , 所 以注 重 地 理 实践 能力 的培 养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丰富多彩 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发展 。有 条 件 的情 况 下 可 以带 学 生 进 行 野外实 习, 比如观察地形 和地貌等 。 也可 以举行一些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中乡土地理应用研究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中的乡土地理应用研究【摘要】乡土地理课程在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乡土地理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情况、人文风情等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本文主要概述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同时对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中的乡土地理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从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三个方面入手,希望以此推动高中地理创新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乡土地理;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5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转化率也在不断的提升,许多人远离家乡去到异地工作、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逐渐减退,甚至出现了对乡土淡漠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自己成长的家乡,培养学生的”落根”情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
在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中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乡土地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领域,以学校所在的区域为基点,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区域为辐射领域称之为”乡土”。
人们从出生到成长到一定阶段,都是在大致固定的领域活动,也对那个领域最为熟悉和最为有感情,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乡愁》,就是描述自己离开家乡,渴望回家的感慨之情。
乡土地理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进而热爱国家的出发点,通过向学生讲述家乡环境、民俗文化、人文风情、历史发展等情况,让学生对乡土环境形成认知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乡土地理教学的感召下,学生能够从课堂教学和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家乡有全面的了解,从实地观察实践中认识并热爱家乡。
乡土地理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环节中最具有实践性的板块,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乡土地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由近及远,认识遥远、抽象、生疏的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f084e5aeaad1f346933f2a.png)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阐释了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具优势,并结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意识一、高中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具优势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要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科学知识,还需要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
而高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优势,因为地理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部分,还涉及到人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它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科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1.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有助于开展更具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
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最基本的就是要具备以下基本功:如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
但是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比如,一些好的诗词,像《朝发白帝城》对长江三峡雄姿、《敕勒歌》对内蒙古草原景观的的描写,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就能够大大增强地理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
在学习气旋、反气旋知识时,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判断出其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流动方向,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则。
这样,教师巧妙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思维和能力作为现代综合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越来越多教育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十分有实际意义的学科。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创新;创新教育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然而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而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地理教学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本文就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进行分析。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改变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新理念,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只有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将其形成学科知识的系统,才能够理清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当学生具备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后,能够提高新知识纳入现有知识体系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对生活中的气候现象、地理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
比如,在充分掌握了气候和水循环的知识体系后,引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这时学生接受起来就变得很容易,而且能够轻松地掌握。
另外,如果教师具备广阔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作为地理教师也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把自身掌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新课堂教学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创造火花,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被激发。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实施创新教育【摘要】如何贯彻新课标教好新课程是地理教师首要任务之一。
要想完成好这个任务,就得先要研究学习新课标,按照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完成这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创新教育1.教师创造性地教创新教育首先意味着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教,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围绕“创新”开展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学大纲,抓住教学主线,教师可以打破课本和教参上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框架,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研究“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可以研究“假如人类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咸的”等等有趣的课题,这时,教师要善于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尊重、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重视学生提出的课题,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一起参加资料的搜素和话题的讨论,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学习观念。
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照本宣科,而应该侧重教学生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的方法。
2.学生创造性地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运用。
理解课本知识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根据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抛弃老师提供的现成教具,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践过程之中有很多他们预想不到的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答案的,这无非是对他们最好的锻炼。
让创新教育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形成 创 新 意识 和 创新 技 能 , 强 他们 对 地 理 知识 消 化性 的理 解 。 增
高 中地理 教 学 创新 就 是 培 养学 生 具有 创 新 意 识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的教 学 过 程 。 生在 课 堂 要 充 当演 员 的角 色 , 验 主动 学 体
吸取 知识 的乐 趣 . 享受 教学 的 整个 过 程 , 课 堂视 为 展 示 白我 的 将
关 键 词 : 中地 理 高 创 新 能 力 教 育技 术
中 图分 类号 : 6 35 G 3 .5
文献 标 识 码 :C
支章 编 号 : 6 2 1 7 ( 0 0 1 - 1 8 0 1 7 - 5 8 2 1)2 0 0 - 1
越 来越 热 , 但周 一 就 要开 始 的 哥本 哈 根 联 合 国气 候 大会 . 却早 就
此, 如何 实 施 创新 教 育 就成 为 当 今教 育 改 革 的重 要课 题 。 为 一 作 名高 中地理 教 师 . 者无 时 不 在积 累先 进教 学 的 经验 上 , 笔 进行 有
效 的探 索 和尝 试 。 在地 理 教学 过 程 中充 分 挖 掘 教材 中蕴 含 的 创
些 灾 害 性 天气 的知 识后 , 以质 疑 寒 潮 、 风对 人 类 活动 有 无 利 可 台 用 的方 面 等 问题 。这 些 对诱 导 学 生进 行 创 造性 思 维 活 动是 十分
地 理 学 是 ~ 门 探 讨 人 文 关 系 的 综 合 性 较 强 的 学 科 . 蕴 含 着
培 养 学生 创造 思 维 和创 新 能 力 的 丰富 素 材 . 提 高 素质 教 育 是 现 . 代 化 教育 发展 的必 然趋 势 ,而 素质 教 育 的核 心 就是 培 养 学 生 的
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本文将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地理;实施途径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其中特别强调一点:要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要从把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移到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思,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的“创新型”人才上来。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课程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我们不但要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
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的学生观。
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由此出发,教师既当园丁,又当伯乐,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让好学生、“差生”都超越自己,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
然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
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好、学会,而且要引导他们好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新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公民应具有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
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
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
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
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例如:高中地理第二章有关气温的日变化、大气运动及降水的形成等内容是教学上的难点,许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
吃力,普遍存在着老师讲时明白,课后一塌糊涂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小实验去加深学生的理解,上课时用一个电热锅烧开水,首先用较小的火力加热,然后逐渐调大火力,水温上升越来越快,当接近烧开时,再将火力略为调低,但水温仍然继续升高并达到沸腾。
这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调低火力之后,仍会有沸腾现象发生?而在最大火力的时候却没有沸腾?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指出虽然火力小了,但水得到的热量比散失的多,因而继续升温,并将结论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再分析“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烧开了的水”还可用来说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当打开电热锅盖时,学生能清楚看到热气上升(相反,如果夏天时打开冷库的门,能观察到流出来的冷气下沉)。
这些日常生活事例学生时常观察到,用来说明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此外,在打开电热锅盖的同时,如果将一块玻璃水平放置在电热锅上方,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汽凝结在玻璃下面。
这样就为以后讲解水汽的凝结作好了铺垫。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
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
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
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