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估算教学的困惑

例1:(人教版3下第59页)
第一种采用一大一小的方法,无法确切 知道估算出的座位比原座位是多还是少,还 需要进一步的计算,不是好的估算方法。
第二种采用一大一不变的方法,座位数 增加了,但无法排除“原来座位不够,由于 增加了座位,反而够用”的这种可能。 第三种采用一小一不变的方法,座位数 减少了还够用,说明原来一定够用。是正确 的推理方法。
例2: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从昆明经 大理到丽江有517千米。从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三位数减法的估值 人教版三上第23页)
(1)517 – 348
500 – 350 = 150(千米) 答:大约150千米. (2)517 – 348
520 – 320 = 200(千米) 答:大约200千米. (3)517 – 348 550 – 350 = 200(千米) 答:大约200千米. (4)517 – 348 500 – 340 = 160(千米) 答:大约160千米. 笔算:517 – 348 =169(千米) :
在购物的问题中,把物体的价钱往下估, 预定的钱数将将够用,说明预定的钱数原来一 定一定不够用;如果把物体的价钱往下估,预 定的钱数还是不够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预定 的钱数原来就不够用,之二是预定的钱数原来 够用,不够用是由于低估过多造成的。 因此,往下估,预定的钱数不再够用,无 法说明原来是够用,还是不够用。
如果把冀教版的这道练习题稍加改变,
578元
解:578 + 259
550 + 250 = 800(元) 答:带800元够用。
在购物的问题中,把物体的价钱往上估, 预定的钱数还够用,说明预定的钱数原来一定 够用;如果把物体的价钱往上估,预定的钱数 不再够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预定的钱数原来 就不够,之二是预定的钱数原来够用,不够用 是由于高估造成的。 因此,往上估,预定的钱数不再够用,无 法说明原来是够用,还是不够用。
(完整版)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存在问题1.估算意识薄弱。
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像“小刚身高160分米,一只鸡蛋重30千克,汽车每小时行60米……”这些答案在学生作业中屡见不鲜。
其实利用生活常识,稍作估计就能推翻这些答案。
学生错误原因自然是计算不准确,但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还有的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根据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这也是缺乏估算意识导致的。
只有当学生有了估算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多可以买250,但2人。
”也有的说:3一年级有习惯。
4.估算策略单一。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乘法”中,教学第33页的例题:小明家有42头奶牛,一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29千克,照这样计算,小明家的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就试着让学生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多数学生想到把42看成40,29看成30,40乘30等于1200,积大约是1200左右。
试着让学生说说其他估计的方法,学生沉默了,教师只好自己设问,“小萝卜”估计出比800多,是怎么想的?“青椒”估计出比1500少,是怎么想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也就是确定积的范围。
由此看来,解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会估算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的估算策略。
当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比较估算策略的合理性,从而优化估算策略。
二、解决策略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
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传授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估算的认识不足、缺乏实践机会以及师生互动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估算概念的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及鼓励师生互动交流等对策。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在数学估算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未来的发展可以看到,随着对估算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将更加丰富多样,师生互动将更加积极,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问题、对策、教育、学生、实践、师生互动、概念、活动、交流、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统计等。
部分如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学生对估算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估算概念的深刻理解,难以正确应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实践机会,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估算技巧;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亟待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部分至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关注,因为估算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可以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通过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谈小学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谈小学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小学低年级的估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但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教学内容的抽象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估算教学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数字的直观感知不够准确,对于大小关系、计数方法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估算的能力有限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一、通过操作类活动对数字感知进行培养操作类活动是指那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和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计数方法等。
比如可以利用具体的物品,让学生进行集合的分拣、比较大小、排列顺序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计数、估算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估算的准确性。
二、结合情境设置实际问题,培养估算能力在估算教学中,应当将抽象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估算,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设置购物、旅行、建筑设计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估算,例如估算物品的价格、旅行的时间、建筑的面积等。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三、设置分级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估算教学中应当设置分级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
可以从简单的估算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的估算,提高他们的估算准确性和稳定性。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提供多元教学材料,培养多方面的估算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估算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对数字大小的估计,还包括对数量关系、运算方法的估计等。
在估算教学中应当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估算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有关数量关系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估算,培养他们的数量估算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提高他们的运算估算能力。
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及做法

我在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及做法一、我在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困惑1:要不要教写算式例如:在义务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个例题:大意是让学生估一估小明的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东西够不够,一个热水瓶28元,一个水壶43元,6个杯子24元。
因为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只是对学生进行估计和估算的渗透,而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
因此这里的算式该怎么教,如果不教,在试卷中又出现了这样的试题怎么办?教材中只呈现了两种估算策略,1、用连减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约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约得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杯还够,两步计算中都运用了估算。
2、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约得70,再口算出大约还剩30元,从而得出买水杯还够的结论,第一步计算运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确计算。
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计算精确的结果,也就是采用28+34+24=98,从而判断出带100元够了。
困惑2:教材中没有出现约等号,这里可不可以教?教师用书中说: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
如果进行算式教学,不教约等号,就只能写“大约是”几个字,是不是有点麻烦?二、我在估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1、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数的估计的培养。
如:让学生先对10根小棒有一个印象,再让学生猜老师手中大约有多少根,初步的渗透凑整和四舍五入。
2、二年级由于出现了估算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然后是让学生知道与现实联系教密切的情况下一般要估大,例如涉及旅游用车的问题,购物的问题、乘船的问题,等等。
3、计算方面的估算,在学生学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后,让学生笔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然后再去实际笔算。
这样有利于减少计算的错误。
三、我对估算教学的几点思考1、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谈小学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谈小学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小学低年级的估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不够喜欢估算这个环节,学生的估算能力参差不齐等等。
本文将就小学低年级估算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应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一、问题分析1. 学生不够喜欢估算这个环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兴趣往往是不太高的,他们更喜欢玩耍和娱乐。
而估算这个环节通常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因此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疲惫,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学生的估算能力参差不齐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能够迅速准确地估算出答案,而有的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始估算。
这种情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3. 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而在估算教学中,由于没有足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导致学生对于估算的学习兴趣不够。
二、解决策略1.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开展估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估算学习。
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生动的教学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利用游戏、实物操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学习,同时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例如数字卡片、计数棒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估算学习。
3. 注重基础知识的渗透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估算的学习兴趣。
4.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5. 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估算学习。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估算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对估算的理解和掌握。
有必要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分析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直接讲解和讲解样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而不是单一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2. 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很多学生在进行估算的时候,缺乏实际的应用经验,对估算的方法和技巧缺乏了解和掌握。
这导致他们在进行估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无法准确地估算出答案。
3. 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缺乏对估算的兴趣和动力,也不愿意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策探讨1.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来学习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估算练习,让他们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的乐趣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时候,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引入一些趣味活动和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实用性。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 重视估算教学的实效性三、结语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和教学策略范文[修改版]
![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和教学策略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6f5623c1c708a1284a44f8.png)
第一篇: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和教学策略范文估算教学中的困惑和策略研究摘要:估算教学让我们觉得有很多的困惑,比如学生的“先算后估”、“估算速度慢于精算速度”以及“估算方法疑惑不已”等现象,说明了我们的估算教学存在着问题,需要改进。
改进估算教学就要转变教师观念,重视估算教学;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教给学生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关键词:估算教学教师观念估算意识估算能力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使得估算从原来大纲中的角落—“选学内容”一跃为现在新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且它的意义与日俱增。
这对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惑、不解。
一、估算教学中的困惑1、学生会估算而不会用估算。
我们通过探讨都知道在估算教学时估算意识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更重视“如何估算”的问题,这主要是受课堂教学实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会估算而不会用估算。
2、“先算后估”现状存在。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碰到估算题时先精确计算出结果,在对精确结果求出近似值。
这种状况在新课改刚开始几年存在的相当多,目前仍然部分存在。
主要原因是学生估算速度慢于精算计算,估算能力不强造成的。
3、估算方法“疑惑不已”。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及调查结果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估算而喜欢精确计算的原因是:精确计算答案唯一,方法也常常具有唯一性,而估算的方法和结果都具有多样性,学生在估算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对使用估算方法感到信心不足,疑惑不已。
”二、估算教学难的原因分析人教课标版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
其中,二年级编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三年级编排了“乘除法的估算”。
估算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估算难教”,学生更是觉得“估算是多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孙树清估算教学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小学阶段估算都包括哪几种形式?每种形式估算的方法有没有不同?2、估算如何与笔算相结合?3、如何评价估算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4、估算结果能是准确值吗?……二、小学数学中的估算问题小学数学中加、减、乘、除的估算主要包括估值和区间估计两种形式。
区间估计又可包括估上限和估下限两种不同的形式。
1、估值估值是指估计和、差、积、商大约是多少。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8页例2:这道题是估计“和”大约是多少,它的主要解法有:解法一:把376看成300,把284看成200,300+200=500。
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500种,还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合起来肯定比500种多。
解法二:把376看成350,把284看成300,350+300=650。
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650种。
解法三:把376看成400,把284看成300,400+300=700。
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700种,还有的学生回答为爬行类和两栖类合起来比700种少一些。
……这道题对和的估计大约在500~700之间。
再如苏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3页例题这道题是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它的主要解法有:解法一:把42头看成40头,把29千克看成20千克,40×20=800(千克)。
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800千克,还的学生回答一天挤奶的数量比800千克多。
解法二:把42头看成40头,把29千克看成30千克,40×30=1200(千克)。
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1200千克。
解法三:把42头看成50头,把29千克看成30千克,50×30=1500(千克)。
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大约可挤奶1500千克,还有的学生回答为一天挤奶的数量比1500千克少。
……这道题对积的估计在800~1500之间。
通过上面两道例题,我们可以看出:(1)在计算教学中引入估算,符合“课标”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扬各自的聪明才智,表现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小学“估值”教学中,由于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主要看估值的方法是否正确。
第一道题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生对376加284的和估值在500~700之间,可以认为估算正确。
第二道例题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生对4229的积估值在800~1500之间,就可以认为估算正确。
(3)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估算中有较大的差异是正常现象。
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同比精确值相差较多向相差较少转变。
如在第一题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算精确地计算出376+284=660,让学生比一比谁的估算的结果相差得比较少,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第二道题,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比一比,有意识的引到学生不断地提高估算水平。
(4)估算通常是把需要笔算的数学问题通过取整(也可能是特殊值的计算)转化为口算来解答。
而每个学生口算的能力有强有弱,有的学生直接口算出准确值,还能叫估算吗?这也是我们老师比较困惑的问题。
通常,估算的结果只能与精确值相近似。
学生通过直接口算或通过简算得出准确值不能叫做估算。
但在特定情况下有可能估算的结果等于精确值。
例如237+463的和是700;如果把237看成200,463看成500,200+500=700。
再如174÷29的商是6;如果把174看成是180,29看成是30,180÷30=6。
这就是说,对于估算问题不能单纯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只要估算的方法对,得出的结果正好是精确值也是正确的,何况在估算时,学生并不知道精确值是多少。
(5)在估值时,有的学生也可能体现出“区间套”思想。
直接说出比谁大,比谁小。
这是正确的,但这种区间估计的思想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不要做硬性的要求。
(6)在各套教材的编写中,对于估算问题,选用的数值通常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以降低估算的难度。
但不能说只有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才能估算,应该说在小学阶段,不能直接口算的四则式题都可以估算。
也就是说,一道较大数目的计算问题,都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通过口算,近似地得到它的结果。
在“估值”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超出小学笔算要求,但可以进行估算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
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是一道用小数乘法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题。
12.58乘9.45相当于求四位数乘三位数的积,已经超过了小学数学笔算的要求。
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估算的方法求出积的近似值,解决一些没有学过的计算问题。
解法一:把12.58米看成是12米,9.45米看成是10米,12×10=120(平方米)。
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20平方米。
解法二:把12.58米看成是13米,9.45米看成是9米,13×9=117(平方米)。
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17平方米。
在加法和乘法的估值中,有时需要采用一大、一小的方法。
即一个加数(含因数)往大估,另一个加数(含因数)就要往小估,这样和(积)的估值与精确值比较接近。
而在减法和除法的估算中,有时需要采用同大、同小的方法。
即被减数(含被除数)往大估,减数(含除数)也同时往大估,这样差(商)的估值与精确值比较接近。
2、区间估计数值的区间估计包括估上限和估下限两种不同的情况。
估上限指估算的结果比给定的数值要小,或者等于给定的值。
估下限指估算的结果比给定的数值要大,或者等于给定的值。
加法或乘法估上限的问题,通常把给定的数据往上估一估,口算出和或积。
如果这个和或积比给定的数值小,或者等于给定的数值。
则说明原来的和或积也比给定的数值小,或等于给定的值。
用数学方法表示是:如果a≤b,c≤d,并且b+d≤N,那么a+c≤N。
如果a≤b,c≤d,并且b×d≤N,那么a×c≤N。
加法或乘法估下限的问题,通常把给定的数据往下估一估,口算出和或积。
如果这个和或积比给定的数值大,或者等于给定的数值。
则说明原来的和或积也比给定的数值大,或等于给定的值。
用数学方法表示是:如果a≥b,c≥d,并且b+d≥N,那么a+c≥N。
如果a≥b,c≥d,并且b×d≥N,那么a×c≥N。
数值的区间估计难点再于:在估算之前,学生并不知道这道题是估上限,还是估下限,所以不易确定估算的方法。
如冀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页练一练第2题:不难看出这是和的区间估计。
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478加259的和比谁多、比谁少,再考虑是否够用。
400元加上200元是600元,78元加上59元比200元少,比100元多。
所以478元加上259元比800元少,比700元多,大约是7百多元,带800元够用。
当然,学生也可以采用估上限的方法:(1)把478元看成500元,把259元看成300元,500+300=800(元)。
带800元够用。
(2)把478元看成500元,800-500=300(元)。
剩下的300元比259元多,带800元够用。
再看下面估算方法:(1)把478元看成450元,把259元看成250元,450+250=700(元)。
带800元够用。
(2)把478元看成450元,800-450=350(元)。
剩下的350元比259元多,带800元够用。
这两种估算方法,如果不继续做进一步说明的话,虽然结论是正确的,但估算的方法是错误的。
当把桌子和椅子的价钱看得少一些,得到800元够用的结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本来800元够买一套桌椅,现在便宜了当然还够(这种估算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种可能是原来钱不够买一套桌椅(假如只带700元钱),但把桌子和椅子的价钱看得少一些就够了,这并不能说明原来也够(估算误差过大造成错误)。
如果把冀教版的这道练习题稍加改变,把桌子的价钱由478元改成578元又会怎样呢?如果学生还按照估上限的方法解答:(1)把578元看成600元,把259元看成300元,600+300=900(元)。
带800元不够用。
(2)把578元看成600元,800-600=200(元)。
剩下的200元比259元少,带800元不够用。
这两种回答虽然结论正确,如果不做进一步说明的话,估算的方法是错误的。
对于这道题来说,当上估时,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原来800元钱就不够买一套桌椅,由于上估,还是不够,这种估算是没有意义的;第二种可能是原来的钱够买一套桌椅(假如带850元),但由于上估过高造成了不够,由于估算误差造成了错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578加259的和比谁多、比谁少,再考虑是否够用。
500元加上200元是700元,78元加上59元比200元少,比100元多。
578元加上259元比900元少,比800元多,大约是8百多元,带800元不够用。
当然学生还可能用估下限的方法解答:578元(1)把578元看成550元,把259元看成250元,550+250=800(元)。
带800元不够用。
(2)把578元看成500元,把259元看成200元。
500+200=700(元),带800元够用。
第(1)种估算是正确的。
第(2)种结论错误,过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下估的过多,原来800元钱不够用,却变得够用了。
这种结论上的错误是由于估算误差过大造成的。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受生活经验不足的限制,四则运算的区间估计对小学生来说,要比单纯的估值困难得多。
在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对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却有相当大的困难。
并且区间估计所涉及到的逻辑关系也是小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很难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估算,什么是错误的估算。
因此(1)要把估算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估算,也可以采用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如:。
如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6页第4题:这道题采用口算、估算和笔算都可以解答,就不必限用估算的方法。
(2)和与积的区间估计,学生最难掌握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上估,什么时候需要下估。
对于加法,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和比谁大、比谁小,找出和的区间就容易判断是上估还是下估。
对于乘法最好有所暗示,减少估算的难度。
如山东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如果把每行40棵,要种21行,改成每行45棵,要种18行,学生就很难正确的估算。
(3)当出现估算错误时,教师要通过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估算是错误的,就可以了。
如北京版课标教材第5册第42页练习五第9题:在实际教学时,虽然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没有学过两位数乘法,但有学生却这样估算:“我把每张电影票8元一张,看成10元一张。
97人看电影就需要970元。
所以带800元不够。
”碰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