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祠堂的描写

关于祠堂的描写

关于祠堂的描写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的情感、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在古代,祠堂往往是家族成员共同聚集的地方,举行祭祖仪式、开家庙会、传承家谱等重要活动。

走进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丽的牌坊,上书“家族宗祠”四个金字,彰显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牌坊两侧是对称布局的祭坛,祭坛上供奉着祖先牌位和各种祭品,薰香缭绕,气氛庄严肃穆。

祭坛前方是祠堂的主体建筑,通常为一个二进院落,院内种满了参天古树,环境清幽宁静。

祠堂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仿古建筑,有的现代化设计,但无论何种风格,都保留了祠堂独特的氛围和神秘感。

门楼上悬挂着巨大的家训匾额,上书家训格言,警示后人不忘本、传承家风。

门楼两侧是对联,字迹端庄工整,体现出祠堂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族的底蕴。

进入祠堂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的主厅,主厅正中摆放着祖宗牌位,左右是祖先画像,画像栩栩如生,神态庄重。

主厅两侧是对称布局的厢房,厢房内装饰豪华,摆放着古董家具和各种祭祀用品。

主厅正中是祭台,祭台上摆放着祭器、香炉和祭品,四周是绘有神话故事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祠堂内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就是家谱室。

家谱室里陈列着家族的家谱册,记载了家族的来源、世系、名人事迹等重要信息。

家谱室的书架上摆放着厚厚的古籍,记录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

家谱室内还有一些文物展示柜,展示着家族的传世珍宝,让后人了解祖辈的功绩和贡献。

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祠堂里,家族成员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缅怀祖先,传承家风家训,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祠堂还是学习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让后人明白祖先的艰辛和付出,珍惜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祠堂不仅承载着家族的情感和历史,更是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祠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内部陈设精美,体现了家族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族的底蕴。

广州陈家祠文化历史游

广州陈家祠文化历史游

广州陈家祠文化历史游广州是中国南方一座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

其中,陈家祠是广州市内最为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被誉为“南方古建筑艺术明珠”。

本文将带您一起游览广州陈家祠,探索其丰富的文化历史。

1. 陈家祠的背景广州陈家祠,始建于公元1894年,位于广州市西关区的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一座具有典型岭南建筑风格的宗祠建筑,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精美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2. 经典建筑风格陈家祠以其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而著称,庭院式的建筑布局、精美的雕花和彩绘装饰为其独特之处。

祠堂的正中央是一座宏伟的大殿,四周围绕着多个小殿和庭院,每个建筑都展示着传统的中国建筑工艺。

3. 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陈家祠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宗祠,更是广州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广州传统的宗族文化和家族历史,感受到陈氏家族的兴衰与变迁。

从祠堂的建筑结构到内部的文物陈列,都体现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物收藏和展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宗祠,陈家祠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古代艺术品。

这些文物包括家族族谱、字画、陈氏先祖的遗物等。

陈家祠还设有专门的展览区域,向游客展示了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陈氏家族的重要贡献。

5. 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陈家祠也是广州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的场所。

每逢重要节日,例如春节和中秋节,陈家祠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当地市民前来参与。

6. 陈家祠周边景点除了陈家祠本身,周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比如,西关古街是广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街之一,保留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

此外,附近还有荔枝湾祠堂群、岭南印象园等景点,让游客们可以更全面地体验广州的文化魅力。

总结:广州陈家祠是一座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它展示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广州重要的文化遗产,陈家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并了解广府文化的丰富内涵。

晋祠古建筑介绍

晋祠古建筑介绍

晋祠古建筑介绍晋祠,又称晋祠庙宇,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座重要古建筑,位于晋祠山上,坐北朝南,背靠晋阳湖。

作为中国晋文化的重要象征,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晋代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晋祠始建于北魏时期,最初是为了纪念晋文化的繁荣而建造的。

后来,随着历代的扩建和修复,晋祠逐渐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群,包括主殿、配殿、偏殿、祠堂、钟楼、鼓楼等多个建筑。

整个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晋祠主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也是最宏大的建筑。

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盖以黄琉璃瓦。

主殿的正中央供奉着晋文公司马睿的神像,左右两侧供奉着其他晋代名人的神像。

主殿内部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壁画精美,展示了晋代的艺术和文化水平。

晋祠的配殿和偏殿分别位于主殿的左右两侧,与主殿相互呼应。

配殿供奉着晋代的贤臣和名将的神像,偏殿则供奉着晋代文人和书法家的神像。

这些神像栩栩如生,根据传统的神像制作工艺,用木材雕刻而成,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晋代名人的风采和形象。

晋祠的祠堂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也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建筑形制独特,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屋顶覆盖以琉璃瓦,四周环绕着回廊。

祠堂内部供奉着晋代的祖先神位和文物,是研究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晋祠的钟楼和鼓楼是整个建筑群的两个重要标志性建筑。

钟楼位于主殿的前方,高耸入云,屋顶覆盖以黄琉璃瓦,内部悬挂着巨大的钟。

鼓楼则位于主殿的后方,供奉着巨大的鼓。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钟楼和鼓楼都会敲响钟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观。

晋祠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统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其雄伟壮丽的建筑造型、精美绝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晋祠作为中国晋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人们了解晋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

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

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祠堂文化与古镇文化的结合,为古镇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韵味,使其成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

在古镇中,祠堂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祠堂文化。

祠堂是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象征,既是家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古镇中的祠堂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外观庄重典雅,内部布局合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祠堂内部保存了大量的宗族文化和家族历史,通过祠堂的布置、摆设和文物展览,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族谱、家族血脉和历史文化。

祠堂文化在古镇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古镇居民重视对祠堂文化的传承,通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祭祀仪式等形式,加强了对祠堂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古镇中常常会举办祠堂文化节、祠堂宴会等活动,邀请艺术家、学者等参与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游客和当地居民介绍祠堂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人们对祠堂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祠堂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古镇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政府加大了对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包括祠堂的修缮与保护。

许多古镇都设立了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规范,加强对祠堂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政府也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祠堂文化的传承,提供专门的培训与支持,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和传承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的传承也与古镇的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古镇的独特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祠堂文化作为古镇的一部分,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在祠堂中参加祭祀活动、品尝传统美食、欣赏传统表演等,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祠堂文化的传承也为古镇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陈家祠: 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陈家祠: 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3期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它凝结了文人的智慧和匠人的才华,还奔涌着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深厚的力量—对家族血脉的追寻与文明的传承。

每每走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小村落,如果听说村子里有一座祠堂,我就会肃然起敬。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祠堂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如同寺庙之于佛教的传播,祠堂是一个家族寻根溯源、传承祖训、教导后辈的重要场所。

在小说《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在祠堂立下“乡约”后,每晚带领全村族人共同诵读,从此鸡鸣狗盗之事顿然绝迹。

我曾经问过老家的若干长辈,为什么村里没有一个以我们家姓氏修建的祠堂?大家说,一是以前太穷,二是心不齐。

这话很对。

一个祠堂,对应一家姓氏,但祠堂的兴建,必然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并富有财力的大家族才能干得了的事。

所以,即使是在穷乡僻壤,但凡有一座祠堂,几乎可以断定,其中必有一段戮力同心、家业繁盛的故事。

作为广东省现存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古代建筑,广州陈家祠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合族祠堂广州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一座合族祠,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属于某一陈姓人家的祠堂,而是所有广东陈姓人共同的祠堂。

为什么会修建合族祠堂呢?情况是这样的:清光绪年间,陈氏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

为了体现陈姓的望族地位,方便宗族联谊,很多陈姓人都产生了建造一座合族祠的想法。

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48位广东陈氏乡绅名流联名邀请全省72县陈姓宗族,共商建祠事宜。

其中,陈兰彬是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清政府第一任驻美公使。

陈伯陶则是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1892年陈家祠盖起一半时,他被皇帝钦点为探花的喜讯从京城传回,人们更加相信祠堂风水之灵验,建造祠堂的筹款活动由此倍加顺利。

陈家祠的修建资金由“题捐”方式筹集,即广东各地的陈姓人士根据所出资金的数额,分配其祖先牌位在陈家祠龛堂中的位置。

徽派建筑祠堂

徽派建筑祠堂

● 徽派建筑
●祠堂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这是古徽州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历史上,人们认为祠堂为祖宗灵魂的栖息之所。祠堂后寝均都设置有龛座。如呈坎宗祠的中龛便是祀始祖的神主,侑食于旁 者,左为有德祖先,右为有功祖先,支祠类同。如东舒公祠中龛是祀十三世祖罗东舒及其夫人神主,“左右按礼分曹,东西为夹 室,东宗饨,西报有功,手付祠之主序列焉”。郑庄在呈坎《罗氏祠崖记》中记载说:“人本乎祖,物本乎天。族之众尝欲为祠 堂之创,所以为报本之图也。”又说:“《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严。’”由此观之,则一祠之建,非 特为报本反始也,崇爱、敬谨、名分咸于此出。祠堂就是族中祭祀祖先、新年(农历)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 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重要之所。 本文略述一下呈坎罗氏祠堂的一些具体情况。据宗谱等历史记载和调查,前后罗族祠堂祠规中规定族田中有祭田(族田共有 三大类,即祭田、墓田、义田)。朱熹《冢礼》中规定:“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二十之一为祭田……。皆立约闻官,不得 典卖。”前后罗族的族田比较多。不论宗祠和支祠均有祠田(祭田)和山场,数量不等。前后罗族宗祠各有祠田约一、二百亩;山 场各数百亩;前罗族支祠东舒公祠有祭田页亩;一善祠有祭田六、七十亩,两支祠的山场各有近百亩。坐落在本村和外村的山场, 由主管祠堂雇人看管,这些看管人大部分都是安庆籍移民,由他们经营垦植。他们修建房屋需要木竹材料,经主管祠堂人同意, 指定数量,取材砍伐使用。荒山恳植,3-5年免租。在本村四周的山场,族里又执行封山育林,严禁村民乱砍伐。 族田都是实行租佃制和定额租制。绝大部分由支丁承佃,交租的比例是2:1,即佃户占2/3,祠方占1/3。如不是本祠的支 丁承佃比例就是1:1,即对半分成。如属外姓的佃户就不同了,不过,这是少有的情况。前后罗族的祭田收取田租的办法是:稻 谷收割时,佃户向祠堂缴租。稻谷晒干后一次性卖给本祠堂子弟(该子弟大多数是祠堂主管)开设的店铺。作为祠堂一年办货的预 付定金,出卖稻谷的钱,主要用于购买祭品、颁胙等支出。 呈坎前后罗族宗祠和支祠都各雇有祠仆一人,是外姓人,且卖身于祠堂的。祠仆除了打扫祠堂、祠祭时服役等以外,族长、 门长、祠堂主管家的婚、丧等大事,必须前往服役,不过,都要付给报酬,而且数额颇丰。祠仆不能与罗姓通婚。直到民国时期, 解放不久,还有祠仆。负责处理宗族、祠堂所有一切事宜是以族长为核心的祠堂主管、各门、房长的缙绅组织。支祠的祭祀活动 等事宜是门长、房长的职责。祠堂设有两个值年,负责一年的祠方事务处理。值年下有司年,由各门选派支丁担任,负责日常事 务,宗祠和支祠的人数不同。值年和司年都是一年一换。 呈坎前后罗族祠堂的祠祭分春、秋二祭和冬祭两种.如呈坎前后罗族家庙(宗祠)举行冬祭,前罗支祠的东舒公祠、一善祠等是 实行春、秋二祭的场所。要数前后罗族家庙、东舒公祠、一善祠的祠祭最为隆重,都以“少宰馈食之礼”,祭品主要是全猪全羊 各一只(即宰后无肚杂),俗称“猪羊祭”。此外,还有许多祭盆,内盛各种菜肴、水果.祭品由值年、司年筹办,从祭田的租后收 入中开支。

惠山古镇各个祠堂介绍

惠山古镇各个祠堂介绍

惠山古镇各个祠堂介绍惠山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个古镇中,有许多古老的祠堂,它们见证了惠山镇的历史变迁,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座著名的祠堂。

首先是惠山古镇最著名的祠堂之一——“惠山书院”。

惠山书院建于明代,是一座集教育、文化和宗教于一体的古建筑。

书院内有许多古代文人的字画和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文学家唐寅的《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惠山书院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另一座著名的祠堂是“惠山关帝庙”。

关帝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奉着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关羽。

惠山关帝庙建于明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

庙内供奉着关羽的神像,香火鼎盛,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信徒前来祈福。

关帝庙还有一个特色是每年的关帝诞辰日,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商贩。

除了惠山书院和关帝庙,惠山古镇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惠山文庙”、“惠山财神庙”等。

这些祠堂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惠山文庙是一座供奉着历代文人的祠堂,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财神庙则是供奉着财神爷的祠堂,人们前来祈求财运亨通。

这些祠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在惠山古镇的祠堂中,还有一座非常特别的祠堂——“惠山祖庙”。

惠山祖庙是惠山古镇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建于唐代。

它是惠山镇的宗族祠堂,供奉着惠山镇的祖先。

祖庙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古代气息。

每年的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惠山镇的人们回乡祭祖,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乡愁。

总的来说,惠山古镇的祠堂是这座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惠山镇的历史和文化。

每一座祠堂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祭拜。

这些祠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惠山古镇的祠堂是这座古镇的瑰宝,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的象征。

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3

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3

狮 狮子可以显示威严,在古代不但皇宫里用石狮,王公贵 族和大臣的府邸大门口也经常见到狮子。按照中国的传 统狮子必须是成双出现的,一雄一雌。雄师左蹄下踏着 一个球,象征着权利,统一天下;雌狮脚下踏着小狮, 表示子嗣绵延。
太和殿 龟、鹤
中国文化中,龟和鹤都象征着长寿。
太和殿丹壁上的嘉量
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 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 度量衡的意义,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太 和殿和乾清宫前都有,表示帝王的秉事公 正和至高无上。 日晷:日影,中国古代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 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 显示时间的器具。秦汉时已广为应用。
2、坛庙建筑



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有:天地、社稷、宗庙。 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 祭祀建筑。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须祭告 天地,表示“受命于天”。 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 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 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 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 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 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 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 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 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后三宫: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
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 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嘉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深厚,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一个姓、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都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以及重要议事,由族长主持。

此外,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可以说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是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所以,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宏大,越有权势和财力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
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家族祠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产物。

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

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

”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

不少祠堂中都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加强。

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

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祠堂建筑承载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

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

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现在那些修复的祠堂,多是延续了以前的风格,在工料上和以前的能衔接起来,木架结构予以保留,更换其中糟朽的材料,但仍是木材,但是也有的修复,没有按照老规矩来,把木架改成了钢筋水泥结构。

在修复祠堂时,应考虑到与传统的衔接和时代的连接,尽量采取和原来工艺和旧式材料,少用新材料,如果是新修的祠堂,或者是原来的早就毁灭的,在另外的地方建的祠堂,那也要在外观上延续祠堂的整体风格,让人一看便知是祠堂而非是别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