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控制测量

合集下载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2)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使用常见的测量仪器和工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控制测量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测量仪器的能力;(3)学会分析测量数据,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应用(1)控制测量的定义;(2)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3)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

2. 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1)测量原理;(2)误差理论;(3)数据处理。

3. 控制测量的方法(1)地面测量;(2)卫星测量;(3)无人机测量。

4. 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1)全站仪;(2)水准仪;(3)经纬仪;(4)测距仪;(5)GPS定位仪。

5. 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数据采集;(2)数据传输;(3)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应用;(2)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1)误差理论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3)测量仪器的操作与维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践操作法;(4)小组讨论法。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测量仪器演示;(3)实际操作演练;(4)在线资源共享。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通过工程案例,引入控制测量的概念;(2)展示控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讲解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2)介绍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3)阐述控制测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演练;(2)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测量仪器;(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控制测量名词解释

控制测量名词解释

控制测量名词解释控制测量名词解释
控制测量是指在测区内,按测量任务所要求的精度,测定一系列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测量控制网,作为各种测量的基础。

控制测量是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总称。

控制测量是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的依据,以便保证必需的精度。

平面控制测量包括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包括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控制测量方法
1、水准测量
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水准网。

区域性水准网的等级和精度与国家水准网一致。

高程控制网可以一次全面布网,也可以分级布设。

各等级水准测量都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2、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是根据两点间的竖直角和水平距离计算高差而求出高程的,其精度低于水准测量。

常在地形起伏较大、直接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地区测定三角点的高程,为地形测图提供高程控制。

三角高程测量可采用单一路线、闭合环、结点网或高程网的形式布设。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

1、控制测量:是研究精确测定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的技术。

2、控制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建立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精确地测定控制点的位置,即平面坐标(x,y)和高程H。

3、工程建设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大体上课分为设计、施工、和运营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控制测量的具体任务:①测图控制网②施工控制网③变形监测专用控制网4、控制测量的作用:(1)控制网是进行各项测量工作的基础(2)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的作用(3)控制网具有限制测量误差的传递和积累的作用。

5、控制测量的基本内容:(1)在控制网的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控制网的可行性论证,估算控制网的技术经济指标,撰写技术设计报告等。

(2)在控制网的施测阶段,主要是根据技术设计报告进行控制网的布测,即踏勘选点、埋石、观测及数据处理哦等。

(3)在使用阶段,主要是对控制网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能够迅速、准确地为各项工程建设提供有用的资料,此处还包括对控制网的维护和补测。

6、控制网一般分为: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7、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基本方法: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测量、GPS测量8、建立高程控制网的方法:(1)几何水准测量: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的方法。

用该方法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网称水准网。

(2)三角高程测量法:是根据测站点观测照准点的垂直角和两点间的距离(平距或斜距)来计算观测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进而求得地面点的高程。

9、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①分级布网、逐级控制②应有足够的精度③应有足够的密度④应有统一的技术规格10、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1)一等三角锁布设方案:一等三角锁是国家大地控制网的骨干,其主要作用是控制二等以下各级三角测量,并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注:一锁段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应小于±7″;一等锁一般采用单三角锁,其平均边长,山区:25km,平原:20km;二等基本锁平均边长为15—20km;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小于±1.2″;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13km,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小于±1. 0″;三等网的平均边长为8km,四等网的边长在2—6km范围内变动;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所得的测角中误差,三等±1.8″,四等±2.5″.11、GPS技术的优点: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全天候、操作简便。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控制测量的概念、作用和意义。

2. 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控制测量仪器和工具。

4. 能够独立进行控制测量操作,并处理测量数据。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的定义和分类2. 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3. 控制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4. 控制测量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5. 控制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控制测量的概念、作用、意义、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控制测量的原理、仪器使用、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场所:实验室或教室。

2. 教学设备:控制测量仪器、工具、示教板、投影仪等。

3.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测量数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控制测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控制测量的定义、分类、原理和方法,结合示教板和PPT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控制测量的相关概念。

3. 仪器演示:展示控制测量仪器和工具,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测量仪器的外观和功能。

4. 操作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控制测量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测量操作步骤和技巧。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控制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测量数据进行工程计算和分析。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兴趣。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控制测量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b. 控制测量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讨论和练习。

b. 实验操作考核和数据准确性。

c. 实验报告和成果展示。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控制测量总结

控制测量总结

控制测量总结控制测量总结引言控制测量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

本文将对控制测量的概念、类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控制测量的概念和类型控制测量是指通过采集样本数据,对指标进行测量和监控,以达到控制和调整目标的目的。

根据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控制测量分为几种类型,如物理测量、化学测量、生物测量等。

二、控制测量的应用控制测量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制造业中,控制测量可以用于产品质量监测和过程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合格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医疗领域中,控制测量可以用于患者的生理参数监测和病情评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环境保护方面,控制测量可以用于水质、空气质量和噪音等因素的监测和调控,实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三、控制测量的重要性控制测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控制测量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控制测量可以帮助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

再次,控制测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和服务的提升。

最后,控制测量可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控制测量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控制测量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测量将趋向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其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控制测量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实现更精细化的控制和优化。

再次,控制测量将向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既关注经济效益,也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

结论综上所述,控制测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控制测量的发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控制测量将不断发展,向自动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5.控制测量

5.控制测量

小三角测量概述 (一) 小三角测量的布设形式与技术指标 上节介绍了平面控制测量的一种方法——导线 测量。导线测量的特点是布设灵活,要求通视的方 向少,边长直接测定,精度均匀。 所谓小三角,就是在国家控制网基础上加密的 精度较低、边长较短的局部三角网,计算时不考虑 地球曲率的影响,按近似平差方法处理观测成果。 小三角测量与导线测量相比,优点是控制面积大、 几何条件多、图形结构强,有利于检查角度测量质 量,是山地、丘陵及通视条件较好的测区广泛采用 的一种建网方法。
根据测区的地形条件、高级控制点的分布情况及工 程的实际要求,小三角网可布设成线形锁、中点多 边形、大地四边形等不同形式,如图4-17所示。 外定向线形锁,如图4-17(a)所示; 内定向线形锁,如图4-17(b)所示;
观测了两个定向角的线形锁为双定向线形锁;只测 一个定向角的线形锁为单定向线形锁;若受通视条 件的限制没有观测定向角,则称为无定向线形锁。 单定向和无定向线形锁的检核条件较少,应尽可能 少用。 单三角网,如图4-17(c)所示; 中点多边形, 如图4-17(d)所示; 大地四边形, 如图4-17(e)所示。
二、 控制测量分类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 控制测量按精度分为不同等级,各个等级有不同的 控制测量按精度分为不同等级,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 在某地区或全国布设平面控制 精密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分为一、 网 , 精密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 , 分为一 、 二 、 三 、 四四个等级。 四四个等级 。 直接服务于大比例尺测图和工程测量 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有一、 三级导线测量, 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有一 、 二 、 三级导线测量 , 一 、 二级小三角测量。 二级小三角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 在某一地区或全国布设高程控 制网, 精密测定点的高程位置, 制网 , 精密测定点的高程位置 , 国家高程控制测量 也分成一、 四四个等级。 也分成一 、 二 、 三 、 四四个等级 。 直接服务于大比 例尺测图和工程测量的高程控制测量包括等外水准 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控制测量名词解释

控制测量名词解释

控制测量名词解释控制测量是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词汇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及机械系统的设计和控制。

它是一种合乎规律的物理科学,它涉及所有类型的设备,从传感器和执行器到系统控制器,以及能够被控制的物理或生化反应等。

它是基于计算机的设备和系统工程,这是一种综合工程,涉及多种技术,如电子、电器、控制、测试等技术。

控制测量技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传感技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

传感技术是指与测量过程中的信号及信号处理相关的技术。

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安装和校准、传感器的选择、安装和校准、传感器的采样、定位和位置传感器的校准。

测量技术是指测量控制过程中的技术,包括测量技术和计算技术。

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技术中的可视度和测量精度;定位精度和可重复性;测量设备的选择,参数设置,可控系统的调整和校准;计算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分析和控制等技术。

最后是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一系列控制工具,用于实现指定的功能,它是系统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设计和实施;自动控制系统的参数估计、监测和诊断;联合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串并联控制、智能控制等。

控制测量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传感器,测量和控制相关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机械系统、制造系统、计算机网络、航空航天等领域。

它比较复杂,对于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来说,需要有合理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并专注于专业的技术研究,以确保自己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控制测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在机械系统、计算机网络、制造系统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作用。

它需要从事者有正确的技术知识,具备专业的技能,并专注专业研究,以确保自身的进步和可靠性。

《控制测量》课件

《控制测量》课件
2 建议和展望
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控制测量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建议我们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 时,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有效控制和调 节制造过程、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制造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强有 力的支持和保证。
控制测量概述
什么是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是指通过检测和分析某一对象或过程 的参数或特性,以目标参数为标准,通过调节 措施的引入来达到控制目的的过程。
数据采集和处理
1
数据采集方法和设备
将被测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接收的信号,一般采用数据采集板卡或传感器等工具。
2
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
数据处理流程包括预处理、特征选择、分类算法等步骤。方法包括模型构建、数 据处理技术等。
3
数据存储和管理
数据存储和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网格技术,可以达到自动化、集 中化、标准化管理数据。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原理
传感器是一种将被测量量转换成 电信号的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将 温度、湿度、压力等物理量转换 成一个可读的电压信号。
传感器种类和特点
传感器种类有热电偶、电阻式、 光电子及半导体等多种类型。传 感器的特点包括高精度、响应速 度快、触点部件简洁等。
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
传感器的选择应该根据测量参数 和精度来决定。传感器的安装应 该合理,尽可能的减小误差,选 择合适的安装形式优化测量效果。
仪器仪表及系统
仪器仪表类型和功能
各种不同类别的仪器仪表,包括电子表、机电一体化仪表、数字仪表、传感器等。这些仪器 仪表均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可以用于不同测量场合。
仪器仪表的选择和配置
选择仪器仪表时应根据实际应用,综合考虑准确性、稳定性、灵敏度、可靠性、重要性等因 素。合理地配置仪器仪表具有优化测量方案和完善测量过程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控制测量
1、在全国范围内,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是如何布设的?局部地区的控制网是如何布设的?
2、如何进行局部地区平面控制网的定位和定向?
3、象限角与方向角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换算?
4、如何进行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的换算?
5、导线的布设有哪几种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6、下图为某支导线,A、B为已知点,1、2为新设的支导线点。

已知X A=264.20m,Y A=113.30m;X B=464.22m ,Y B=313.35m。

测得β1=120︒30'30",S1=297.26 m;β2=212︒12'30",S2=187.82m,计算1、2点的坐标。

B
7、设有闭合导线J1—J2—J3—J4—J5的边长和角度(右角)观测值如图6-1所示。

已知J1点的坐标X1=540.38m,Y1=1236.70m,J1—J2边的坐标方位角α1,2=46°57′02′′,计算闭合导线的各点坐标(表5-1)。

23
24
α Χ1= 540.38m У1=1236.70m
133.06m
图5-1 闭合导线
8.设有附合导线A —B —K1—K2—K3—C —D 的边长和角度(右角)观测值如图5-2所示。

两端的A 、B 和C 、D 为已知边,B 、C 点的坐标为X B =864.22m ,Y B =413.35m ,X C =970.21m ,Y C =986.42m ,两已知边的坐标方位角为αAB =45°00ˊ00",αCD =283°51ˊ33",计算附合导线的各点坐标(表5- )。

=970.21m =986.42m 30ˊ18"
A 图5-2
附合导线图
9、在导线测量中,如果一个转折角或一条边长有误,如何检查错误可能发生之处?
10、设第8题的附合导线中,两端仅有已知点B 、C ,而缺少已知坐标方位角αAB 、αCD ,
按无定向导线计算K1、K2、K3点的坐标(表5- )。

11、用角度交会法计算点的坐标:
(1)如图5-6,B 、C 为已知点,A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α=50︒15'00",β=45︒15'00",计算A 点的坐标。

25
C
图 5-6
(2)如图5-7,B 、C 为已知点,A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α=50︒15'00",β=45︒15'00",计算A 点的坐标。

图 5-7
(3)如图5-8,B 、C 、D 为已知点,A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X D =150.00m ,Y D =150.00m ;现测得α=50︒15'00",β=45︒15'00",计算A 点的坐标。

D
C
图 5-8
(4)如图5-9,B 、C 为已知点,A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α=50︒15'00",β=45︒15'00",计算A 点的坐标。

C
图 5-9
(5)如图5-10,A 、B 、C 为已知点,P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A =10.00m ,Y A =50.00m ,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α=80︒15'00",β=65︒15'00",计算P 点的坐标。

A P
图 5-10
12、用距离交会法计算点的坐标:
26
(1)如图5-11,B 、C 为已知点,A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S ba =100.15m ,S ca =89.00m ,计算A 点的坐标。

C
图 5-11
(2)如图5-12,B 、C 为已知点,A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S ba =100.15m ,S ca =90.00m ,计算A 点的坐标。

B
A
图 5-12
(3)如图5-13,A 、B 、C 为已知点,P 为新点。

已知点坐标为X A =10.00m ,Y A =50.00m ,X B =50.76m ,Y B =50.55m ,X C =50.50m ,Y C =150.00m ;现测得S aP =100.15m ,S cP =90.00m ,计算P 点的坐标。

A P
图 5-13
13、用前方交会测定P 点的位置,如图5-14所示。

已知点A 、B 的坐标及观测的交会角如图中所示,计算P 点的坐标。

14、用测边交会测定P 点的位置,如图5-15所示。

已知点A 、B 的坐标及观测边长如图中所示,计算P 点的坐标。

B P X A =500.00m X B Y A =500.00m Y B B α β
X A =500.00m Y A =500.00m P 图5-14 前方交会 图5-15 测边交会
15、用后方交会测定P 点的位置,如图6-13所示。

已知点A 、B 、C 的坐标及观测的水平方
27
向值如图中所示,计算P 点的坐标。

16、用双点定位测定C 、D 点的位置,如图5-16所示。

已知点A 、B 的坐标及观测的水平角如图中所示,计算C 、D 点的坐标。

B
X C Y C P γ1=45°36ˊ18" γ2=106°24ˊ32" B X B " Y B δ1=96°30ˊ δ2=32°48ˊ
A Y A =660.978m
图5-16 后方交会 图5-17 双点定位
17、支导线精度分析:
(1)图5-18中,AB 为导线的已知边,1、2为支导线点。

已知点坐标为X A =264.20m ,Y A =113.30m ,X B =464.22m ,Y B =313.35m ;现测得转折角β1=120︒30'30",β2=212︒12'30",测角中误差为m β=±6";测得距离S 1=297.26m ,S 2=187.82m ,测距中误差为m s =±5mm ;求1、2点的坐标中误差m x 、m y 。

2
图 5-18
(2)图5-19为一直伸等边支导线,AB 为已知边,1、2为支导线点。

已知点坐标为X A =264.20m ,Y A =113.30m ,X B =364.20m ,Y B =286.50m ;设导线转折角为β=180︒±6",边长为S=200.00 m ±5mm 。

求1、2点的坐标中误差m x 、m y 和导线纵、横向中误差m t 、m u 。

28
2 图 5-19
(3)图5-20为一直伸等边支导线,AB 为已知边,1、2、……、8为支导线点。

已知起点坐标为X B =264.20m ,Y B =113.30m ,起始方位角αAB =60︒00'; 设导线各边长均为S=200.00 m ,现要使终点8的坐标中误差m x =m y ≤±40㎜,求ms 、m β。

18、用双面水准尺法进行三等水准测量,其中三个测站的观测数据如图5-21所示,将观测数据填入表5-4中,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设所用一对水准尺的红黑面零点差为4787。

黑 黑
上1178 上1246
图 5-21
19、设有单结点水准网如图5-22所示,A 、B 为已知高程的水准点,N 为结点。

已知高程、水准路线长度及高差观测值注明于图上。

在表5-5中利用加权平均原理计算结点的高程并评定其精度。

BMB 图 5-22
表 5-5 单结点水准网结点高程计算
表 5-4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29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