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战。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起因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安史之乱。
一、原因:1. 政治腐败:在唐朝中后期,朝政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官府弊端丛生。
这些腐败现象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2. 贵族势力:唐朝时期,贵族势力日益壮大。
贵族豪强不断侵占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贵族出身,利用贵族势力策划叛乱,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
3. 民族矛盾: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壮大,与汉族之间存在矛盾。
安禄山是一个突厥人,而史思明是一个回纥人,他们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不满,勾结起来,发动了安史之乱。
二、影响:1. 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导致了长达8年的内战,战乱蔓延至全国各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农田荒废,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瓦解,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2. 国力衰退: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度下降。
军队损失惨重,财政耗竭,边疆土地大量丧失。
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逐渐失去了统一的力量。
3. 地方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各地的割据现象。
叛乱平息后,安禄山的儿子安慈乂在河南建立了大燕政权,又有黄巢、王仙芝等人相继起兵。
这些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的统治更加困难。
4. 文化倒退: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文人因战乱而流亡,文化交流受到阻断。
唐朝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停滞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是政治腐败、贵族势力和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唐朝内乱的爆发。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地方割据和文化倒退等方面。
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内战,更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大将,他原本是一名突厥人,后来被唐玄宗赐姓安,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
史思明则是一位本族人,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不满唐朝的统治,开始了反叛活动。
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他们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唐玄宗曾经试图通过委任
李林甫等权臣来平息叛乱,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后来,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往四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安禄山之乱”。
在长安的混乱中,唐玄宗的一些亲信和宠臣纷纷被杀害,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唐朝政权的统治地位大
大削弱。
安史之乱也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退,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叛乱期间,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许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离失所的情况。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虽然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国力已经大大削弱,政
治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决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荡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
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荒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时期(755年-763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内乱和战争。
安史之乱,是起初由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反唐而引发,尽管在反唐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是非常轻佻却又狠毒的,但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却远非如此简单。
那么,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呢?以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讲解。
一、政治原因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政治局面混乱,尤其是唐玄宗个人的政治行为也极其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唐朝的开元盛世,在唐玄宗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安史之乱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起初,唐玄宗在一段时期内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他推行内外政策,尤其是对外开放政策在当时是独具特色的。
但是,唐玄宗晚年时期,由于与他的妃子杨玉环非常亲密,甚至可以说是痴迷,所以进入宫廷生活的仕宦们养成了靠谄媚取得宠信的恶习,那个时候官僚腐朽和雇佣兵成为了当时政治走向的主流。
唐玄宗晚年二十年间,极大限度地靠贿赂和恩典来收买自己的亲信和军队,并且一度想建议其子李隆基即位。
虽然这几乎被人们所否决,但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已经给了反叛分子可乘之机。
另外,唐玄宗还是一个比较哀婉之人。
他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认为,开元以来都有很多功勋人物却没有得到他本人的封赏,而这些人都觉得是自己应该拥有的,所以唐玄宗不得不承担起许多不必要的罪名。
二、经济原因在唐朝时期,由于实行封建制度,官僚等少数人掌握经济权力。
这样的局面,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垮掉。
在唐初(618年-907年)时期,由于国家的土地充足,人民可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所以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因为四方战火不断,民众疏散,生产力下降,财富分配也呈现恶化的趋势。
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十年间,崩溃的经济导致了数百万人呀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然而,当他们到达城市时最终发现他们会面临更加困难的生活。
由于战乱,立秋杂元在民众之间流通,若一个人想要不饿死,就必须花费全部积蓄。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什么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什么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知识点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公元755年,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安史之乱的原因:
(1)政治腐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军事举措失当:各地节度使享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势力膨胀;
(3)社会矛盾激化。
3.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战乱不断,人民赋税繁重,无法忍受,黄巢率军起义,并占长安,建立政权,给了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4.唐朝灭亡:朱温于907 年建立了后梁,至此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经历了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6.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1)北方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2)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3)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一、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的历史事件,是唐朝的一个严重的历史事件。
此次事件不仅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安史之乱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政治腐败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此外,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朝政逐渐腐败,这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次,民族矛盾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较为尖锐。
当时,北方边疆各民族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唐朝不得不加强边疆防御。
但是,这种防御也加剧了与边疆各民族的矛盾,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当时,唐朝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此外,唐玄宗后期财政管理不善,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许多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政权。
这导致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次,安史之乱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中,许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受到了迫害或逃亡,这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和损失。
此外,安史之乱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也导致了文化领域的冲突和对抗。
此外,安史之乱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持续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分裂,这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这也为后来的历史事件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A.“贞观之治”B.黄巢起义C.安史之乱D.鉴真东渡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A.后梁B.后唐C.后周D.后蜀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4、唐朝诗人杜甫的《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A.八王之乱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五代十国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知识点11主要讲述的是安史之乱和唐朝的繁荣时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乱,而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下面将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安史之乱
1. 安史之乱的发生时间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是在唐德宗年间,具体是757年。
2. 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是由于唐玄宗时期的宦官安禄山、史思明趁机抓住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发动兵变进而造成的。
3.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是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更是经济的巨大打击。
另外,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政治和经济都遭受了重创,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二、唐朝的繁荣时期
1. 唐朝的制度和政治
唐朝采取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并实行科举制度,使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机会,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 唐朝的经济和文化
在唐朝时期,国家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贸易活动,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唐朝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3. 唐朝的外交和军事
唐朝不仅在本国内部政治稳定,并且在外交和军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与周边的国家都保持了友好关系,并且还出兵到了新疆和亚洲其他地区,从而扩大了领土范围。
综上所述,了解和掌握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包括了安史之乱和唐朝繁荣时期的内容,这对我们了解唐朝历史和教育我们的爱国精神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2013级历史系邓卜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一蹶不振。
关于这场发生于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叛乱起因,历来是唐史研究的重点,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众说纷纭。
我根据这些见解对安史之乱的背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有诸多因素,下面我从唐玄宗个人施政和唐后期的社会危机来进行分析、阐述: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求治、改革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生活节俭,去奢省费,开创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使唐出现了的“开元盛世”,但是盛世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玄宗并没有善始善终,曾经的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唐玄宗到了开元中后期政治上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检,奢靡腐化,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
夭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
这时的玄宗变得挥金如土,与以前的玄宗大相径庭。
自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怠于政事,一心纵欲享乐,赏赐无度。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这些都是从民间百姓搜刮来的脂膏,现在只为得一美人笑如此的奢华,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引起的百姓的不满易导致农民起义,激起社会矛盾。
唐玄宗不仅在政治生活上变得奢华腐败,由骄侈心代替求治心,同时在对待边疆问题上变得好大喜功,重视边功,这就导致边将邀功贪赏,无顾挑衅,发动了许多不义战争,例如南诏天宝之战,就是这些不义战争的组成部分。
“玄宗御极,承平岁久,天下又安,财力殷盛。
开元已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吞灭奚、契丹,剪除蛮、吐蕃。
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赐之极,骄矜遂增。
”从皇帝岛宰相再到镇将,大家都像中了战争的魔一样,这些不义战争弄的沿边地区不安,内地人心骚动,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是矛盾至于表面化。
唐玄宗后期腐败统治,不问政事,奢华的生活所导致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来,为那些有野心的节度使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行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帝王可以把一个时代引向繁荣也可以造成倒退,唐玄宗后期施政奢华腐败的统治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最根本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除了玄宗个人施政因素外,朝内还存在许多社会危机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在政治上,玄宗后期,朝纲败落,官僚阶级高度腐败,任用奸相,将相不和使朝内不稳,社会动荡不安。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奸佞之相掌权,使吏治腐败,社会风气日益堕落,谗佞之风日益猖獗。
世谓“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之相李林甫,出入宰相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费尽心思讨好皇帝,最后成了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为了专固相权,杜绝文儒之臣以战功进而引用藩将,“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人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
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人相之由。
然而禄山竞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李林甫为了自己的权利推荐安禄山等任职节度使,导致最后边防的兵权落入了安禄山手中,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继李林甫上台的杨国忠也是谄佞之徒只顾偱私误国,公行贿赂,妒贤嫉能,依仗杨贵妃而得势,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杨国忠以谄佞得官,自然也要求别人这样谄媚于他,对不谄媚者一律进行打击和排挤,安禄山正是因为不买他的账,他以私愤多次来激他,让他叛乱造反,来让自己取信于皇帝,这就造成了将相不和,争权夺利,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最终成为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导火线,遂酿成“八年安史之乱”。
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奸佞之相在独揽大权,使朝廷内部矛盾激化,是唐后期国家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仅仅是奸佞当道是朝纲腐败,玄宗统治前期广听进谏,鼓励直言,先后重用姚崇,张九龄等贤相,使国家出现“开元之治”盛世,但是到后期玄宗志得意满,其奢侈之欲胜过求治之心,拒谏饰非,洗谄悦媚,重用奸佞之人,听信谄言,许多贤相忠言进谏李林甫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闭塞玄宗耳目,他以谄言中伤敢于直言进谏的中书令张九龄,使其被贬自己当上了宰相掌握大权。
据史料记载:“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自此,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淫威,不敢再向玄宗进谏。
安禄山叛乱图谋许多大臣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玄宗不予理睬大臣不再敢进言。
这谄佞之风使统治者骄奢,以致堵塞言路,用人失误掩盖了危机这就是导致唐后期国事衰颓危机重重的又一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中治世盛世,都离不开圣君贤相的努力,而衰世乱世,必定有昏君奸人的作祟。
在经济上,唐前期以均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小农经济日趋破坏和摧毁,以土地兼并为主要形式的大地主垄断经济畸形发展和恶化膨胀,王公百官放肆掠夺民田,扩展庄园,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都会兼并土地,是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些官僚、宦官、僧侣、地主豪商的掠夺兼并下,唐初期农民的分到的土地,至开元天宝年间大批农民失田失业,到了破产流亡的绝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为无家可归游民和逃户。
《通典》中说:“国家自真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宝末百三十余年,才比隋氏。
盛唐之迈于两汉,豹箭天下编户合跳元始之简,而名籍少三百余万。
”并指出这是因为“所在隐诵之甚也”。
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政治的腐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大官僚大地主吞占大量土地,在政治上也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力量。
唐后期政治经济上的腐化还不足以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更主要的是在军事上所占的优势,给安禄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起叛乱。
在军事上,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的终止,府兵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兵制。
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富分化严重,同时,府兵制的地位大为降低,以致兵士执僮仆之役,备受将领厚待,人们不愿再充任府兵,所以它不能再担当起巩固中央集权的职责,于天宝八载折冲府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府兵制正式废除。
《新唐书》卷五零《兵志》记载:“天宝八载(749),停止折充府上下鱼书,是法令正式承认‘无兵可交’,停止上番的事实,折充府的活动乃全部停止。
自此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把大量招募的士兵集结在边疆重地,使得边疆集中大量的冗兵,而关中地区的兵员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政策。
吕思勉先生所言,“当时,天下兵力,实以西北二边为重,以唐所视为大敌者,实为突厥与吐蕃也。
然以重之之故,其制驭之亦较严。
朔方、河、陇,多以宰臣遥领,或将相出入迭为之。
而所用胡人,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亦不过贪功生事之徒;故未有他患。
东北去中枢较远,奚、契丹虽桀骜尚非突厥、吐蕃之比,故唐视之较轻,所用节将,惟张守硅出于精选,亦仅武夫,不知远虑,而安禄山遂乘机,盗窃兵权矣”通过招募来的军队大部分都集中在边境的节度使手中。
节度使制度正式形成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并逐渐职官化,以前的节度使是为了加强边防重地的军事指挥而临时派出的,事罢而省,无自己的辖区,不设官属,只掌管军权,其所辖州、县、行政、财政多由朝廷另派官吏管理,到景云年间的边防要地东北、西北,设置的幽州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已有固定的镇所,明确的辖区,这意味着节度使在事实上职官化,军事上有重兵的节度使,其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唐朝边防统帅的主职,玄宗先后设置了八个节度使,连同景云年间设立的两个共十个节度使,拥有兵力40余万,而当时中央禁军仅12万人,内轻外重的局面严重,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独立割据局面,这些招募来的兵,都是进行过特殊训练的,有优厚的待遇,他们都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主帅,形成以节度使为首脑的军事集团,节度使的职官化和权利不断扩大,官属机构完善和庞大,其位高权重,其出行巡查,八面威风,据史料记载:“受命之日,赐双族双节,得以专制军事。
行则建节,树六在,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族幢居中,大将鸣坷,金征、鼓角居后,州县资印迎于道左。
”玄宗后期节度使地位逐渐上升,这就使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出现,尤其是安禄山、史思明等有有野心的节度使使藩镇势力恶性膨胀最后引起叛乱。
唐玄宗后期的个人施政上的腐败和朝内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危机安禄山这些蓄谋已久的野心家以可乘之机。
安禄山拥有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大军,据有华北、东北广大地区,威势赫赫,他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完全因为他取得了唐玄宗的宠信,他能够摸透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经常挑起边境事件,诱捉外族边民,谎报战果,就此官位逐渐提升,不断立战功,取得玄宗信任和宠爱,最后进封为东平郡王;安禄山还经常贿赂玄宗左右,让他们在玄宗面前多说好话,终于打通了通天道路,从而使自己能青云直上,安禄山知道李林甫的地位,便多言奉承,博得其欢心,他得到皇帝的宠信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得到玄宗的喜爱也是因为玄宗喜欢被奉承的心理,他会不失时机的向玄宗献“忠心”,唐玄宗不会知道在他“忠诚”的外表下暗中却早已准备力量,伺机叛乱,以夺取唐中央政权。
他利用民族矛盾,建立以胡人为主的叛乱领导集团,在中间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帮助唐镇压少数民族,采用恶劣的手段杀害边疆少数民族,立下许多战功来取得皇帝的信任,同时还拉拢少数民族被俘人员为他利用。
据记载:“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胁制之,所得士,释俘给汤沐、衣服,或重译以达,故蕃夷情伪悉得之。
禄山通夷语,亲自慰抚,皆释俘囚为战士,故其下乐输死,所战无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少数民资为核心的叛乱领导集团。
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是唐玄宗为自己掘坟墓,不仅采取各种欺骗诱惑君主的手段爬到三镇节度使地,掌握十八万大军.早已超过中央军队的三分之一,这步步青云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野心,在这种条件优越的前提下,安禄山终于在天宝十四年冬公开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总之,安禄山叛乱是以唐玄宗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没有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未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而一手造成的,政治的腐朽,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的瓦解,边防节度使权利的膨胀给安禄山提供了发动叛乱的可乘之机,使唐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