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文化
介绍中国的唐诗

介绍中国的唐诗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来分步骤地介绍中国的唐诗。
一、唐代的社会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经历了盛世的规模和影响力。
在
唐朝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均达到了一个巅峰,对于后来
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唐诗的特点
唐诗是唐代诗歌的总称,此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素养。
唐诗的特点是:形式优美、意境深远、抒发情感真挚。
唐诗又分律诗和绝句,律诗是以严谨的字数、音律、韵律为基础,绝
句则是短小精干,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感情。
三、唐诗的代表作品
唐诗的代表作品非常之多,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然广泛传诵,成为了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典型的唐诗代表作品有:《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登高》、《春晓》、《将进酒》等。
四、唐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唐诗在中国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唐诗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赞赏。
一些唐诗更是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传播到了全球。
综上所述,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诉说着唐代人民的奋斗经历
和内心感受,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高度。
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产生着独特作用。
我
们应该爱护和弘扬唐诗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唐代许多优秀诗人的佳作。
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风貌,更寄托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领略这些经典诗歌的魅力。
一、儒家文化的体现唐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唐诗的创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楼船夜雪瓢泼大,洒向人头五十家。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的观念,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类似的,杜甫《渭城曲》中的“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和衷共济”的精神,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佛家思想的熏陶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诗歌体现了佛教的影响。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诸行无常”的观念,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终极目的的思考。
类似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悬于耳,青鳞背于手”,则是借佛教中对“无我”的认识,反思人生的虚妄和无常。
三、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唐代的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的关系十分紧密,唐诗三百首中也有很多诗歌探讨了这种关系。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除了表达佛教思想外,还描绘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将人与自然的美妙融合在一起。
类似的,孟浩然的《登高》中也表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描写美好的自然风景,强调了人文情感的美妙与深远。
四、玄学思想的探索唐代是中国玄学文化的重要时期,这种思想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借助夜空中的星辰寄托了对玄学思想的思考和探索,意蕴极深。
类似的,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巨大财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对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世界观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五言诗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唐代五言诗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五言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唐代五言诗经历了千百年的时间风雨洗礼,至今仍然在人们的心声回荡。
那么,唐代五言诗的特点与文化内涵是什么呢?唐代五言诗的特点唐代五言诗在诗歌史上常被称为“古体新意”的创作手法。
所谓“古体”,是指采用了古体诗歌的继承和保持,例如流传较广的《孔雀东南飞》就采用了《离思》的句式;而“新意”则指诗歌内容的创新,如《登高》中写到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体验。
此外,唐代五言诗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情节为主:唐代五言诗不仅注重情感的表达,而且着重于情节的设置。
情节与情感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2. 简洁明了:唐代五言诗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因此写作时往往力求精简,意思简明易懂,情感深刻。
3. 抑扬顿挫:唐代五言诗节奏明显,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其抑扬顿挫,使读者在体验节奏的变化时,更贴近诗歌的情感内涵。
唐代五言诗的文化内涵唐代五言诗不仅在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1. 儒家思想的体现:唐代五言诗中的文化内涵往往体现了儒家思想。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写到“侵禾盗稼笑蚕丝”,是对周易文献“盗梦”一章的意义再现,体现了“兴亡之机,变化之理”的儒家思想。
2. 治世理念的反映:唐代五言诗中的诗人往往是公务员,他们的诗作往往表达了政治理念。
这种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治世特点。
3. 人情世故的描绘:唐代五言诗影响了后来文字的写作风格,尤其是清代小说的创作,其中往往描绘出各种人情世故的情感,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复杂人物关系。
结语在唐代五言诗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唐代五言诗不仅在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诗歌文化中至今不衰的精神遗产之一。
唐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

唐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唐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亿万中华儿女亲近它,遵循它。
唐代诗人代表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代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唐朝政治背景唐代诗歌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时代背景。
唐朝的政治运作相对稳定,国内经济极度繁荣,社会各种艺术活动也纷纷盛行。
唐朝天子制度下的宗旨是“化民而治”,政治中央集权派遣官员管理地方,并通过建立繁荣的海外贸易,扩大了国家的领土,拓宽了经济的贸易发展空间。
唐朝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朝设立多所大学,培养了大批俊才士子,让他们深入社会、关注民生,并对人文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此外,唐朝也在文化领域拥有着重大的成就,例如唐三彩、唐墓壁画等,对唐代诗词具有重要的“视觉”启示作用。
二、儒道佛三教文化影响儒道佛三教都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含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基本信仰,这些思想都反映在唐代诗人的写作中。
例如,杜甫的《赤壁战歌》中表现了显著的爱国思想,他以屈原为参照,抒发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祖国内外富强的期望。
道家文化主张自然隐居,表现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以清静、闲适为主要意境。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奇妙和自我陶醉感,诗歌中宠辱不惊、看破红尘等思想,也同样受到道家理念的启发。
佛家文化宣传的是涅槃之境,引导人们逃离世俗一切险恶,推行显密、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各种宗派,并形成了对天人之间的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期望,影响了部分诗人的创作。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以“凤楼人去楼空”和“回眸一笑百媚生”为主要写作题材,表现了人生凄婉、委屈和对命运的思考和反省。
三、诗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唐代诗人的性格特征也同样对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李白是一位爱好自由放浪、性格豁达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反映出了一种对宽广世界的热爱和向往,是唐代诗歌的积极向上、开放自由的特点的体现。
唐代的乐府诗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的乐府诗及其文化内涵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繁荣盛世。
乐府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介绍唐代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主要形式特点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乐府诗的发展历程兴起乐府诗起源于汉代末期,当时朝廷废除了民间集会、音乐活动,并禁止民间歌谣的演唱。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歌谣文化,有志之士开始创造新的歌谣形式,这就是乐府诗的萌芽。
乐府诗最初是用于伴奏器乐而作的诗歌,后来由宫廷乐队演唱,成为乐府官曲。
高度发展到了唐代,乐府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唐朝时期音乐文化繁荣,诗人们广泛采用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创作,作品数量大大增加。
不仅宫廷乐队演唱,乐府诗还成为民间的流行音乐,广为传唱。
唐代乐府诗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形式,达到了巅峰。
乐府诗的形式特点歌谣风格乐府诗的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音乐性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上。
乐府诗通常有固定的曲调,诗的韵脚和音乐的节奏相配合。
这样的音乐形式使得乐府诗具有律动感和抑扬顿挫的特点。
乐府诗的语言风格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采用的是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容易理解和接受。
内容丰富多样乐府诗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历史、战争等。
从个人情感到社会现象,从典故传说到政治事件,乐府诗几乎囊括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人们运用生动的形象、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会批判和政治抒发唐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频繁发生。
乐府诗不仅是一种纯粹的音乐表演形式,也承载了诗人们对社会问题和政治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许多乐府诗作品以儿女情长、生活琐事等为表象,实际上蕴含了对社会不公、权力斗争的隐晦批判。
通过音乐的形式,诗人们抒发了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态度和思考。
时代精神的体现乐府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唐代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时代,诗人们不受拘束地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唐代诗歌的民族文化表达

唐代诗歌的民族文化表达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相比于其他文艺形式,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珍品,在唐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和高峰。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以其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更是通过其诗歌的民族文化表达,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唐代的诗歌,以其卓绝的艺术成就,兼具了思想性、抒情性和艺术性。
在诗歌的体裁上,唐代的诗歌以五言、七言古诗和绝句、律诗为主。
其中五言、七言古诗,以表现人物情感和人文风情为主题。
而绝句、律诗则以风景、物象为表现内涵。
正是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诗歌类型中,诗人们展现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感悟和表达。
唐代诗歌的民族文化表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的政治文化表达唐代的诗歌,在政治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期,天下大一统,国家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时期的诗歌,对于国家的治理、官员的廉政、人民的忠诚、民族的未来等问题都有所言及。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表达了对国家壮丽江山的向往和对民族荣耀的崇敬;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表现了对官员政绩的期望和对国泰民安的心愿。
二、诗歌的历史文化表达唐代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都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在诗歌中,他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景观的描述,来表达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在诗歌中描述了汉唐的兴衰,表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推崇和对民族历史的研究。
而杜甫的《三别》系列诗,通过描述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悲欢离合,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思索和追忆。
三、诗歌的民俗文化表达唐代,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特别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中,诗人们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例如杜甫的《登高》诗,利用秋天的清爽和远山的低垂,展现出川西秋天特有的民俗景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把民俗文化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表现了军旅生涯中的人情和风俗;刘禹锡的《陋室铭》,则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了对老百姓的关爱和对民俗文化的推崇。
唐代诗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唐代诗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唐诗更是被誉为“诗歌之王”。
唐代诗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貌,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唐代诗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何在?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以此证明唐代诗歌的不朽价值。
一、反映社会风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唐朝社会风貌的多元化与和谐化上。
在这个时期里,诗歌成为了最重要的文艺载体,反映了唐朝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唐代诗歌也以其繁荣昌盛而备受赞誉。
唐诗以其简洁、集中、朴素的笔调,直接诉说着民众内心的愿望和情感。
这些诗歌植根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他们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生活方式、美学观念、人文情感和道德观念。
唐代诗歌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二、代表文化成就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辉煌,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文化成就。
唐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化风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长篇叙事诗如李白的《将进酒》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及短小精干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都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所展示。
唐代诗歌代表了中国文学的辉煌时期,也取得了国际文化界的认可,例如出自《史记》的“群芳竞艳, 人才辈出”的赞美。
三、人文之美的展示唐代诗歌以其人文之美被世界文化界所推崇。
唐代诗歌以人为本,也正是人文的一种体现。
唐诗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反映了人性,更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人性。
例如杜甫的《北征》,蒋捷的《破阵子·春景》等,充分证明了唐诗强调在诗歌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影响。
唐代的一个文化特色就是在诗中展示了人类生命的不同阶段,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美学艺术价值的体现唐代诗歌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更是具有较高的美学艺术价值。
唐诗在独特的诗歌艺术形式上具有精准、简约和挺拔的风格。
唐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手法,通过文章的表述,对审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运用方式,通过通过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抒发情感。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一个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代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诗词文化的长河中,诗歌文化的影响力最为突出,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唐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优美的文化遗产。
一、唐诗的传统唐代的诗歌,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律诗为主要形式,形式多样,艺术表现精湛,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唐代诗人崇拜自然,追求自由,以生命之力为表现对象,以生命之美为来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受到了古诗宋词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
唐代的诗人大多有政治理想和宏大的抱负,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世界贡献了许多不朽佳作。
二、唐诗的创作特征唐代的诗歌风格优美、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诗的常见题材有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抒情爱情等,写作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唐代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语言技巧,即“韵律音调,咏史怀古”。
唐代的诗歌表达着对自然、生活、人民和国家的热爱和关注,反映出唐代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唐诗的主要流派唐代的诗词文化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中,玄学派、山水田园派和咏史怀古派是唐代诗歌的三大流派。
玄学派诗人主要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灵魂的奥秘,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深邃、玄妙和神秘感,具有很高的哲学思考和审美价值。
山水田园派诗人主要是以写风景为主,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宁静、恬淡、无奈、悲伤等情感。
咏史怀古派诗人则以古代历史和文化为素材,反映唐代的历史事实和时代变迁。
四、唐诗的影响和价值唐代的诗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唐诗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宝藏,也是全人类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上,更体现在它所表达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上。
唐代的诗人通过借古喻今、咏史怀古、描写人民生活等多种方式,反映出了自己作为文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类精神的共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特征隋唐五代文学是指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近四百年的文学,短命的隋代南北文风合而未融,隋代文学只是唐代文学的铺垫,战乱频仍的五代又是唐代文学的延续,唐代文学文学才是这几百年文学的主体。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我们留不了引以荣的文化遗产。
它那休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昌明的学术,赫赫的武功,尽管隔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幕纱,我们至今仍能从各种历史和学术著作中看到它清晰的轮廓,而唐代文学就是这一总体轮廓的一部份。
明朝人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以为一切诗到唐代都做绝了。
”这个诗歌黄金时代留下的诗歌一直是历代诗人模仿的典范,其中许多诗歌至今仍是妇孺传诵的名篇。
从《全唐诗》上见到的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个,除了李白、杜甫这样蜚声世界的伟大诗人外,开宗立派的诗人就有几十个,如杜审言、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元结、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曹植曾夸耀当时的文坛盛况说:“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以此来评价唐代的诗坛也许更为恰当些。
唐代的古文一扫六朝以来骈文的柔靡浮华,产生了韩愈、柳宗元这样为历代景仰的散文宗师。
唐代的传奇将我国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晚唐五代的词虽然没有取得诗歌那样耀眼的成就,但它为后代提供了新的文学样式,宋词是它美好的将来。
这里我们将阐述唐代文学繁荣的深层原因、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唐代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必定兼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首先他是那个时代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他又是被那个文化塑造出来的客体。
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们既是创造唐代文化的豪杰,又是被唐代文化塑造出来的伟人。
关于他们创造唐代文化的业绩我们留待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唐代文化是如何抚育他们的。
唐代文化是从哪些方面对他们的精神面貌、气质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呢?(一)士庶地位的沉浮与诗人心态的变化魏晋以来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衰亡,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出身于庶族乃至下层人民的子弟有可能在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一些没有显贵门弟的士人纷纷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不再象六朝士人那样哀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激起了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自己才能高度的自信心。
唐朝开国时,盛极一时的南朝大族如王、谢已趋于没落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反映了这种政治势力的消长:“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北朝的门阀如崔、卢、李、郑,唐一建国就受到唐太宗沉重的打击,〈旧唐书〉载唐太宗的话说:“我与崔、李、卢、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不知世何以重之?我今特定姓族者,欲崇今朝冠冕,……不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定爵高下作等级。
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原来“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关中之人雄故沿冠冕”,以李唐王朝为首的关中势力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重冠冕(重视现世的官阶爵禄)必然压倒重婚娅(汉魏北朝门阀重视既然婚姻关系)、重人物(东晋南朝以风度品评人物的门阀)和重(入主中原的原少数民族重视血缘关系)。
而以皇室为中心的关中势力,武则天当国以后又受到惨酷的摧残。
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有才能的士子冲破世族门阀的笼断踏上了仕途。
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现实为大多数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美好的未来有待遇他们去开拓。
每一个人眼前都展现出希望,谁都想在政坛上大出风头。
就是那位自称隐士、逸人的孟浩然并不象李白说的那样“红颜弃轩冕”,他自己更不甘心“白首卧松云”,一直说自己“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李白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你看他的自我感觉多么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
这样的文武全才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难怪他的志向和他的才能一样大得惊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广文〉)。
杜甫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一点也不比李白逊色: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这真的有点舍我其谁的气慨,至于他的政治抱负还是由他自己说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当时的士人狂傲、自信,刚中进士的王泠然给御史高昌宇(御史为唐掌监察、执法的官吏,地位仅次于丞相),不加掩饰地向他要官讨女人,并以有朝一日升台阁相威胁:“仆虽幼末,示未闲声律,辙参选举。
公既明试,量拟点额,今年春二月及弟。
往者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
天下进有数,自河北以北,惟仆而已,光华藉甚,不是不知。
仆困穷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
因斯而言,相去何远。
君是御史,仆是词人,虽贵贱之间,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声。
试遣仆为御史,君在贫途,见天下文章精神气调得如王子者哉!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仆留心一官,幸有余力,何惜些些。
此仆之宿憾,心中不言,君之此恩,预上相戴,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与御史高昌宇书》)《南部新书》还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杜羔妻刘氏,善为诗,羔屡举不弟,将至家,妻先寄诗与之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这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对功名事业的热望。
王昌龄的《闺怨》也同样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直接地表现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
(二)浪漫的时代氛围与诗人豪纵个性的形成唐代尤其是盛唐浪漫狂热的时代气氛养育了一代士人浪漫使气的个性,不仅使李白这样的诗人狂放不羁,也使杜甫这样个性稳健的诗人充满了豪气。
近百年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使整个大唐帝国处处洋溢着浪漫的激情和青春的情调。
风平浪静的日子过得太久了,人们耐不住按部就班的单调,更受不了安然无事的寂寞,与成天在血雨腥风中度日的南北朝人民希望安定不同,唐代尤其是盛唐的青年喜欢寻求精神与物质上的刺激。
这不是一个注重思辨的时代,如魏晋南北朝;也不是一个注重感官感受的时代,如宋元,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澎湃着青春的激流,谁还有心坐下来死啃经书和子书呢?人们把眼光投向了沙漠边疆:“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高适)到大沙漠中去吧,那景象是多么开阔!“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边塞是多么吸引人,那里的风光多么使人感到新奇、刺激!连杨炯、王维这样的书呆子也高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岂学书生辈,空前老一经”。
因而当听到李白叫“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时,我们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
在盛唐轻身勇敢的侠士与骁勇善战的将军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人们崇尚的是强梁豪迈的气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只是到了中晚唐以后,时代精神才由边塞走进闺房,偶像也由侠客变为小白脸:“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羸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盛唐的狂放浪漫与中晚唐的风流蕴藉存在着重大差别,中晚唐的风流中失去了盛唐狂放的那份豪健,我们来看看李白的《流夜郎赠辛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归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是大诗人,才气纵横,豪迈奔放,同时他又是侠客,逞勇好斗,豪侠仗义,“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还不够强梁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还不够浪漫吗?不仅李白如此,盛唐的大部分士人都有一股狂放的豪情,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盛唐士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豪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本人比起李白虽然要老成得多,但他心中同样鼓荡着盛唐人那特有的豪气与热情,看看他的名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目空一切的气概就知道他是如何自负如何傲兀,他说自己青年时“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儒家文化的薰陶固然使他比一般人要稳健和理智,但这并不是说他失去了刚强与豪气,他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清狂岁月。
如果没有盛唐文化孕育的英风豪气,他就可能被后来人生的坎坷不幸压垮,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我们仍能看到他那尚泯灭盛唐豪情。
(三)开明的文化政策与诗人创作的自由唐代包容各种思想、各种宗教、各种学术、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营养的宏大气魄,养育了一代士人博大的胸襟,也培育了他们宽容的气度。
唐代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唐三百年始终没有定于一尊的思想信仰,儒、道、释相互竞争相互影响。
它的典章、制度、文化也兼有南北朝之长,兵制、官制、刑法、田赋继承前代而又有新的发展。
在宗教、音乐、艺术、舞蹈、杂技、绘画、雕塑、服饰、器皿等方面,受到印度、南亚、中亚、西亚的影响。
当时的宫迁内外都可以听到胡乐,看到胡舞,还有不少人身着胡服。
张开双臂迎接八面的文明,从来不耽心会被异质文化所奴役,用一种自信的心态来融化和改造异质文化,不像明清统治者那样神经衰弱,面对西方文化胆战争心惊,时时害怕成了别的文化的俘虏。
杜甫六岁时在家乡附近的郾城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老来还忘不了那刚健的舞姿:“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兼收并蓄各种文化这种开明的文化政策,不仅刺激了李、杜、韩、柳、元、白等人丰富的想象力,更培育了他们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