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用典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摘自七年级上册课外)【典故】①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朝梁箫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
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典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折柳”是“折摘杨柳”的意思,据传旧时长安之东有一桥名曰灞桥,当时的人们常常会折摘柳枝送给朋友,“柳”谐音“留”,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挽留和惜别之情,所以人们就会用“折柳”来表达离别之意。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初中语文 古诗词复习用典

【课堂小结】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 意义。 2.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来判断 典故表达的情感。要结合背景,知 人论世,但不可生搬硬套。 3.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涵 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诗人这里引 用典故的意义情感,答案才完整。
小典故,大情怀
——古诗词用典手法复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典故赏析】汉文帝虽然是个有道的国君, 但是他对待贾谊却未免太过刻薄寡恩了。鉴 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 贾谊。众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汉 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汉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任务二由典悟情】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品析词作中的典故,分析作者情感。 概括典故内容+分析表达情感(结合全诗, 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用典作用
孙郎亲射虎”。孙郎,指
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据《三国志·吴
州出猎》
书·吴主传》,孙权曾经 “亲乘马射虎”。这里是
词人自喻。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遣冯唐:《史记·张释之 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 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 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 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 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 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词典故1(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欣赏古代诗词,离不开用典。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典故有两类,一是事典,即援引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有三种情形:一是明典。
明典,指一望就知是用典。
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是暗典。
暗典,指的是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才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的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翻典。
翻典,指反用以前的典故,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如林和靖的“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初中古诗词典故

初中古诗词中的典故一、典故的作用在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囿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
而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便赢得了诗人的青睐,他们便有意识地在诗作中采用典故,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
但在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具体说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有如下作用:下面举例分述之。
1、在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典雅含蓄的效果。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来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与后面的三句来搭配,“黄花”又与“东篱”呼应,一明一暗,既点出赏菊主题,又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使整个词作典雅,含蓄,浑然一体。
2、在咏物言志题材诗中,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诸葛庐”,遗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时所住的草庐。
“子云亭”,遗址在今成都少城西南,指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兼语言学家扬雄住过的“扬子宅”,也称草玄堂。
文章为了押韵,所以不说扬子宅或草玄堂,而说“子云亭”。
子云是扬雄的字。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有了这一层意思,便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了,也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更多了一层波澜。
像这样的典故还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里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曲名,即《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即指交战地点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处,又暗示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金龙,用来招徕天下贤士。
玉龙,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含蓄点出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东风”实指,也可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特别的孙权对他的信任。
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嘲讽和不屑,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同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运与势,以小见大,含蓄形象。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高飞远走,想去那没用战乱压迫的仙境,这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两位贤人,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
(6)八百里
..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麾下炙,……马作的卢
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初中古诗词典故
《破阵子&S226;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典故一:八百里分麾下炙
?? 出处:晋王恺有一良牛名“八百里駮”
?? 含义:指牛
?? 典故二:五十弦翻塞外声
?? 出处: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 含义:泛指各种乐器
?? 典故三:马作的卢飞快
?? 出处:三国时刘备骑的战马
?? 含义:指良马
?? 《江城子&S226; 密州出猎》(苏轼)
?? 典故一:亲射虎,看孙郎
?? 出处:三国孙权“骑马射虎”
?? 含义:作者以孙权自喻
?? 典故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出处: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赦
?? 含义:作者以魏尚自比
?? 典故三:西北望,射天狼
?? 出处:天狼星
?? 含义: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 典故一:蓬莱文章
?? 出处:指汉代文章
?? 典故二:建安骨
?? 出处:建安七子刚健爽朗的诗风
?? 典故三:中间小谢又清发
?? 出处:谢脁清新秀丽的诗风
?? 三个典故的共同含义:作者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行路难》(李白)
?? 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
?? 出处: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
?? 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
?? 出处:指伊尹受成汤重用一事
?? 两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信心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 典故一:怀旧空吟闻笛赋
?? 出处:西晋向秀作的《思旧赋》
?? 含义: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
?? 典故二:到乡翻似烂柯人
?? 出处:指晋人王质
?? 含义: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 《梅岭三章》(陈毅)
?? 典故一:此头须向国门悬
?? 出处:指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一事
?? 含义: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 典故二:取义成仁今日事
?? 出处:《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含义: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汉江临眺》(王维)
?? 典故:留醉与山翁
?? 出处:指晋人山简
?? 含义:作者以山简自喻
?? 《渔家傲》(范仲淹)
?? 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
?? 出处: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 典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 含义: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
?? 《别云间》(夏完淳)
?? 典故:今日又南冠
?? 出处:楚人钟仪被晋国关押始终戴着南冠
?? 含义:指囚徒
?? 《泊秦淮》(杜牧)
?? 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
?? 出处:南北朝时陈后主作的舞曲
?? 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