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农业基础范文.doc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农业基础范文.doc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农业基础范文.doc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农业基础-

[摘要]当前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面对的形势比较严峻,主要是因为农业水土的环境正在恶化,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水土流失,黑土生产力下降等情况,这些情况都严重的影响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的保护。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现状以及可以采取的保护政策。

[关键词]农业水土生产现状保护措施

农业水土环境的问题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与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关,而且造成的影响直接危害到了人们的利益。在农业水土环境刚刚出现问题的时候,东北地区就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环境,而且还颇有成效,但是随着人们对水土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水土环境问题依然无法避免。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一直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力,但是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是黑土面积在减少,并且粮食的产量也在下降。下面本文仔细的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存在的农业水土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一、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现状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年产量达3 500万t,总土地面积为101.85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4个省(区),面积分别为25.41万、18.70万、45.25万、12.29万km2。但由于黑土多年受到自然侵蚀(风力、水力侵蚀等)和人为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中59.4%属于坡耕地,多数分布在3~15°的坡面上,这样的地貌在耕作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据统计,黑土区内可利用土地面积连年减少,侵蚀耕地超过39万hm2,现有侵蚀沟25万条,且多呈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黑土厚度平均60~70 cm,目前下降至平均20~30 cm,有些区域已露出成土母质,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且仍以每年0.3~1.0 cm的速度流失。区内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27.59万km2,占黑土区总面积的27%。另外,从土壤性质分析退化现状可知,随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养分比例失调、供给能力减弱,土壤板结(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通气性降低),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增多,从而造成黑土生产力下降。有报道称,每生成1 cm黑土层大约需要300~500年时间[2],换言之,黑土基本不可再生,其“遍体鳞伤”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与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的措施

1、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环境问题中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现象就是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不仅仅造成了当地在农业上的损失,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命也没有了安全保障,因此必须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东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自身发展条件比较恶劣,而且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属于落后的地区,因此贫困人口相对很多。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问题,就要对当地的土地进行开垦,大量的开垦就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特别是一些天然的植被,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治理的重点要放在人们的基本生活上,要将治理与开发并重,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的贫农能够快速的脱离贫困。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壹贰叁农业规划服务有限公司张好记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农业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措施 摘要: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非常广泛,农药的使用对防治病虫害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大规模农药的使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完全放弃农药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关键在于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农药的污染因此受到极大重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农药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农药与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喷洒

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影响到其他生物。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物的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①直接的施用;②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③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 4、农药的毒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化学农药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5、农药还能对水生生物、飞禽、动物和植物等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农药环境保护措施 (一)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类型。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对人畜无毒、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一: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我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严格措施,狠抓落实,以农业环境监测、农环项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行政执法为重点,全力转变工作方式,科学定位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环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1、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扎实有效。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了硬件建设。紧紧围绕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主题,在通行便利且不妨碍机械作业的地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2个,就地收集堆放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残膜,定期收集、清运;结合秋播和复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各1000亩,施肥“明白卡”发放到户率达95%,作物秸秆实现了直接还田、还土,禁止了秸秆焚烧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户自主自愿,进行了农村改水、改厨、改厕配套设施及生态庭院建设,完成“四改”配套建设100户,修建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池1座,公共垃圾收集池2个,沿村道两边购臵安放固定式分户生活垃圾30个,行走式垃圾箱4个,

购臵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4个,大型无机垃圾中转箱4个,购臵推拉式垃圾清运车6辆,配备必要的卫生工具。同时,筹集资金硬化村内道路公里,入户道路公里,修建排水沟公里,排污管道260米,确保村道及入户道路通畅快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家庭卫生条件,建成了清洁家园。在示范村农户村前屋后完成绿化美化面积4000平方米,沿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8座,栽植法桐、云杉、雪松、油松、龙柏、国槐等绿化树和连翘、鸢尾、芍药等药材苗木共万余株。通过项目实施,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0%,利用量达到了232吨,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田废弃物收集率、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均达到了95%以上。 2、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开展。结合上级部门的发展政策和扶持支持措施,针对多年来地膜等塑料制品造成的农业环境“白色污染”难题,我们把扶持企业收购、加工、转化作为根本目标,全力扶持建成了2处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为有效解决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灵台县森源废旧地膜加工责任有限公司位于灵台县西部片区所在的黑河川区的梁原乡横渠村,企业总占地10亩,有办公用房5间12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加工设备12台套,总资产80万元,主要承揽县域西片及崇信、千阳等地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服务半径100公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6777135.html,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段明成张佳王吉芸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现象极其严重,城市污染 和工业污染导致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巨大压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的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为农业经济奠定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环境的治理以及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才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环境的污染,农业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显著。 1.过渡地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我国的生态环境比其他国家较脆弱,它是由我国的人口的基数所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土地使用时间也比较久,加上人口众多给土地造成巨大压力。人多地少水稀缺是我国生的基本国情。由于工业的污染,导致,我国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50座城市严重缺水,致使我国成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遭到污染,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 亿元。人们常说水是万物之源,但是由于工业的污染、人为的破坏导致水资源严重的污染问题和供给不足。这种现象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致使农业用水困难,土地干旱等现象的发生。 2.生态环境恶化未得到缓解。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退耕 还林”“长江防护林”等一些工程是对被破坏的环境有一些改善,但是同时,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被遏制。以下有调查数据说明生态破坏程度。第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治理的速度慢。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到50亿吨以上。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总面积的1/3。第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截止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第三、森林砍伐面积大。植被遭到破坏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损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及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设施作物生产、管理、经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设施作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面向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及示范、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和推广等岗位(群)“会生产、能经营、懂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加工类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之一,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应用性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植物保护、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明确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性质和任务,较好的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其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视讲练结合,适当培养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向学生讲授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及发展、学科体系,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生态学能广泛指导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治、农业环境管理。实训内容力争深入浅出,强调应用性,突出操作性,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为我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把握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用、够用”原则。在统筹考虑和选取内容过程中,始终围绕“懂原理、会设计、会经营、会管理”的“三会一懂”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农业环境保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2(1-3章)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形考作业2 (第一章~第三章) 一、简答题(共50分,每题10分) 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 答: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 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 区。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也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即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的社会环境。而且以农业自然环境为主体。二者均是环境中一部分。农业环境的定义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因此其主要组成要素如下: (1)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2)水体环境水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就象大气资源一样,过去人们也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资源。地球表面水资源总贮量还是相当丰富的,尽管如此, 可为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确很少,不及0.01%。 (3)土地资源环境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资源总量的7%,但却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 (4)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等。 2、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都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动调节能力。(3)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四章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系: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

第四章水资源概述 第一节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水资源的概念: 1、《不列颠百科全书》: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一切心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1988年: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三会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的范畴。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 水资源:地表水 地下水 天然降水 二、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土壤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而水中97%以上的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且淡水中的77.2%是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河流、湖泊仅占0.36%,人类直接利用的0.3%。 三、水资源特性 1.循环性 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 有限性:地球水总量的恒定不变,决定其数量的有限,既不是无限的; 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被利用的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3.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4.多用性:利用内容与利用形式的多种多样 四、水资源的功能 1、水具有巨大的溶解能力,使之成为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各种营养元素和有害物质迁移、供给和积累的最好天然载体。 2、水具有巨大的热容、汽化热和溶解热,使它在相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和恒定过程,市水从其它物体表面蒸发和蒸腾时,能带走或供给大量的热量,调节生物体和大气的温度,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种植期和成熟期,防止冻害等。 3.水在岩石中、成土母质中和土壤中冻结和溶解,加速其风化过程,并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液体的交换、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利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发育生长。 4.水在整个地球上循环运动,不仅使能量传输和热量平衡得以实现,同时市水的自我净化顺利进行。 五、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 1.农业用水:农业是整个水资源需求中消耗水量最多的部门。 农业用水比例:世界平均70%,中国88.2%,美国48.7%,日本65.1% 2.工业用水:原料用水:1% 冷却用水:50% 空调用水:3% 锅炉用水: 工艺用水:30% 冲洗用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大事记

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大事记 1970年1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中联部、总参二部、农林部、外交部有关同志时指出:"对我们来说工业公害是个新课题。工业化一搞起来这个问题就大了。农林部门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农林又要空气,又要水。" 1971年6月,农林部农业生物研究所划归中国农林科学院领导,并决定在原有任务基础上,增加农业防公害、防原子研究任务。 1972年6月,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市召开。买永彬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农业方面的专家随同我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检查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情况,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农林部肖鹏副部长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言。 1974年12月1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出(74)国环办字1号文件。该文件中的《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范围和工作要点对》农林部的分工意见是:"组织制定污水灌溉和渔业用水的水质标准,""组织制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组织各地区制定绿化造林规划,""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等资源的管理,制定或修改保护条例,""组织开展农林科研工作"。 1977年8月,农林部转发《全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要查清污染源,加强科学研究。 1978年1月,农林部会同化工部、卫生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农药毒性和残留研究工作会议。根据三部分工,明确了协作任务。 1979年2月10日,国务院发布《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条例规定:"禁止向渔业水域排弃有害水产资源的污水、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质和废弃物。" 1979年3月,国家颁布《渔业水质标准》。 1979年7月1日,农业部发出《关于农业环境污染情况和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建立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环保工作要专人负责。 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第21条为:"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第28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7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学分: 1.5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参考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1 (第一章~第三章) 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参教材第2-7页) 答:1、环境:广义的环境一般来说是指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是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狭义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环境。 2、农业环境:农作物(或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农业环境可以由两部分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如下: (1)大气环境。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吸收空气中的CO ,借助于叶片中的叶 2 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共给植物生长。而植物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到大气层中。 产生O 2 (2)水体环境。水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可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确实很少,今年由于农业的发展,水体污染严重,污染物质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合物及污染物两大类。 (3)土壤资源环境。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减少,质量也不断下降,主要有: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土壤污染问题。 (4)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的中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 2、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参教材第8-9页) 答: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污水灌溉。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只能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2)土壤退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赵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使施用量不断增加,是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并造成对环境及农业的污染。 (3)农药污染。农药是人为投放到环境中数量最大的有毒物质,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农药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十大公害之一。 (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 (5)焚烧秸秆。 (6)社区—庭院垃圾。 (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过量使用氮肥使蔬菜体内的硝酸盐超标,人使用后硝态氮在人体消化道内转化为毒性很大的亚硝酸盐,对人危害极大,尤其是婴儿更容易中毒。 (8)乡镇企业污染。 (9)地膜对土壤的危害。 (10)非农业占地。 3、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是什么?(参教材第10-13页) 答:1、自然资源的分类:

2019年公需课《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单选题 1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什么? A.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C.建设生态文明 4 .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D.五 5 .什么决定了环境问题的特征?C.经济发展特征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B.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7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C.生态安全 8 .生态系统保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适应性,能在一定的围进行自动调节、自动控制。 A.动态平衡状态 9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 C.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10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B.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11 .国家对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规定是()。 A.必须在包装上注明该原料是转基因物质 12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景观模式特点的是()。

D.模块多 13 .()报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被提高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高度。 A.十八大 14 . 2018年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 A.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15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C.森林 16 .国家关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D.仅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17 .()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C.良好生态环境 18 .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B.生态文明 19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家主席指出,打好()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 A.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党的领导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其物质流程是()。

农村环境保护专业简介

农村环境保护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802 专业名称农村环境保护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农村环境监测、农村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土壤治理与修复基本知识,具备农村生态规划和环境管理能力,从事农村环境监测、农村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管理、农村生态建设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行业,在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管理、生态修复岗位群,从事农村环境监测、农村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管理、农村生态建设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掌握农村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规划主要技术手段和基本方法,能发现与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具备对农村环境进行微观管理的能力; 3.熟悉农村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源特性,具备对农村水环境、土壤环境、空气、养殖业和面源污染等方面开展监测的能力; 4.熟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常规方法与工艺流程,掌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具备畜禽养殖企业环保设施、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农村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染治理、农村土壤治理与修复、农村生态规划与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农村环境监测、农村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实训。在农村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污(废)水处理工污水化验监测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化学检验工(中级)维修电工(中级)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农村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简介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培养目标 1. 学历层次:四年本科,农学学士 2. 掌握的知识:农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自然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地质地貌学、环境仪器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的专业知识;掌握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专业技能,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其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产业发展的状况。 3. 具备的能力:学生具备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农业资源监测、规划及资源信息管理的能力;具备植物营养学科的系统知识、从事新型肥料研发、生产及营销的能力;具备农业环境监测、农业清洁生产、农产品品质监测与评价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从事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4. 优势或特色:本专业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广泛。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地学的综合知识,知识面宽,发展空间大。学生具有水土资源保护、植物营养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专业技能,在肥料生产与产品研发、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毕业生可考取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渠道宽,就业的行业面向广,择业能力强。 二、学习经历 1. 主要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学、计算机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地质地貌学、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 2. 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资源学、土壤学、遥感技术应用、土壤资源评价、土壤污染防治、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农业化学分析、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养分资源利用、肥料应用于营销、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课程。 3.主要实践项目:普通测量学实习、生态学实习、水资源与农田水利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土壤资源评价实习、植物营养学实习、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实习、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综合实习、农业环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毕业实习等。 三、就业情况 1、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农业、环保、土地资源管理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在肥料生产企业、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出口企业、生态规划与环境评价公司等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在工矿企业从事环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对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改善与数量增长的矛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用化学品的盲目使用。 为了促进农作物的快速健康生长,大量使用化肥等,化肥的超量使用,必然造成地表径流、地下淋溶等途径的流失,造成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蔬菜等农产品硝酸盐超标,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严重污染环境。地膜、棚膜等农用薄膜不合理使用后,在土壤中残膜不断累积,造成耕作困难,破坏土壤结构。农药的使用以杀虫剂为主,施用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此外,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区域内农业病虫天敌的减少、灭失,以及病虫抗药、耐药性增强,一些农户乱用

药、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极易造成农产品 质量安全问题,也使农药成为造成土壤、灌溉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饲料添加剂的滥用造成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如用瘦肉精饲养的猪肉,食用后会引起中毒;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变为耐药菌,感染人类后很难治愈,而且抗生素残留在食品中,人食用后体内的菌群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其危害程度等同于人类自 身滥用抗生素。 (二)畜禽排泄物污染。 近年来,农村家禽、家畜养殖业发展很快,产生的禽畜粪便也大量增加,这些禽畜粪便大多未经处理,便被随意放置、施用或沿禽畜圈舍排污沟无序排放,大量的氨氮和磷进入空气、水体等污染环境。养殖场附近往往恶臭熏天,蚊蝇滋生,细菌繁殖,疫病传播,并且通过 周围水渠、河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三)农业废弃物污染。 农作物收获后,秸秆被随意丢弃在田间或焚烧,造成比较严重的地面和大气环境污染,甚至影响交通。集约化蔬菜、水果生产大量残菜叶、烂瓜烂果等随意丢弃,造成田间、河道水源污染。废弃的农药瓶、农药包装袋、肥料包装袋、塑料秧盘、地膜、棚膜等生产废弃物,被随意丢弃,形成面源污染和土地污染。秸秆的焚烧导致雾霾天气。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论述

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论述 1小城镇环境规划 通过小城镇环境规划,能够协调乡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强化乡镇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保护问题,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蔓延、扩散,保护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实现城镇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过去的短缺转变成结构性和地区性的相对过剩。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挑战,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相关键性的意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系统内各种资源的承载水平和合理分配,所以作为农村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循环再生与持续自生水平,便构成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村镇生态子系统三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决定了整个农村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高低。结构调控的目的就在于协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流能、物流、信息流的相互衔接关系,并使其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实现彼此在功能上互补,在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下寻求整体效益的最优。结构调控实质上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农村生态工程,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共生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不同组成(物种)之间的互利互惠以及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大大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效率。这便是农村生态系统通过结构调整而实现综合效益的理论基础。循环再生原理指出: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以及分解与还原作用,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与能量的梯级利用。 3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倡导循环经济

农业环境保护

石河子大学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作业 论地膜污染与防治对策 院系:农学院、农学系 班级:农学08-2班 姓名:丁凡同 学号: 2008123527 中国·新疆·石河子 2012年3月

论地膜污染与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由于残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地膜污染。通过分析地膜污染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对回收残膜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防治地膜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地膜污染危害、存在问题、防治对策 1 引言 随着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锓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于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下降。长此下去,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 地膜污染的危害 2. 1 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1) 土壤渗透是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

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地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 2) 残膜造成灌水不均匀和养份分配不均,土壤 通气性能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2. 2 残膜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 ]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 92 % ,烂芽率5. 17 % , 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 8~7. 6 条, 2~3 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 19 % , 子叶期棉苗死亡3. 08 % ,现蕾期推迟3~5 天。株高降低6. 7cm~12. 9cm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 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 420kg 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 8 %。 2. 3 残膜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2. 4 残膜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水渠、林带中,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

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保护》考研大纲 考试大纲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阐述了“农业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系统地介绍了工业“三废”和农业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的危害,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措施方法。同时对·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农业环境管理妁基本原理和程序也作了较全面的介绍。本书重点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类型、污染源、污染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如何进行防治或主要防治措施。 本书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版)教育部新颁布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主要课程;本书《农业环境保护》由张玉龙主编《农业环境保护》2004年7月1日中国农业出版社。本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教学参考用书。2014年我校将农业环境保护(学术型)定为考研参考书。当然也可参考与此相关的刘树庆主编《农村环境保护》2010年金盾出版社。刘芃岩主编、郭玉凤、刘树庆、路达副主编《环境保护概论》2010.3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这些主要参考书,内容新颖,具有农业或农村地方特色,可能更适合于河北农业大学考研用书。 本书现定为农业环境保护(学术型)、农业资源利用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知识重要考试科目之一。 《农业环境保护》考试大纲目录: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掌握农业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 产生的影响。 重点及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的农业环境主要问题、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 一、环境概念 二、环境要素 三、农业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产生及发展 二、目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对于环境问题的几点认识 第三节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 二、农业环境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