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不知道哪些文人可以算是你眼中的中国文人的性格?在我看来,中国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和文天祥,明代的于谦和谭纶,民国的鲁迅。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正直和精神为我们今天的人所称赞。
以下是我对那些这几位代表人物的看法: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曹操不是文人,但是曹操写的文献中的成就足以证明他是文人。
他的建安风格在文坛影响很大。
早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能力的大臣,但现实的残酷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虽然,因为他的理想,人民多疑,君主不信任;所以他在晚年说他应该向周文王学习。
即使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他也没有。
因此,他想当忠臣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学者,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读书人都是管不住自己,最终成为被后人唾骂的汉奸。
陶渊明:陶渊明在作品中提到桃花源,他非常向往田园生活。
然而,世上没有桃花源;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且,真正的桃花源在人心。
而且他不为五斗米弯腰,这在今天很多读书人都做不到。
他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最起码没有坏人,一些文人的文学圈污秽不堪;让人生气。
比如年初的方老太和梁某平叫兽。
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他是我的兄弟。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也喜欢饮酒和舞剑。
所以,李白的前辈们除了有诗仙的谥号外,还有酒仙、剑仙的谥号。
尤其是李白前辈的豁达,是今天很多文人做不到的;毕竟说起来容易,不一定要留在这里。
真的很难做到。
杜甫的前辈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们忧国忧民。
他的诗敢于为老百姓发生,比某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好得多;要知道很多读书人自视甚高,所以严重脱离群众。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一个生于北宋,一个生于南宋;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
苏轼的豁达和豪气,是很多文人无法相比的。
要知道很多人文主义的人经常无病呻吟,很恶心。
早年参加抗金起义的辛弃疾,英勇善战;可惜南宋朝廷的昏庸导致他没有得到重用。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责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和道德底线。
古代读书人注重气节,认为气节是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灵魂。
他们视气节高于生命,为了坚守气节,不惜舍弃生命和利益。
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文天祥在元朝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古代读书人坚守气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追求内心的纯洁和道德的完善。
其次,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主人,必须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他们珍视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不愿因一时的利益而玷污自己的名誉。
古代读书人的气节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和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有些人则失去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这种崇高的品质。
文人的风骨与气节的议论文

文人的风骨与气节的议论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闸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意诗词中端百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种合和高度统一。
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
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凤骨傲然、风骨道劲、风骨神韵,等。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新和且象,麦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书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如果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刚直不阿的风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渊明恢世嫉俗的风骨,“苟仝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俊”是诸葛亮谦卑淡泊的风骨,“仰观字出之大、俯察类之盛、所以游日骋怀”是工羲之的旷达疏朗的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市忧国忧民的风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洒脱做岸的风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苏轼清俊高洁的风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孤愤悲绝的风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英武豪迈的风骨;那么,屈原投江是一种赤诚摅忠的气节,荆轲使秦是一种快慨悲壮的气节,苏武牧羊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气节,岳飞抗金是一种雪耻报国的气节,方孝孺拒降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气节,文天祥赴难是一种凛然不屈的气节,史可法守城是一种刚烈非慨的气节,谭嗣同就义是一种守志成仁的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分享到:来源:文艺报|刘金祥2018年08月22日08:08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阐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章诗词中端直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
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嶒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风骨傲然、风骨遒劲、风骨神韵,等等。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和具象,表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节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千呼万唤始出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文协的诞生在民族灾难加重的危急关头,在全国文化动员的大潮此起彼伏之际,全国的文化人和关心文化发展的进步人士都在探索和寻找文化救国的道路。
成立全国性的集中文化人力量的团体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
综合来看,全国文协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选择。
(一)文协成立的历史必然性1、民族危机感加深:“焦毁的城市,血染的山河”中国的近代历史,无不伴随着民族危机。
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发展偏离了自己的轨道,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变化动荡剧烈。
这些对处在变局中的中国人的思想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刺激,尤其是引起了中国文人的极大关注。
文化和政治密切相关,文化的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文化人更是“天然”的对国家遭受的危难和变化极度敏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不断遭受日本残酷侵略,大半国土沦丧,“漫天轰炸,遍地烽烟,焦毁的城市,血染的山河”1,这是文化人最直观的感受。
尤其是1937年全国抗战以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失陷,而这些大城市正是文化人聚集最多的家园。
这样,文化人也被迫必须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不仅无法正常从事文化创作等安身立命的工作,而且时时有国破家亡、无所适从的忧虑。
文化人的民族危机感日甚一日,救亡图存成为了摆在文化人面前的唯一选择。
2、中国文人的传统气节:“救亡图存,咸具此心”中国文人历来注重气节,追求大义。
这已经成为历代文人身上延绵不绝的文化基因。
“气节,其被中国士大夫公认为立身处世的最高道德标准”2,“不为名动,不为利累,凛然而不屈,傲然而不倒,心怀天下扶济万民,这便是中国文人的气节”3。
对中国历史有深刻认知的鲁迅先生在谈到民族自信力时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
先进的文化人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具有强烈使命感,无疑属于鲁迅认为的“中国的脊梁”。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文艺月刊》,1938年4月1日,第9期。
气节

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国内外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王杰:这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首先,从国际社会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
过去人们坚定不移、信以为真的东西,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
人们的信仰世界、精神支柱出现了动摇和危机。
一个民族、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人们希望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精神的支柱,需要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
此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够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
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确认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就显得日益重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也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
从国内方面来看。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一些独特价值的东西,越来越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
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精神颓废、诚信缺失,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时时被突破,让我们感受到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的背后所暗藏着的巨大悖论。
中国有气节的人物及名言

中国有气节的人物及名言1. 文天祥那可是相当有气节的人物啊!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想当年,元军来势汹汹,好多人都投降了,可文天祥就是不从。
就像一棵挺立在狂风中的松树,任你怎么吹,我自岿然不动。
敌人劝他投降,给他高官厚禄,他对着那些人就大骂:“你们这些卖国求荣的家伙,懂什么叫忠义吗?我文天祥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2. 于谦也是超有气节的呢,“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嘿,你知道吗?当时朝廷面临着重重危机,有人想让京城南迁,于谦站出来说:“这怎么行?京城乃国家根本,我们要坚守。
”就如同守护自己的宝贝一样,他坚决不退缩,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最终保住了京城,他的气节就像那洁白的玉,怎么都不会被玷污。
3. 屈原真的是太令人敬佩了,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你想啊,当时楚国朝廷那么黑暗,奸人当道。
屈原满心都是对楚国的热爱,想为楚国做点事,可那些坏人老是排挤他。
他就像一只孤独的凤凰,在一群乌鸦中间,他向楚怀王进谏,可楚怀王不听啊。
最后他宁死也不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毅然投江,他的气节就像那江中的水,永远流淌不息。
4. 苏武,那可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他被匈奴扣押了那么多年,匈奴人想让他投降,给他牛羊,给他财宝,还给他安排老婆。
可苏武呢,就像那荒原上的狼,宁死不屈。
他心里想着大汉,想着自己的使命,拿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在冰天雪地中坚持着,这气节,简直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5. 陶渊明也很有气节啊,“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在那个官场里,看到的都是黑暗和虚伪。
上司让他对那些达官贵人行礼巴结,他心里就想:“哼,我陶渊明怎么能做这种事呢?”于是他就像一只挣脱牢笼的鸟,果断辞官回家,宁可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苦生活,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他的气节就像那盛开的菊花,淡雅而高洁。
6. 岳飞,那是忠肝义胆有气节的大英雄。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苏东坡传 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

苏东坡传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纷纷涌现,其中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化巨擘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留传千古,他的风骨气节更是令人敬佩。
本文将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呈现北宋文人的风骨气节。
苏东坡,字子瞻,以字行世,后世亦多称之为“苏子瞻”,他出生于北宋嘉佑二年(1035年),相传他的祖父苏洵和父亲苏轼都是受人敬仰的文学家。
苏东坡少年时代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深得其父的教诲,努力钻研文学。
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几乎被无数文人推崇,咏史吟诗,为数不胜数。
然而,苏东坡并非只是一个文人雅士,他更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公仆。
在他的官职生涯中,他一直秉持着对民生的关怀和责任感。
苏东坡历任许多地方官职,无论是江南地区还是最后的青州,他都积极开展各种改革措施,关注民生问题。
他大力推行农田水利,降低税收负担,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从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政绩使得他备受民众爱戴,也为他赢得了“诗豪宰相”的美称。
在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和视角。
他以情感真挚、文字优美而著称。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的气势震撼人心,同时也不乏对社会时政的批评与思考。
他的诗歌多涉及国家大事、社会民生以及自然景物,题材广泛而博大精深。
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广泛反映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苏东坡的风格独特而独行,他对自己的创作亦充满执着与坚持。
他追求真实感受和真诚表达,他的作品从不拘泥于传统之中,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他以真情实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其更富有个人特色和生命力。
总体来说,苏东坡是北宋时期一位具有风骨气节的文人。
他不仅才华横溢,更以他的官职生涯和文学作品展现了自己风格独特的人生态度。
他对民生的关怀和改革意识使他成为备受民众爱戴的官员,他的文学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那些鄙俗的的人看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酸腐的无用的读书人,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那些有气节的铁骨铮铮的读书人。
这些人,在沧海横流的各个时代,尽显了自己的英雄本色。
文人,爱国忠君、忧国忧民,理所当然。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那些爱国的志士,不见得都是铁马金戈的将军,也有柔弱的书生。
但是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逸仙“天下为公”,哪一个不是忧国忧民的文人书生?文人也一样注重家国情结。
难能可贵的是,文人是以家国为先,个人为后。
范仲淹难得的不是他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有自已的思想境界,而是身处逆境,在人生的大不如意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真丈夫也。
屈原老夫子,更是如此,身为皇胄,心系苍生。
在自己所有的政治抱负都抱灭的时候,不忍看到国破家亡,投汨罗而去,何等气节!何等悲壮!中国人是不怕死的,中国的文人更是不怕死的,太史公敢为李陵辩护,不惜生命,当死的意义重如泰山的时候,宁赴黄泉路。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是有风骨气节的,有牵牛不饮洗耳水的许由,有留胡节不辱的苏武,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五柳,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掀开《明史》你会找到数不胜数的铿锵文人,袁崇焕只是其中的著名的一个,但不是最优秀的一个。
他们就如同盛开在严冬的梅花,铮铮铁骨耐岁寒,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不屈的脊梁。
当今社会的文人风骨是什么?哈哈,我不说,你能明白。
(*请支持小崔
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