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学案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学案培训讲学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学案培训讲学

龙街小学学校六年级班数学科导学案
1、自主学习打基础(训练检测题)
2、合作交流抓重点(训练检测题)
3、小组探究破难点(训练检测题)
龙街小学学校六年级班数学科导学案
1、自主学习打基础(训练检测题)
2、合作交流抓重点(训练检测题)
3、小组探究破难点(训练检测题)人文纪录
片《徒步者》总体策划
08编导一班付苗080127185
一、目的意义
往常看见报纸上登载着某人某人徒步旅行的新闻,我总在心上泛起一种辽远的感觉,觉得这些徒步旅行者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浪漫的世界;他们与我,一个刻板式的家居者,是完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我思忖着,每人与生俱来的都带有一点冒险性,即使他是中国人,一个最缺乏冒险性的民族……
这一点冒险性既是内在的;它必然就要去自寻外发的途径,
大规模的或是小规模的,顾及实益的或是超乎实益的。

林德白的横渡大西洋飞航,孛尔得的南极探险,这些都是大规模的,因之也不得不是顾及实益的,——虽然不一定是顾虑到个人的实益,——唯有小规模的徒步旅行,它是超乎实益的,它并不曾存着一种目的,任是扩大国家的版图,或是准备将来军事上的需要,或是采集科学上的文献;徒步旅行如其有目的,我们最多也不过能说它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这也是人情,不能加以非议——那一张沿途上行政人物的签名单也算不了什么宝贝,我们这些安逸的家居者倒不必去眼红,尽管由它去落在徒步旅行者的手中,作一个纪念品好了。

二、内容形式
《徒步者》。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2)。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讲解和练习这些策略。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画图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册供学生们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是10米,宽是5米,我们要计算出这块地的面积。

2. 讲解:我会向学生们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策略是画图。

我会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出这块地的图示,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尝试画图解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策略。

4. 讲解与讨论: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们理解不同的策略,并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画出实际的图示,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和策略。

这样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

七、作业设计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是15米,宽是8米,计算这块地的面积。

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长是10米,宽是6米,计算这个房间的面积。

2. 答案:15米× 8米 = 120平方米10米× 6米 = 60平方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选择策略还不够灵活,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36)-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36)-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36)-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二、学习内容本节课将介绍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思路。

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2.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1.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2.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

学习难点1.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如何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学习方法与活动学习方法1.课堂听讲。

2.讨论和交流。

3.课后练习。

1.跟随老师讲解课本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笔记1. 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很多种,比如说:1.设方程法:将问题抽象化,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方程等方式求解问题。

2.分解、组合法:将问题分解成多个部分,逐个部分解决,再通过组合成整体求解问题。

3.归纳法、演绎法: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或者通过一般性结论推导出特殊情况结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2. 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有以下几个步骤:1.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意义和目的,理解问题中的关键点和难点。

2.分析问题:通过列式子、归纳、演绎等方式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解决问题:通过设方程、运用公式、分解组合等方式解决问题。

4.总结问题:复盘和总结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P20-21的练习题。

2.在家中寻找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所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3.用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思路。

数学问题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例1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或其他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在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注重一种解决方法,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例1,让学生观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尝试用画图、列举等方法来分析问题。

教师在旁边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策略,教师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19)-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19)-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19)-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2.掌握应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三、学习内容1.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策略:1.适量估算:通过估算数值来确定问题的大概解答,有助于减少计算量,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本身的一些规律。

2.画图:通过画图来进行图形分析,有利于更加直观地理解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一些关系与规律。

3.找规律:通过数列、图形等多种形式,寻找问题的本质规律,从而得出解决方案。

4.分类讨论:将问题按照不同的特征分成几类,分别进行分析。

5.反证法:通过假设问题的反面来推导问题的解答,通过排除不可能的解答来得到问题的合理解答。

6.借助工具:通过工具(例如计算器、尺规等)来辅助解决问题,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计算准确性。

7.联想法:通过与已知的相关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2. 应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

下面是一些例题:例1某地某年的人口总数为 3500 万,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 52%。

那么该地的女性人口是多少?解题思路可以通过适量估算的策略来解决该问题。

先通过计算得出男性人口数为3500万×52%≈1820万,那么女性人口数就是3500万-1820万=1680万。

因此,该地的女性人口是 1680 万。

例2有一个半径为 5 米的车轮以每分钟 120 转的速度旋转。

那么这个车轮每分钟在前进多远?解题思路可以通过画图与计算得到解答。

我们知道车轮的周长是2πr,也就是10π米,那么这个车轮每分钟就要前进10π米×120=1200π米。

因此,这个车轮每分钟前进1200π 米。

例3有一个数,如果把它的 83 后面加几个 0,这个数就变成了 83000。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多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案例。

2.学生准备: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准备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80元,书店搞活动满100元减3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50元,请问小明是怎么买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如:学校买了20盆花,其中12盆是红花,8盆是黄花,请问红花和黄花各有多少盆?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解决问题的策略(62)-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解决问题的策略(62)-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62)苏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62)苏教版一、教学内容1. 理解问题的情景,能够找出问题的基本信息和需求。

2. 掌握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举、假设等。

3. 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情景,找出问题的基本信息和需求。

2. 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3.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情景,找出问题的基本信息和需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情景,找出问题的基本信息和需求。

2. 新课导入:介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举、假设等,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策略。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 巩固环节: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问题情景2. 基本信息3. 需求4. 解决策略:画图、列举、假设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答案:每个朋友能分到2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问题的情景理解和需求找出有一定的掌握,但在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会让学生多做类似的练习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会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导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后续的学习兴趣。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1导学案讲解学习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1导学案讲解学习
(2)欢欢比军军重 ,欢欢的体重是军军的( ),军军的体重是欢欢的( ),军军比欢欢重( )。
★★
学校图书室购进科技书的本书是故事书的 ,购进的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2600本。学校图书室购进科技书和故事书各是多少?
★★★
先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再解答
小明读一本故事书,已读的和未读的比是5:3,已读的比未读的多36页,这本故事书已读多少页?还有多少页未读?
解答:
方法二: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女生是( )份,男生是( )份,总人数是( )份
先求1份,再分别求男生女生的份数是多少人。
列式:
方法三: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当堂检测】

(1)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我的收获: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由于冯特的努力,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先驱人物。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街小学学校六年级班数学科导学案
1、自主学习打基础(训练检测题)
2、合作交流抓重点(训练检测题)
3、小组探究破难点(训练检测题)
龙街小学学校六年级班数学科导学案
1、自主学习打基础(训练检测题)
2、合作交流抓重点(训练检测题)
3、小组探究破难点(训练检测题)人文纪录
片《徒步者》总体策划
08编导一班付苗080127185
一、目的意义
往常看见报纸上登载着某人某人徒步旅行的新闻,我总在心上泛起一种辽远的感觉,觉得这些徒步旅行者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浪漫的世界;他们与我,一个刻板式的家居者,是完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我思忖着,每人与生俱来的都带有一点冒险性,即使他是中国人,一个最缺乏冒险性的民族……
这一点冒险性既是内在的;它必然就要去自寻外发的途径,
大规模的或是小规模的,顾及实益的或是超乎实益的。

林德白的横渡大西洋飞航,孛尔得的南极探险,这些都是大规模的,因之也不得不是顾及实益的,——虽然不一定是顾虑到个人的实益,——唯有小规模的徒步旅行,它是超乎实益的,它并不曾存着一种目的,任是扩大国家的版图,或是准备将来军事上的需要,或是采集科学上的文献;徒步旅行如其有目的,我们最多也不过能说它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这也是人情,不能加以非议——那一张沿途上行政人物的签名单也算不了什么宝贝,我们这些安逸的家居者倒不必去眼红,尽管由它去落在徒步旅行者的手中,作一个纪念品好了。

二、内容形式
《徒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