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不仅有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还有与阿拉伯、印度等远隔重洋的国家的交流。

本课将介绍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讲解引导:教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唐朝时期的图片,如长安城、鉴真东渡等,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如何?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查,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事件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
不息的精神动力。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因初中学生年龄较 学生学习能
小,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形象思维占主导 力分析
地位,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仅停留在
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应从 直观形象入手,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整节课师生倾
心投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互
动,与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好!
4.(ppt 展示鉴真铜像、展示日本奈良招提寺和鉴 真手迹)
想一想:鉴真为促进中日友好交往中做出了什么贡 献?
答:鉴真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 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
(二)简介唐与新罗的关系(略) (三)玄奘西行 1.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他不畏艰险, 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 的寺院,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ppt 展示玄奘西行图、玄奘画像) 2.简介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 作,根据的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 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ppt 展示大唐西域记封面) 3.动脑筋: 问题: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 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

初中历史教案唐朝

初中历史教案唐朝

初中历史教案唐朝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对唐朝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唐朝的建立和发展;
2.唐朝的社会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
1.唐太宗李世民发起的隋唐之争;
2.唐朝的开创和统一;
3.唐朝盛世的兴盛和繁荣。

四、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唐朝的前身隋朝的兴起和灭亡,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过程;
2.讲解唐朝的统一战争及唐朝的建立;
3.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4.分组让学生讨论唐朝的社会文化特点,并向同学们做报告;
5.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唐朝的作文,总结唐朝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反馈: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归纳唐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唐朝社会文化的特点,并在下节课进行讨论。

六、课后延伸: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朝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唐诗、唐画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唐朝的历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包括思想、文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文化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2. 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准备相关文化时期的书籍、文物等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流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文化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结合多媒体素材和书籍、文物等实物,详细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背景。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5. 总结归纳:梳理本课重点知识,强调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文化时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等图片,介绍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2. 通过介绍唐朝时期的唐诗、绘画、书法等文化成就,引出隋唐文化的重要性和学习价值。

3.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至隋唐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和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以及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2.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如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等,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对隋唐文化的影响。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代诗人的优秀品质,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唐诗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方法】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工具有多媒体。

对于赵州桥、长安城的内容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法,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去体会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讲述法对李白等人的诗歌部分的教学,并且通过提问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

因为初一的学生比较活跃,运用这些方法更能引起共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知道来龙去脉,用以上方法更能达到此目的 。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的对外友好往来,知道了隋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密切,那么同学们知道吗?为什么周边许多国家都愿意来隋唐学习?(同学纷纷回答)师: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文化非常繁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的象征。

的确,隋唐时期的中国以独特的魅力就是繁荣开放包容进取。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理解主流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感受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多元与繁荣发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4)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在位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抨击佛教(1)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抨击佛教。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2.艺术——书法艺术东汉: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向外界传播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时期,中国积极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不仅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文化,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本文将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设计一个教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交往。

一、课程概述这个课程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了解唐代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3.分析唐代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掌握一些唐代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和故事。

三、教学内容1.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唐代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3.唐代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4.唐代与东亚国家(如日本、朝鲜等)的文化交流;5.唐代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及唐代的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讲解(25分钟):通过讲解幻灯片和文字材料,分别介绍唐代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亚、西亚、东亚国家以及欧洲的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

重点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故事,如玄奘西游取经和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等。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唐代的文化交流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或故事,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并向全班展示。

4.角色扮演(2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唐代的文化交流案例或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扮演历史人物、商人、外国使节等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的形式展示唐代的文化交流情景。

5.总结(5分钟):师生共同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展示所扮演的角色和总结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包括讨论的贡献、角色扮演的表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杜慧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
❖1、朗读课本文字部分,欣赏图片;
❖2、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有关唐朝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
❖3、从文学、书法、农业、名人、茶艺、敦煌壁画或其他这七项中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对唐朝文化进行合作学习;
❖4、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吸引人的方式做准备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1、大量阅读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主持人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唐诗。

(初识唐文化)
1、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国际交往频繁,都城长安宏伟繁华,还认识了任人唯贤的唐太宗,不怕艰辛的鉴真和增进民族友好文成公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文化》。

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文字、欣赏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读书。

3、指名回答。

(相知唐文化)
1激趣过渡:同学们,无论是唐朝的书法、茶艺、绘画,还是文学、农业,无不向我们展示她丰富多彩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就组内最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学习,然后向全班展示,好吗?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并解疑。

3小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4、感受影响深远
A、师:要说的话太多,要展示的内容太丰富,同学们,唐朝已经离我们远
去,但是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你在哪里找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呢?
B、指名回答:
生:我们语文书上就有《浪淘沙》和《牧童》两首诗都是唐朝人写的。

生:我现在学习的书法就是“颜体”,我知道还有人在学“柳体”。

生:唐装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服装了。

生:我知道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影响了许多人。

生:我知道春节晚会的节目《千手观音》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来的。

……
5、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倾听了这么多,你们对唐朝文化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博大精深
生:影响深远
生:丰富多彩
……
(携手唐文化)
师: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其实唐朝文化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你们刚才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如“唐三彩”、唐装、丝绸之路、孙思邈的《千金方》、雕版印刷术、画圣吴道子等等等等,每当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时,我们都会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骄傲!如果感兴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

课堂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

过渡语预案:
“敦煌壁画”:唐代画师们敏锐的观察力、高超过人的艺术技巧造就出了大唐王朝墓室壁画,为我们后人再现了唐朝曾经的灿烂和辉煌。

“书法作品”: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唐朝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呢!
小组交流预案:
一、敦煌壁画组:(展示方式:“我是敦煌小导游”,幻灯欣赏敦煌壁画图片,小组成员解说)
A大家好,我是敦煌壁画小组的邢奕飞,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欣赏敦煌壁画,大家可以叫我邢导。

敦煌壁画是一种宗教艺术,是描写神的形象/活动/关系以及人神之间关系的,人们借它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安抚善良的心灵。

敦煌壁画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仅唐朝就占40%,这充分说明唐代的地位超过其他朝代。

敦煌壁画分为佛像画、山水画、装饰画、故事画和经变画等等,其中故事画和经变画反映的是现实生活。

所以,人们说,敦煌壁画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大家看课本为我们展示的图片画的是什么呢?(指名)这副图叫《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是敦煌绘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

二、茶艺小组:(汇报方式:沏茶、品茶营造茶香氛围,小组成员逐一汇报,做判断题和其它组互动)
A茶的普及是从唐朝开始的,茶是人们生活的三大饮料之一,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B 780年,陆羽《茶经》问世,这是一部写茶的历史、茶具、茶的种类等方面的书,是研究茶文化最有价值的一部书,陆羽被誉为“茶圣”。

C陆羽是个孤儿,被寺院高僧抚养,因从小为师傅沏茶而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经》中所描述的茶具大约有28种。

D 茶风俗得利于佛教的活动,因为寺院一般位于深山老林,有丰富的茶叶可取,同时与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E听了我们的汇报,大家来做一做判断题吧!
附:(幻灯片展示)
1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
2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

()
3陆羽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
4陆羽被称为“茶圣”。

()
5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大约28种。

()
6茶的普及是从唐朝开始的。

()
三、文学小组:(汇报方式:背诵唐诗,介绍唐文学的诗歌、散文和传奇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 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全唐诗》收录的
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

2王维山水诗: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
4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被称“诗仙”。

杜甫诗歌号称“诗史”。

5中唐时期,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卢纶、李益的边塞诗,白居易、元稹的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有名。

6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7唐诗诗歌题材广泛,数量繁多,艺术精湛,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

8唐代的散文是文学的又一重大收获。

《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一万八千四百余篇,韩愈、柳宗元是两位最优秀的散文家。

9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

四、书法小组:(汇报方式:介绍唐代书法家及特点,模仿书法家作品加深体会)
1、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又一个高峰,在真、行、草、篆、隶书各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法家,其中,真书和草书的影响最大。

2唐初皇帝唐太宗特别喜欢书法,被誉为“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尤其喜欢行书。

欧阳询、虞志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最为有名,被称为“唐初四家”。

3、盛唐时期的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技艺精湛。

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隶书和行书。

4、诗人杜牧的书法也颇为有名,是晚唐的代表人物之一。

5、大家看,我模仿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作品写的“颜体”和“柳体”。

我还模仿怀素的作品狂草了一把,不过写的什么我有些不认识,呵呵。

五、名人组(依次简介“我知道的唐朝名人”,做“唐朝名人我知道”的展板)
1、我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开明、大胆、任人唯贤的治国方略成为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魏征,他原来是李密的谋士,后来随李密降唐,他是唐太宗的忠臣,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据理力争,一生进柬200多次,经常让太宗下不了台。

3、我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玄奘,是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高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4、下面我来总结,唐朝盛世人才辈出,政治领袖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重要官员魏征、杜如晦、上官仪;著名文人“大李杜”、“小李杜”、韩愈等等,还有唐玄奘、文成公主……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六、农业小组(制作筒车,幻灯展示唐朝农业发展)
1 、水稻种植技术大大进步,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2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革新。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耕地费力。

唐代农民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

筒车: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3 、大面积兴修水利。

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

它山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

4 、开劈大量荒田。

七、其他方面(唐三彩,唐朝服饰,医学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