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精选)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作者简介】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872夏建中(1952—),男,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
【内容提要】消费社会学研究近年来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
就消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该分支社会学在研究理论方面的主要视角有玛丽·道格拉斯的消费的文化意义、鲍德里亚的物品消费的制度与符号、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布丢的区隔与文化资本等。
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包含的社会意义,即形成“我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从而维持与整合群体特征和认同感,以及展现某种“标志”和培养阶层归属意识的功能,应当成为消费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消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学由于消费社会的迅猛发展,消费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致影响或反映出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
不少学者认为,自19世纪以来长期统治社会学的诸如强调生产作为社会秩序和社会冲突以及社会意义的那些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在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至少,与消费有关的休闲、时尚、旅游、体育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所以,自19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消费社会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虽然消费社会学的研究是近晚发展起来的,但对于消费这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很早就有人研究。
这方面的理论可能最早存在于各种宗教教义和各种文化的早期文本中,世界上所有大的宗教都对诸如贪婪、奢侈、自私、嫉妒和欲望等有基本的道德判断,民族志的文本中也充满了各种力图教育人们抑制欲望、控制嫉妒的说教。
以这些道德遗产为基础,关于消费的现代学术话语大多有一个基本的潜台词,即欲望对于社会是有害的,真正的需要必须与虚假的奢侈区别开,那些不受约束的现代物质主义,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对社会是有破坏性的。
消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主要理论视角
3、品牌象征视角:品牌象征视角消费过程中品牌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认为 品牌不仅是商品的标识,还代表着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品 牌象征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品牌在消费者选择中的重要性,以及品牌在构建消费 者认同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参考内容
一、新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定义
一、新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定义
主要理论视角
主要理论视角
1、符号交换视角:该视角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与商品的符号交换关系。认为商 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即商品所传递的社会地位、身份、文化 等象征意义。符号交换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消费行为的动机和意义,以及商品在 消费者社会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主要理论视角
2、商品化视角:商品化视角消费过程中商品的转化和交换价值。认为商品在 消费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反过来又会影响消费者的 行为和观念。商品化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消费商品在市场中的传播和接受程度, 以及商业资本在塑造消费文化中的作用。
1、社会交换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新城市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城市 社会中的行为是一种交换过程,他们通过交换来获取所需的资源、信息和支持。 这种交换不仅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情感、信任和地位等方面的交换。在社会交 换理论中,关系网络和社交互动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共同作用并影响城市社会 的结构和功能。
新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社会学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趋势。 其中,“新”并不只是指时间上的新颖,更重要的是指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 创新。因此,新城市社会学是一个相对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对城市社会结构、 功能、变迁等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对城市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新探索。
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
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
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
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
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
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
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
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
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行动的类型——以合理性为 标准(韦伯)
1.
目的合理性行动(工具合理性行动):通过对外界事 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 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和合乎理性所争取和 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2.
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 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 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 成就的行动。
理性类型是一个主观的思维建构,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
理想类型虽然是一种主观思维的建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
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而是社会学中理论建构的一种方法,它的 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芝加哥学派(20世纪初) —现代社会学研究和训练的中心
第一个能授予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热衷美国社会问题的研究,注重社会调查。 罗伯特• 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
结构功能主义的集大成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 • Parsons,
1902-1979)
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R • Merton,1910-)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观点
他把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理论的中心议题,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
论取向。
社会系统论 -任何社会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过程中都分化出四个子系统,并分别满足 四种功能(AGIL模式)。
经济子系统——适应环境(adaptation) 政治子系统——实现目标(goal attainment) 法律子系统——社会整合(integration) 亲属子系统——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不仅每个社会都有这四个问题要解决,而且社会里的每个子系统也有四个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一、关于社会的划分尽管许多经典社会学家都以对社会的划分来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石,但他们却从未在划分社会类型的方式上达成过共识。
而这些不同分类框架常常由于对划分出的社会类型所持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而带有缺陷。
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将所有社会分成三组: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言下之意,非西方社会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原始、野蛮社会);孔德将社会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科学)阶段;而马克思则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波普诺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则从社会成员如何生存(即他们的生存方式)为基础,考察了由伦斯基发展出来的分法。
即:狩猎采集社会(Hunting and gathering society)、园艺社会(Horticultural society)以及几乎同时代出现的游牧社会(Pastoral society)、农业社会(Agrarian society)、工业社会(Industry society)、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生物学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并深受物种进化论的影响。
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后来的追随者更坚持任何社会系统都回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实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涂尔干常常被视为当代功能主义的奠基人。
他把社会看做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特殊有机体。
他对以机械团结为基础的社会和以有机团结为基础的社会做了区分。
“消费主义”中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消费主义”中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连雅琳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生产设备的不断革新,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市场上可供消费的物质资料已经极大超出了所需,在经过消费后仍有大量剩余,仅停留在生产资料的交换已经难以满足资本无限增值的欲求。
资本家使用某些手段,实现对商品价值的转换(异化),使其背离原有使用价值,进而刺激消费。
因而产生了“消费主义”这一概念,并进入了大众视野,于20世纪初期成为弥散全球且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进入新时代,消费主义的另一形式——粉丝消费行为也应运而生。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连雅琳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基于德育社会学与经济伦理学的思考
2.关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性思考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性思考
5.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及其消费理论研究:危机与重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浅析作者:张羽迪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2期摘要:近期,大学生网贷事件频频发生,与之相关的大学生消费观值得被探究。
基于此,文章旨在探寻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与观念。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呈现出的新特点,总结出他们的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其次,运用社会学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对策建议,期望能有效规范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并积极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规避不良消费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生;消费观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已经基本形成,在父母支付、自己做主选择消费内容的时候,消费观更加成熟。
作为促进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了解他们的消费观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以随机发放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
收回的有效问卷数量为366份,这366份问卷的填写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高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都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的消费观是相对扭曲的。
一、大学生消费观及消费观教育的现状(一)大学生消费观呈现的特点(1)主流仍然是合理消费。
通过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理性健康的消费,他们基本懂得秉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消费。
(2)攀比现象严重。
大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日趋严重,有63%的人在购物时是会考虑自己身边的人的情况,其中40%的人还坦言自身消费确实受到虚荣心的影响。
(3)“符号化”消费特点明显。
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在于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品位和不同于常人的“身价”,用物质的东西来弥补精神的缺漏,从而使自己鹤立鸡群。
(4)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内容重娱乐化和交际化。
大学生消费普遍重物质方面的消费,轻精神层次和自我发展方面的消费内容和活动。
以伙食,服饰,电子产品,娱乐,人情支出为消费支出大头内容,学习资料和技能培训等自我提升类的消费支出占比极小。
(5)超前消费现象越来越普遍。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全面的解析和评估。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尤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商品文化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概述鲍德里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他对消费社会的定义、消费行为的象征性意义、以及消费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消费现象的复杂性。
我们将评估鲍德里亚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讨论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可能存在的理论缺陷和实践限制。
通过这一全面的概述和评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并激发对当代消费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人物,其“消费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过程。
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层次,变成了人们展示自我、构建身份和追求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符号消费: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携带了各种符号意义。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品牌、广告、时尚等。
这种符号消费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也是构建和展示个人身份的重要途径。
消费的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被消费所塑造。
消费文化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向人们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