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及其文化原因
唐代女诗人的自我意识与女性价值观

唐代女诗人的自我意识与女性价值观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乏出色的男性文人,同时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女性文人。
这些唐代女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她们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思考,展示了独立自主、自信坚毅和求知欲强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觉醒唐代女诗人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主要源于社会环境对于妇女地位和教育程度的相对宽容。
在这个时期,随着封建礼教松动和进一步开放的社会氛围,妇女开始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并且获得了写作诗歌等表达艺术才能的机会。
因此,越来越多出色而充满自信的女性开始将她们内心深处情感抒发于诗歌中。
探索与思考:自我身份与价值观唐代女诗人在她们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于自我身份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探索。
她们意识到作为女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婚姻家庭角色的桎梏,更有广阔的人生与社会参与空间。
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剖析和感悟,这些女诗人将自己视为独立自主、聪明才智、有着思想追求的个体。
她们认为女性也应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拥有平等的权利。
女性价值观的呈现唐代女诗人在表达自身价值观时,强调了各种美德和品质。
她们赋予了女性能力、智慧、勇气以及温柔、笃实等特质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对个体自我的赞美,也是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认同与喝彩。
同时,这些女诗人还在作品中呼吁社会尊重妇女权益,提出了反封建礼教和突破传统限制的新思路。
对后世影响唐代女诗人以她们才华横溢和独立意识的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的诗歌作品展示了当时妇女个体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变革,对后世女性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她们也激励着今天的女性追求独立、自信、坚韧不拔以及价值观的积极探索和塑造。
结论唐代女诗人以她们独立自主和自我意识觉醒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妇女在传统文化中具备独特而有价值的位置。
她们一方面表达了对个体身份与角色的思考与认同,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女性智慧、温柔、勇敢等多维度的价值观。
这些唐代女诗人为后世妇女树立了榜样,并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一道美丽而闪耀的风景线。
小议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小议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以其清丽旖旎的绰约芳姿令人瞩目。
然而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都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自立、独擅词坛。
殊不知,正是李清照真实地反映了她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流露自我的生命意识,从而使其词呈现出迥异于一般男性文人的独特风采。
在李清照词中最纯真最柔婉的是对爱情的吟唱。
在这些词中流动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意识,那就是爱情至上。
在其词中,无论是“终日凝眸”的痴情,还是“人比黄花瘦”的感伤;无论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怆,还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都是因为爱情。
闲愁相思,万般无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伤情怀远、百般无聊:“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在李清照生命中,没有比爱情更能撩其意绪的了。
吟唱爱情,本是婉约词的当行本色,在《乐草集》、《清真集》中都不乏名篇佳作。
但在这些集子里,爱情词往往与艳词夹杂相并,通过这些作品,令人感到这两位词人对情的歌唱总摆脱不了对欲的追求。
他们的词虽然缠绵深邀,但爱情心理常常有一些病态:不是夹带着担心猜忌,便是沉酒于对女性风姿的赏玩。
这与李清照词对爱情的纯情歌唱自不可同日而语。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李清照的生命意识有一定的差异。
他们求索爱情,只是仕途失意的一种安慰,也只是客居寂寞生活的一种补偿。
他们的地位决定了爱情至上的生命意识不会成为他们意识的重要部分。
爱情,作为被文明所净化、并以伦理感与美感的形式出现的性爱,虽然在古老的奴隶制时代便出现在男女关系中,也为封建社会带来了男女之间新的人际关系的信息,但从来没有得到封建社会的承认,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也从未给予爱情这一光辉的名字以一定的地位。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她们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往往集中体现在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上。
女性就其心理特征来说,整个心灵几乎就是一个情感世界。
因此,爱情至上便成了她们生命意识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虽有压倒须眉的才华,但仍不能够改变自己的社会位臵。
唐代女子系列之女性自由

唐代女子系列之女性自由唐朝是经济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妇女空前解放的时代,但是要看到的是,这种妇女的空前解放,实际上便是一种女性意识上的本原性的体现。
隋唐时期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风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
于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许多别于其他朝代的女性之处。
·女性强悍是唐风·唐代妇女在“胡”文化的氛围中,在礼法薄弱的“胡人”社会,豪爽刚健,绝不类南朝娇羞柔媚和两汉的温贞娴雅。
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等。
唐朝妇女审美观也因胡风浸染而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
·恣意张扬本天性·唐代女子的贞操观念完全不像宋代以后要求那么严酷,社会上对这方面的要求相当宽松,从宫廷到民间,人们生活的自由度相当大。
主要原因是:正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代的唐朝,封建礼教远没有发展到后来那么严酷的地步。
统治者总是越到末世,才越感到有把人们的头脑、身体、七情六欲都管起来的必要,于是礼教也就愈加严格、周密而强化。
尤其是唐代,由于高度繁荣昌盛,统治者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在很多方面的控制就非常宽松。
·缓歌曼舞竞风流·唐朝妇女女性意识上的自主性,表现为其女性地位的尊严的提高。
盛唐时期,有登基制诰、号令天下的女皇帝,有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有挥翰作诗的女才子,也有擅长丝竹管弦、轻歌曼舞、色艺皆佳的女艺人……她们都得以抛头露面于社会。
唐代杰出女子以自己的才情赢得了正直文士骚客的尊重敬慕,这在中国女性生活史和妇女观念上都是值得注目和值得研究的。
·文武诗才皆精彩·唐代女性能习文读书、接受教育,唐朝妇女学习诗文更加蔚成风气,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者就有100余人,唐人笔下的美好女性几乎无人不能吟诵诗章,挥毫成诗。
唐传奇中女性的觉醒

唐传奇中女性的觉醒作者:陈丽荣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2期陈丽荣[山西省商务学校,太原030031]摘要:唐传奇中塑造了许多有反抗意识的觉醒的女性形象,这种觉醒表现在政治、侠斗、商业等社会生活和追求自由爱情、维护爱情婚姻生活,以及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思想意识等方面,对唐后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和文学创作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创作均有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形象女性意识觉醒在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反过来刺激了女性思想的觉醒,当时女性意识迅速强化。
唐传奇以醒目的姿态,主要从社会主体意识、婚恋自主意识、平等自尊意识这三方面折射出当时女性的觉醒意识。
一、唐代女性觉醒的表现(一)女性社会主体意识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唐代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十分强烈,逐渐摆脱作为男子附属物的认知,出现了追求男女平等,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意识。
她们勇敢地走出家庭束缚,以自己出众的才智,在男权社会里大放光华。
1.强势卓越、影响历史的女政治家唐传奇中有政治家眼光的女性有许多,如《朝野佥载·董氏》中,武则天时期上林令侯敏的妻子董氏眼光敏锐,劝丈夫远离权臣来俊臣,又在丈夫遭人陷害被贬时,劝丈夫不要上任。
果然,不久,当地发生动乱,侯敏因未赴任躲过劫杀,也避开了来俊臣倒台后被牵连的灾难。
董氏的政治敏锐性远超在朝堂为官的丈夫,其正确的政治判断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
唐传奇中,聂隐娘、红拂女、红线女等形象也是才华卓绝、拥有政治远见的女性,她们具有谋士的聪明才智,紧跟时代步伐,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她们敏锐准确的政治预见力和大胆顽强的战斗本领不让须眉。
她们把自己看成是当时社会的主人,不再依附于男性,不再藏身于政治背阴中,而是走到台前,在颠覆政治和传统中,通过影响或操纵男性找寻她们作为社会主体的位置。
2.除暴杀奸,不让须眉的女侠唐前,侠者之中基本没有女性,但唐代却涌现出许多女侠。
尤其是中晚唐时期,女性于战火中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
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复苏与彰显

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复苏与彰显内容提要:妇女研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科学走向综合发展的产物,是人类长足进步、科学反思自身的结果。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唐朝妇女身上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具有独特的魅力。
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与彰显。
本文旨在就唐朝妇女女性意识上体现出来的“本原性”、“自主性”、“进取性”、“开放性”四个方面,论述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特色。
关键词:唐朝妇女女性意识复苏彰显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中国历代的妇女意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产物,是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意识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
然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少有的"开放性"社会,它所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之一,唐朝妇女也因此别具风采,而为世所瞩目。
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胡、汉文化持久、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的文化终于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
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了正统妇女贞节观的限制,挖掘了妇女在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使其本原性得以充分的复苏。
武则天当皇帝,冲击了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得到在整个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释放,唐朝妇女自身能力上的进取性,有了空前的高涨,从而其女性意识得以大幅度的彰显。
唐玄宗一方面限制妇女干政,以巩固皇位,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妇女观显示了唐朝盛世统治者的自信开放、务实进取的性格。
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唐朝妇女在其思想观念上有了极大的宽松感,在其日常生活上就显现其不同于以往朝代妇女的行为特征。
唐宋诗词的女性意识

唐宋诗词的女性意识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不乏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唐宋时期女性的独特魅力和独立意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唐宋诗词中的女性意识,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唐宋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参与和表达空间。
唐代女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牵牛织女的比喻,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渴望和追求的表达,反映了当时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自主选择权的追求。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之一。
她的词作以情感真挚、婉约细腻而著称。
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首词以溪亭日暮为背景,通过描绘女子迷失在藕花深处的情景,表达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李清照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女性对束缚和约束的反抗,展现了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除了表达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外,唐宋诗词中还存在对女性身份和角色的思考。
唐代女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牵牛织女的比喻,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渴望和追求的表达,反映了当时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自主选择权的追求。
唐宋诗词中的女性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上,还展现了女性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宋代女词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通过描绘长江东逝的景象,表达了女性对时光流转和命运变迁的思考。
杨万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女性对家国兴衰的关切和责任感。
唐宋诗词中的女性意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妻书古代妇女的自我意识与追求

与妻书古代妇女的自我意识与追求亲爱的妻子,候天气渐渐转凉,秋风吹过云端,我写下这封信给你,想与你分享古代妇女的自我意识与追求。
在以往的历史长河中,妇女的地位常常被限制,却也有不少女性以顽强的意志追求自我,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
在古代社会,封建礼教的枷锁束缚着妇女的生活。
然而,个别妇女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坚持追求,展现了无畏的决心。
唐代的李清照,作为名垂千古的女词人,她的笔端,写下了属于女性自我情愫的世界,她的诗篇流传千年。
她在追求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在她的诗中融入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她的诗歌以清新、自由、坦率而著称,她通过自己的文字将内心感受传递给世人。
宋代的朱曼华是另一个令人注目的例子。
她与现实婚姻不如意,但她并没有陷入骨肉情思的追逐,而是以自己的才情为依托,令人惊艳。
她以儿女情长为出发点,通过努力学习和才能的展示,逐渐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
她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妇女通过个人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可能性。
时至明清,妇女的地位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获得教育。
清代的施耐庵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在男权社会里,她以自己的才智和毅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水浒传》这一伟大作品。
她的成功不仅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对后来的妇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妇女的故事是激励我们的典范,她们不畏困难,不受限制,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为自己争取了发展的机会。
她们从内心深处追求自己的理想,并通过自己的奋斗,赢得了尊重和成就。
回望今天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她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与培养自己的才能。
然而,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努力为进一步平等和发展的妇女权益而奋斗。
我们可以从古代妇女的自我意识和追求中汲取力量,坚定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帮助其他的妇女,让她们实现自我价值。
亲爱的,每每回顾这些古代妇女的故事,我对你的崇敬之情愈发增加。
你是一个温柔善良,独立自强的女人,你的自我意识和追求鼓舞了我前行的动力。
唐代女诗人的女性意识

唐代女诗人的女性意识在唐代,女性诗人数量众多,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女性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展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这些杰出的女诗人通过她们的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多元、真实的唐代女性世界。
1. 现实与理想的张力唐代女诗人在她们的作品中常常探讨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
作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她们承受着各种社会和家庭压力,但同时也怀揣着对自由、独立和平等生活的向往。
她们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这种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渴望,并试图在现实生活和理想境界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2. 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唐代女诗人还关注并思考了爱情与婚姻这两个重要话题。
她们不仅仅将自己置身其中,亲身经历并描述了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到的喜悦、幸福、欢乐,还试图通过她们的诗歌影响对方的意向,让男性了解到女性追求爱情和婚姻所需要的精神层面。
3. 自我表达与自我主张唐代女诗人借助于诗歌这一媒介,勇敢地展示了自己独立个性。
她们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观点,大胆挑战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和规范。
她们用诗歌为自己发声,表达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并呼吁女性应该有平等发展和权利。
4. 唐代女诗人的影响力唐代女诗人在当时是备受推崇和赞赏的,她们被认为是才华横溢且有独特见解的文学家。
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新颖而深入的女性诗歌传统,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她们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成为后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唐代女诗人以其独特而深入的作品展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努力在封建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过自我表达与争取权益来推动性别平等。
她们的作品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多元、真实而复杂的唐代女性世界,对今天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民族学院2007 级本科学年论文唐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及其文化原因Woman’s self-identity of performance and cultural reason intang dynasty院系:文法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07级2班姓名:金聪指导老师:宋晓念成绩:完成时间:2010年7月19日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
在积累了以往封建社会发展的成果之后,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使得唐代政治文明,经济繁荣,国泰民安。
唐代开放的风气反映到妇女领域,使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必然会对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环境中的女性的自我意识产生积极地影响。
女性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昭示着她们迷人的风采。
在皇位之上我们可以看到永记史册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身影,在皇位之下我们可以从史书中发现许许多多女性的名字。
本文在前人对唐代妇女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对唐代妇女的自我意识进行了研究。
范围包括唐朝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以及形成这种意识文化上的原因。
第一部分是对唐代妇女的自我意识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从婚姻制度,社交活动,文化教育,服饰特征的社会角度阐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
第二部分叙述了唐代妇女之所以拥有较强自我意识的文化上的诸多原因。
从儒家地位的衰微,宗教的兴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唐代女性自身的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女性在唐代自我意识的得到广泛认可的由来。
关键词:唐代女性文化自我意识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治武功,还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繁荣。
由于唐朝相对稳定,高度发达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使得唐朝文化表现出朝气蓬勃,自信大度,兼容并蓄的景象。
相对于其他封建社会而言,唐代社会展现出开放,宽容的风貌。
在这种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唐代的女性明显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她们的社会地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婚姻中的自我意识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的。
但是唐代女性在婚姻自主却拥有法律上的保障。
唐律的《户婚》曰“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订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
违者,杖一百。
”⑴这个规定隐隐露出婚姻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自主择婚的端倪。
唐代上层女性较之下层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受封建礼法的影响较大,一般讲究门当户对。
但其中也不乏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夫君的情况。
唐代下层女性由于所收教育条件限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小。
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自主择偶的现象比较普遍。
《太平广记》里记载“崔稻,旅游徐州。
一日,宿于馆舍,有女子入见,曰‘家贫欲求良匹,无从自达,知君子素宿于是馆,故欲托身。
’崔稻见其诚意,遂与女结为夫妻。
”⑵唐传奇中也有不少塑造了大胆追求自主婚姻的女性形象,如《莺莺传》《刘毅传》《离魂记》。
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律的《户婚》“若夫妻不相安协合而离者,不坐”,赋予了双方离婚的权利。
如果夫妻生活不和谐,感情破裂,允许离婚,这并不会受到社会的责难和批评。
这体现了唐人对待婚姻开明而又理性的态度。
虽然封建社会离婚大多是由男方提出,但在唐代妻方提出的“弃夫”事件却也相当可观。
《太平广记》中记载“唐殿中侍御史李逢年的妻子,因‘情志不合,去之。
’”⑶还有许多因丈夫犯罪或家贫而离婚的现象。
唐太宗颁布了《劝勉民间嫁娶诏》婚姻政策,使女性在婚姻中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提供了法律保障,规定如果是男方专权的离婚,除必须归还妻子嫁妆外,还需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作为赡养费。
此外唐朝法律对妇女改嫁与再嫁是不加限制的。
经过长年的战乱,唐朝初年,人口锐减,劳动力缺乏。
唐统治者一度提倡寡妇再嫁。
由于民族大融合,深受胡文化的影响,女子贞操观念比较淡薄,妇女改嫁和再嫁的现象非常普遍。
《新唐书·诸帝公主》中记载,宫中公主再嫁,三嫁者颇多。
太平公主先嫁薛绍,再嫁武承嗣,有嫁武攸暨。
不仅如此,当时就连一向讲究礼法的山东士族,也没把再嫁妇女再视为羞耻之事。
这些都能说明当时女性自主追求幸福的可能和勇气。
二.参加社交活动的意识在唐代开明的社会环境下,男女之间交往往往不会束缚于礼法,自由开放。
女子外出游玩或在公开场合出现,无需像从前那样“拥弊其面”。
中宗朝,女官上官婉儿以及后宫“多立外第,出入无节”⑷而朝士往往“从之游,以求进达”。
不仅宫廷妇女如此社会上层妇女也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唐代官场上缙绅夫人自行举办社交活动,如天宝年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其夫人在成都举办宴会,招待属官之妻。
这种夫人之间的交际与现代相似,有协助丈夫处理公务与协调的作用。
由于受胡风的影响,民间庶妇更是不避讳和男子交往。
《太平广记》中记载:“唐人李汾,在越州四明山下的一处山舍中闲居。
中秋夜弹琴自乐。
有一女子自称‘山下张姓女’,闻琴声特地来拜访。
曰:‘私面君子,幸无责也’。
李汾开门延纳。
期间,女子‘言笑谈虐’无所顾忌。
”⑸唐代女性日常休闲活动最普遍的是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其中有集体活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
中唐王建《秋千词》就描写了青年男女比赛荡秋千的景象。
还有描写宫女在寒食节里蹴鞠的情景:“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束边。
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⑹此外,唐代女性还喜爱骑马,游猎,射箭等。
唐代还十分注重节日的活动,出游野宴也是唐代女性休闲活动之一。
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放灯祈福。
“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亡佚者”⑺描写的就是妇女们观看放灯的场景。
三月三日上已节和五月五日端午节有竞渡之戏,女子会走出闺门前来观赏由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⑻赏花也是唐代妇女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牡丹画展。
这些生活在唐朝的女性由于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大大提高。
从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以及很多唐代壁画和绘画上都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健康的体魄,这与宋代以后以柔弱为美形成很大的反差。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女性自由的生活环境和开朗大方的生活态度。
三.接受文化教育的意识唐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大发展和繁荣时期。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兴起,教育打破了以往严格的等级限制,开始向下层知识分子倾斜,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
女性群体在这种文化大普及的社会氛围中深受熏陶,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
唐代帝王的文化素质较高,因此比较重视后宫女子才学。
为了提高宫廷嫔妃的文化素质,朝廷在后宫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条件。
唐朝宫廷内设有掖庭局,习艺馆,内教坊等机构,负责宫廷妇女的教育。
唐宫中还有一批女官担负着教育后宫子女的职责。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唐代宫廷之中学风浓厚,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出现了许多才女。
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寻礼则。
”⑼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富有文采,爱好写作。
《全唐诗》收录其诗46首。
杨贵妃不仅通晓音律,还善于舞蹈。
女官上官婉儿是一位明习史事和富有才华的女诗人。
唐代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居于社会上层的宦官之家。
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
宦官之女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一般是由父兄教授或聘请有才学的先生代为传授。
她们受教育程度较高,整体文化水平也较劳动妇女的文化水平高出许多。
德宗时,才华横溢的宋氏五姐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学有所成的。
“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闻经史中大意,深加賞叹。
”⑽并选入宫中担任女官,掌管宫中的文化事务。
还有唐代许多有识之士都得力于母亲的教诲。
如颜真卿“少孤,母殷躬加训导,即长,博学,工辞章,事孝亲,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⑾这些宦官人家妇女教育子女有方的实例,充分说明了她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操守。
唐代的科举兴起,使庶民阶层的文化发展有了可能。
社会各阶层都非常注重教育,私垫之风兴起。
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女子也受到了一些文化熏陶。
由于唐代佛道两教的盛行,其中的教义对广大民众具有吸引力,普通女子从中也能学到粗浅的文化知识。
正是因为唐代女子受到了知识的教化,才会拥有独立的意识进而更有力的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四.服饰文化中体现的自主意识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却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就若同秦朝尚黑,汉代先尚黑又尚黄一样,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服饰也随之变化。
“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十分罕见。
而在唐代尤其是在开元天宝年间这种现象却极为普遍。
如“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
”⑿由此可知当时妇女穿着圆领袍衫,腰系宽带,脚蹬皮靴的现象在社会相当盛行。
唐朝贵妇也有着男装的嗜好,她们常以此为美。
高宗时,太平公主曾穿武官服装在宫中表演歌舞;玄宗时,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器”,她的服装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华美军装。
司空图《剑器》诗云“楼下公孙者擅场,空教女子爱尊装。
”武宗王才人常与武宗穿相同的衣服,一起射箭骑马,使得奏事的人常常认错。
宫女们穿男装就更为普遍“军装宫娥扫眉浅”“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
”绘画,雕塑中也有许多着男装的宫女形象。
可见当时男女穿同样的衣服,内外无别。
唐代妇女还喜欢穿袒露装。
她们袒露的程度,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如永泰公主壁画中描绘的唐代女性,大多衫裙宽松富丽,体态丰盈。
这种装束在北朝时代虽然零星有之,但未形成世风,但在唐代已广为流行。
唐代的审美标准是以胖为美,所谓“环肥燕瘦”。
唐诗中对妇女性感美丽的形象也有由衷的赞美。
“鬓垂香颈云遮藕,粉着兰胸雪压梅。
”⒀当时女性对于“美“的理解和姿态并非伤风败俗之事。
乃是社会风气开放的条件下,个性和人格得到肯定而使然。
女性拥有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穿着的权利,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
唐代女性不同于以往的精神面貌和自我意识跟整个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景象息息相关。
在文化上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儒家地位的衰微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唐王朝经历分裂之后走向统一,开始慢慢恢复封建社会的正统化过程。
唐初,统治者为了适应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实行了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政策,并把道教设为国教。
而道教恰恰主张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束缚,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
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
佛教道教的盛行,对平民百姓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学不断的受到二教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再也难以保持在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并且始终没有形成一统天下的强大的道德舆论力量。
儒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要求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服从社会规范,克己服礼。
无意中限制了人的自由和个性,贬义了人自然性的一面。
儒学在唐代的衰竭,自然也就减少了对女子“三从四德”的要求和礼教的束缚。
二.宗教的广泛传播唐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高贵血统,宣称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后代,对道教倍加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