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方山大鼓
山东大鼓历史渊源演绎形式艺术流派传承保护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山东大鼓艺术流派。
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 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 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 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 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 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பைடு நூலகம்逵 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 段等,共计二百余段。
山东大鼓演绎形式。
“小北口”派的演唱风格,溶入借鉴了 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较之“老北口” 显得巧俏,委婉细腻,善说演“文书”, 唱中加叙;“南口”派的唱腔婉转悠扬, 曲调华丽细腻,字少腔繁,节奏舒缓。 除板腔体唱腔外,“南口”派还有一些 曲牌体唱腔,叫牌子腔,分快慢两种, 只在特殊唱段如《小黑驴》、《小黑 牛》、《王二姐思夫》中使用。
山东大鼓演绎形式。
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 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 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 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 特点与风格。“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 放,其开头腔是用头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 起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 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 音,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故有“老 牛大摔缰”的俗称。
PART03
SHANDONG DRUM OF CHINA
SHANDONGDRUM
山东 大鼓 艺术 流派
OFCHINA
山东大鼓艺术流派。
第一支是以故城县为基点的“老北口”派, 向北传至沧州地区吴桥、东光、南皮等县。 第二支是以南宫县为基点的“小北口”派, 代表人物是张风梧、宋四莫。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 动地区的“南口”派山东大鼓,该支以“梨 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响,叉称犁铧片、倒 扒口。流行于邢台、邯郸大部地区。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的困境与路径——以南京江宁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的困境与路径——以南京江宁非遗保护工作为例摘要:南京市江宁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实践,希望通过阐释江宁区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困境与路径,总结对策建议和经验启示,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新思路,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非遗保护;困境;路径江宁原是南京的近郊。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宁撤县设区,伴随着多条地铁的开通、大学城的建设和南部新城的规划,江宁的发展突飞猛进。
目前,江宁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创新基地,航空、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汇聚,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
江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很多的转变,非遗保护工作遇到了一些困境,也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一、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江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数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2项,区级非遗项目41项;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8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4名,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类别。
在江宁区层面,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科和江宁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本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建设了江宁区非遗展示馆和多家非遗传习所,举行了专题性的非遗展览,开设了非遗公益课堂,非遗传承人主题雅集等活动。
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江宁区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上挂牌,专题性展览有金陵金箔主题展览,周岗红木主题展览,南京板鸭制作技艺主题展览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宁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50万元,同时,对于60周岁以上的区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另外每年评选出10至15名优秀传承人给予年度优秀传承人补助1000元。
江宁区运用媒体、学校、景区、社区联动的方式,宣传、弘扬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措施包括:与江宁融媒体合作拍摄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片,在省市各个宣传平台以及网络媒体上播放;省级非遗项目方山大鼓已经在天景山小学和龙都小学形成校本教材,江宁剪纸、仿古牙雕、金陵玉雕、斫琴技艺等项目也在中学和小学开设传习课程;米秀街中学、天景山小学、牛首山风景区等建设了专题性的非遗传习所;多个景区和社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节庆活动,以及“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还举办了“非遗进景区”的活动,面向旅游人群和社区民众普及宣传、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 鲁西北农村, 又名 "犁铧大鼓 ",或作 "梨花大鼓 "。
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 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 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山东大鼓在不同 的流布地区又分别称山东调、山东柳儿、梅花调、鼓碰弦、 犁铧片、梨花大鼓、铁片大鼓、怯大鼓、何老风等。
流布于 冀南、冀中广大城乡。
山东曲种。
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
早期只以敲犁铧碎片来演唱当地的民歌曲调,后逐渐发展成 为有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成套唱腔, 击矮脚鼓 ,敲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 ,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 长期流传在农村中, 业余演唱。
再后出现流动的民间艺人 ,并形成孙、 赵两大门户 ,流传日益广泛。
明末清初诗人贾凫西运用鼓词形式写了《木 皮散人鼓词》 ,他端坐集市击鼓演唱 ,嬉笑怒骂,寄亡国之激愤。
清末 ,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描绘了白妞、黑妞在济 南明湖居演唱时的景况,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大鼓由农民师史氏《历下志游》及凫道人《旧学盦笔记》均有所记述。
著名艺人山东大鼓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黑妞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
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
20 世纪30 年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
以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而起,流传地区不仅山东城乡,而且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北京、天津、东北各地,盛极一时。
但自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兴起之后,山东大鼓渐趋衰落。
山东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
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
《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所唱《黑驴段》,节奏全是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北部。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各种传统艺术、民族风情和习俗等,体现了山西独特的文化特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山西的传统音乐艺术。
山西的传统音乐艺术以散曲和山西评弹为代表。
散曲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山西的农村和乡间。
它以简单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表达农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使人们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真挚情感。
山西评弹是一种流行于山西地区的弹拨乐器音乐。
它以豪放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表达,生动地描绘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使人们感受到了山西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山西的传统舞蹈艺术。
山西的传统舞蹈艺术以刀鼓舞和蓝海锣鼓舞为代表。
刀鼓舞是山西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它以锐利的刀和鼓的节奏为特色,舞者们表演出矫健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让人们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蓝海锣鼓舞是山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以蓝海镇的锣鼓声和舞蹈动作为特点,舞者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服饰,舞动起来热情高昂,让观众感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另外,山西的传统戏剧艺术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传统戏剧艺术以晋剧和豫剧为代表。
晋剧是山西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为特点,演员们用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传统的化妆服饰扮演各种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
豫剧是山西的又一种传统剧种,它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细腻的演唱为特色,演员们用真情实感地演绎故事,透露出浓郁的山西风情和民间智慧。
除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山西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
例如,山西的传统刺绣艺术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精致的刺绣技巧和独特的图案设计为特点,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
山西的剪纸艺术也是非常有名,它以精致的剪纸手法和独特的图案形式为特色,被列入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民问艺术奇葩
其边鼓 边 舞 ,舞蹈 动作 以模拟麻雀在稻场上欢蹦 啄食的情态为一 { 故又名 “ 麻雀蹦 。 麻 雀蹦是江宁 民众 的情感产物 ,相传源于 方山陶家庄祭祀 闯王李 自成的活动
。
方 山大鼓 是一种 民间舞蹈 ,流行 于江苏南京江宁 秣 陵街道 方 I 上 I 一带
贴鼓半蹲 ,昂首 挺胸 ,横 鼓槌 ,上 卜来回滚动点擦m鼓 a它还兼具北 方鼓 乐的嚎迈和 南方鼓乐 的婉约
,
川 震 交
融。整个舞蹈 奏鲜 明 ,动作形象 生动、舒展大方 、英武矫 健
欢快 奋进 之感。
、
活泼热烈 ,给 人… 种
2 0 0 7年 ,方山 大鼓 被列入 江 苏省 第 比I 物质 文化遗 产名录 和南 京市第 . 批 物质 文化遗产 求 。麻 雀蹦久 盛未 衰
,
。
f i 』 j
朝末 年 ,方 山农民为迎 接阎王
,
搬 出火鼓 ,边 扣‘跳 。
麻雀蹦在太 平人 国时期发腱到鼎盛。 麻雀蹦表演 时一般 川 1 0 面 大鼓
,
1 0面l 大锣 , 辅之 以伞、旗、幡 ,基本动作仃
,
、
啄稻 、亮 翅、抱窝等 。它 的一个特色是鼓手 成马步姿态
,
因为它源 r 自然 ,又深 深扎根在 乡问、 民问。
,
3 0 0余年 的发 展赋予 r它 t 富 的文化 内涌
对 j : 研究 传统 民间文化 、保 护非物 质史化
焕发 f ¨ J } = j
山西十大民俗之民歌(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山西十大民俗之民歌(山西十大民俗风情)山西省承载着太多悠久的历史,今天专业人士就带大家看一下山西的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山西人的剪纸文化流传已久,每年过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会贴满红纸剪好的窗花,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2.山西民间社火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燃起篝火尽情歌舞,心中也燃起了熊熊火焰。
3.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
现在的民间仍旧流传着这样一种热闹方式,锣鼓敲打起来,欢庆的氛围也就弥漫开来。
4.民歌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现在这些诗歌仍旧会出现在电视剧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5.戏曲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
6.炕画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
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
7.刺绣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8.平阳木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
9.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10.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
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澧州大鼓最早的渊源,苗民最早的王国——城头山

澧州⼤⿎最早的渊源,苗民最早的王国——城头⼭澧⽔悠悠话⼤⿎王国玫澧⽔孕育了澧阳平原,澧阳平原引领了南⽅史前⽂化。
这块富饶⽽⼜神奇的⼟地上,有500多处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闻名遐迩的城头⼭,它是六千年前长江流域最⼤的古城,统领着澧阳平原众多的聚落,开创了世界最早的稻作⽂明。
澧⽔悠悠流淌,低吟浅唱,诉说着古城往事和风⼟⼈情。
⾃古以来,这⾥商贾云集,各种⽂化习俗也在此交融汇集。
其中,最数澧州⼤⿎源远流长。
澧州⼤⿎,亦称孝⿎、丧⿎,也就是⽼⼈去世后的祭⿎。
最早也叫⿎盆歌,已经列⼊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在湘北⼀带,⽼⼈仙逝后,定要请上⿎匠,在灵堂⾥打⿎说书。
附近乡民闻讯,蜂拥⽽⾄,灵堂⾥座⽆虚席。
⿎匠饱含激情,击⿎⽽歌,把⼀段⽿熟能详的史书,演绎得曲折动⼈,荡⽓回肠。
到丑时,四野万籁俱寂,亡灵要起程上路,该是“送哥郎”的时候了,也就是真正的祭⿎开始了。
这时刻,先前激昂的⿎点突然变得悲切凄凉,唱腔如泣如诉,唱词更是哀婉悲伤。
情到深处,守灵的满座宾朋⽆不潸然泪下,灵前孝⼦孝孙、孝⼥孝媳更是恸哭⼀⽚,长跪不起……⿎打三通响,听我送歌郎……⼈⽣梦⼀场,百岁也要亡。
在世受磨难,死后上天堂……孝⼦莫悲伤,绕棺上宝⾹。
只待五更过,送母去路上……这种特有的民间曲艺,在当地⼈看来,是陪亡灵安亡魂的最⾼礼数。
⾄于它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起源最早的,也是有据可查的,就是苗族的祭⿎辞。
也许有⼈会问,源⾃澧⽔流域的澧州⼤⿎怎么会与苗族扯上关系呢?我们不妨拂去数千年的历史风尘,了解⼀下先祖们可歌可泣的创世征战史,倾听澧州⼤⿎最早的渊源。
在贵州苗族的聚居地,每年都有⼀次规模⽐较⼤的祭祖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最⾼潮的部分,就是⿎王⽤苗⼈最古⽼的语⾔,说唱祭⿎辞。
有⼼⼈把它搜集整理出来,惊奇地发现这哀婉动⼈的祭⿎辞就是⼀部苗族的“史记”。
辞中说的是祖先创世与迁徙征战的悲壮历史,他们的先王是个精通巫术的⾸领,⽒族庞⼤,拥有9个⼥⼈⽣了40多个⼉⼦。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流传于介休市及晋中的民间习俗,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 季仪式。存续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 价值。主要活动有: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 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 圈、扫房顶、挂红兰兰纸、唱大戏等。
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山西平顺县的民俗活动。2011年5月,山西省平顺 县申报的“独辕四景车赛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平顺县人民文化馆获得“独辕四景车赛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独辕四景车赛会现场四景车产生与当地的九天圣母庙庙会却颇有渊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 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 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 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 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 有戏乐助兴。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洛阳关林管理处、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获得“关公信俗”保护 单位资格。
1、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信仰,关公信俗文化的地域和群众基础 的广泛性。关羽戎马一生,征战南北,其传奇故事从关公故里传播到各个 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就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 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他们也把信仰关公的习俗带到了 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民俗——方山大鼓
源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陶家庄每年农历三月初十至十三的祭祀活动。
擂鼓队由男性青壮年组成,全部白衣、白帽、白鞋。
10面大鼓、10面大锣,四周簇拥着“神”字大旗和纸人纸马,气势雄壮。
整个活动要持续3天。
相传陶姓祖先曾于明末随闯王李自成南征北战,是起义军的“鼓手”,专门擂“进攻鼓”、“得胜鼓”。
李闯王兵败后,他只身隐姓埋名逃至方山务农,繁衍后代。
因思念闯王,遂代代相传擂鼓以纪念。
清咸丰年间,陶家庄有青年名陶正昌,在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帐下任亲兵,深得赏识。
太平天国失败后,李秀成被杀,陶正昌逃回家乡。
他与村民们约定,以李秀成当年三月初十来村这一天为纪念日,并用陶家庄特有的擂鼓敬神方式祭悼忠王和太平军英烈。
100多年来,方山大鼓从鼓点到韵律、节奏,以及伴舞编排,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服装也由单一白色改为彩色,以示喜庆。
特别是以“得胜鼓”为节奏创作的《麻雀蹦》击鼓舞蹈,其声威和气势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
《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
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
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
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
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
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
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