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量采集系统在用电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_陈盛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_陈盛
一 一 ,
及以
上专用变压器 用户 以及 公 用配 电变 压 器上 的 用于
主站层 层
第一 层 第 ︸ ︷ 层 ︸ ︸
收集 各采 集器 或 电能 表 的数据 , 并进 行 处理 储存 , 同时能 和主站 或 手持 设 备 进 行 数 据 交换 的设 备
采集 器是 用 于采 集 多个 或 单 个 电 能 表 的 电 能 信
户 扭 部 分组 成 。
陈 盛 ,等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
全 面推进 用 电信息 采集 系统 建设 。 电力 用户用 电 信息 采集 系统 建 设 的 总 体 目标 是 “全 覆 盖 、全 采
集 、全预付 费 ” 。 用 电信 息 采集 系统定 义闭 用 电信息 采集 系统 是对 电力用 户 的用 电信息 进行 采集 、 处 理 和实时 监控 的系统 , 实现 用 电信息 的 自动采 集 、计 量异 常 监 测 、电能质 量 监测 、 用电
第 三层
` 一
采集 点监 控设 备
息 , 并 可与集 中器 交换 数 据 的设 备 。 用 于 低 压 商 业 、 小 动力 、办公 、居 民等用 户用 电信息 采集 。
分 布式 电源 监 控 终 端 是 对 接 人 公 用 电 网 的用 户侧分 布式 电源进 行监 测 与 控 制 的设 备 , 可 以实 现对 双 向电能 计量 设 备 的信 息 采 集 、电能 质 量监 测 , 并 可接 受 主站 命 令 对 分 布式 电 源接 人公
目前 , 正 在对 上海 用 户 用 电信 息 采 集 系统 主 站软件 重新 进行 标 准 化 设 计 , 新 主站 软 件 将 全 面 整合用 电负荷管 理 系统 、 、 低 压集 中抄表 系
统 、 关 口计 量 系统 、 线 损 精 细化 系 统 、配 电变 压 器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量采集和计量的运用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量采集和计量的运用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量采集和计量的运用摘要:通过电量采集和计量的运用能有效的提升电力管理效率,促进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进步。

本文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量采集与计量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电量采集;系统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电力建设规模逐渐扩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对电力需求量的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需要电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服务方式以适应现代化电力市场。

科技发展使电力企业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优化了电力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企业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条件,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电量采集和计量系统的应用水平始终影响着整体电力系统运行,用户电量数据收集准确是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要保证所收集数据具有准确性、可靠性,就需要提高电量采集与计量工作水平。

电量采集与计量工作优化了信息采集操作流程,提高信息采集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使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得到完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1电力自动化中电量采集和计量系统的结构分析1.1主站系统在电量采集与计量系统当中,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数据终端服务器、Modem、服务器、应用软件以及前置机等。

其中应用软件主要包括Basic、SQLServer、icrosoftoffice等等。

在该系统当中,包括了10个变电站以及上百个计量点,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其形成开放型、分层的结果,使得变电站中可以实现能量的分析、采集、存储以及管理。

在局域网当中,用户通过IE浏览器对每一个电站当中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对每一个地区的供电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及时的对每一个站场当中的线损情况、不平衡率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能够实现电压与电流的控制,如果存在窃电情况的话,系统中就会及时的发出报警信息。

1.2分站系统分站系统由多个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工作方式,应用信息软件实现对数据的收集。

电量采集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的作用

电量采集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的作用

1 业 务处理层 。 . 3 采用“ 数据追补” 技术 , 支持 多机器之间的互备 。
调度管理和优先级控制。
尽可能减少对数据库的 I / O次数 ,同时 防止数据库崩溃所导致 的 3 系统运行 时可对系统 内各服务器 、工作站状态实时监视 , . 2 并 数据 丢失 问题 。 可设置报警 阀值 , :C U负荷 、 如 P 内存使 用状况 、 磁盘 总量 、 空闲 1 综合应用层 。 . 4 完成 四分线损分析、 需求侧管理 、 抄表结算 、 防窃 磁 盘 总量 等 。 电、 低压集抄等功能 。 主要由综合应用服务器 、 B服务器等构成 。 33 系统运行 中当系统 内各服务器 、 站因不明原 因退 出运行 WE . 丁 L 1 终端设备层。主要 由分布在发 电厂 、 电站 、 . 5 变 专变用户配电 时 , 统 可记 录 机 器 名 、 出 时 间 , 以实 时 事 项 方 式 报 告 , 醒 系 退 并 提 房 、台区配 电房 以及低压用户侧 的数据采 集处 理终端设备构成 , 用 户 及 时 处 理 。 包括 厂站计量遥 测终端 、 大客户 负荷 管理现场终 端 、 区监测 计 34 系统提供灵活全面的费率模型结果定义功能 , 台 . 针对用户定义 量终端 、 低压抄表集 中器等设备 。 的计费规则及费率模 型实现综合运算。 1 通信服务应用层 。完成 主站与终端之 间的通信功能 , . 6 主要 由 35 基础数据查询简单 易用 。 . 通信接人设备以及通信 网络等构成。通信网络通 常由电力通信服 36 具备灵活的报警流程处理 。 . 务部 门提供 , 由于 中低压电 网电力通 信覆盖不 到 , 般采用公 共 37 能够进行 电量统计 、对 比 ,线损分析 以及 负荷管理配变监 一 .
M C设计体 系和软件组件化 、 块化设计思想 , V 模 遵循业 界标准 的 量存人历史商用数据库 。

变电站电能采集系统的结构和管理

变电站电能采集系统的结构和管理

变电站电能采集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文章首先针对电能量采集系统结构展开了必要的分析,而后进一步对每个层次的功能进行了说明,最后就如何更为有效的展开电能采集系统的管理,切实推动其成熟加以讨论。

关键字: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系统;结构;管理在变电站工作环境中,电能量采集系统是通过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且进一步为营销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层面支持,借以实现需求侧管理的一套自动化系统。

电能量采集系统是电力营销工作的基础,为其提供着大量的必要数据支持,并且进一步从一个侧面影响着电力组织的服务质量,甚至于对整个输电网络的安全和稳定都会发挥一定的支持作用。

考虑到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系统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有必要对其管理工作展开更深一步的分析,确保其正常工作。

一、電能量采集系统结构分析想要切实实现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首先应当对其自身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逻辑结构的角度看,自下而上,一个完整的电能量采集系统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即厂站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主站系统。

其中厂站系统更为接近电力消费端,具体包括电能表、采集终端以及必要的应用软件等构成,其工作价值在于通过标准的RS485接口实现对于电能表电流以及电压数据的采集并且加以集中,送交通信系统传输至相应的数据处理终端。

采集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准确获取数据,直接关系到整个电能采集系统工作的准确状况,在体系中占据着数据基础的地位。

通信系统在整个电能量采集系统占据传输干线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看,通信系统是以光纤作为主干传输网,以拨号、专线、GPRS/CDMA等通信方式作为辅助或者备用通道,来实现从厂站系统开始,一直到主站系统的数据转移,并且实现从主站系统朝向厂站系统的必要数据命令传输,诸如查询等。

具体而言,通信系统的职责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展开对通信链路的管理,其二则在于实现数据的准确和有效传输。

对于通信链路的管理方面,通信系统主要需要面向变电站以及县公司与通信机房的SDH设备专用MSTP端口展开检查,并且通过定时向通信网络中发送测试数据包以确定各个节点路由工作状态正常以及接口接触良好。

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

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

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清洁能源的推广,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电能采集技术1.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能采集技术之一。

它利用光伏电池将太阳辐射转换为电能,并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给电力系统使用。

2.风能发电风能发电利用风力驱动涡轮机运转,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风能发电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环保的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电能采集技术。

3.水能发电水能发电是利用水流的动能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水电站是电能采集的重要方式,通过水轮机将水流的动能转化为旋转机械能,再经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二、电能储存技术1.蓄电池蓄电池是电能储存的基本设备之一,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再在需要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

蓄电池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UPS电源等领域。

2.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是一种高效的电能储存设备,具有快速充放电、长寿命、高效率等特点。

在电力系统中,超级电容器可以用来短期储存电能,应对瞬时负荷波动。

3.储能电容器储能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电能储存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势。

它可以储存较大容量的电能,满足电力系统对长时间稳定供电的需求。

三、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的应用1.峰谷电价平衡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可以通过在谷电价时段进行充电,峰电价时段进行放电,实现电价平衡,降低用户用电成本。

2.可再生能源接入网格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发电问题,确保可再生能源平稳接入电力系统。

例如,当太阳能或风能发电量超过需求时,多余的电能可以储存在蓄电池中,待需求增加时再释放出来。

3.微电网应用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可以在微电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电网是一种能够自主运行的小型电力系统,通过电能采集和储存技术,可以提供独立的电力供应,适用于偏远地区、岛屿等特殊应用场景。

四、电能采集与储存技术的发展趋势1.新能源技术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将不断突破,太阳能、风能等的发电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电能采集的规模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是指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备,以实现能量的调控、转换和管理的技术。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能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论述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量调控与转换1. 无功补偿技术无功补偿技术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中电流的调控,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无功功率损耗,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常见的无功补偿设备包括静止无功发生器(SVC)、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TATCOM)等。

这些设备通过电容器或电感器的合理组合,对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实现电能的高效利用。

2. 变频技术变频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通过变频技术,可以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实现不同频率的电能传输和转换。

变频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电机控制、交流输电、电力负荷调整等方面,提高了电能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二、能量管理系统1. 能量监测与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是指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中的能量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的系统。

能量监测与控制系统可以实时采集电网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能量流量的控制和管理。

2. 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另一重要应用。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释放。

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储热技术等。

这些储能技术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能量管理策略1. 频率调控策略频率调控策略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应用。

通过对电力系统中的频率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对供电负荷的动态平衡。

频率调控策略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同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

2. 负荷优化策略负荷优化策略是指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对电力系统中的负荷进行智能调度和优化,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电能量信息采集应用

电能量信息采集应用

电能量信息采集应用摘要:电能量信息采集与监控堵漏增收、降损增效的重要举措,是电网建设在营销领域中智能化的延伸,也是实现精益化管理和现代化营销管理的基础。

节约能耗、优化资源配置及优质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高强有力的支持,为配网的智能化健康运行提供基本的信息依据,更能实现远程配置配置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

关键词:低压配网自动化;配电监控系统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19-0000-021 前言电能量信息采集与监控建设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狠抓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十二字方针和不断提升营销管理水平,堵漏增收、降损增效的重要举措,是电网建设在营销领域中智能化的延伸,也是实现精益化管理和现代化营销管理的基础。

数字化、智能化营销管理不仅可以在节约能耗、优化资源配置及优质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高强有力的支持,为配网的智能化健康运行提供基本的信息依据,更能实现远程配置配置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

2 远程抄表功能电量的抄、核、收管理一直是电力营销业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抄、核、收管理工作存数据准确性低、抄表时间不同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另外地理环境因素,电表分布点多、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尤为突出,人力抄表面临很大困难,无形中增加了抄表工作的成本。

电能采控系统的抄表自动化应用,只需登录采控系统进入日冻结电量示值查询,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安装采控计量装置的公、专变的有、无功电能示值。

实现了对电能表数据的自动采集,替代了人工抄表,摒弃了以往由于手工抄表而出现的估抄、漏抄、错抄和抄表时间不同步现象,同时解放了营业人员的工作力,使其能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其他营销业务管理中,从效益上减低了人力、物力的资金投入,从管理上提升了整体的营销业务管理水平。

3 线损管理功能线损是衡量输电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但传统线损计算方式是建立于抄表员手工抄表的基础之上的,不但无法保证线损计算的同步性,而且费工费时,而采控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相关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了解到任意封闭线路前一日的线损情况,并且也可以查询之前的以日、月、年为单位的线损数据。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
p e e t I’ a mp r n tp t uc e h d r iain o o rma k t ga d DS o s u t n a d iS r sn . t n i ot tse o q ik n temo enz t f we r e n n M c n t c o , n ’ S a o p i r i t

4 — 9
21年第5 01 期
华 中 电 力
第2卷 4


信息内 网

前置 采集 平 台

信 息 内 网
I l I
主 站
可 可 星
/ 讯 口 接机 / 火 防墙
I讯 口 通 接


终端
一 稍 户 一 ~ 墨 一 鬯 一 ) 一 一 1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竺 一 翌 氅一 堂 一 _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皇 耋 一 一 一 _ 一 一 一 一 一
允许 合 闸 。 ( )采 集 终端 实施 费控 :根据 用户 的缴 费信 息, 2
( )其他数据:费控信息等 。 7 用 电信息的分析管理指主站应用系统能够主 动检查采集任务的执行情况 ,分析采集数据,发 现采集任务失败和采集数据异常,记录详细信息。 统计数据采集成功率 、采集数据完整率 ,保障原 始数据 的唯一性和真实性。并针对不 同的业务应 用,通过配置或公式编写,对采集 的原始数据进
a s n i o t n at i u l i g S n m a tGrd o i a I h sp p r t e e e t c e e g a c u r lo a mp r tp r n b i n  ̄o g S r i fCh . n t i a e , h lc r n r y d t a q ie a d n i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能量采集系统在用电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电网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对用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用电管理现代化建设中,电能量采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手段,其是由多个综合自动化系统所组成的数据应用平台,充分的利用了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确保了所采集的电能量原始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对电流、电压、负荷及用电客户等一项基础性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处理、技术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为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文章对电能量采集系统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功能实现用电管理自动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标签:电能量采集系统;用电管理;计量;自动化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实用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该系统在电力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目前在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实用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电能量采集系统进一步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在当前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不断的扩大电能量的采集规模,从而加快推动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

1 电能量采集系统的优势
1.1 抄表、核算速度快、效率高
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快速抄表的工作,因为电能量采集系统抄回一块表的数据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而且每具采集器可采回八块表的数据,在开闭站内安装的专用采集器则可以采回32块表的数据。

所以对于一个用电客户或是一个用电单位,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安装一个采集器,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电表能读数的采集,而且所采集的数据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而如果对1000个用电客户进行抄表操作,则利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即可完成,但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派十个抄表人员则需要花费两天的时间才可能完成抄表任务。

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准确、快速的进行抄表,而且在对电费核算上也可以快速的进行核算,具有较高的效率。

电能量采集系统可以自动将采集器上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对每一个用电客户的各种电量的数据通过报表或是曲线形式进行表现出来,可能打印出来。

这样在进行电费结算时,则可以制作出抄表单,从而生成每个用户当月累计的售电量,同时这些数据在中间库进行存储,通过电费程序接口进行转换,传输到营销业务的应用系统中,从而进行电费教育处。

这种核算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供电量和售电量的抄表时间上的一致性。

1.2 可降低电费应收差错率
采用电能量采集系统进行抄表,有效的避免了人工抄表中和录入电能表数据过程中可以导致的误差,减少了电费核算中人为错误的发生,降低了电费应收差率。

而且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可以直接对用电客戶的电能表进行读数,这样计量中存在任何问题,核算人员都能够及时发现,并将这些异常情况提出来并进行处理,有效的提高了排障的准确率,而且缩短了排障时间,为维修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且可以对电费稽查和反窃电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降低计量损失的发生。

1.3 电能量采集系统自身的优点
电能量采集系统是由多个自动化系统构成的,而且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其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先进性,而且技术较为成熟,具有较强的实用怀,可以确保电能量采集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

2 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功能实现用电管理自动化
2.1 电能量采集系统终端基本功能
电能量采集终端具备接入多功能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的接入采用“RS485”的输入方式,单台终端可完成对1-8组多功能电能表的数据采集工作。

电能量采集终端能完成对计量表电能数据的实时采集,采集与冻结周期可在5~60min选择,并按指定的时间起点和指定的数据项主动向主站传送数据。

电能量采集终端除能存储和传送带时标的电能量以外,还能够按要求传送和存储电能表内窗口电量、月冻结电量、分时电量、需量、电压、电流、功率、电能表内事件记录(失压、断相、时钟)以及终端本身的事件记录等信息。

基本功能。

除尾盖专用遥信接口外,其他两组独立遥信接口,可借助微关(选配件)的通断状态变位信号,实施对计量箱柜、门等远程监测工作。

终端具有通信超流量保护功能。

终端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流量门限自主掉线,以避免因通信异常或通信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资费超限。

当终端工作于“非永久在线”,在掉线的状态时可以通过主站下发短信,可唤醒终端上线。

电能量采集终端数据存储容量超过32MB,且15min间隔电能量数据可保存天数大于60d。

2.2 充分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各项功能
2.2.1 利用检测用电客户电能表失压管好电量。

电能量采集系统可以通过485接口实时监测用电客户电能表失压、电池报警、A、B、C三相电压、电流及总掉电时间与掉电次数,监测用电客户电能表运行情况,为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现场第一手资料,为监测用电客户窃电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2.2 充分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进行线损管理。

采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可以根据某一时间段内的售电量进行统计,从而实现供电量与售电量在时间上的同步,并对线损率进行准确的计算,其数据可以作为降低线损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的重要依据。

2.2.3 充分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可加强用电客户电能表的管理。

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所具有的用电客户电能表管理功能,按电价类型、用电行业、用户名称及电能表类型分别查询其电能表数量、户数、户名及联系地址等基本信息,为电力企业用电客户计量专业管理智能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2.4 充分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进行营销分析。

利用电能量采集系统采集回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综合分析,可提高对营销指标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电力企业营销专业内部管理水平。

2.3 不断扩大实施电能量采集系统的规摸
由于电能量采集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电能量采集系统管理的用电客户数量还十分有限,所采集的电量在总售电量中所占比例还没达到预期的程度,这与完全实现自动化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所以需要加大电能量采集系统的采集规模,加快对中小型电力用户及居民小区用电客户的自动化抄表采集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供、售电都经由电能量采集系统进行管理。

并通过这一先进的、科学的、实时采集系统,开展全面的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对各用电客户提供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数据,确保其能够更加科学的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同时供电企业可以更加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电费回收及线损分析等,加快用电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 结束语
随着电能量采集系统在技术上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其技术已成熟,能够更好的满足用电管理的需求,而且对用户计量数据的准确性,确保了能够及时的对电费进行结算和回收,减少了违约用电用户的产生,线路损耗率降低,有效的提高了用电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电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开山.GPRS远程抄表系统应用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张长友.远程控制编程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吴艳霞.电力电子技术产业化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