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的历史传说
汾阳概况——精选推荐

汾阳概况⼀汾阳史话中国最早的县置汾阳是⼀座历史悠久的⽂化名城。
在中国五千年的⽂明史上,⼈们把郡县制的创⽴归功于秦始皇,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作为县的名称,汾阳就出现在史籍中,我们在《左传.宣⼗五年》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晋侯赏桓⼦狄⾂千室,亦赏⼠伯⽠衍之县。
”这个⽠衍之县,就是汾阳最早的县置,这是公元前594年。
⽠衍的旧址即汾阳的虢城。
宋《太平寰宇记》称⽠城,本虢城也。
民间也称⽠城(shi)。
⽤⽠城推断春秋⽠衍县所在的是元初著名学者吴澄。
以后的许多史籍也依据了这⼀学说。
汾阳有⼀条虢义河,也就是⽠衍河。
假虞灭虢的典故唐朝颜真卿为郭⼦仪⽗郭敬所撰的碑⽂中说:“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郭,因⽽⽒焉。
”据史载,周武王封⽂王弟虢叔于虢,地在虞郑之间。
后,虢分北虢于下阳(今⼭西平陆),分南虢于上阳(今河南陕县)。
僖公⼆年(公元前658)夏,晋献公假道于虞(今⼭西平陆境内)以伐北虢,克下阳,北虢亡。
三年后(655)晋献公⼜假道虞国,以伐南虢,克上阳。
南虢亡。
晋献公回军途中⼜灭虞国。
灭虢、虞之后,迁原虢虞之民于今汾阳。
此即汾阳现⼤⼩虢城及虞城之由来。
后,晋于虢城置⽠衍(虢虞)县,此即今汾阳县有⽂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县名。
由此可见,今汾阳即虢叔正宗后裔的集中居聚地,是郭⽒根之所在。
虢是郭的祖先,所以⼈们⼜把虢城称作郭⽒的发祥地,说汾阳是郭⽒的发源地,也是根据这段史实得出的结论。
这就引出两个典故“假虞灭虢”和“唇亡齿寒”。
虢城的⽼城墙上,原有碑⽂也记载着“晋灭虢,迁其⼈于此,筑城以据之”。
虞城的井台上,也曾有在“古虞国”的⽯碑。
是对这两个典故的映证。
战国秦汉的兹⽒汾阳春秋属晋。
战国、秦、汉,这⾥叫兹⽒,今天我们在虢义河的上游巩村境内发现的兹⽒故城遗址,证实了那段历史的存在。
兹⽒县⼀直延续到三国魏这块⼟地上设⽴了西河郡。
这⾥发⽣了⼀件值得⼈们关注的⼤事,那就是曹操迁匈奴左部“万余落(户)”于兹⽒的记载,史载三国魏时⼈⼝66万户,所以,这个数字是很⼤的。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01、涿鹿之战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涿鹿之战,即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从小就很聪明、能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的时期,私有制、阶级有了初步发展。
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部落。
黄帝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
当时在黄河流域西北部有一个首领叫炎帝的部落,同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发生了冲突,斗争结果是炎帝被打败了。
于是炎帝带领他的部落成员逃到了涿鹿,与黄帝部落合并,结成部落联盟,黄帝、炎帝担任正副首领,这就是炎黄部落,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部落合并后,九黎族部落自恃强悍,经常前来骚扰。
为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胁,一场新的大战开始了。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人头、兽身、长着四眼六臂的怪物。
他有81个弟兄,个个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凶猛异常。
黄帝更是异常,他一个头颅上长着四张脸,分别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他住在天廷中央,总管春夏秋冬。
他拥有以虎豹熊罴命名的几支精锐部队,还有用玉石磨制的,在当时是很厉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战开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动出击,黄帝则调动虎豹熊罴,狮貔貅各路军队,还请来四方天兵神将助战,杀向蚩尤。
双方厮杀成一团,难分难解。
黄帝命大将应龙拦截江河,以大水冲淹蚩尤,蚩尤则请来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对付。
黄帝又命随军出征的女儿、名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使狂风暴雨无影无踪。
刹时烈日当空,把蚩尤的军队晒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
蚩尤眼看就要战败,便使了一个绝招:他和他的弟兄张开大口吐雾,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抬头不辨东西南北,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而蚩尤的军队却能时隐时现,运动自如。
黄帝命人制作一辆指南车,用以辨别方向,并集中力量向蚩尤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最后打败蚩尤军仅并活捉了蚩尤,将他杀死,带到涿鹿埋葬。
汾阳名胜古迹研究报告

汾阳名胜古迹研究报告汾阳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介绍汾阳的几个主要名胜古迹,包括汾阳古城、乔家大院和清芬园。
首先,汾阳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建于公元前827年,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古城墙、城门、街道等。
此外,汾阳古城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与之相关。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鲍叔牙和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姜维都与汾阳古城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汾阳古城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其次,乔家大院是汾阳最有名的民居建筑之一。
乔家大院建于明代,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群。
该建筑群由许多独立的庭院和房屋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宁静的居住空间。
乔家大院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乔家大院内,可以欣赏到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如木雕、石雕、剪纸等。
因此,乔家大院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最后,清芬园是汾阳一处古代皇家园林。
清芬园修建于清朝时期,是一处典型的江南风格园林。
园内布局精致,景色秀丽,有水池、假山、长廊、花园等。
在园内,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亭台楼阁、奇石和花卉。
清芬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与之相联系。
因此,清芬园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汾阳的名胜古迹丰富多样,包括汾阳古城、乔家大院和清芬园等。
这些古迹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规模、民居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杰出成就。
通过研究这些古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促进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繁荣发展。
汾阳圣母庙壁画主神考——兼论山西后土信仰的地方特色

圣母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北2公里的田村,现仅存圣母殿一座,殿内东、西、北三壁满绘壁画,所绘题材均是与圣母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后宫生活场景,即《迎驾图》、《巡幸图》、《赏宝图》和《燕乐图》。
关于该庙的主神身份,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为西王母。
譬如刘守覃、潘絜兹和柴泽俊先生认为该庙“每年三月初三,举行庙会”,而“此日正是西王母设蟠桃会的佳期。
由此可以断定此处所奉圣母即为西王母。
”[1]但笔者认为仅以此就断定了主神的身份,未免草率。
一、后土身份的确定1.“后土”辞源及含义的演化“后土”二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
据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许慎《说文解字》可知,“后”和“土”均指女性的生殖器官,从而直接构成了母祖崇拜的实质内容。
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后土的涵义也在不断演化,出现了“地祇后土”、“社神后土”等称谓,可见在古代的特定时期后土神是以男像的面貌出现的。
又由于古代哲学中有天阳地阴、天公地母的说法,因此原来的后土君王也逐渐演化成了王后。
隋唐以后,后土已往往被塑成了妇女形象,百姓称之为后土娘娘。
这与当时流行的传奇小说《后土夫人传》有一定的联系。
此小说在五代、宋元还有其变文,这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地都广建后土祠,并多为女像。
宋代以后,道教将后土神纳为“四御”尊神之一。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加封为“后土皇地祇”,宋徽宗时又赐其尊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并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同时强调了后土是皇天的对称。
2.汾阴(万荣)后土祠与汾阳圣母庙的源流关系汉初,将后土列入国家祀典。
汉武帝时命在汾阴(今万荣)建后土祠,亲自祀拜。
此后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按时祭祀。
宋真宗和徽宗时规定其祭仪与玉皇大帝同[2],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对祭祀后土的重视程度。
从文献记载和目前的后土祠(庙)的遗存情况来看,主要散布于晋南、晋中一带,且是以万荣后土祠为中心做辐射状排列。
据祠内保存的《历朝历庙致祠实迹》碑文所载,万荣古称汾阴,地处黄河之东,汾河之南。
吕梁地区历史人文简述

第三单元 面塑
面塑被称为“面花”、”花馍”、” 花馍头”,是吕梁民间在探亲、贺喜、祭 扫节日中,寄予某种特定意愿的传统工艺 食品。 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的 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 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 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区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 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 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 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 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 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 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 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 间艺术品。
LOREM IPSUM
明末清初,陕西华县、华阴县的影戏就传到了晋南,顺山西从南 到北,由运城地区(新绛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到临汾地区(曲沃 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再到晋中地区(以孝义为中心,并周围各 县)。 纸窗皮影戏,以孝义为中心传播、辐射在周围各县。流传在吕梁的 孝义、汾阳、交城、交口、中阳等地和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 以及晋东南的沁源等地。
汾州府城城门名称及城楼匾额:
东门 景和门 城楼匾额 汾水环流
西门 静宁门 城楼匾额 盘峰耸翠
北门 永泰门 城楼匾额 锁钥雄镇
南门 来薰门 城楼匾额 秦晋通衢
第二单元 文化遗产
汾阳是文物大市,截至2014 年6月,汾阳市有各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6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LOREM IPSUM
吕梁还有一种油花,常见的有蝴蝶、秋蝉、河鲤、花篮等动植物形状。 制作时,先将生面切成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面块,再按特定的设计粘连, 呈粗劣的平面雕接形态,生观呆板虚弱,油炸后变形,其线条之丰满,
晋山晋水·晋文化:子夏山下说子夏

晋山晋水·晋文化:子夏山下说子夏汾阳市西面有一个子夏山,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村,就在子夏山的脚下。
子夏山得名于卜子夏,对此估计没有多少异议。
子夏名卜商,子夏是他的字。
他是孔子的高足,是“十哲”和“72贤人”之一,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以文笔见长,所以据说《论语》主要执笔者就是子夏。
孔子卒后,子夏完成《论语》的整理编辑工作之后,到了一个叫做“西河”的地方开了一个书院,开馆授徒,时间长达50年之久。
这个西河在哪里?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孝义市有一个名叫侯丕烈的老先生通过考证认为,西河就是今天的孝义汾阳一带。
我相信侯先生的考证,不然附近的山为什么叫做子夏山呢?孝义有个三贤路,还有不少以三贤命名的商场、派出所等单位,汾阳还有一个三贤庙。
这里三贤指的是谁?查百度百科,许多地方都有三贤的说法,;例如介休三贤指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东汉的郭泰和宋朝的文彦博。
而汾阳、孝义的三贤是谁?往往语焉不详。
我认为,汾阳、孝义的三贤指的是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
读者朋友对子夏应该有所了解,对田子方和段干木可能不甚了了,其实史书上对这二位的记载也有不少。
他们都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对他们非常尊重。
田子方后来曾经在齐国为相,段干木终身没有做官。
子夏在西河授读,教出的学生真是了不起。
除了田子方段干木二人之外,魏文侯是他的学生,吴起也是他的学生,据说李悝也是他的学生。
想想也挺有趣,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典型的儒家。
而他的学生吴起属于兵家,考虑到吴起变法,也可算作法家。
至于李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也是相通的。
战国初期,战国七雄中,哪一国最强大?既非强秦,也不是齐楚,而是三晋之一的魏国。
三家分晋时,魏国的地盘只不过是大约相当于今天运城、临汾、吕梁几个市的地方。
为什么短短几年就能够在战国七雄中异军突起?其原因一是魏文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一切专制政权,有一个明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二是李悝变法,相当于改革开放,促进国家富强;三是以吴起为代表的军队将领能征善战,开疆拓土,扩大了国家的地盘。
汾阳石盘山作文

汾阳石盘山作文
石盘山,又称老爷山、万户山、笔架山,位于汾阳市城西7.5公里处栗家庄乡南垣底村。
相传大禹治水曾在此驻足。
山如龙腾虎跃,蜿蜒连绵,巍峨屹立,气势壮观,海拔高约1066米,背倚吕梁山,东眺汾孝平原。
石盘山与文峰塔遥相呼应,据说每年冬至时,文峰塔之阴影正好落在石盘山的山门, 所以当地人就将文峰塔比喻成“巨笔”,把文湖比喻成“墨池”,而把老爷山比喻为“笔架”,故石盘山又名笔架山。
据雍正《山西通志》载:“石盘山,在县西四十里花枝村,高峰名西顶。
”因地势平坦,故为西顶。
玄天上帝庙即建于此地;据《西顶新建玄天上帝庙碑记》载:“崇祯辛巳,黄冠子何一贯自太和来,诸会士佥议建帝行宫于郡西之石盘山,号为西顶。
”后又称“金顶”;据有关史料记载,石盘山玄天上帝庙的创建发端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当时因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战乱,汾阳人南谒湖北武当山受阻,其年,湖北武当山道士何一贯辗转来汾,拜谒致仕的郡中贤达、前翰林秘书院侍讲、纂修明史副总裁朱之俊,欲在汾阳城郊选址建玄天上帝庙。
朱之俊建议他将庙建在离城十五里的石盘山上,并说:“若以他所,任其经营;若选西顶,吾当竭力赞襄。
”后来,由朱之俊出面,游说邀请了诸多社会名流参
与,并征得府县官员支持,建庙工程于当年开始,到清康熙二年(1663)庙宇及附属建筑全部竣工,总面积占地约30亩,历时21年。
其中艰辛,仅以“砖木取运于十里之外”,“砖瓦羊驮上山”的记载和传说就可见一斑。
走进汾阳石盘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悠悠千年汾州的悠久历史,还可以感悟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建筑风水之美、设计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可谓相容并存,和谐共生,源远流长。
山西传说故事

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 年历史的城市,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的太原城历史只有1500 年。那么,前面的1000 年在哪里呢?答案是:晋阳古城。晋阳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发家的资本。但是,建筑这座古城的却是一个叫董安于的人。董安于这个人名头不大,但提起他的前辈董狐却是赫赫有名。赵家到了赵简子当政的时候,董家的后代董狐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当时,衰弱的晋国被六卿把持朝政,国君越来越像个摆设。深谋远虑的董安于知道六卿迟早会内讧,于是劝赵简子早早为赵家规划一块根据地。几经考察,赵家的根据地选择在了如今太原的龙山与汾河之间。当然,建筑晋阳城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董安于的身上。
为了表示这份懊悔之情,晋文公下令从此之后在介子推祭日时,全国都不得烧火煮饭,后世熟知的寒食节就这样带着一缕苦涩从历史中漫卷而来。
猜你感兴趣:
1.山西民间故事
2.关于山西的神话故事
3.五台山传说故事
4.山西汾阳历史传说
5.尧舜禹的传说故事
6.黄河的传说故事
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之后,在别人的提醒下,晋文公重耳终于想起了这位随自己飘荡四方的忠臣。但是,面对他的宣召,介子推始终都不肯走出绵山。情急之下,晋文公竟然采纳了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的馊主意,熊熊大火燃烧了七天七夜,但就是不见介子推和母亲的身影。烈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早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一代忠臣孝子,转眼已成灰烬。
无论是建造晋阳城,还是以死平息灾难。董安于用他的悲壮,换取了赵家日后的雄起。如今,无论是晋阳城还是战国七雄的赵国,都已是纷乱历史中的灰烬。但董安于的名字,在2500 年之后,依旧鲜活。
山西传说故事:介子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被焚
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绵山。而因为介子推的缘故,绵山有了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汾阳的历史传说
汾阳,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那你知道汾阳的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汾阳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汾阳的历史传说:汾阳王酒汾阳王郭子仪(公元697—781),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其赫赫业绩,彪炳史册,公元762年被唐肃宗封为“汾阳郡王”。
汾阳王郭子仪可谓亘古一人,他平息安史之乱,败仆固怀恩,折回纥之,御吐蕃之侵,挽唐室之将倾,拯黎庶于涂炭,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成都市众不嫉,一身社稷安危三十年,确保了国家统一,万民安康。
地以人显,汾阳以子仪公而生辉,人以地名,子仪公因汾阳而显扬,一代英雄煮酒笑谈天下,汾阳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贡酒所在地。
素有酒乡之称的的汾酒产地——山西省汾阳市,毗邻307国道,夏汾高速公路入口处,距离省城太原108公里,交通便利,物流发达。
汾阳王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豌豆配方制曲为糖化剂,运用传统汾酒生产工艺并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精心酿制,严格勾兑而成,具有清香型白酒清雅纯正,绵甜爽净、酒体丰满,余味悠长的典型风格,深受
广大白酒爱好者的喜爱!
汾阳的历史传说:汾阳王庙汾阳王庙传说很多,有的传说耳熟能详。
长乐岱峰学者、诗人李永选在《公余汾溪晚步》诗所云:“水关门外立多时,榛莽丛中读断碑。
忆昔破倭神力助,而今里巷尽传奇。
(明代倭寇犯长乐,汾阳王曾于水关外显圣退敌事,载邑乘)”此传说指郭子仪显圣惊破倭寇胆:“嘉靖间,倭薄孤城,从高瞰下,靴尖可踢,围中数万生齿,谁不岌岌者?王显其灵,旌旗于壁垒,金鼓以齐步伐。
夜则灯火明灭,行枚杂沓,隐见庙中。
倭以有备也,惊而宵遁。
此城守人所共见,传至今不衰。
”(《长乐县志》)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郭子仪敲铜锣斩野猪精救老百姓的传说。
相传唐德宗初年,江南大水,郭子仪奉旨代天巡视,到达铜罗(古称澄源)一带时,听说当地突然出现了一对野猪精,残害庄稼、伤及百姓,当地人胆战心惊。
郭子仪用竹木搭了一个数丈高的观望台,并定铸了一面大似圆桌的铜锣挂在观望台中央。
几天后,野猪精出来了,观望台上的将士一起敲响铜锣,展开了斩妖大战。
当地百姓纷纷举起火把观看郭斩妖。
后来,为报答郭之恩,当地百姓保留了观望台和大铜锣,并每逢初一、十五敲锣三声。
后来人们干脆就把澄源改称为铜罗,后又建起汾阳王庙。
汾阳的历史传说:奇袭顽敌红军东渡黄河后,阎锡山层层设防,妄图阻止抗日红军继续东进。
阎军七十二师独二旅在中阳县关上村惨败,使驻守汾阳的阎军七十一师师长杨耀芳闻风丧胆,唯恐红军捣毁其老巢。
他听说红军已进入汾阳南、北马庄,慌忙于3月2日派出
一个骑兵连进驻三泉镇,试图稳定汾阳县城的局势,阻止红军进入汾阳。
这个骑兵连共30人,全部驻扎在三泉镇河滩南面的车马店。
copyright dedecms
与此同时,东征红军经南马庄、北马庄、员庄也来到了三泉镇,驻扎在车马店东南坡上的八家庄。
这个村庄仅住着几户贫苦人家,人少心齐。
特别是韩生红、韩生义、韩生礼弟兄三人,平时以讨饭和当吹鼓手为生,他们血气方刚,见义勇为,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老三韩生礼自告奋勇,欣然为红军带路侦察,掌握敌人骑兵连驻地的位置、地形、周围环境等情况。
红军按照他的指点,又派侦察员作了进一步的侦察。
就在当天下午日落前夕,由一名红军指挥员带领几名红小鬼,仅凭一支手枪,几把砍刀,乘敌人不备闪电般窜到敌人驻地,先按倒哨兵,缴了他的枪,随即在马车店门口对空鸣枪,战士们齐声喊着:“缴枪不杀!”提枪挥刀冲杀进店内。
随着枪响,预先埋伏在四周的红军战士从车马店的后墙上、窑顶上跃进院内,“缴枪不杀”的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一部分战士在院里持枪瞄准店窗口,一部分战士冲进窑洞收缴了敌人的武器。
就这样,一个连的阎军人不及甲,马不及鞍,还未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做了俘虏。
红军战士对他们讲明红军的俘虏政策之后,除敌军连长死心踏地,不愿跟随红军之外,其余29名俘虏都表示愿意跟红军打日本侵略者。
3月19日,红军十五军团在孝义兑九峪战斗后,从孝义南川头进入汾阳北川头,一路沿东大王、上达村、韩家桥、辛盖进人演武
镇。
这时,驻守汾阳城的阎军一部步、骑、炮兵在飞机掩护下直扑演武镇,对红军进行疯狂阻击。
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指战员对阎军奋起反击,最终把敌人击溃。
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杀敌的事迹,一直在群众中传为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