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分娩镇痛临床应用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分娩镇痛临床应用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April,2020Vol.34No.8分娩镇痛临床应用率偏低的原因分析张慧君1,2,燕美琴1,2(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030001;2.山西省妇幼保健院)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low clinical application rate of labor analgesiaZHANG Huijun,YAN Meiqin(School of Nursing,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China )摘要:[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临床应用率偏低的原因。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8例孕妇进行调查,了解孕妇对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应用意愿等;并对26例不愿使用分娩镇痛的孕妇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 资料分析原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

[结果]9.68%的孕妇表示对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很清楚;78.63%的孕妇不愿意使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原因是担心对母儿有不良影响(57.95%)、对其不了解(31.28%)及担心费用高(4.62%)等。

质性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孕妇对硬膜外镇痛的副作用较为担心且目前宣传广度、深度不够,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

[结论]孕妇对分娩镇痛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担心其不良反应而不愿使用该方法。

应加强分娩镇痛宣教,使孕妇做到充分知情,推进分娩镇痛临床应用。

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麻醉;调查;宣教;不良反应Keywordsdelivery ;analg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survey ;education ;adverse reaction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0.08.039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是临床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具有镇痛效果确切、便于调控、对母婴影响小、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满意度高等优点[1]。

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分娩疼痛及无痛分娩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产科医疗概念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使自然分娩的益处得到宣传,而剖宫产相关的并发症也被提出。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孕妇应尽量考虑自然分娩,但产妇害怕分娩时的疼痛,因此,我国的自然分娩率较低。

临产后长时间宫缩引起的分娩阵痛,影响胎儿的生命和健康,常见的现象是胎儿窘迫,使分娩时剖宫产的几率增加,所以妇产科现代治疗的最大问题是无痛分娩和分娩安全的问题。

[关键词]分娩疼痛;无痛分娩;研究进展分娩疼痛对产妇和婴儿出生的影响是母亲及其家人非常关心的问题,故被广泛研究以对这种疼痛得到控制[1]。

国际疼痛协会以“真女性,真痛苦”为口号,宣布2007-2008年为世界抗击女性疼痛年[2]。

由国际疼痛学会发表的报告的要点是,孕产妇疼痛被作为一种临床模式,统计产后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发病几率,这个问题不容忽视[3]。

虽然今天的医学非常先进,但分娩痛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1分娩疼痛原因①在分娩过程中,子宫内的肌肉收缩并阻塞血管,造成暂时性缺血缺氧。

分娩时疼痛的机制类似于心肌缺氧引起的心绞痛[4]。

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的强度会增加,持续的时间不断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会相应增加。

②随着子宫继续收缩,以及胎先露下降的过程,子宫和会阴被进一步拉伸,肌纤维牵拉导致疼痛,与肠胀气疼痛相似[5]。

③当胎先露缓慢下降,产妇子宫周围的组织受到压迫,增加膀胱、尿道和结肠的压力,使疼痛不断增加。

每个产妇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子宫不同,分娩时疼痛的程度也不同。

一项相关研究发现,11%的女性认为宫缩痛是轻微疼痛,89%的女性认为宫缩痛非常疼痛[6]。

研究人员记录了早期背痛和癌症疼痛的程度,并报告说,与其相比,分娩时的疼痛几乎是其他疾病疼痛的10倍。

2分娩疼痛结局分娩健康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娩是女性身体的一项特殊功能,这事关女性的幸福。

但是,在分娩过程中,妇女必须接受身心的考验[7]。

疼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分娩时足够的疼痛也可以增加分娩力度和加速分娩,但过度的疼痛会产生情绪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导致焦虑和悲伤[8]。

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进展

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进展

无痛分娩的临床研究进展生孩子对于许多女性来说,是一场充满痛苦和挑战的经历。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痛分娩为产妇带来了新的希望。

无痛分娩,也称为分娩镇痛,是指在分娩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减轻产妇的疼痛。

近年来,无痛分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无痛分娩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无痛分娩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性镇痛和非药物性镇痛两大类。

药物性镇痛中,椎管内分娩镇痛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是通过在产妇的腰部硬膜外腔置入一根细小的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从而阻断分娩时的疼痛信号传导。

椎管内分娩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影响小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低血压、头痛、局麻药中毒等。

除了椎管内分娩镇痛,静脉分娩镇痛也是一种药物性镇痛方法。

通过静脉输注阿片类药物,如瑞芬太尼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妇的疼痛。

然而,静脉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相对较弱,且可能会引起产妇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非药物性镇痛方法则包括导乐陪伴分娩、水中分娩、呼吸法、按摩法等。

导乐陪伴分娩是指由有经验的助产士或导乐人员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全程陪伴,给予心理支持和生理指导,帮助产妇缓解疼痛。

水中分娩是让产妇在温水中分娩,利用水的浮力和温热作用减轻疼痛。

呼吸法和按摩法则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和对身体特定部位进行按摩来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

二、无痛分娩的时机关于无痛分娩的时机,过去认为应该在宫口开大到一定程度(通常为 3 4 厘米)后再开始实施。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实施无痛分娩(即在产妇有镇痛需求时,无论宫口开大程度如何)并不会增加剖宫产率,反而能够更好地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三、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影响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安全性是产妇和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影响是极小的。

对于产妇来说,无痛分娩可以显著减轻分娩时的疼痛,降低产妇因疼痛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分娩镇痛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分娩镇痛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分娩镇痛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娩作为女性生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会产生高度痛感的一个阶段,更是女性们自古以来所经历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

而分娩镇痛则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女性疼痛的方法与过程。

在过去,分娩时的疼痛无法避免,但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分娩镇痛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医疗程序。

故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分娩镇痛技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下的研究现状,以便为大家提供一定参考。

分娩镇痛技术的历史发展在过去,分娩时的疼痛被认为是生育过程中的必然过程之一。

这样的观念直到18世纪末期,分娩镇痛技术的正式提出才有所瓦解。

在当时所采取使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动按摩或使用热水等自然方法来减轻产妇的疼痛。

直至20世纪初期,使用麻醉药物在分娩中进行止痛才成为了一种新型代替技术。

而乙醚和氯仿作为最早的麻醉药物,在此时期也被广泛应用于产妇分娩镇痛当中。

但是,由于这些麻醉药物会影响到胎儿的呼吸和心跳,所以使用的风险很大。

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麻醉药物被研发了出来,例如甲磺酸可待因和芬太尼等。

这些药物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已然被证实,能够显著缓解产妇分娩的疼痛,但是影响胎儿的副作用仍旧未能完全提出。

而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麻醉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但却仍旧存在有一定副作用。

比如氧气吸入、产道沉静剂、椎管内麻醉等等。

其中,氧气吸入作为一种辅助缓解疼痛的医学应用方法,它主要通过产妇吸入纯氧来缓解疼痛,具体原理在于纯氧可以有效促进呼吸和缓解焦虑。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够对分娩前期的轻度疼痛起到缓解作用,而对于分娩中后期的作用极低。

而肠道沉静剂作为一种镇痛剂,其通常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来使用。

但过多、过量地使用则会给母婴两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往往需要医生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给药的剂量。

最后,椎管内麻醉则需要在麻醉师的帮助下进行,其主要通过椎管内注射一定剂量的麻醉药物来切断产妇疼痛信号,能够有效屏蔽产妇痛觉。

DPE、CSE、EP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

DPE、CSE、EP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

阻滞程度、双 侧 感 觉 阻 滞 平 面 至 S2 、不 对 称 阻 滞.
神经阻滞为 0 级,不能抬腿为 1 级,不能弯曲膝部为
2 级,不能弯曲踝关节为 3 级. ② 麻 醉 药 物 总 用 量.
③ 观察并记录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统计中转剖
宫 产 率、器 械 助 产 发 生 率. ④ 新 生 儿 出 生 后 1mi
VAS<2 分用时(
9.
6±2.
2mi
n)短于 EP 组,
Br
omage 分 级 低 于 CSE 组,
DPE 组、
CSE 组 舒 芬 太 尼、罗 哌 卡 因 用 量 均 少
于 EP 组(均 P <0.
05);
3 组产程时间、中转 剖 宫 产 率、器 械 助 产 率,以 及 新 生 儿 Apga
r 评 分 均 无 差 异 (均 P >0.
ona
t
a
lApga
rs
c
o
r
e we
r
ec
ompa
r
edamongt
het
hr
e
e
y,andadve
r
oups.Re
su
l
t
s:Thep
r
opo
r
t
i
ono
ft
heana
lf
a
l
l
i
ngs
ens
a
t
i
on (
1.
6% )andt
hea
symme
t
r
i
cb
l
o
ck (
1.
6% )o
ft
hewomen

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

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

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2-30T01:22:57.4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高永明[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学技术提升及三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并没有如想象中给我国带来生育高峰,产妇对分娩舒适性要求升高高永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中心卫生院343000摘要:随着生活水平和医学技术提升及三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并没有如想象中给我国带来生育高峰,产妇对分娩舒适性要求升高,提供优质的产科服务,已成为当代医学的研究热点。

自然分娩疼痛感剧烈,剖宫产对母亲身体损伤极大,两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妇女生产意愿。

我们运用多种分娩镇痛方式既可以降低产时焦虑,又能大幅度降低疼痛。

维护母婴健康安全、减轻产妇精神压力、缓解分娩疼痛,做好中国妇孕保健,能极大推动2030健康中国战略。

但是当前我国产妇分娩镇痛比例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远不及其他国家。

本文就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好地更新临床医师相关的观念,以及更好地维护母婴健康安全。

关键词:分娩镇痛;现状研究;临床进展研究对于孕妇而言,分娩过程中的产痛会促使她们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孕产妇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镇痛的研究不断深入。

科学理想的镇痛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孕妇压力,同时保证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最低化。

目前常用分娩镇痛的方法有非药物性镇痛、椎管内镇痛等等。

一、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分析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已高达85%,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固然存在一定差距,其实,在2018年中国为推广无痛分娩下发了诸多文件。

2018年11月下旬,国务院卫健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在两年内,在各个地区挑一些条件允许、一定产科规模的医院进行分娩镇痛试点,降低剖宫产的比例。

2019年上旬,900多家医疗机构成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单位。

2020版:正常分娩指南解读:产程的观察及处理(全文)

2020版:正常分娩指南解读:产程的观察及处理(全文)

2020版:正常分娩指南解读:产程的观察及处理(全文)202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今年发布了正常分娩指南[1],旨在更新和规范产科围分娩期处理,强调以母胎为中心的照护,优化孕妇在产程和分娩中的体验。

我们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3]、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The Society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of Canada,SOGC)[4]、澳大利亚昆士兰卫生组织(Queensland Health)[5]等的相关指南,对其中产程的时限及处理进行解读,明确产程中的观察重点及处理要点,以期指导助产人员在临床中的应用。

产程处理的问题1、潜伏期管理与旧产程相比,新产程对潜伏期时限的设定更为宽泛,在保证母儿安全前提下,给予孕妇充分试产的机会。

潜伏期管理的重点不是积极干预促进产程,而是观察及支持治疗,包括完整的入院评估、饮食管理、自由体位的选择、给予孕妇精神安慰及镇痛支持。

对入院孕妇进行快速评估,包括孕妇的生命体征、胎心率、宫缩、胎位、胎儿大小、羊水等情况,评估是否存在产科高危或急症情况以便进行紧急处理。

与卧位(平卧、侧卧、半卧位)相比,产程中采用直立位(步行,坐位、蹲位、跪等)的产妇第一产程缩短82分钟,硬膜外镇痛和新生儿转入NICU的几率降低,鼓励孕妇采取让自己舒服的体位[6]。

鼓励孕妇自主进食来满足液体及热量的需求量,不需要常规持续静脉输液[7]。

潜伏期的时间占总产程的绝大部分,孕妇对于镇痛的需求在潜伏期非常突出,联合应用药物和非药物的分娩镇痛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位孕妇的要求。

为降低胎儿阴道菌群的医源性暴露,尽量减少阴检次数,珍惜每次阴道检查的机会,完整评估子宫颈质地、宫口开大程度、胎先露及其高低、产道情况、羊水性状等,尽可能的获得更多信息用于分娩的评估。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与产程管理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与产程管理

分娩镇痛(无痛分娩)目录一、分娩镇痛的意义及现状二、产时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探讨三、医务人员必备的素质及技能四、助产人员掌握的适宜技术五、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六、产程管理七、小结一、分娩镇痛的意义及现状分娩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其他产妇疼痛呻吟声的不良刺激,均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出现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窘迫等母儿不良后果,因此,应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

据调查,产妇分娩过程中90%以上有恐惧一紧张一疼痛综合症。

分娩镇痛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妇痛苦,给产妇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分娩镇痛是优生医学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文明的进步;帮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自然分娩才是正常的分娩途径,剖宫产是异常情况的补救措施。

剖宫产虽然不会疼痛,但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如:胎儿肺内羊水排除不彻底,胎儿感觉统合失调。

产妇并发症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月经不调等。

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疼痛给母婴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关爱女性疼痛,关爱人类生殖健康,也是麻醉理论和技术的目标。

2002年美国产科医师协会认为,分娩疼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主张只要没有禁忌症,应根据产妇意愿决定何时进行分娩镇痛。

长期以来,剧烈的产痛被视为分娩的正常过程而被忽视。

作为文明产科的标志,减轻和消除产痛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自1847年妇产科医生 Simpson第1次将氯仿成功用于减轻分娩疼痛以来,该项技术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近几年来,麻醉医生、产科医生及助产士之间一直在讨论、研究如何使分娩镇痛更加完善,并尽可能不影响产程及胎儿。

目前分娩镇痛方法已基本能满足这些要求。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高达90%以上,中国分娩镇痛率不到1%状况正在逐年改善,现多采用硬膜外置管,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其镇痛起效快,且持续时间可延长,产妇可以根据疼痛程度,自己启动镇痛泵,灵活、及时有效、药量个体化。

宫缩痛消失后,恐惧感消失,保持了体力,有一定心理治疗作用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分娩是大部分育龄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期间女性承受的巨大产痛常导致产妇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及其家人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减轻产痛则是大部分产妇最为关注的产时保健内容之一,为产妇找到一种既能缓解产痛,又不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的镇痛手段是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理想的镇痛分娩技术应具备:①镇痛效果好;②起效快、操作简单方便;③对母婴健康影响小;④在保证产妇清醒的条件下,还能保证其活动自如且不会对子宫收缩力产生影响,同时产妇还能够主动加入分娩过程中;⑤一旦产妇无法继续自然分娩,镇痛的实施不会对剖宫产的开展产生影响。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镇痛分娩方式包括吸入镇痛、非药物性镇痛、椎管内镇痛、全身阿片类药物镇痛等。

现就各类镇痛方法的作用机制和镇痛效果以及镇痛分娩的实施与自然分娩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阐述,现综述如下。

1.分娩疼痛与镇痛明确产痛基础解剖知识是目前使用区域麻醉技术缓解分娩疼痛感的关键。

第一产程产妇的内脏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的腰椎交感神经及颈旁神经丛缓解,胎儿在产道内下降引起骶部躯体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阴部神经缓解。

故在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采取椎管内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较理想。

镇痛实施及分娩期间组织损伤对母体及胎儿有间接或直接影响,循环及呼吸系统受到疼痛刺激、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焦虑抑郁等心理动力学行为等均对母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上述反应在疼痛缓解后有所改善。

分娩疼痛刺激产妇的呼吸系统,增加宫缩时产妇每分钟耗氧量及通气量,在宫缩期间换气不足将引起母体血氧不足,间接刺激胎儿血氧不足,镇痛分娩的开展可能会加重肺换气不足现象,引起呼吸衰竭。

而若换气过度又将导致严重的氧合血红蛋白分离曲线移动或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导致胎儿获氧量减少,影响新生儿结局。

目前对分娩镇痛安全性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了解分娩期间各个有害刺激步骤的相互作用,更好地理解产妇自然分娩的疼痛过程,找到神经受体与递质参与的机制是突破传统分娩镇痛治疗的关键。

2.镇痛方式2.1非药物镇痛情感支持、分娩教育、芳香疗法、按摩、冷热疗法、音频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产妇缓解产痛。

此外还有部分技术需要专门培训或专门设备,这类技术包括皮内注射水、水疗、经皮电神经刺激、生物反馈、按摩、针灸、催眠等,但上述技术大多未经严格的科学研究证实其功效,故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局限,其效果需进一步证实,不可盲目实施。

目前,产前教育在围生期保健中被广泛应用,分娩教育对分娩方式选择、分娩持续时间及不健康婴儿出生率是否有影响尚未被证实,故仍需继续研究。

此外,产妇在分娩期间获得亲友支持是否影响分娩疼痛感也无可靠研究支持。

赵立娟等的研究发现,女性在获得助产士或配偶连续分娩支持或可缩短分娩时间,降低剖宫产率,降低镇痛干预率,并获得最大的分娩满意度,但该结果对围生儿的结局并无较大影响。

英国多采用经皮电刺激镇痛,但有研究证实经皮电刺激后产妇疼痛感并无较大缓解。

2.2全身性镇痛目前,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和吸入性镇痛是较常规的分娩镇痛方法,一氧化二氮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吸入性麻醉剂,该药物是50%氧与50%的一氧化二氮的混合物,需要特殊的净化设备辅助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指导产妇正确吸入麻醉药物,可帮助大脑一氧化二氮浓度峰值与最高宫缩峰值同时发生,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目前一氧化二氮用于镇痛分娩是否有负面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

一氧化二氮的间断使用对母婴均较为安全,但若产程中产妇出现血氧不足等情况需增加系统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及一氧化二氮的使用量时,此时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显现,安全性也降低。

2.3椎管内镇痛在分娩期间采取椎管内镇痛是相对有效的镇痛手段。

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美国有>60%的产妇选择椎管内镇痛分娩,芝加哥的一所医院产妇选择椎管内镇痛的分娩率竟高达90%;而英国有近1/3的产妇选择实施椎管内镇痛分娩。

椎管内镇痛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连续腰椎硬膜外镇痛+脊髓硬膜外镇痛,采用联合手段可能与大部分产妇的分娩时间较椎管内镇痛药物的有效时间长有关,若单一采取硬膜外镇痛或脊髓内镇痛的灵活性较差,镇痛效果不理想。

但随着产科临床的发展,目前椎管内麻醉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已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椎管内麻醉镇痛的实施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导致分娩风险大大增加。

3.镇痛分娩药物目前常采用局部小剂量麻醉药复合镇痛药的方式用于分娩镇痛,麻醉药物常用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麻醉性镇痛药则以阿片受体激动药为主。

小剂量麻醉药物复合麻醉性镇痛药物能在不同环节阻滞疼痛冲动的产生。

阿片受体药物则能够直接作用于脊髓受体,阻断感觉神经传导,两者协同作用不仅增强了镇痛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同时还不会对母婴产生影响,目前已广泛用于产科临床。

3.1局部麻醉药物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是常用的镇痛分娩局部麻醉药物,两者均具备药效明显、镇痛持续时间长、对母婴影响小等优点。

3.1.1布比卡因属于消旋体,由等量的右旋体和左旋体组成,药物对心脏及中枢神经有较大毒性,且有一定运动阻滞之效。

体外试验表明,芬太尼、吗啡、可乐定、舒芬太尼等对布比卡因的氧化代谢无抑制作用,但上述药物中无CYP3A4或CYP1A2同型物抑制剂,虽然还未进行临床研究,但有可能布比卡因的代谢机制受已知的CYP3A4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或CYP3A4抑制剂、CYP1A2诱导剂(如奥美拉唑等)或CYP1A2抑制剂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布比卡因时需预防药物过量,故在使用期间应尽可能分次注射,且注射或滴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与意识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应及时给予氧吸入。

布比卡因也有一定的药理毒性,但经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突变实验、细菌突变实验等均未发现布比卡因的致突变作用。

布比卡因引起的运动阻滞效应在血药浓度较高时最佳。

杨豪比较了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布比卡因的运动阻滞较高,但综合考虑下,罗哌卡因已取代布比卡因的位置主要用于镇痛分娩。

3.1.2罗哌卡因以单纯左旋体为主,心脏毒性较低,药物产生的运动神经阻滞之效与血药浓度相关。

0.2%的罗哌卡因能阻滞感觉神经,但不会阻滞运动神经;0.75%时不仅有理想的感觉神经阻滞之效,还会产生一定的运动神经阻滞之效。

罗哌卡因不会蓄积在胎儿脂肪内,同时也不会影响子宫及胎盘的血流,母婴安全性均理想。

汤蓓蕾等比较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发现,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发生,因其几乎无心脏毒性,故临床应用优于布比卡因。

值得注意的是,罗哌卡因仅供有区域麻醉经验的临床医师或在其指导下使用,常用麻醉剂量应参照药物的使用说明,决定药物使用剂量时,临床医师的经验与患者的自身状况非常重要。

总体而言,外科麻醉,如硬膜外用药需要较高浓度与剂量,但用于分娩镇痛这种急性疼痛控制,建议使用较低剂量及浓度。

此外,药物在使用后其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会有个体差异,故在药物使用期间应预计平均使用范围,并参照相关标准,在注射前与注射期间仔细回吸避免静脉内注射,若患者需要大剂量注射则建议使用3~5mL试验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以保证注射的安全性。

3.2麻醉性镇痛药物3.2.1芬太尼芬太尼是常见的麻醉镇痛药,镇痛强度是吗啡的75倍,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对母婴无影响,且大部分产妇可无痛行走。

Bang等将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镇痛分娩发现,联合用药不仅延长了镇痛持续时间、加快了罗哌卡因的起效时间,同时还可提高产妇的分娩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芬太尼是强效镇痛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痛与镇静,是目前常用的复合全身麻醉药物,可用于麻醉前给药及诱导麻醉,并作为辅助用药与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药合用于各类手术。

氟哌利多2.5mg+芬太尼0.05mg混合液麻醉前给药能获得理想的镇静作用,虽患者对外界漠不关心但合作度理想;此外,芬太尼还能用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类剧烈疼痛,镇痛效果理想。

但需注意,芬太尼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对药物敏感、重症肌无力者,且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3.2.2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易通过血脑屏障及细胞膜、亲脂性高等优点,其镇痛效果是芬太尼4倍之多,药物作用时间长,是当前最为理想的镇痛分娩用药。

王大伟等研究指出,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使用可延长镇痛持续时间,产妇满意度好。

故舒芬太尼用于镇痛分娩有一定优势。

虽各研究已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剂量进行了说明,但在使用期间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与临床情况调整使用剂量,需考虑患者体重、年龄、一般情况及联合使用的药物种类等;此外,药用剂量还取决于手术的难度、持续时间及术中需要的麻醉深度,故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间可加用氟哌利多,以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增强药用安全性。

3.2.3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一种真正的短效阿片类镇痛药。

2003年瑞芬太尼在我国上市,该药是一种纯粹的μ受体激动类药,相较于其他阿片类镇痛药,该药的代谢并不单纯依赖肝肾功能,具有作用时间短、消除快、作用时间与给药时间不成正比等特点。

因瑞芬太尼能够快速经过胎盘,虽有少部分转运给胎儿,但并不会在胎儿体内长时间停留,故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较高。

虽然瑞芬太尼应用价值高,但其也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呕吐、恶心等,有研究指出,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会显著降低孕产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同时不影响新生儿的呼吸、心率、血气等,安全性较理想,孕产妇及其家属对药物应用的价值均认可,接受度好。

4.镇痛分娩与分娩质量4.1对产程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镇痛分娩对分娩产程的影响并未达成共识,分娩期间实施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理想,但硬膜外镇痛是否对产程有影响存在较大争议。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各个研究对产程延长与缩短的定义不一、研究样本较少及使用新旧产程标准不同等导致的。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镇痛是否会对分娩产程有影响。

4.2镇痛分娩不良反应目前,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复合局部麻醉药是常用的椎管内麻醉手段,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常会导致一系列诸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热、胎儿心动过速、尿潴留、新生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Hung等研究表明,子痫前期产妇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会导致产妇在产后发生低血压。

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不良反应多因阿片类药物导致,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王娴等的研究也证实,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可导致产妇分娩期间出现胎心减速、瘙痒、发热、产后背痛等不良反应,且发生率高于单用罗哌卡因的产妇。

以上研究提示,临床应针对产妇个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镇痛分娩手段,在减轻产妇疼痛感的同时还应保证镇痛实施的安全性,减少产妇产时与产后合并症的发生,提高自然分娩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