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对湖泊的环境磷容量进行测算后,我们可以据此 制订磷排放量的逐年削减和分配排放磷的总量控制 办法。同时,严格的行政管理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
(3) 实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
截断向湖泊水体排放营养物质的排放源,是控 制某些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措施。
(4) 合理使用土地,最大限制地减少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与肥料流失。
• 引水冲洗: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人湖泊, 起到稀释营养 物质浓度的作用。
• 深水曝气:在不改变水体分层的状态下提高DO浓度,改善 冷水鱼的生长环境,增加食物供给量,改变底泥界面厌氧 为好养,降低内源磷的释放。
• 直接除藻: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 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
• 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一系列接近于极端的条件,如超过重力 加速度几万倍的质点加速度,空化泡破裂产生的瞬间高温和 高压(4000K,500大气压)、急剧的放电以及强烈的冲击波和 射流等。由此衍生的二次波、辐射压、声捕捉、自由基、氧 化剂等也可能较大程度地改变介质性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藻类的过度繁殖、死亡会 使水中缺氧,甚至造成厌氧状态。
影响水体的利用: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的 平衡,水不能被人畜直接利用。
加速水体沼泽化、陆地化进程:藻类和水生生物 大量生长和繁殖,加速水体沼泽化和陆地化进程 ,破坏了特定地区的生态平衡。
恶化水源水质,增加给水处理难度和成本:增加水 处理费用,降低处理效果和产水率,水体在一定条 件下因厌氧作用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给水 体处理增加难度。
深度越浅,阳光透过性越好,水体含氧量也越 高,更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
流速越慢,其水循环周期越长,更新速度越慢, 营养物质更易沉积在水底。
(3) 实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
截断向湖泊水体排放营养物质的排放源,是控 制某些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措施。
(4) 合理使用土地,最大限制地减少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与肥料流失。
• 引水冲洗: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人湖泊, 起到稀释营养 物质浓度的作用。
• 深水曝气:在不改变水体分层的状态下提高DO浓度,改善 冷水鱼的生长环境,增加食物供给量,改变底泥界面厌氧 为好养,降低内源磷的释放。
• 直接除藻: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 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
• 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一系列接近于极端的条件,如超过重力 加速度几万倍的质点加速度,空化泡破裂产生的瞬间高温和 高压(4000K,500大气压)、急剧的放电以及强烈的冲击波和 射流等。由此衍生的二次波、辐射压、声捕捉、自由基、氧 化剂等也可能较大程度地改变介质性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藻类的过度繁殖、死亡会 使水中缺氧,甚至造成厌氧状态。
影响水体的利用: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的 平衡,水不能被人畜直接利用。
加速水体沼泽化、陆地化进程:藻类和水生生物 大量生长和繁殖,加速水体沼泽化和陆地化进程 ,破坏了特定地区的生态平衡。
恶化水源水质,增加给水处理难度和成本:增加水 处理费用,降低处理效果和产水率,水体在一定条 件下因厌氧作用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给水 体处理增加难度。
深度越浅,阳光透过性越好,水体含氧量也越 高,更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
流速越慢,其水循环周期越长,更新速度越慢, 营养物质更易沉积在水底。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 人类福祉。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 本地物种的生存。
2024/1/30
27
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透视
垃圾围城
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 弃物产生量迅速增长, 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 围城现象。
2024/1/30
土壤和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 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8
水圈层结构与功能
水圈层结构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圈层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排放 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等。
水圈层功能
调节地球气候、提供水资源、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等。
2024/1/30
9
岩石圈层结构与功能
2024/1/30
岩石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4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
反作用。
2024/1/30
研究任务
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 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 径,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 多个分支领域。
2024/1/30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保 行为习惯。
2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0
2024/1/30
14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分析
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 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

u 特点
n 单独浓度不高,但多种微量VOC的共同作用不可忽 视。
n 长期低剂量释放,对人体危害大。 n 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
u 来源:
n 各种漆、涂料、胶粘剂、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 防虫剂
n 室内建材 n 家具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VO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二、室内空气污染
氨 来源:在建筑施工中,为加快混凝土的凝固速 度和冬季施工防冻。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含尿素 与氨水的混凝土防冻剂,含有大量氨类物质。 危害:中毒轻度者:呼吸道炎症,黏膜、咽部 充血、水肿;
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患者剧烈 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昏迷等。
u 影响室内Biblioteka AQ的主要是VVOC 、VOC和SVOC u 由于VOC种类很多,难以检测和分类,世界卫生
组织WHO在1987年给出了一个室内总VOC (TVOC)的含量不能超过 0.3mg/m3的上限值;我 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指标TVOC指标为 0.5mg/m3 。
u 疑问: IAQ差 超标,浓度指标合适吗?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影响
d>20m
d=4~20m
d<4m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二、室内空气污染
生物性污染物 来源:空调内部存水盘的凝结水,以及周围湿 度高的空气环境,给微生物的滋长提供了有利 条件。微生物在此栖息并大量繁殖,停机一段 时间后残留液体就会被室内空气所干燥,微生 物便会飞散到室内空气中。
n 根据沸点不同可分
50---100℃ VVOC (Very VOC) 100---260℃ VOC 260---400℃ SVOC (Semi-VOC) 400℃以上 POM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n 单独浓度不高,但多种微量VOC的共同作用不可忽 视。
n 长期低剂量释放,对人体危害大。 n 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
u 来源:
n 各种漆、涂料、胶粘剂、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 防虫剂
n 室内建材 n 家具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VO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二、室内空气污染
氨 来源:在建筑施工中,为加快混凝土的凝固速 度和冬季施工防冻。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含尿素 与氨水的混凝土防冻剂,含有大量氨类物质。 危害:中毒轻度者:呼吸道炎症,黏膜、咽部 充血、水肿;
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患者剧烈 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昏迷等。
u 影响室内Biblioteka AQ的主要是VVOC 、VOC和SVOC u 由于VOC种类很多,难以检测和分类,世界卫生
组织WHO在1987年给出了一个室内总VOC (TVOC)的含量不能超过 0.3mg/m3的上限值;我 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指标TVOC指标为 0.5mg/m3 。
u 疑问: IAQ差 超标,浓度指标合适吗?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影响
d>20m
d=4~20m
d<4m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科学概论
二、室内空气污染
生物性污染物 来源:空调内部存水盘的凝结水,以及周围湿 度高的空气环境,给微生物的滋长提供了有利 条件。微生物在此栖息并大量繁殖,停机一段 时间后残留液体就会被室内空气所干燥,微生 物便会飞散到室内空气中。
n 根据沸点不同可分
50---100℃ VVOC (Very VOC) 100---260℃ VOC 260---400℃ SVOC (Semi-VOC) 400℃以上 POM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环境科学概论绪论ppt课件

.
26
建
空调采暖的普及
筑
使人们不再关心 建筑的性能
环
境
发
展
中
的
问
题
.
遍布全球的
玻璃和钢筋 盒子建筑
27
建
筑
美国社会能耗比例
能
耗
现
状
.
28
我
国
我国能源相对匮乏,且利用率(32%)与世 界发达国家(52%)差距很大,正大力发展
集
城市集中供热,开展节约能源工作,并提供
中
了相关法律保障实施
供 到2003年,我国有315个城市建设了集中供
. 蒙古包的排烟与通风19
湿热地区——干栏建筑:吊脚楼/鼓楼/土掌房
水族民居
苗族民居
海南黎族民居
贵州侗族吊脚楼 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台湾现代民居
.
20
干栏建筑一般处于亚热带, 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 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
.
一般为三层。楼板以下为 “地层”,顶棚以上为楼 层,中间层为居住层。就 其功能而言,地层一般为 牲畜圈及杂物间,也有将 厨房及碓房设置在此间的。 楼层主要是贮藏层。
.
2
教学程序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二章 建筑环境中的空气环境 6学时
第三章 建筑外环境
4学时
第四章 建筑环境中的热湿环境 2学时
第五章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2学时
第六章 建筑光环境
4学时
第七章 建筑声环境
4学时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建筑 4学时
.
3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建筑环境学,金招芬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科学概论--水体环境 ppt课件

ppt课件 29
2.2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模型
河流水体稳定状态,污染源连续 稳定排放的条件下,污染物在某一空 间位置的浓度是不变的。
一维模型:只在河流流动x方向上存
在污染物的浓度梯度,横断面方向上 混合均匀。
ppt课件
30
2.2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模型
二维模型:只在河流流动x方向和河
微量 溶解气 元素 体 主 要 微 量 胶体 无机 有机 生物生 成物 悬浮物质
Br, O2, F, CO2 Cl-, SO42- Na+, I,F , K+, e, HCO3 Ca2+ Cu, -, N, , CO32- Mg2+ Co
N2, CH4 , H2S
SiO2. 腐 nH2O, 殖 Fe(OH 质 )3.nH 2O, Al2O3 .nH O ppt 课件 2
ppt课件 10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
从长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汉水引水,沿伏牛 山及太行山东侧开渠送水,可向北京及黄淮海平 原大部分地区自流送水。 中线全长 1000多公里,年引水量300亿立方 米。其优点是可自流输水,引水量大,还可利用 落差兴建水力发电站。 问题是丹江口水库的大坝需要加高,并且最 终要与三峡水库联系在一起;另外沿山麓输水, 与山地流入平原的河流交叉,输水渠的大交叉就 有200多处。这些山麓地带又是我国著名的暴雨 地区,处理较为困难。
ppt课件 25
1.4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总有机碳,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
的总量,常以“TOC”表示。 TOC是一个快速检定的综合指标,它以碳的数量表 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由于它不能反映水中有 机物的种类和组成,因而不能反映总量相同的总 有机碳所造成的不同污染后果。 通常作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
2.2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模型
河流水体稳定状态,污染源连续 稳定排放的条件下,污染物在某一空 间位置的浓度是不变的。
一维模型:只在河流流动x方向上存
在污染物的浓度梯度,横断面方向上 混合均匀。
ppt课件
30
2.2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模型
二维模型:只在河流流动x方向和河
微量 溶解气 元素 体 主 要 微 量 胶体 无机 有机 生物生 成物 悬浮物质
Br, O2, F, CO2 Cl-, SO42- Na+, I,F , K+, e, HCO3 Ca2+ Cu, -, N, , CO32- Mg2+ Co
N2, CH4 , H2S
SiO2. 腐 nH2O, 殖 Fe(OH 质 )3.nH 2O, Al2O3 .nH O ppt 课件 2
ppt课件 10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
从长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汉水引水,沿伏牛 山及太行山东侧开渠送水,可向北京及黄淮海平 原大部分地区自流送水。 中线全长 1000多公里,年引水量300亿立方 米。其优点是可自流输水,引水量大,还可利用 落差兴建水力发电站。 问题是丹江口水库的大坝需要加高,并且最 终要与三峡水库联系在一起;另外沿山麓输水, 与山地流入平原的河流交叉,输水渠的大交叉就 有200多处。这些山麓地带又是我国著名的暴雨 地区,处理较为困难。
ppt课件 25
1.4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总有机碳,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
的总量,常以“TOC”表示。 TOC是一个快速检定的综合指标,它以碳的数量表 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由于它不能反映水中有 机物的种类和组成,因而不能反映总量相同的总 有机碳所造成的不同污染后果。 通常作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
环境科学概论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的概念是相对的。 环境总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 主体而言的客体。中心事物周围的(非中心)事 物就是环境。 环境科学中的中心事物是人(人类社会)。人类的 外部世界,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一般考虑与人 类的生存关系最密切的事物)。中心事物与非中 心事物、或者主体与客体构成一个系统。以人类 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就是环境。
二、环境的划分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一般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要素):围绕人类的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 体。例如:太阳辐射、空气、水分、土壤、矿产、动植物、 微生物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要素的总和。这些都是人类 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 改造形成的,它凝聚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标志,又随着人类文明 的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社会环境也称为文化 —社 会环境。 ——人工构筑物、交通运输、通信、经济、文化、道德、 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 • 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 •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 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 开发利用问题。 ——生存-发展-和谐
跨界环境问题磨擦上升
酸雨、沙尘暴—日本、韩国 黄海污染—韩国 跨界河流污染和水资源开发—俄罗斯、朝 鲜、东南亚
环境声学 环境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 环境生物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物理学 的交叉学科。 环境电磁学
环境基础科 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环境化学 环境Leabharlann 态学 环境医学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污染化学 污染控制化学 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医学监测
环境科学概论能源问题ppt课件

Energy demand能源需求(按目前趋势预测)
资料来源: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2050 年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初步估计, 请勿引用。
Wind 风能
Nuclear 核电
Hydro 水电
Oil 石油
Coal 煤炭
Sourc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2050 China Energy Study, preliminary estimates; do not cite or quote
Oil 石油
Coal 煤
Demand 需求
Sourc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2050 China Energy Study, preliminary estimates; do not cite or quote
Coal 2030 peak2030年煤炭供应达到峰值
2050 Solar cells + biomasscontribute more than domestic oil2050年太阳能电池加生物质能将超过国内石油提供的能源
Energy demand能源需求(根据目前趋势预测)
资料来源: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2050年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初步估计,请勿引用。
2、能源分类
非再生資源︰這類物質的循環時間極長,所以於使用,難以在短期內補充,因此會有耗盡的可能。可再生資源︰理論上長用長有,不會枯竭耗盡;因為此類物質可以快速循環或補充。
二、能源问题的出现及其未来趋势
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矛盾的体现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能源在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的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Buildings 8.5% 5.4% 4.0% 1.4% 0.6%建筑 • New buildings use 30% less energy by 2030 and 50% less by 2050 到2030年新建筑将节能30%,到2050年节能50% Annual construction declines by 15% in 2020; by 35% in 2050 到2020年建筑业将降低15%;到2050年降低35%
资料来源: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2050 年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初步估计, 请勿引用。
Wind 风能
Nuclear 核电
Hydro 水电
Oil 石油
Coal 煤炭
Sourc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2050 China Energy Study, preliminary estimates; do not cite or quote
Oil 石油
Coal 煤
Demand 需求
Sourc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2050 China Energy Study, preliminary estimates; do not cite or quote
Coal 2030 peak2030年煤炭供应达到峰值
2050 Solar cells + biomasscontribute more than domestic oil2050年太阳能电池加生物质能将超过国内石油提供的能源
Energy demand能源需求(根据目前趋势预测)
资料来源: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2050年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初步估计,请勿引用。
2、能源分类
非再生資源︰這類物質的循環時間極長,所以於使用,難以在短期內補充,因此會有耗盡的可能。可再生資源︰理論上長用長有,不會枯竭耗盡;因為此類物質可以快速循環或補充。
二、能源问题的出现及其未来趋势
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矛盾的体现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能源在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的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Buildings 8.5% 5.4% 4.0% 1.4% 0.6%建筑 • New buildings use 30% less energy by 2030 and 50% less by 2050 到2030年新建筑将节能30%,到2050年节能50% Annual construction declines by 15% in 2020; by 35% in 2050 到2020年建筑业将降低15%;到2050年降低35%
环境学概论PPT课件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 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 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 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 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 组成生物群 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
二、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漫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环境学概论(PPT57页)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
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
自然环境的层次结构
自然环境
地球环境 外围空间环境
岩石圈
土圈
水圈
生物圈 其他圈层
地球环境的圈层结构特性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
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 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 备和装置。通常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人为污染源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 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是水体最主要的污染源)
特点:悬浮物含量高。最高可达30000mg/l; 需氧量高,有机物一般难于降解; PH值变化幅度大:PH=2-13; 温度高,排入水体可引起热污染; 易燃,常含有低燃点的挥发性液体,如汽油、苯 、甲醇、酒精、石蜡等;
人口的增长,需水量已增长到
超过天然来源的境地,出现了
世界性的水荒,且日益严重。
.
5
水资源特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1 水资源特性:
• 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的基本要素
•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 经济上的两重性
• 补给上的循环性
• 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
• 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课题:水体污染
工程管理三班 杨洁
20100402313
.
1
一、水体及水的重要性
所谓水体是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 冰川和海洋等“储水体”的总称。
地球上水的分配比例
项目 地球上的水
淡水的分配
形态 海水 淡水
所占比 97.2 2.8 例/%
冰盖、 地下水、 湖泊、 大气 冰川 土壤水 沼泽
77.8 22.4
• 城市污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 水
• 冲刷,随地面径流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
过
.
9
• ⑷水体污染指标
•
污水和受纳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特征是
通过水体污染指标来表示的。常用的水体污染指标包括:
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
、总需氧量(TOD)\悬浮物、有毒物质、PH值以及大肠杆
水 )放射性
生物型污染——致病菌、病毒;营养物质污染 N、P、K,水 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 、农业废水)
化学型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 (Hg、Pb、As);需 氧性有机污染; 有机毒物污染 ( 电镀、 化工、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料、有机农 药、有机染料)
.
12
• 3、水体污染源 水体污染源是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
,仅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一部
分。
.
3
水循环
.
4
•的基本 物质之
一。水也是自然界生命起源的
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水就没有
生命,而人体平均含水量达70
%,植物平均含水量也在40%
~60%,有的瓜果含水量达80%
~90% 。
•
目前,随着工业
的膨胀,每人消费量的提高,
• 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
• 3)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 大
•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
6
.
7
二、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的定义 ⑴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 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 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物理、化学、 生物、放射性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水 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 态环境,造成水质恶的现象。
.
10
③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包括水中所有 有机污染物质的含碳量,以化学燃烧方法测定。
④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TOC和TOD 均是以化学燃烧氧化反应,前者测定结果以碳表示,后者 测定结果以氧表示。
⑤悬浮物:悬浮物是通过过滤法测定的,过滤后虑膜上火滤 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即为悬浮固体,它包括部分的胶体物 质,单位为mg/L。
•
水体污染物主要表现如下:
•
硫化物、无机酸碱盐(如氯化物、硫酸盐、酸、碱)
的
•
无机有害物;
•
氟化物、氰化物的无机有毒化学物质及汞、砷、铬、
铝
•
、镉等重金属元素;
0.35 0.04
河流 0.01
.
2
•
水资源是指可供人们经常可用
的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
表水、地下淡水体的储存量和动态水量。地
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
为河流径流量;地下水资源是有地下的储存
量和地下水的补给量组成的地下水的动态水
量为降水渗入和地表渗入补给的水量。从上
表中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可利用率不到1%
.
8
⑵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①水污染是一种水质恶化的现象。
②这种恶化是由于水体中进入了某种物质或能量而造成的。
③水体所承纳的物质或能量之多已达到了导致水体水质发生 改变的程度,即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④这种变化影响了水的有效利用,即将本来可用于某种目的 的水恶化为只能用于更低目的的水。
•
• ⑶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包括: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 的
⑥有毒物质:有毒物质是指其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 、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质。
⑦PH值:PH值是反映水的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⑧大肠杆菌群数:大肠杆菌群数是指单位体积中含有的大肠 杆菌群的数目,单位个/L,是常用的细菌学指标。
.
11
2、水体污染的类型 物理型污染——色度、浊度、悬浮固体、热污染、(电厂冷却
• 中有几百万
含有多种微生物,一般每毫升生活污水
•
个细菌,并含有多种病原体;
• 。
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不易被生物降解
.
14
过量施用农药 污染水体
过量施用化 肥污染水体
.
15
工厂未经处理 的污水排放
.
16
过量使用洗 衣粉
过量使用洗 涤剂
.
17
生活垃圾 堆于河边
把剩饭倒入 下水道
.
18
• 4、水体污染物
.
13
含有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量大,面广,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易净化)
(2)农业污染源
• 特点: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
含有较高浓度的化肥和农药。
• (农业污水主要来源于农田灌溉水和生活污水,面广、分 散,难于收集,难于治理。)
• (3)生活污染源
• 特点:氮、磷、硫含量高;
菌群数等。
• ①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用 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目前常用 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②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表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mg/l) 。在20℃和在BOD的测定条件下以五日作为测定BOD的标准 时间,称之为五日生化吸氧量,以BOD5表示。
人为污染源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 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是水体最主要的污染源)
特点:悬浮物含量高。最高可达30000mg/l; 需氧量高,有机物一般难于降解; PH值变化幅度大:PH=2-13; 温度高,排入水体可引起热污染; 易燃,常含有低燃点的挥发性液体,如汽油、苯 、甲醇、酒精、石蜡等;
人口的增长,需水量已增长到
超过天然来源的境地,出现了
世界性的水荒,且日益严重。
.
5
水资源特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1 水资源特性:
• 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的基本要素
•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 经济上的两重性
• 补给上的循环性
• 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
• 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课题:水体污染
工程管理三班 杨洁
20100402313
.
1
一、水体及水的重要性
所谓水体是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 冰川和海洋等“储水体”的总称。
地球上水的分配比例
项目 地球上的水
淡水的分配
形态 海水 淡水
所占比 97.2 2.8 例/%
冰盖、 地下水、 湖泊、 大气 冰川 土壤水 沼泽
77.8 22.4
• 城市污水;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 水
• 冲刷,随地面径流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
过
.
9
• ⑷水体污染指标
•
污水和受纳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特征是
通过水体污染指标来表示的。常用的水体污染指标包括:
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
、总需氧量(TOD)\悬浮物、有毒物质、PH值以及大肠杆
水 )放射性
生物型污染——致病菌、病毒;营养物质污染 N、P、K,水 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 、农业废水)
化学型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 (Hg、Pb、As);需 氧性有机污染; 有机毒物污染 ( 电镀、 化工、生活垃圾、工业有机废料、有机农 药、有机染料)
.
12
• 3、水体污染源 水体污染源是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
,仅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一部
分。
.
3
水循环
.
4
•的基本 物质之
一。水也是自然界生命起源的
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水就没有
生命,而人体平均含水量达70
%,植物平均含水量也在40%
~60%,有的瓜果含水量达80%
~90% 。
•
目前,随着工业
的膨胀,每人消费量的提高,
• 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
• 3)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 大
•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
6
.
7
二、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的定义 ⑴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 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 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物理、化学、 生物、放射性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水 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 态环境,造成水质恶的现象。
.
10
③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包括水中所有 有机污染物质的含碳量,以化学燃烧方法测定。
④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TOC和TOD 均是以化学燃烧氧化反应,前者测定结果以碳表示,后者 测定结果以氧表示。
⑤悬浮物:悬浮物是通过过滤法测定的,过滤后虑膜上火滤 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即为悬浮固体,它包括部分的胶体物 质,单位为mg/L。
•
水体污染物主要表现如下:
•
硫化物、无机酸碱盐(如氯化物、硫酸盐、酸、碱)
的
•
无机有害物;
•
氟化物、氰化物的无机有毒化学物质及汞、砷、铬、
铝
•
、镉等重金属元素;
0.35 0.04
河流 0.01
.
2
•
水资源是指可供人们经常可用
的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
表水、地下淡水体的储存量和动态水量。地
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
为河流径流量;地下水资源是有地下的储存
量和地下水的补给量组成的地下水的动态水
量为降水渗入和地表渗入补给的水量。从上
表中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可利用率不到1%
.
8
⑵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①水污染是一种水质恶化的现象。
②这种恶化是由于水体中进入了某种物质或能量而造成的。
③水体所承纳的物质或能量之多已达到了导致水体水质发生 改变的程度,即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④这种变化影响了水的有效利用,即将本来可用于某种目的 的水恶化为只能用于更低目的的水。
•
• ⑶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包括: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 的
⑥有毒物质:有毒物质是指其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 、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质。
⑦PH值:PH值是反映水的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⑧大肠杆菌群数:大肠杆菌群数是指单位体积中含有的大肠 杆菌群的数目,单位个/L,是常用的细菌学指标。
.
11
2、水体污染的类型 物理型污染——色度、浊度、悬浮固体、热污染、(电厂冷却
• 中有几百万
含有多种微生物,一般每毫升生活污水
•
个细菌,并含有多种病原体;
• 。
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不易被生物降解
.
14
过量施用农药 污染水体
过量施用化 肥污染水体
.
15
工厂未经处理 的污水排放
.
16
过量使用洗 衣粉
过量使用洗 涤剂
.
17
生活垃圾 堆于河边
把剩饭倒入 下水道
.
18
• 4、水体污染物
.
13
含有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量大,面广,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易净化)
(2)农业污染源
• 特点: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
含有较高浓度的化肥和农药。
• (农业污水主要来源于农田灌溉水和生活污水,面广、分 散,难于收集,难于治理。)
• (3)生活污染源
• 特点:氮、磷、硫含量高;
菌群数等。
• ①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用 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目前常用 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②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表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mg/l) 。在20℃和在BOD的测定条件下以五日作为测定BOD的标准 时间,称之为五日生化吸氧量,以BOD5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