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2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的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 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 送到另一地区,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大气环流的类型:
最典型的大气环流有三圈环流和季风 环流。
知识点回顾:
高压 上升
பைடு நூலகம்低压 下沉
低压
高压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环流
盛行西 风带
副热带高 气压带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极地与赤道间形成三圈环流,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
表示太阳直射点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全球二分二至气压带和风带剖面图
小结:
大气环流
地球的球体形状
纬度不同的热力差异 (太阳辐射)
单圈环流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受热A
B冷却
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把A换成是赤道,而B换成是极地,结果
将会是怎样?
理想状态下形成的单圈环流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条件1:地表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低压 高压
300N
高压 低压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条件2: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转
2.2气压带 风带(完美版)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季: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另: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成带状分布
2、季风环流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夏季: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2课时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气候成因分布特点 2、气候类型的判读
大气环流
气
季风环流
海陆位置
候
海陆分布
成
距海远近
因
下垫面性质
海陆轮廓
分
地形
析
洋流
人类活动
对河湖、植被的破坏与保护以 及生产生活中排放废气和废热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90°
冬至日-春分日
极地高压带
冬至日-春分日
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副极移地低动气规压带律: 60° 60ºN
1.动气压带和风带随太副阳热带直高射气压点带 的南北 30° 23.5ºN
规移动而移动。 律
赤道低气压带
2.2 气压带和风带

近地面 东北信近高风地空带面大大气气受受水水平平气气压压梯梯度度力力和、 地转偏向力 与共同摩作擦用力,风共向同与作等0用°压,
赤道受热,空气膨风线胀向上升与平,等行近压地线。面形成成一低夹压角 赤。道低气压带
探究二: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赤道低气压带
带
的
气压带分布 的成因可以归东纳为南两信类: 风
30° 0°
(1)由于冷热不均引起副的热(带热高力气原压因带)
(2)由于气流被迫上盛升和下行沉引西起风的(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副你气道极认 压低地为带赤压低:和道与压极低极与地气高压地副气带高热压、压带带副是高的热极风压热成带地是力因高东各气作动属压用力于带作形哪、用成一副的形类极。成?地低的。
南亚季风
冬季风:东北风
Q1:南亚的冬季风、夏季风分别是什么风向? 形成原因是什么?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南亚季风
夏季风:西南风
Q1:南亚的冬季风、夏季风分别是什么风向? 形成原因是什么?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 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 风越过赤道,右偏成西 南风)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高空
热力环流
高
低
近地面
低 受热
高 冷却
A
B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由 赤道 向 两极 递减
大气环流
高低纬之间 的热量差异
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2.2 气压带和风带——赖陶陶

6.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 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信风带 B_________________ , 副热带高压带 , C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 。 西风带 (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 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 赤道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 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 的过渡地带,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交替控制的 地中海气候 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四:
假设: ①地表不均匀 ②地球自转(F偏) ③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还能呈规律的带状分布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地表不均—— (1)海陆分布不均 (2)地形起伏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等。
探究活动:
1、读课本P36页图2.2,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 方向,然后回答:
2.2 气压带和风带
武平二中 赖陶陶
“二战”小故事: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了众多氢气球 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 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想一想:
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 (太平洋),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呢?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
(2)成因
(3)特征 (4)意义
1.关于地球上风带的叙述(B ) (A)极地东风只分布在北半球 (B)信风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 (C)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为东南季风 (D)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北 2.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南移动,是在下列哪个节气( B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3.南极洲由大陆中心吹向边缘地带的盛行风为(A ) (A)反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反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4.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B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2.2 气压带和风带

七 亚洲低压 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高压 低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季风环流
①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②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主要原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东亚最典型 ⑴东亚季风(冬季风—西北季风)
亚洲 高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开心听故事
1.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 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 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 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 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 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很守“信用”,常年都是吹着一个方向。因此,海员 们称之为“信风”。在这一带海岛上的树,被定向风 吹得像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的风向标。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渐掌 握了这个规律。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 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 有“贸易风”之称。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丰 沛,形成森林景观,植被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也生机勃勃。
撒哈拉沙漠常年受副热 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 形成沙漠景观。
季风类型
风向 (性质) 成因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东南风 (暖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干 暖、湿
冷、干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湿 热、干 暖、湿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1.概念:气压带是指地球大气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由于高、低压带的交替分布而形成的区域。
2.成因:气压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强度不同有关。
地球赤道处因受到直射日照,气温升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在两极地区因受到斜射日照,因此气温较低,使大部分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3.特点:气压带的特点是交替分布,即从赤道开始,每个半球上交替分布着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等。
二、风带1.概念:风带是指受到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地表特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在赤道、中纬度和极区分布的气流带。
2.成因:风带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和地球自转的结果。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气流会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环流形成了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气流带。
3.特点:风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向和强度上的不同。
赤道附近主要是东风带,中纬度则是西风带,而极地地区形成了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气压带的形成是风带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分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例如,赤道的低压带形成了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的低压带形成了副热带西风带等等。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干旱地区的形成,而赤道附近则多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农业生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季节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定位与规划也要考虑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象灾害:-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干旱、暴雨等,对人类活动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做好农业生产、避免气象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 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 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