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

合集下载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暴力及其预防措施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暴力及其预防措施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暴力及其预防措施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言语、图像、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个人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社会心理学角度可以对网络暴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首先,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社会中的群体压力和竞争。

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匿名和低成本的表达意见的渠道,这使得一些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目的而选择了攻击他人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另外,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转发机制,加剧了个体在攻击他人后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的欲望。

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减少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防止传播机制的滥用。

平台可以通过加大对用户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限制匿名发言,加强内容审核等方式来减少暴力言论的传播。

同时,也可以通过推广正面的行为和言论来引导用户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暴力涉及到攻击、欺凌和排斥等行为,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受害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心理创伤。

同时,网络暴力也会对加害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培养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因此,预防网络暴力需要关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心理健康。

对于受害者来说,有必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缓解心理创伤和提升自尊心。

对于加害者来说,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情感管理能力和倾听他人的能力,让其意识到暴力言论对自身和他人的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偏见,这种价值观的倾斜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

要预防网络暴力,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这种社会文化的认知和观念。

教育是培养良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和家庭可以加强对平等和尊重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也需要媒体和公众人物的引领,呼吁人们共同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自我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自我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自我与身份认同在社会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是构筑人际关系和塑造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石。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的含义。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个体对自身特征和社会关系的整合,同时也是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社会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经历和感知的影响。

身份认同则是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通过与所属群体之间的共享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来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

其次,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中,对自我和身份认同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差异很大。

例如,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强调自我独立和个体通过自我实现来获得幸福和满足;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依赖性,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融合来实现身份认同。

此外,社会身份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也会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

社会的各个角色和身份对于个体的社会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框架和参考,帮助个体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关系。

它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和满足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同时,身份认同也为个体提供了社会支持和归属感,使个体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对于社会而言,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和稳定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协作机制。

根据社会身份的差异,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可以构建一个多元且富有活力的社会。

然而,社会自我和身份认同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社会环境中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在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社会心理学让我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做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或者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态度。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些行为和态度很可能是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时,我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做出与自己本意不符的行为。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抵御外部压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与他人的沟通不畅、与他人产生矛盾等。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双方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耐心、缺乏理解对方的能力等。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尝试改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缺点,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还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歧视、暴力、贫富差距等。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而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入手,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影响他人,改善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情绪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情绪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情绪研究社会情绪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产生的情绪体验或反应。

社会情绪的研究对于了解人际关系、社会互动以及群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情绪的概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社会情绪的概念社会情绪是指在社会环境下个体产生的情绪反应。

与个体情绪不同的是,社会情绪通常是由与别人的关系和所处的群体环境所引起的。

社会情绪既受到内在的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感受、情绪表达方式等,同时也受到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他人的情绪表达、社会规范等。

二、社会情绪的表现形式社会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情感传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传递情感。

例如,当一个人向别人表达喜悦时,他会微笑、振奋地说话,这种情感传导可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并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

2. 情绪扩散:当群体中的某个人或几个人情绪激动时,他们的情绪容易扩散到其他群体成员中。

这种情绪扩散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的作用来解释。

例如,当一位领导者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情绪,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容易受到其情绪的影响。

3. 情绪规范:社会中存在着一些情绪规范,即对于某些情境中的适宜情绪表达方式的期待。

人们根据社会规范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表达,以符合社会期望。

例如,婚礼上的庆祝和葬礼上的悲伤就是情绪规范的一种体现。

三、社会情绪的影响因素社会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认知: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会情绪的产生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表情、言语和肢体语言来获取情绪信息。

社会认知能力高的个体更容易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他人在个体遭受挫折、困难或情绪困扰时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

获得社会支持的个体通常更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预测个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预测个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预测个人行为个人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包括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偏好以及决策等方面。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人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群体压力、环境因素等。

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预测个人行为。

1.行为预测与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知觉、信息加工、解释和记忆等心理过程,它是行为预测的重要基础。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应对和反应是基于对这些信息的知觉、加工和解释,而人们解释和记忆信息的方式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譬如个人的信息加工习惯、认知偏差、情绪影响等。

2.行为预测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人与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由于人的个性、社会化程度、因素经历以及物质条件等存在差异,人们对待相同的信息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个体差异是预测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

例如,某些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可能更高,他们更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对这些变化做出调整。

3.行为预测与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指的是社会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这些压力可以来自于社会制度、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社会期望等,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下会对个体和群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社会压力对于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有影响,他们往往根据社会压力的要求去等待自己的情绪、偏好、态度和决策等,从而改变个人行为习惯。

4.行为预测与行为驱动力行为驱动力可以理解为推动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外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来自于人们的期望、欲望和动机,如求知欲、实现价值观等;也可以来自于具体的场合和情境,如自我评估、社会认知和个人情感等。

这些驱动力在预测个人行为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能够揭示人们的内心需求和动机,以及引导和推动人们的具体行为。

5.行为预测与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和心理世界是通过社会交往、认知和语言交流等过程而建构出来的。

因此,在预测个人行为时,必须考虑到社会交往、社会文化、群体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科学,它探索了什么因素驱使我们的行为并影响我们的决策、态度以及与他人的互动。

本文将通过分析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身份三个方面来讨论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社会心理学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其对外界个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

个体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自我和情境的观察及解释来塑造的。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主要基于社会归因理论,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体或外部情境所引起的原因。

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将其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特质,而忽视外部情境的因素。

然而,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情境的因素。

此外,个体的自我概念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社会认知的研究为解释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他人评价和外界情境的影响提供了深入的理解。

其次,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指的是他人和外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中一个经典的实验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

该实验揭示了人们在被授权者以权威方式要求的情况下,会忽视他们内心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并遵从指令继续施加电击,即使这可能对被电击者造成伤害。

这一实验揭示了集体责任的概念,也证明了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可能会放弃个人选择和道德判断,而受到集体的影响。

第三,社会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身份认同。

个体的社会身份对其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社会身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构建的,它可以与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相关。

社会身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由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解释。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对其自我认同和行为有显著影响。

个体倾向于与拥有相似身份的人群产生情感连接,并更有可能模仿和追随该群体的行为。

这种影响被称为社会规范,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观念。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通过深入研究男女心理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性别的需求和挑战。

1. 引言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都有体现。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并为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指导。

2. 认知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在空间感知和运动协调方面具有优势,而女性在语言和情绪识别方面更为敏感。

这些差异可能与生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如性别激素和性别角色的塑造。

3. 情感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情感表达和处理上也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表达情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而男性更倾向于掩饰情感或将其内化。

这些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有关,如对男性的压力要求他们展示坚强和理性。

4. 行为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也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和冒险,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和谨慎。

这些差异可能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有关,男性在竞争中获得资源和社会地位的机会更多,而女性更注重社会关系和安全。

5. 心理差异的原因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差异可以归因于生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理因素如性别激素和基因可能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社会因素如性别角色的塑造和社会期望也会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心理表现;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和传统观念也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6. 总结和展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差异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性别的需求和挑战,并为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男性;女性;心理差异;认知;情感;行为。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解释个体与群体关系、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群体认同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受。

个体通过与特定的群体建立联系,从而形成对该群体的认同。

群体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情感和认知的结合,它涉及到个体对于群体特征、价值观念、目标和行为方式的认同。

群体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群体认同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朋友圈等社会机构的社会化过程,进而塑造了他们对于特定群体的认同。

其次,群体认同受到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个体会根据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来决定自己是否认同该群体。

再次,群体认同还受到个体与群体的交互作用影响。

个体在与群体成员的交互中,会通过对自我与群体的比较来激发或加强对群体的认同感受。

二、社会认同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整个社会的认同感受。

与群体认同相比,社会认同更加广泛和普遍,它与个体对于社会整体的认同密切相关。

社会认同不仅包括对特定的群体的认同,还包括对整个社会的认同。

社会认同的形成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认同与个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多重身份,如性别身份、文化身份、职业身份等。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身份认同来决定自己对社会的认同程度。

其次,社会认同也受到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到来自社会机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从而形成对社会的认同。

再次,社会认同还受到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对社会的认同程度会有所差异。

三、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性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建立。

个体通过与特定的群体和社会建立联系,形成自我认同的基础,从而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被上网方便度
100
80
Frequency
60
40
20
0 很方便,自己有电脑 比较方便,同学有电脑 还好,附近有网吧 不方便
被被上网方便度
大学生上网很方便和校内网的便宜价格,是大学生 网瘾成因的客观原因。
(2)、其次看网瘾成因的假设检验
不同性别网瘾成因的T检验
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ANOVA Sum of Squares 90.936 526.691 617.626 160.967 525.949 686.916 8.990 94.861 103.850 .003 169.680 169.682 3.142 87.849 90.991 3.176 70.992 74.168 2.935 238.485 241.421 .889 86.737 87.626 2.465 111.498 113.963 .701 36.887 37.589 5.559 106.665 112.224 10.842 150.746 df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106 1 105 Mean Square 90.936 5.016 160.967 5.009 8.990 .903 .003 1.616 3.142 .837 3.176 .676 2.935 2.271 .889 .826 2.465 1.062 .701 .351 5.559 1.016 10.842 1.436 F 18.129 Sig. .000
四、结果与分析
• 我们的研究是从社会心理学这个新的视角来分析 大学生网瘾问题的成因,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 体,一直生活在学校中而没有接触到社会。因此, 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并结合性别、居住 地、家庭情况等背景变量来考察大学生形成网瘾 的原因。 • 总体来说,大学生网瘾成因有家庭方面、大学之 前的求学期以及现在的主客观原因。具体如下:
•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设想得到了证实。同 时,我们也有一些其他的收获(见结果与 分析)。
二、引言
• “互联网”—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网瘾”—一条新的词汇的出现。 • 网瘾青少年(现实社会生活、我们自身的经历、 各种文献资料) • 网瘾大学生(可行性、合适性、创新性、重要性)
三、方法
男女比例基本为2:1,非常符合安徽大学的校情。
安徽大学学生玩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扮演类,根据问卷可知;角色扮演类主要是 一些会涉及到技巧和情感的游戏。正因为有所缺失才有所求,我们可以不难猜 出,大学生玩的游戏必须是那些能够获得一些情感的慰藉,例如友情、爱情等, 也必须是能够通过不断磨练掌握技巧、不断升级而获得较高地位、获得尊敬等 的游戏。
• 首先,网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 向其他人求助或是自己解决,而非自己的父母,可见亲 子关系不良。 • 其次,大多数网瘾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在班级成绩名列前 茅,深受老师的赏识和重视,是同学羡慕的对象,而进 入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团体后,加上环境适应问题等, 学习成绩不是那么理想了,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宝贝” 了,一时间不能接受和适应不被别人捧着的感觉,只能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安慰和缺失的东西。 • 再次,考上了大学,来到了新的环境,没有的往日激烈 的竞争和父母的督促,突然之间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 力,没有了人生的方向,正处于青少年的大学生对网络 充满了好奇,加上现在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沉溺于网 络。 • 还有,很多网瘾大学生,现在失去了往日学习的外在动 力,加上成绩一般,更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而网络的 诱惑促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去看看玩玩,不能自拔。 • 最后,我们注意到网瘾大学生的朋友多是泛泛之交,内 心的苦闷无人可诉,也不愿让别人知道,他们更倾向于 在虚拟的、匿名的的网络世界里寻找精神支持。
详细抽样方法
• 先整群抽样,在安徽大学12个宿舍园中简 单随机抽取3个,分别是桔园、桂园和李园。 然后分别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桔园 中抽到了3号楼,桂园是1号楼,李园也是2 号楼。最后在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开始 的宿舍,桔园是3105、桂圆是1109、李园 是2118.通过计算并且到会有宿舍无人的情 况,得出每个3间宿舍抽取一个是最好的方 法,我们决定每个3间抽取一间宿舍调查。
.131
被被被被被被注
1.997
.161
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 被 被被被被被被被被被 被被被
5.472
.021
7.552
.007
家庭完整度对网瘾成因的T检验
ANOVA Sum of Squares 37.251 580.375 617.626 104.301 582.615 686.916 3.361 100.490 103.850 16.068 153.615 169.682 2.209 88.781 90.991 16.210 57.958 74.168 21.587 219.833 241.421 5.793 81.833 87.626 5.223 108.740 113.963 9.755 27.833 37.589 8.235 103.990 112.224 14.933 146.656 161.589 df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3 103 106 Mean Square 12.417 5.635 34.767 5.656 1.120 .976 5.356 1.491 .736 .862 5.403 .563 7.196 2.134 1.931 .794 1.741 1.056 3.252 .270 2.745 1.010 4.978 1.424 F 2.204 Sig. .092
被被现在的成绩
被被求学期间的成绩
50
50
40
40
F requency
30
F requency
30偏上 中等 中等偏下 较差
0 班级前几名 中等偏上 中等 中等偏下 较差
被 被现 在的 成绩
被被求 学期间 的成 绩
大学前后成绩的落差,进一步导致网瘾大学生失去的学习外在动力, 而网络对他们的引诱则是内在的,不能控制的。
5 6 7 8 9
10
1=班级前几名 2=中等偏上 3=中等 4=中等偏下 5=较差 1=没有 2=一个 3=几个 4=很多 1=十个以内 2=十到二十 3=二十到三十 4=三十以内 5=视情况而定 1=非常好,有特别关注 2=较好,偶偶关注 3=一般,和对待其他同学没有差别 4=不好,基本等于漠视 5=很差,因为经常被训 1=班级前几名 2=中等偏上 3=中等 4=中等偏下 5=较差 1=很方便,自己有电脑 2=比较方便,同学有电脑 3=还好,附近有网吧 4不方便 1=空余时间 2=上课时间例如旷课 3=晚上的睡眠时间 4=减少其他娱乐活动 1=一月四次以上 2=一月四次 3=一月四次一下 4=数月一次
更深入的一些的结论是: 更深入的一些的结论是: • 1、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中,孩子有网瘾的 可能性较小。 • 2、人际关系好的大学生有网瘾的可能性较 小。 • 3、大学期间的一些客观条件使得大学生更 容易产生网瘾。
一些与本次调查无关的新的发现是: 一些与本次调查无关的新的发现是 • 1、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女性网瘾大学生 数量远远少于男性(安大的男女生比例大 约是2:1)。 • 2、女性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向父母求助。 • 3 3、男女的知心朋友数目不同。 • 4、男女生与室友的关系不同。 • 5、是否是独生子女,和遇到问题是否向父 母求助有关。 • 6 、非独生子女的知心朋友数目比独生子 女的知心朋友数目多。
(1)、首先来看网瘾成因的总的频数分析
数值越大说明网瘾成因分析越是符合调查结果, 由图可知我们的原因大体符合调查结果。
1、家庭原因的频数分析
由图可知家庭方面的原因居中。
被被遇到问题倾向于向被求助
50
40
孩子遇到问题更多的想其他人求助,可见亲子 关系不良。
Frequency
30
20
10
0 父母双发一起讨论 父亲 母亲 其他人
被被遇到问题倾向于向被求助
2、大学前的求学期的原因的频 数分析
由图可知大学前求学期方面的原因居中。
被被 求学 期间 的成 绩
高 中 老 师 对被 被 的 关 注 度
50
50
40
40
F requency
30
F requency
30
20
20
10
10
0 班级前几名 中等偏上 中等 中等偏下 较差
0
被 被 求学 期 间 的 成 绩
11 12 13
14 15 16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