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化中的俄罗斯痕迹

合集下载

黑龙江的哈尔滨与俄式建筑

黑龙江的哈尔滨与俄式建筑

黑龙江的哈尔滨与俄式建筑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中,哈尔滨作为该省的省会,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俄式建筑,它是哈尔滨历史上与俄罗斯接触交流的产物。

本文将探讨哈尔滨与俄式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建筑风格对城市的影响。

一、哈尔滨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因此两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俄罗斯移民涌入哈尔滨。

这些移民带来了俄罗斯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为哈尔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俄式建筑的特点俄式建筑是指受到俄罗斯建筑风格影响的建筑形式。

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形式多样:俄式建筑包括了不同的风格,如巴洛克、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等。

这些风格在哈尔滨的建筑中都可以找到。

2. 精细的装饰:俄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砖石和雕塑等材料进行装饰,使建筑物更加华丽而富有艺术感。

3. 大胆的色彩:俄式建筑的外墙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和蓝色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哈尔滨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大量俄式建筑的城市,这些建筑物成为了城市的标志。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中央大街,这条街道上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俄式建筑,如哈尔滨铁路局大楼、哈尔滨音乐厅和哈尔滨火车站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俄式建筑也非常值得一提。

比如,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的东正教堂,其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了哈尔滨的地标之一。

此外,还有圣阿列克谢教堂、哈尔滨东正教堂和哈尔滨天主教堂等。

四、俄式建筑对哈尔滨的影响俄式建筑不仅仅是哈尔滨的一种建筑风格,更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这些建筑物展现了哈尔滨与俄罗斯交流的痕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俄式建筑也给哈尔滨带来了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其中俄式建筑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景点之一。

这些建筑物成为了哈尔滨的名片,为城市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哈尔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中俄文化碰撞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哈尔滨的城市史上,有两次特别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对于这座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中俄文化碰撞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哈尔滨,当时哈尔滨处于中国东北部的边疆地区,曾是远东地区的一处小渔村。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哈尔滨成为了俄国沿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俄国在哈尔滨建立了很多驻军战地的地方,大量俄国移民前来定居,形成了当时的哈尔滨城市面貌和俄罗斯人在当地的文化传承。

大量的俄罗斯移民也带来了俄罗斯的文化、宗教和建筑等方面的特色,为哈尔滨注入了异域风情的特色。

在当时的哈尔滨,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俄式教堂、俄罗斯式的舞蹈、美食等都在城市中得到了传承,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文化。

俄国对哈尔滨的影响还表现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

俄国在哈尔滨建立了一些规模宏大的建筑,比如哈尔滨火车站和索菲亚教堂,这些建筑具有明显的俄罗斯特色,为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带来了新的变化。

俄国在当时的哈尔滨还修建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汉江铁路、拉芳房、沙尖子站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为哈尔滨的交通和通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城市。

第二次中俄文化碰撞发生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当时哈尔滨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工业和商贸中心,也是远东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哈尔滨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俄国的文化传承,使得这里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时期,哈尔滨的文化产出和文化传承均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深受中俄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哈尔滨成为了许多文化人士的聚集地。

俄罗斯和中国大陆的文化大师们在这里相遇并交流,同时也与当地的文化人士展开合作。

在这一时期,哈尔滨也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化的传播和导入,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也出现了一些深刻的文化变革。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哈尔滨历史悠久,曾经是满洲的重要城市,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哈尔滨城市史上,有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分别是“俄式哈尔滨”和“中俄文化博览园”的建设。

这两次文化碰撞不仅改变了哈尔滨的城市风貌,也成为了哈尔滨特色文化的源泉。

一、俄式哈尔滨哈尔滨俄式建筑群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哈尔滨城市史上一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俄罗斯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俄式建筑在哈尔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且成为了哈尔滨的城市景观。

在俄式哈尔滨的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形成了独特的中俄文化融合之美。

俄罗斯移民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哈尔滨建筑风格。

哈尔滨市内的许多建筑都展现了这种独特风格,如中央大街上的俄式建筑群、索菲亚教堂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历史见证,也是中俄文化碰撞的具体表现。

俄式哈尔滨的文化遗产对于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城市符号,也是哈尔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哈尔滨将俄式建筑群作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了哈尔滨的一张名片。

二、中俄文化博览园中俄文化博览园是哈尔滨城市史上另一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的产物。

中俄文化博览园是由哈尔滨市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共同合作建设的,旨在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俄文化博览园建设以中俄文化交流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风情、工艺技术等,成为了哈尔滨的新地标,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中。

哈尔滨不仅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

中俄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同时也成为了中俄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尤其是在中俄两国的文化碰撞与交流中,哈尔滨曾两次成为重要的节点和见证者,分别是1898年至1903年的“红场之战”和1950年至1960年代的“俄迁”,这两次事件对于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文化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衰落和沙皇俄国的崛起,中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1898年到1903年的“红场之战”成为中俄文化碰撞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爆发在当时的哈尔滨红场附近,红场是当时哈尔滨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因此得名。

这场战争主要是中国人和俄国人之间的工人斗争,也涉及到了中俄两国政府的角力。

这场战争对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中俄文化的交流,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

在这场战争中,哈尔滨的中国人和俄国人对抗,但同时又在工会组织和商业交流方面进行着紧密的合作。

这种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为哈尔滨成为中俄文化碰撞的重要节点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哈尔滨再次成为了中俄文化碰撞的中心。

这一次的文化碰撞源于苏联独裁者斯大林对苏联国内的异见分子的镇压和迫害。

当时,大批的俄罗斯人被迫离开苏联,他们选择来到中国东北,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哈尔滨作为他们的栖息地。

这一现象被称为“俄迁”。

和“红场之战”一样,这一次的俄迁对于哈尔滨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批的俄罗斯人的到来不仅给哈尔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氛围。

在这个时期,许多俄罗斯文化的元素逐渐融入到哈尔滨的校园、街道和建筑中。

俄罗斯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深深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观念。

哈尔滨市政府也积极推动俄迁,提供了许多便利和支持,使得这一文化碰撞更加顺利和深入。

哈尔滨清代时的俄罗斯风情文化

哈尔滨清代时的俄罗斯风情文化

哈尔滨清代时的俄罗斯风情文化在哈尔滨这座位于东北地区的城市里,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

在清代时期,哈尔滨曾是中国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城市,这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俄罗斯风情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满洲里的开埠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清代初期,满洲里作为中俄边境的重要通道,开始有一些俄罗斯商人进入这里进行贸易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口岸,也吸引了许多俄罗斯人居住和经商。

这些来自俄罗斯的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商品和商业机会,还带来了俄罗斯的风俗与文化。

在满洲里这个接连中俄两个国家的地方,俄罗斯风情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哈尔滨的建设与俄式建筑风格随着中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哈尔滨逐渐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城市。

作为边境城市,哈尔滨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哈尔滨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俄罗斯人参与了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工作,他们将俄罗斯建筑风格带入了哈尔滨。

哈尔滨的建筑群体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浓厚俄罗斯风情的建筑,如圣索菲亚教堂、俄罗斯风格的商业建筑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美观大气,也赋予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俄式艺术与文化活动的传播随着俄罗斯人的逐渐增多,俄式艺术与文化活动也在哈尔滨得到了广泛传播。

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许多俄罗斯的文化表演、音乐会和舞蹈演出都在这里举行。

俄式艺术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哈尔滨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当地人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文化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与传承。

四、俄罗斯风情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俄罗斯风情文化丰富了哈尔滨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这座城市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

其次,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赋予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貌,成为了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而且,俄罗斯的商业模式与理念也对当地的商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城市,曾经历过多次中俄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哈尔滨的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分别是19世纪末的俄式建筑风格和20世纪初的俄式教育。

在19世纪末,随着哈尔滨的开埠和东清铁路的修建,越来越多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带来了大量的俄式建筑和文化。

这些俄式建筑风格以其雄伟壮观、细腻繁复的装饰和浓厚的俄国特色而成为了哈尔滨城市的标志。

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火车站等,都是典型的俄式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让哈尔滨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也为中国城市建筑风格带来了新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的哈尔滨,俄式教育开始在哈尔滨兴起。

当时,哈尔滨成为满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多俄国教育家来到哈尔滨建立学校、开办教育机构。

他们对于哈尔滨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哈尔滨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和学者。

在俄式教育的推动下,哈尔滨成为了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来自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学生前来学习。

中俄文化碰撞对哈尔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

通过俄式建筑和俄式教育的引入,哈尔滨逐渐形成了与其他中国城市不同的特色和氛围。

中俄文化碰撞也给哈尔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俄式建筑和俄式教育的兴起,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到哈尔滨,为哈尔滨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文化交流。

而且,这些外来文化的融合也为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俄文化碰撞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俄式建筑的兴起导致了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保护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保护措施,许多俄式建筑逐渐衰败和被破坏。

俄式教育的推动也引发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因为俄式教育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和私人学校,导致公立学校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成为哈尔滨在中俄文化碰撞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俄文化碰撞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哈尔滨是中国东北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俄罗斯民族聚居区。

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曾有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对哈尔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中俄文化碰撞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东北虎狼之地”时期。

当时,由于中俄边界的不断变动,哈尔滨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

1898年,俄国在哈尔滨附近的松花江畔修建了一座驻兵城堡,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

俄国人在这里修建了教堂、学校、商店等俄式建筑,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俄罗斯文化氛围的城市。

大量的俄罗斯移民涌入哈尔滨,俄罗斯人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俄罗斯人引进了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改善了哈尔滨的基础设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他们还在哈尔滨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机构,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教育人才。

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也深入到哈尔滨的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使得这座城市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次文化碰撞却在20世纪初的战争和动荡中被打断。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随后哈尔滨陷入了一片混乱的局面。

1920年代,由于中国各地的战乱和政治动乱,许多俄罗斯人逃离了哈尔滨,俄罗斯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第二次中俄文化碰撞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哈尔滨极寒时期”。

这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时期,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的工业中心。

为了恢复和发展这座城市,中国政府发起了国内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许多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来到哈尔滨工作和定居。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与原有的当地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在国际政治背景下,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逐渐紧张。

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与苏联之间的边界城市,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苏联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成果在哈尔滨得到了传播和应用,为哈尔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政府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大力推动了科教事业的发展,为哈尔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传承发现哈尔滨的俄式建筑

历史传承发现哈尔滨的俄式建筑

历史传承发现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中,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东北的一座重要城市,哈尔滨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即俄式建筑。

这些俄式建筑不仅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代表着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遗迹,对于哈尔滨的历史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风格和特点俄式建筑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与俄罗斯建筑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上。

首先,俄式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如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

建筑通常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立面饰以圆型或拱形窗户,给人一种庄重而高贵的感觉。

其次,俄式建筑的内部装饰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元素,如华丽的壁炉、彩色玻璃窗、镶嵌木地板等。

这些装饰细节展示了俄罗斯建筑的独特风采,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此外,俄式建筑还常常在屋顶上设置尖顶或尖塔,增加了建筑的垂直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二、历史传承和保护意义哈尔滨的俄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代表了哈尔滨历史的一部分。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中俄两国人民在过去的交流和合作,是中俄友谊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这些俄式建筑对于加强中俄人民的友谊非常重要。

首先,俄式建筑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研究哈尔滨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建筑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建筑技术和文化特点,为学者研究哈尔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其次,保护俄式建筑有助于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

这些建筑物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保护和修复这些建筑物,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光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哈尔滨。

最后,俄式建筑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哈尔滨在近代历史中的辉煌和发展,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保护这些建筑物有助于让后代了解和认识哈尔滨的发展历程,传承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这个城市建筑、教育、文学艺术、饮食服饰、语言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认为,哈尔滨是一个有着鲜明异国血统的文化混血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辨认岁月与时间,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所留下的俄罗斯文明烙刻的痕迹。
1.建筑
城市建筑作为一种构筑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建筑本身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是地域文化的一面折射镜,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城市风貌。柯布两埃曾经说过“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建筑。”通过解读不同的地域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哈尔滨作为一座近代新兴的城市,其建筑风格深受俄罗斯影响,如今,经过了世纪的融合、积淀,铸就了哈尔滨特有的地域文化品格。许多具有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和”帐篷顶”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群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中随处可见,也为其增添了不少异国韵味,应该说,这些形式终归是一种整体文化的移植,并非简单形式的移动,其所代表的更是一种俄罗斯文化的传承。其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文化,演绎了哈尔滨地域建筑的独特魅力,被视为哈尔滨地域文化的表征哈尔滨历史的形成
哈尔滨,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仅有一百多年历史。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白俄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1896 年,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使沙俄获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为了修建中东铁路, 成千上万的俄罗斯工程师、铁路职工、沙皇队员及其家属开始迁移到哈尔滨。到了1912 年, 哈尔滨居民总数为68549 人, 其中俄罗斯人达到了43091 人, 占居民总数的6317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哈尔滨也由原来的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大城市。20世纪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国,在哈尔滨设立了总领事馆,德、法、意等国设立了领事馆,使得哈尔滨在后来的5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在欧洲、俄罗斯与韩日等多种文明,与东北本地的少数民族、关内的移民以及明清被贬斥流放的内地知识分子所共同创建的边地文化的混合、交融与碰撞中;在一个世纪以后所收获的如此纷繁、杂糅、丰富的东北文化结晶与果实中,俄罗斯文化始终从中呈现出一条清晰而鲜明的脉络,它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母体,移植并输入了斯拉夫民族强壮的新鲜血液。
5.语言
20 世纪10~20 年代, 在中东铁路局辖治下的所谓哈尔滨“自治”区, 俄罗斯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为了生存, 从中东铁路的华工到中央大街洋行里的杂役几乎都能说几句俄国话, 一些音译俄语说法渗入到哈尔滨人的语言中并沿用至今。例如, 道里友谊路本世纪初叫警察街, 在与中央大街相交的拐角处有道里监狱, 俄语称“巴里斯”, 街也叫巴里斯街。老百姓把它音译为“笆篱子”, 直到现在已经传了百年, 成了哈尔滨人称呼“监狱”的口语。再如, 现在的道里市场, 过去叫“八杂市”。“八杂”是俄语“集市”的译音,“喂德罗”(铁皮桶)、“布拉吉”(连衣裙)、列巴(大面包)等俄语词汇,直到现在,有的老哈尔滨人仍在沿用。而中国本土的事物也有些刻上了俄国话的痕迹,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由于用急火快炒,起名叫“锅爆肉”。可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着也算是俄语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痕迹。
2. 教育
1898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了第一所小学,这是哈尔滨第一所洋学堂。随之又有了俄国人开办的中学和大学。在哈尔滨,有不少教俄语的老教师就是从俄国人开办的学校毕业的。值得提及的是1920 年创建的哈尔滨工业学校,即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该校当时曾是中俄工程师的摇篮。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B.H.伊万诺夫等许多科技名人都从这里走出来。此外,还有哈尔滨政法大学、北满工业大学、商业学院、师范学院等等。在中东铁路存在期间,俄国人共开办过69 所中学和若干工、农、商、师、医、药、法、音、艺术等专科学校。毫无疑问,整个哈尔滨亦或是整个黑龙江教育史都无法抛开俄国的痕迹,这些俄国人开办的学校, 无疑为哈尔滨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历经百年风雨,我们仍能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运动、浪漫主义、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复兴时期的各种代表作品的建筑实体。比如毁于文革的精美绝伦的尼古拉大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和圣母安息教堂,具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秋林公司、艾尔诺贝新艺术风格的莫斯科商场及马迭尔饭店;极具俄罗斯建筑风情的标志性建筑如原苏联领事馆、典型的俄罗斯式木结构建筑群的松花江江上俱乐部,等等。在便是曾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索非亚大教堂,90年代被命名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里,我们能完整地阅读到哈尔滨城市建设,百年兴盛的历史图片。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文化,在时间的流逝中,将哈尔滨这个城市逐一加以修正,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哈尔滨市民的居住与生活方式,直到80年代,走进哈尔滨市民的家庭,仍能看到被粉刷成各种颜色的墙壁,并在墙壁与天花板的连接处,刷有图案优雅的装饰腰线,这种从二三十年代延续下来的房屋内装饰,在当时完全缺乏房屋装修概念的中国,无论在中原与江南,都是鲜见的,可以说这种中俄混合的建筑是哈尔滨文化最直白的昭示。
作为最接近俄罗斯的哈尔滨,俄罗斯式的诗歌成为了这个城市所热爱的,俄国人在哈尔滨成立了著名的文学团体———秋拉耶夫卡, 并创办了《边界》《波涛》等22 种文学杂志。俄国文学工作者辛勤的劳动带动和促进了哈尔滨文学活动的发展。战后以及和平建设时期,哈尔滨也曾产生过许多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这也许是东北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3.文学
无法准确地表述俄罗斯文学对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影响。因为相比以上所述的那些有形的工业商业与建筑业等物质因素,文学的作用却是无形甚至虚无的。但是无容置疑整个俄罗斯文学影响了整个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等等。中国从三、四十年代开始大量翻译出版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大量优秀和经典的电影作品也随之而来。老一辈人都是读着苏俄文学长大的。前苏联以及俄国最优秀的作家与作品,这些作家与作品,滋养了整整两代中国人。从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一直到肖洛霍夫,他们所提供的思想与艺术养料,曾经那样强烈地唤起过一代人的激情与良知。
参考资料:
[1] 《论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 黑龙江教育科学院学报 2002年5月第21卷第3期
[2]《近代东北史》 黑龙江出版社 王魁喜
[3]《东北文化中的俄罗斯情结》张抗抗
作者简介:
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战争, 大批难民前往远东来到哈市。到了1928 年, 俄罗斯人还占居民总数的65 %。也就说,在长达30 年之久的时间里,,俄罗斯人一直是哈尔滨居民的主体。当时,在哈尔滨俄罗斯人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东正教堂及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街道的名称和商店的招牌都用俄语书写,还有专门为中东铁路公司职工的孩子建立的学校,俄罗斯风味的食物也是整个城市的主流饮食。俄罗斯人对这个城市的长期居住,为哈尔滨文化的产生与俄罗斯文化的交融都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哈尔滨文化中的俄罗斯痕迹
系别:
姓名:
联系电话:
2012年6月27日
哈尔滨文化中的俄罗斯痕迹
摘要:19 世纪末,沙俄获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随着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的修建,成千上万的俄罗斯工程师、铁路职工、沙皇军队及其家属千里迢迢迁移到哈尔滨,这座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城市。从那时及其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人成为了哈尔滨居民的主体。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及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包容了俄国人所引入的俄罗斯文化,在建筑、教育、文学、饮食服饰、语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无法忽视的作用。
结语: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文化以及整个东北文化的影响都是无法忽视的,可以说处处都存留着俄罗斯文化的痕迹。但俄罗斯文化在历史上对东北以及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形态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虽然巨大而深远,也无论哈尔滨文化中具有怎样浓烈的俄罗斯情结,无论啤酒、烈性酒和面包等表象事物给予我们多少文化的假象,哈尔滨文化依然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俄罗斯痕迹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方式上,那是物质的、感性的,从未真正进入过思想与精神领域。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东北人,几乎与斯拉夫民族的忧郁、感伤、孤独的精神气质和苦难意识毫无共同之处。当年轻而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下决心在暴风雪肆虐、寒冷的芬兰湾附近洪水泛滥的沼泽地边上,建立起新的帝国之都,为俄罗斯开拓未来的出海口时,斯拉夫民族已经证明了自己梦想的能力。今天的哈尔滨,更需要继承和融合,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俄罗斯痕迹中,为我们所忽视、所不屑的对于真诚、崇高、神圣、激情的渴求,那是比俄罗斯银狐领大衣、矿产森林和其它物品都更珍贵的精神资源。
旗袍来自于“旗人”即满族的服装,但随着满族入关、300年后清朝皇室最终退位之后,作为旗袍发源地的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旗袍已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成为某些社交和吉庆场合女士们的礼服。但是俄罗斯服饰却一直影响着哈尔滨的服饰文化。从20年代起始,哈尔滨人的着装风格与审美趣味,巧妙地吸收了俄式服饰的某些特点。从男士的呢子大衣、船形毛皮帽及高腰靴子、男式小立领的衬衫,到女士夏季五彩缤纷的连衣裙和秋冬的大围脖与大披肩,包括头巾的系法与前额盘卷的发型,在许多细微之处,都能见到俄罗斯服饰文化的悄然渗透。在某个大雪纷飞的冬天,黄昏的街头,从积雪被清扫干净的台阶上,走来一位戴着俄式宽檐礼帽的中年男子,他黑色的呢子大衣上飘落着白色的雪片,鼻子被冻得通红,身上微微散发着酒气,这种俄罗斯小说中的场景在哈尔滨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4.服装饮食
食与衣,这是与生活最贴近的,这些细碎之处最能体现文化交融带来的影响。哈尔滨的饮食文化,受白俄的影响甚深。金碧辉煌的华梅西餐厅仍是哈尔滨俄式大餐的招牌餐馆,中央大街上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街角,留存着正宗的俄式咖啡屋与冰激凌店,装饰与口味都是别具风情的。哈尔滨人在春夏的星期天,背着啤酒红肠面包酸黄瓜,到太阳岛晒太阳、在树林里跳舞唱歌此类非中国式的休闲娱乐,亦与俄国人喜爱的度假方式关。啤酒红肠面包,如今已成为哈尔滨人的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家庭的餐桌上,有一盘切成薄片的红肠、偶尔还有一碟黄油或是鱼子酱,然后,一边是稀饭与咸菜——它们被混淆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被人津津有味地交替享用。哈尔滨人十分善于将这两类完全不同的食物混合食用,将中餐与西餐巧妙地合二而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