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课件

(二)串讲句子大意 1、翻译 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 译。 ①直译——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 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 洛诰》:‚考朕昭子刑, 乃单文祖德。‛苏轼《书传》: ‚考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 德也。‛
②意译——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
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 意。 《孟子· 尽心上》:‚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赵岐《孟子章 句》:‚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 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仪礼注》、《礼记注》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 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 裴骃《史记集 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裴松之 《三国志注》
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 精神篇》:‚不识天下之 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 者乎?‛高诱注:‚与,耶,辞也。‛ 《孟子·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 尽心焉耳矣。‛赵注:‚焉耳者,恳 至之辞。‛
2、实词用法 《礼记· 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这里‚大‛用 为动词。 《左传· 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 于郑庄公。‛杜注:‚以女妻人曰 女。‛ 《史记· 卫世家》:‚繄起死人而肉 白骨也。‛韦昭注:‚是使白骨生肉, 德至厚也。‛
孟子
孝经 论语 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尚书 诗经
汉武帝
初唐
唐文宗
宋仁宗
古书注解常识

二、四部书籍的重要注家及注本
(一)经部 1、十三经及注疏 (1)五经: 汉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2)七经:东汉魏晋七经:《五经》 加《论语》《孝经》
(3)唐《五经正义》《九经》《十 二经》 ①孔颖达《五经正义》:《诗经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礼记》汉郑玄注; 《周易》魏王弼注;《左氏春秋》 晋杜预集解。 ②《九经》:加《仪礼》、《周礼》、 《公羊传》、《榖梁传》。
5、浑言、析言等
• 浑言、析言是一对汉语训诂学术语。 • 浑言是指同类事物的统称,又称统 言、泛言,与析言相对。
• 析言是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 别名。如《说文解字》走部:“走, 趋也。 ”段玉裁注:“《释名》: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 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 “民不忘恭敬”,注“在心为敬, 在貌为恭。”
4、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除了 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串讲句、 章的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 构等。如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 和赵岐的《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 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将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 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 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叟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 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 乎?’”
3、笺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 释。《说文》:“笺,表识书也。” 最早使用笺体的是郑玄。郑玄《六 艺论》:“注诗宗毛为主,其意若 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 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 义》) “笺”的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
如《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毛传云:“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 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订正) 御,迎也。(补充)”
古代汉语与古书的注解课件

《尚书》注疏
汉 ·孔安国 《尚书孔氏传》
(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
宋 ·蔡 沈 《书集传》
清 ·阎若璩(qú) 《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
返回本章目录
附:《尚书》与注疏-2
西晋末年 秦焚书 西汉初 西汉中期 永嘉之乱
东晋
唐初颁布 《五经正义》
现在
《尚书》 原本 被毁
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
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传
传注体-传
古注 体例
说
明
举例
1.传:zhuàn,传述。
《春秋左氏传》 以传述的方式阐明
经义,故称传。
春秋 ·左丘明
2.秦汉之际的注释多 《毛诗故训传》
称传,传是最早出
西汉 ·毛亨
现的注释体例。
今文《尚书》
29篇
古文《尚书》
45篇
武帝时孔壁 孔安国献书
伪《孔传古文尚书》
58篇
存于十三经中 33篇为旧本原有 25篇为伪作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1
西汉传诗的
四家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今文经学派
东汉后散佚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 — 古文经学派
毛诗
补充、说明、订正,都另 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 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毛诗笺》
东汉 ·郑玄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
诗笺》。
返回本章目录
传注体-释例
毛亨 传
毛亨 传
郑玄 笺 郑玄 笺 郑玄 笺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的注解幻灯⽚1古书的注解⼀、古代注疏簡介⼆、古書注解的體例三、古書注解的內容四、注解術語五、古注閱讀實例幻灯⽚2古代注疏簡介●注解古書的⼯作開始於漢代。
●鄭⽞是漢代最著名的注解家,對《周易》、《⽑詩》等多部經書都作過注解。
●唐代出現了“疏”、“正義”,它不僅注解經書原⽂,還對漢代學者的注釋也作解釋。
●六朝以后,注解的古書的范圍有所擴展。
唐代除了為先秦經書做注疏⼯作之外,也對其他古書做了注解。
●清代是⼩學發展的⿍盛期,學者幾乎對每⼀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取得極⾼的成就。
幻灯⽚3古書注解的體例● 1.傳注類和義疏類的體例●以《⼗三經注疏》的《⽑詩正義》為例。
● 2.集注、集解類注疏書的體例●以《論語集解》、《孟⼦集注》為例。
● 3.⾳義類書的體例●以《經典釋⽂》為例。
● 4.章句類書的體例●以《孟⼦集注》引鄒⽒“章指”為例。
幻灯⽚4古注的体例·传●1、传(zhuàn)。
本义为传(chuán)递、传述的意思。
引申指解释经义的⽂字,也指对古书字句解释疏通的注释。
●前者如解释《易经》的《易传》,解释《春秋经》的《左传》、《公⽺传》、《⾕梁传》等,这类“传”,多数侧重于经⽂的思想内容,或是叙述事件的原委(如《左传》),或是对“微⾔⼤义”的阐发解说(如公⽺、⾕梁⼆传)。
幻灯⽚5古注的体例·传●后者如西汉⽑亨的《⽑诗故训传》,它是以语⾔⽂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的注解形式。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使为《离骚》传。
”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诗传》。
”《⽑诗正义·关雎》“诂训传”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
”可见,传是注解的⼀种形式,讲古书注解,主要指后⼀类书。
幻灯⽚6古注的体例·注●注,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
《说⽂·⽔部》:“注,灌也。
”段⽟裁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注。
”唐贾公彦《仪礼·⼠冠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之注物也。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三)注
•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 ⑤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
孔颖达经学成就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
(六)章句
•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傳注體 、
1.1詁、訓 詁 1.2傳612 傳 《說文》:“傳,遽也。”段玉裁注: “傳者,今之驛馬。” 1.3注 注 《說文》:“注,灌也。”用在注釋古書 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暢通明曉。 1.4箋612 箋
《說文》:“箋,表識書也。”
1.1詁、訓 詁
唐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 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 告人也。”(《詩•周南•關雎》疏)。 清馬瑞辰認為:“單詞則為詁,重言則為 訓。詁是就其字之義旨而證明之,訓則兼 其言之比興而訓道之。此詁與訓之辨也。”
(三)闡釋語法
1、詞法 、 1.1注釋虛詞 注釋虛詞 1.1.1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1.1.2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區分虛詞具體用法 1.1.3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比較分析虛詞用法的細微差別 1.2實詞用法分析 實詞用法分析 2、句法 、 2.1對句讀的分析 對句讀的分析 2.1.1明注 明注 2.1.2暗注 暗注 2.2對句式的分析 對句式的分析 2.2.1語序變異的分析 語序變異的分析 2.2.2省略 省略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 (19)牂羊墳首,三星在罶。(《詩·小雅 苕之華》)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 小雅 苕之華》 小雅·苕之華 牂羊墳首 毛傳: 牂羊, 牝羊也。 大也。 毛傳 : “ 牂羊 , 牝羊也 。 墳 , 大也 。 罶 , 曲梁 寡婦之笱也。 牂羊墳首, 言無是道也。 也 , 寡婦之笱也 。 牂羊墳首 , 言無是道也 。 三 星在罶, 言不可久也。 鄭箋:“‘無是道 無是道’ 星在罶 , 言不可久也 。 ” 鄭箋 : “‘ 無是道 ’ 喻周已衰,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不可久’ 者 , 喻周已衰 , 求其復興不可得也 。 ‘ 不可久 ’ 喻周將亡,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者 , 喻周將亡 , 如心星之光耀見於魚笱之中 , 其去須臾也。 其去須臾也。”
3、辨析同義詞 、
• (11)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詩· 大雅·公劉》)毛傳:“直言曰言, 論難曰語。”孔疏:“直言曰言謂一 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對文 故別耳,散則言語通也。”
(二)疏通文意
1、解釋句意 、 1.1解釋句子實意 解釋句子實意 1.1.1直譯 直譯 1.1.2意譯 意譯 1.2發明句子言外之意 發明句子言外之意 1.2.1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1.2.3推因 推因 1.2.4提示隱含哲理 提示隱含哲理 2、歸納篇章主旨 、
2、串講釋詞 、
• (8)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鄘風•相鼠》)毛 傳“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暗昧之行” • (9)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邶風•匏有苦 葉》)毛傳:“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待之而 不涉。” • (10)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 後作。(《孟子•告子下》)趙注:“人常以有謬 思過行,不得福,然後乃更其所為,以不能為 能也。困瘁於心。衡,橫也。橫塞其慮於胸中, 而後作為奇計異策,憤激而說也。”
第一講古書的注解
一、古注的類型和體例 二、古注的內容 三、古注的常用術語
第一講古書的注解
學習提示
初步瞭解古注的類型、體例、內容和主 要術語,能讀懂簡單的古注。
重要概念
傳 注 箋 章句體 義疏體 之言 讀如 讀若 衍 脫
一、古注的類型和體例
(一)古注的類型 1、傳注體 2、章句體 3、義疏體 4、集解體 5、補注體 6、音義體 (二)古注的體例
1.2傳 傳
唐孔穎達說:“傳者,傳通 其義也。” 《 漢 書 · 古 今 人 表 》“ 傳 曰……”注:“師古曰:傳 謂解說經義者也。”
1.3注 注
晉張華《博物志》說:“上代去先師近,解釋經文皆曰 傳,傳師說也。後代去師遠,或失其傳,故謂之注。注, 下己意也。”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說:“毛君、孔安國、馬融、 王肅之徒,其所注書皆謂之傳,鄭玄則謂之注。” 《禮記·曲禮上第一》下又說:“注者,即解書之名。但釋 義之人多稱為傳。傳謂傳述為義,或樣承聖旨,或師儒 相傳,故云傳。今謂之注者,謙也。”
1.2.1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串講中彰顯言外之意
• (16)我心匪石 , 不可轉也 。 (《詩 •邶風 柏舟 》)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 邶風 柏舟》 邶風•柏舟 我心匪石 鄭箋: 言已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鄭箋:“言已心志堅平,過於石席。” • (17)國之諸市,屨賤踴貴。(《左傳 昭公三年》) 國之諸市,屨賤踴貴。 《左傳•昭公三年 昭公三年》 國之諸市 杜注:“言刖多。” 杜注: 言刖多。 • (18)叔向曰 : “ 然 , 雖吾公室 , 今亦季世也 , 叔向曰: 雖吾公室, 今亦季世也, 叔向曰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 《 左傳•昭公三年 昭公三年》 戎馬不駕 , 卿無軍行 。 ” (《左傳 昭公三年 》) 杜注: 言晉衰弱,不能征討救諸侯。 杜注:“言晉衰弱,不能征討救諸侯。”
1.1.1直譯 直譯
• (12)考朕昭子刑 , 乃單文祖德 。 (《 尚書 考朕昭子刑, 乃單文祖德。 《 尚書• 考朕昭子刑 洛誥》 蘇軾 書傳》 蘇軾《 洛誥 》)蘇軾 《 書傳 》 : “ 考我所以明子 之法,乃盡文王德也。 之法,乃盡文王德也。” • (13)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 交交黃鳥 仲行,維引仲行,百夫之防。(《詩•秦風 仲行,維引仲行,百夫之防。 《 秦風• 秦風 黃鳥》 鄭箋 鄭箋: 防猶當也。 黃鳥 》)鄭箋 : “ 防猶當也 。 言此一人當 百夫。 百夫。”
1.4箋 箋
《詩·周南·關睢·鄭氏箋》釋文:“《字林》云: ‘箋,表也,識也。’按,鄭《六藝論》云 ‘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 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也。’”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在《詩經·周南·關雎》 “鄭氏箋”下注云:“鄭于諸經皆謂之注,此言 箋者,呂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 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 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為箋。餘經無所遵奉, 故謂之注。”
1.1.1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使用專門術語訓釋虛詞
• (25)抑此皇父 , 豈曰不時 , ( 《 詩 ·小雅 十月之交 》 ) 抑此皇父, 豈曰不時, 小雅·十月之交 抑此皇父 小雅 十月之交》 朱熹注: 發語詞。 朱熹注:“抑,發語詞。” • (26)式微式微 , 胡不歸 。 ( 《 詩 ·邶風 式微 》 ) 鄭箋 : 式微式微, 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 胡不歸。 邶風 式微》 鄭箋: 發聲也。 “式,發聲也。” • (27)猗嗟昌兮, 頎而長兮 。 ( 《 詩 ·齊風 猗嗟 》 ) 毛傳 : 猗嗟昌兮, 齊風·猗嗟 猗嗟昌兮 頎而長兮。 齊風 猗嗟》 毛傳: 猗嗟,歎辭。 “猗嗟,歎辭。” • (28)不見子都 , 乃見狂且 。 ( 《 詩 ·鄭風 山有扶蘇 》 毛 不見子都, 鄭風·山有扶蘇 不見子都 乃見狂且。 鄭風 山有扶蘇》 辭也。 傳:“且,辭也。” • (29)思皇多士, 不此王國 。 ( 《 詩 ·大雅 文王 》 ) 毛傳 : 思皇多士, 大雅·文王 思皇多士 不此王國。 大雅 文王》 毛傳: 辭也。 孔疏: 語辭,不為義。 “思,辭也。”孔疏:“思,語辭,不為義。” • (30)漢有遊女, 不可求思 。 ( 《 詩 •周南 漢廣 》 ) 毛傳 : 漢有遊女, 周南•漢廣 漢有遊女 不可求思。 周南 漢廣》 毛傳: 辭也。 “思,辭也。” • (31)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淮南子 精神篇》) 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 淮南子•精神篇 精神篇》 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 高誘注: 辭也。 高誘注:“與,辭也。”
1.2.2指出修辭手法,點明句子的言外之意 指出修辭手法, 指出修辭手法
• (20)摽有梅, 其實七兮 。 (《詩 ·召南 摽有 摽有梅,其實七兮。 《 召南 召南·摽有 摽有梅 毛傳: 興也, 落也。 梅 》)毛傳 : “ 興也 , 摽 , 落也 。 盛極則 毛傳 墮落者, 梅也, 尚在樹者七。 ” 鄭箋: 墮落者 , 梅也 , 尚在樹者七 。 鄭箋 : “興者,梅實尚餘七未落,喻始衰也。謂 興者,梅實尚餘七未落,喻始衰也。 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 女二十,春盛而不嫁,至夏而衰。” • (21)何彼襛矣,唐棣之華。以(《詩•召南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 《 召南 召南• 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 鄭箋 鄭箋: 何彼襛矣 》)鄭箋 : “ 何乎彼戎戎者乃栘 之華。興者,喻王姬顏色之美盛。 之華。興者,喻王姬顏色之美盛。”
二、古注的內容
(一)詮釋詞義 (二)疏通文意 (三)闡釋語法 (四)分析篇章結構 (五)闡明修辭表達方式 (六)注明史實典故,文化常識 注明史實典故, (七)注明難字讀音
(一)詮釋詞義
1、直接釋詞 2、串講釋詞
一事二功:易受易解 用詞簡練,訓釋賅備
特殊釋詞方式:串講的副產品 3、辨析同義詞 對文→異 散文→同
2、章句體 、
劉師培《國語發微》說:“章句之體,乃 分析經文之章句者也。” 漢趙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後注:“章指: 言神農務本,教於凡民。許行蔽道,同之 君臣。陳相倍師,降于幽谷;不理萬情, 謂之敦樸。是以孟子博陳堯舜上下之敘以 匡之也。”
3、義疏體 、
《說文》:“疏,通也。” “正前人之疏義,奉詔列裁, 定名曰正。”(黃承吉《左 傳舊疏考證序》)
(二)古注的體例 二 古注的體例
1、義疏體P613 1.1經文 單行大字 雙行小字 1.2毛傳 緊接于詩的正文之下,而前面又沒有“箋云”字樣的注 1.3鄭箋 毛傳之後,有“箋云”二字作標誌的注便是鄭玄箋(簡稱鄭箋) 1.4孔疏 注解中用方括號括起來的大“疏”字,表明其後的文字都是 孔穎達的疏,即“正義”。 2、集解體
1、直接釋詞 、
•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周南•關雎》)毛傳: “窈窕,幽閒也。淑,善。逑,匹也。” • (2)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周南•汝墳》)《毛傳》 “遵,循也”“汝,水名也” “墳,大防也”“枝曰 條,幹曰枚”。 • (3)有女同行(《詩•鄭風•有女同車》)傳:“行,行道 也”。 • (4)雍雍鳴雁(《詩•邶風•匏有苦葉》)傳:“雍雍,雁 聲和也。” • (5)有周不顯(《詩•大雅•文王》)傳:“有周,周也。 不顯,顯也”。 • (6)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何晏注:“循循, 次序貌。” • (7)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朱熹集注:“保,愛 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