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词的用典艺术

合集下载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陆游的诗歌贯穿着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深深忧虑和关注,表达出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抗战事业的热爱。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等诗句,都充满着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2. 雄浑豪放的诗风:陆游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歌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

3. 多样化的题材:陆游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爱情等多个领域,而且常常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表达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高超的艺术技巧:陆游的诗歌在艺术技巧上也非常高超,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他还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 语言质朴自然:陆游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而是通过简单而有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总之,陆游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书愤尾联的手法和作用

书愤尾联的手法和作用

书愤尾联的手法和作用《书愤》尾联运用了烘托,用典的艺术手法,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

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二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追叙诗人自己早年时的凌云之志和爱国热情,既有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辛的感慨,又有对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的表露。

陆游的这一叹,当真有无限余味。

诗人早年不知道世道如此艰难,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国情怀,就可以纵横叱咤,去追求甚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现在年过六十的陆游,看过了世间的百态之后,才知道,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不是只靠“气如山”便能够成功的。

因此这两句虽然是追忆,实则已经暗喻了一种无奈的辛酸。

颔联更是气势如虹的千古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回忆了当年在镇江前线,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雄壮军威的情形;又回忆了当年在南郑前线,秋风中乘着战马,奔驰在大散关道路上的景象。

这些是陆游亲历的抗金前线斗争,所以寥寥数字,便能如此生动形象。

陆游将六个名词一次性排开,无一个动词,却将前线之壮怀激烈,如此形象地描述了出来,雪夜楼船、瓜洲渡口、铁马秋风、散关路上,抗金的壮志豪情,诗人豪迈纵横的军旅生涯,在这十四字中,境界全出,一下激起人们胸中的热血豪情!然而,颈联两句却直转而下,犹如绚烂烟火之后的一片漆黑,充满了低沉和凄凉之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流逝,年轻时的军旅生涯变成了现在闲居的无奈徘徊,诗人的壮志也变成了如今斑白的鬓发,痛心疾首之感,在这两句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南朝名将檀道济是守边名将,宋文帝想要杀他,临刑前檀道济怒叱说:“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少年时陆游的磅礴大气,以及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

但曾经越辉煌,现在的“衰鬓”就越具悲怆感!末尾,诗人又借诸葛亮的典故,将一腔悲愤化作一声长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北伐数次,前后出师表感人至深,名留青史,千载之下,少有人能够匹敌。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从内容来说,陆游的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一类写景物和日常生活。

这两类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特色。

第一类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这类作品主要由两方面的主题构成,一方面是表现许身报国、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报国无门的悲愤。

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类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第一,往往借助于梦境的描写来表达恢复中原的愿望。

第二,往往不对某一事物作静态细致的描绘,而是注重自我情感的宣泄。

第三,语多豪壮。

这些特点构成了陆游诗豪放浪漫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白,陆游也因此有了“小李白”之称。

第二类诗以描写日常生活及景物为主,往往从平常的景象中体悟出特别的意味,因此写得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在平淡自然的风格中,时常可见对语言的精心锤炼。

陆游爱国词艺术特色

陆游爱国词艺术特色

浅论陆游爱国词的艺术特色摘要:陆游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所具有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陆游爱国词在他全部词作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艺术风格多样,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记梦述怀,语言上形成一种亦俗亦雅、雅俗共赏的特色。

词人以其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词篇,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学上的瑰宝。

关键词:陆游;爱国词;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一、陆游及其爱国词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生长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南宋时期,出生第二年即逢靖康之难,一生历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六朝,陆游在少年时代就饱经颠沛流离、动荡不安之苦,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之壮志。

陆游出生于书香门第,笃好读书,又成长在富有爱国思想的仕宦家庭,生活经历和家庭教养激发了陆游的一腔爱国激情,但积弱积贫的南宋朝廷,妥协投降派一度占据上风,他们排挤打击主张抗战的志士仁人,满怀奋勇杀敌、收复中原报国理想的陆游只能空叹“报国欲死无战场”,他多次遭罢黜,一生遭受的打击和挫折多达八次。

陆游在文学史上主要以诗扬名,与自称“无诗三日却堪忧”、“六十年间万首诗”不同,他对词的创作只是诗余后的消遣,认为“《花间集》皆唐末五代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亦出无聊故耶?”虽“少有所作”,但“晚而悔之”,基于这样的认识,故陆游现存词作只有一百四十五首,“仅及诗集百分之一”,辑录于《全宋词》中。

陆游爱国词约有百首,在其全部词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根据作者的人生轨迹,可将其爱国词分为:入蜀前,陆游词大部分为赠友、离别、相和之词,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这类词虽不是直接地表达他的爱国情怀,但却时时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的感慨,含蓄地表现了他平戎杀敌、报效君国的宏大志向和殷切祝愿,如《鹧鸪天》(三首)写于他被罢归故里时,抒发了他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表现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

望梅陆游诗词的解释

望梅陆游诗词的解释

望梅陆游诗词的解释望梅·寿非金石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

一、作者介绍陆游呢,那可是南宋时期超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章数量超多,他的作品大多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对百姓的同情,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经历了南宋朝廷的动荡不安,仕途也起起落落,这些经历都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

二、原诗及注释原诗为“寿非金石。

恨天教老向,水程山驿。

似梦里、来到南柯,这些子光阴,更堪轻掷。

戍火边尘,又过了、一年春色。

叹名姬骏马,尽付杜陵,苑路豪客。

长绳漫劳系日。

看人间俯仰,俱是陈迹。

纵自倚、英气凌云,奈回尽鹏程,铩残鸾翮。

终日凭高,诮不见、江东消息。

算沙边、也有断鸿,倩谁问、首丘归客。

”1. “寿非金石”:寿命不像金石那样长久。

这是化用了古诗“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句子,表示生命短暂。

2. “水程山驿”:在水路和山路上的驿站奔波。

形容路途遥远,也暗示了人生的漂泊。

3. “南柯”:这里用了“南柯一梦”的典故,说明就像在梦里一样,人生虚幻。

4. “戍火边尘”:戍边的烽火和战场上的尘土,指战争。

5. “杜陵”:本是地名,这里可能指代富贵人家或者达官贵人游玩的地方。

6. “长绳漫劳系日”:想要用长绳把太阳拴住,这是一种幻想,表达想留住时光的愿望。

7. “英气凌云”:英雄气概直冲云霄。

8. “铩残鸾翮”:鸾鸟的翅膀被摧残,比喻自己的理想或者才华受到了打击。

9. “首丘归客”:传说狐狸死的时候头会朝向自己出生的山丘,这里表示思念故乡的游子。

三、翻译寿命不像金石那样坚固长久啊。

只恨上天让我老于水程山驿之中。

就好像在梦里来到了南柯一般,这样的光阴,怎么能轻易抛掷呢?边疆的烽火和战尘又过了一年,春色又过去了。

可叹那些名姬骏马,都被富贵之人享有。

想用长绳把太阳拴住是徒劳的。

看人间的世事变迁,都是过去的陈迹了。

纵然自己有着凌云的英气,无奈那远大的前程已经不再,理想的翅膀已经被摧残。

整天登高远望,却看不到江东故乡的消息。

陆游词的用典艺术

陆游词的用典艺术

陆游(1125—1210),南宋(1127—1279),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召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陆游的主要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渭南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他以诗歌闻名,一生留诗九千余首,与他的诗歌相比,其词作数量就是少之又少了(据《放翁词编年笺注》一书,共有词作145首),故其词名远不及诗名。

这是因为他对词存有轻视,基本还像北宋人一样把这一新兴体裁视为“小道”和“余事"。

他的词学观,在“靖康”南渡、词人普遍转变词风而以词作为抒怀言志之一体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十分保守和不合时宜.总的说来,他十分轻视词体,对词的抒情性质有一种矛盾和迷惘的态度,甚而菲薄旧作,对自己未能免俗地写过一些小词感到后悔。

比如,他在《长短句序》(载《渭南文集》卷十四)中这样写道: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为曲,为引,为行,为谣,为歌。

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在另外一篇《花间集跋》中,他更通过谴责花间诸人而菲薄词体道:《花间词》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他对词的观点在六十五岁前后发生变化,对词体的态度有褒有贬,但因其大半生都对词的保守偏激的轻视态度以及他对于词独特的审美方式缺乏了解,使他对于词的创作缺乏热情,因此词作的数量和质量远远逊于他的诗作。

小谈陆游诗的“对仗”艺术

小谈陆游诗的“对仗”艺术

小谈陆游诗的“对仗”艺术作者:吴闻章对于律诗创作来说,中间四句(三、四、五、六句)两联(颔联和颈联)应是全诗中最需要着力的地方,也是最难于写得好的地方。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间两联是全诗的“主干”,全诗的主要内容要靠这四句诗来完成。

二是写这四句诗技术上难度较大,颔联和颈联均要求“对仗”。

对仗不仅要押韵、合律、相粘,而且“出句”(又称“对句”)与“结句”要按词性“对”起来,“对”得工整,“对”得合乎规范,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前人说:“出句易工,对句难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两联四句诗如果“对仗”得好,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那就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说的那样,整首诗就会“形成整齐的美”,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在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中得到审美享受。

“对仗”尽管难写,但古往今来,律诗中的“好对仗”还是层出不穷。

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南宋诗人陆游律诗的“对仗”艺术。

“他的七言律诗最为人称道”(著名学者章培恒语)。

南宋诗人刘克庄称赞陆游律诗的对仗为“奇对”,“古今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清代著名诗人赵翼更是赞不绝口:“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迭出,令人应接不暇。

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也。

”(见《瓯北诗话》) 在陆游的“对仗”中,有一些可说是千古绝唱。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颔联)这不仅是江南农村的一幅工笔画,而且又是蕴含着深刻生活哲理的名言隽语。

在中国古典诗歌律诗的“对仗”中,这一联诗几乎可以考头牌,至今还有巨大的生命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颔联)这是一联生活气息极浓、意境极佳、情调高雅的好诗,是诗歌中的“极品”,读之令人消倦脱俗,历代诗家评价极高。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颔联)这是一联散发着强烈爱国主义情绪、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志气的诗歌,特别是“位卑”一句,一直是当今人们引用频率最高的诗句之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一、引言
介绍宋代诗人陆游的背景和地位,概述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重要性。

二、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
1.唯美抒情:陆游以婉约诗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
情愫。

2.自我反省:他擅长通过诗歌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展现内心世界。

3.独特思想:陆游对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以及国家命运有独到见解,通过诗
歌来表达和批判。

4.韵律变化:他探索了各种韵律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三、陆游的时事评论
1.官场风云:陆游在他的诗中经常批评官员贪污腐败,呼吁廉洁政治。

2.边塞战乱:他关注边界冲突和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怀忧国家存亡。

3.社会不公:陆游对农民困境、被压迫阶层的命运表示担忧,并呼吁社会改
革。

4.对外交往:他关注国际关系,对外族入侵、政治游戏等问题进行评论。

四、陆游的影响与评价
1.文学成就:陆游的诗歌创作在文坛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南宋第一才子"。

2.思想影响: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代文人探索个体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

3.社会意义:陆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影响了当时社会风气,
并提醒后人警惕。

五、结论
总结陆游作为宋代诗人的特点和时事评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诗歌写作展示了婉约抒情和思想反省的风格,同时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现象
及政治问题。

陆游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那个动荡时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
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1125—1210),南宋(1127—1279),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召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陆游的主要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渭南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

他以诗歌闻名,一生留诗九千余首,与他的诗歌相比,其词作数量就是少之又少了(据《放翁词编年笺注》一书,共有词作145首),故其词名远不及诗名。

这是因为他对词存有轻视,基本还像北宋人一样把这一新兴体裁视为“小道”和“余事”。

他的词学观,在“靖康”南渡、词人普遍转变词风而以词作为抒怀言志之一体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十分保守和不合时宜。

总的说来,他十分轻视词体,对词的抒情性质有一种矛盾和迷惘的态度,甚而菲薄旧作,对自己未能免俗地写过一些小词感到后悔。

比如,他在《长短句序》(载《渭南文集》卷十四)中这样写道: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为曲,为引,为行,为谣,为歌。

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在另外一篇《花间集跋》中,他更通过谴责花间诸人而菲薄词体道:《花间词》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他对词的观点在六十五岁前后发生变化,对词体的态度有褒有贬,但因其大半生都对词的保守偏激的轻视态度以及他对于词独特的审美方式缺乏了解,使他对于词的创作缺乏热情,因此词作的数量和质量远远逊于他的诗作。

但是陆游的词具有一个厚积薄发的文学大师的独特风采和鲜明的南宋时代特色,足以在南宋中兴词人群体中自成一家而毫无愧色。

集评:明代杨慎说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毛晋添一句说:“超爽处似稼轩。

”—笼统,泛泛比较清代刘熙载说它:“乏超然之致,天然之韵,是以人得测其所至。

”—过贬清代冯煦(《论词绝句》)说:“《剑南诗稿》—陆游诗词集)剑南屏除纤艳,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

”(《宋六十家词选·例言》)又近于过誉;《四库提要》说:“陆游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风格在苏轼的豪壮和秦观的婉丽之间),“故奄(奄奄一息)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

则是较中肯之论。

陆游以他杰出的才能,虽无心写词,但其词不乏受人激赏的优秀之作,他常常借词表达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怀,揭示自我的心路历程,显现出鲜明的艺术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词不愧为宋词园地中流光溢彩的奇葩异卉。

陆词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于其间所荡出的感发情思,还应得力其多样的艺术表现技巧,故本文以陆词艺术表现技巧作为研究课题,选取陆词中较突出的用典、结构、意象这三方面集中系统地论述。

陆游的研究综述:1、陆游词的风格特点2、陆游词的思想感情3、陆游词的题材类型4、陆游词的艺术表现而我今天主要就是从陆游词的艺术表现的方面进行阐释一下。

陆游词的用典艺术1、陆游词用典情形统计2、陆游词典故意蕴3、陆游词用典特色一、陆游词用典情形统计南宋刘克庄云:“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穿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更是一癖。

”这句话指出了陆词用典之弊,但同时也说明了陆词用典至多。

刘庆云在《放翁词的艺术追求与江西诗风》一文中,对陆游词的用典情况作了初步统计,“在144首词(断句除外)中,除令词中的11首外,其余133首皆用典,比例占92%,使用频率相当高。

所涉及的经、史、子、集书目近百种,共享典约360处。

”由此可见陆词用典率之高,甚至高出了南宋作词第一高手辛弃疾,熊笃在《论稼轩词的用典》一文中论到稼轩词的用典率为86.7%。

陆游在其词中用典之多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多数典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用典故皆出自学者们所熟知的经、史、子、集著作中。

典故运用分为两种类型,即事典与语典。

陆词中的事典大都出自史部、子部著作中,而语典大都出自经部、集部著作,下面将对典故所出自的著作情况作一统计: 事典源于《晋书》16次,《太平御览》11次,《后汉书》10次,《汉书》8次,《史记》5次,《新唐书》4次,《南史》4次,《搜神后记》4次,《列仙传》4次,《唐传奇》4次,《战国策》、《吴越春秋》、《侍讲杂记》、《拾遗记》各一次。

语典多源于前人诗文中,由先秦至北宋博采众家,这其中又以唐诗为主。

唐诗中又以杜甫诗最多,达35次,以下依次为李白8次、杜牧7次、李贺6、王维5次、李商隐3次、韩愈、白居易各2次,其余还有张志和等15位诗人各一次;宋代诗词采用最多者为苏轼(11次),其次还有黄庭坚、欧阳修、柳永、周邦彦、苏辙、张来等各一次;先秦《诗经》9次、《楚辞》5次、《庄子》4次、《论语》2次、以及《礼记》、《列子》等各一次;两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2次、《汉乐府》及张衡、曹植、司马相如等各一次;南北朝的江淹、庚信各2次。

由以上统计可见,陆游词的用典繁多但并不生僻、晦涩。

他并非要刻意用典以炫耀自己知识的广博,词人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时地拈出典故,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词中的典故和他所表现的情志是非常吻合的,以下对陆词中的典故意蕴作系统探讨。

二、陆游词典故意蕴刘庆云在《放翁词的艺术追求与江西诗风》一文中,认为陆游词在艺术上追求典重美,的确,陆词“屏除纤艳”之功是与他词作中多选取的典雅庄重之典有密切联系。

笔者通过对陆词语典及事典的综合分析,发现其词作典故意蕴丰富,包含有: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对无常世事的体悟,对漂泊羁旅的感叹,对款款友情的追忆以及其隐逸山林的自得,本节将从这五个方面对陆游词典故意蕴加以详细论述,探讨陆游如何以典在词中来写景叙事、传情达意。

1、对功名事业的向往这一内容是陆游词作中的大宗,涉及功名事业的典故在陆词中多次出现如“筑坛开府”“图像麒麟”、“云台麟阁”、“画凌烟、上甘泉”等,达30处之多。

陆游运用这些典故,多表达自己对功名的踌躇满志,如《秋波媚》中的“悲歌击筑,凭高酪酒,此兴悠哉”,此句中的“悲歌击筑”用《史记·游侠列传》中荆柯与狗屠及高渐离等酒酣歌于市中相乐的情景之事典。

作者登高感慨,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乐观情绪。

另如《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中的“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此句中的“功名不信由天”反用了《论语》中的语典,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要在抗金大业中一展身手的不屈之志。

由以上分析可见,陆游词中使用这一意蕴的典故具有“求同存异”性,即用不同的典故来表现相同的情感意蕴,如词中6次用班超的“千里封侯”之事典,3次用杜甫诗中“倚楼看镜”之语典,两次用《论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典,还有上段文字所提到的诸多典故。

由于陆游运用这些典故时注意到了腾挪变化,故虽在反复地用这些典故,但并没有简单重复之嫌。

2、对无常世事的体悟由于陆游身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多飘荡不遇的际遇,表现在陆词中,多无常世事的感慨体悟。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人生如梦的虚无感。

如《破阵子》上阙“仕至千钟良易,年过七十常稀。

眼底荣华原是梦,身后声名不自知。

营营端为谁?”,用了三个典故:“年过七十常稀”,用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身后声名不自知”,用《晋书·张翰传》中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营营端为谁”语出《列子·天瑞》:“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充分表现了词人在屡受挫折后看破红尘的虚无的人生体悟。

二是对世事之沧桑巨变的无奈。

如《沁园春》中“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用了《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还乡的典故,充分表述了作为还乡游子的陆游见到城郭依然人事全非的景象而生发万多感慨的情状;《洞庭春色》中“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空枪神”用《晋书·索靖传》索靖预知天下将乱的事典,表面写了人们对物转星移、世事的更替只能“空枪神”,实则蕴涵着作者对国事的担忧。

3、对漂泊羁旅的感叹陆游在其词作中多感叹“此身如寄”,抒发了游子的怀乡念旧之情的代表作如《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下阕“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

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

纵有楚舵吴桔,知何时东逝?空怅望,绘美孤香,秋风又起”,用晋人张翰因思家乡药羹妒鱼而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怀乡之念,特色之处在于结尾既暗含事典又点明当时的时令且融于写景中,给人余韵悠长之感。

另如《月上海棠》的下阕“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陇头归骑。

楚天危楼独倚。

”,用了晋人陆凯折梅寄友的事典,表达自己的怀乡之情。

不过陆游的语言运用更灵活巧妙,通过反问“谁与寄千里?”以及深含否定意味的“杳难逢”、“音尘远”增强了其思乡却不能归向的凄凉之感。

4、对款款友情的追忆陆游词作中有一些以典故表达友情,最具代表性的是《水调歌头·多景楼》中的“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暗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用了晋代羊枯的事典来比拟好友方滋,赞扬他的千秋功业,而又暗含自己对功成名就的渴望。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中的“清泪混罗巾,各自销魂,一江离恨恰平分。

安得千寻横铁索,截断烟津”,用晋代王睿伐吴,吴人用铁索横江的典故,写依依惜别,突出表现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不忍友人即将涉江离去,作者突发奇想,若能用千寻铁索横拦,把烟水迷茫的渡口截断那该有多好啊!词中用反问语气更见友情的厚重。

5、对隐逸山林的自得陆词中也多用事典表现悠游林下,享垂钓之乐的闲情逸趣,如《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全词突出了“渔父”的自在生活,而结尾一句的事典更是对此作的一个有力注脚。

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传》中所载隐士严光之典,借此来突出自己对渔隐生活的“一心一意”而非“别有用心”,因为只有真正的“无名渔父”才能体味得到其中的乐趣。

故沈雄评此句“细味卒章,真是高隐之笔”。

可见这一典的运用使整首词熠熠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