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四章
农业生态学课件-农业资源及其环境保护

世界第六; 約占全球總量的5.8%,但人均徑流 2260m 3 ,不足世界平均水準的1/4。我國是以占 6.4%的耕地和6% 的淡水資源養活世界22%的人口。
2、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南北方地區分佈不均,是北方地區特別是 西北地區資源 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一)、農業資源的整體性及綜合利用
整體性:資源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
資源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 一種要素的 變化必將會引起其他要素的相應 變化,甚至會導致系統 發生演替、 變化,甚至會導致系統發生演替,表現為明 顯的整體效應。水資源就是由降水、河川徑流、 如:水 資源就是由降水、河川徑流、湖泊和 地下水 組成的水 體。 組成的水體。
第九章 農業資源利用及其 環境保護
第一節 農業資源的分類與特性 第二節 我國農業資源狀況與合理利用 第三節 全球生態環境問題與農業節能減排 第四節 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及保護 第五節 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
第一節 農業資源的分類與特性
一、農業資源的分類 二、農業資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
一、農業資源的分類
人均土地資源 人均林地 人均草地 人均耕地
中國 0.78 0.19 0.22 0.09
世界 2.34 0.91 0.69 0.32
所占比例 1/3 1/5 1/3 約1/3
(二)氣候資源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具有明 顯的大陸性和季風性氣候特點,主要表現在氣溫 和降 雨兩個方面,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 夏季盛 行東南風或西南風,溫暖潮濕。
源, 注重保護資源。
(六)、農業資源的區域性及因地制宜利用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创新与推广方案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创新与推广方案第一章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概述 (2)1.1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定义与特点 (3)1.1.1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的定义 (3)1.1.2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的特点 (3)1.1.3 发展背景 (3)1.1.4 发展意义 (3)第二章传统种植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4)1.1.5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4)1.1.6 生态环境污染 (4)1.1.7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4)1.1.8 农业技术更新缓慢 (4)1.1.9 挑战 (5)1.1.10 机遇 (5)第三章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创新策略 (5)1.1.11 引言 (5)1.1.12 创新种植技术研发 (5)1.1.13 创新种植技术应用 (6)1.1.14 引言 (6)1.1.15 农业信息化 (6)1.1.16 农业智能化 (7)第四章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7)1.1.17 推广节能技术 (7)1.1 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能效 (7)1.2 优化农业基础设施 (7)1.2.1 发展循环农业 (7)2.1 实施秸秆还田 (7)2.2 发展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2.3 推广农村生物质能利用 (8)2.3.1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8)3.1 发展绿色农业 (8)3.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8)3.2.1 加强农田土壤保护 (8)1.1 防止土壤污染 (8)1.2 提高土壤质量 (8)1.2.1 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8)2.1 保护和恢复湿地 (8)2.2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8)2.2.1 推进农田生态修复 (8)3.1 治理盐碱地 (8)3.2 治理荒漠化土地 (8)3.3 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 (8)第五章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推广体系构建 (9)3.3.1 政策法规制定 (9)3.3.2 技术标准制定 (9)3.3.3 推广模式 (9)3.3.4 渠道建设 (9)第六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0)3.3.5 农业废弃物分类 (10)3.3.6 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 (10)3.3.7 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与技术 (10)3.3.8 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与技术 (11)3.3.9 农业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与技术 (11)第七章农业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11)3.3.10 品种选育与推广 (11)3.3.11 农业生产技术优化 (11)3.3.12 种植结构调整 (12)3.3.13 加工环节优化 (12)3.3.14 销售环节协同 (12)第八章农民培训与素质提升 (12)3.3.15 培训目标 (12)3.3.16 培训内容 (12)3.3.17 培训形式 (13)3.3.18 培训师资 (13)3.3.19 政策引导与激励 (13)3.3.20 优化培训资源 (13)3.3.21 创新培训方式 (13)3.3.22 加强农民自我教育 (14)第九章绿色农业种植模式示范推广案例 (14)3.3.23 案例一:浙江省绿色水稻种植模式 (14)3.3.24 案例二:山东省绿色蔬菜种植模式 (14)3.3.25 案例一:荷兰绿色农业种植模式 (14)3.3.26 案例二:美国绿色农业种植模式 (15)第十章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发展趋势与展望 (15)3.3.27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15)3.3.28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15)3.3.29 政策引导,完善制度体系 (16)3.3.30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普及率不断提高 (16)3.3.31 绿色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16)3.3.32 绿色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16)3.3.33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16)第一章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概述1.1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定义与特点1.1.1 绿色农业种植模式的定义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环境保护的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

农业环境保护的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环境保护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保护农业环境不仅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也与资源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在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可以促进农业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生物资源等的需求巨大。
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是保护农业环境的基础。
首先,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旋作,轮种制度,可以减轻土壤退化和病虫害增殖的风险,提高土地的持续利用率。
其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农业生产中,采用适宜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等,可以减少过量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流失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此外,推广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处理废弃物,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无害化。
首先,推广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通过堆肥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循环生产。
其次,开展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通过生物质能源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可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此外,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沼气发电和废弃物处理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三、推广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是农业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构建农田、农村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协调,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的修复和永续经营。
首先,加强耕地保护和草地建设。
通过合理划定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边界,压缩农业用地,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推广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循环利用。
通过合理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的轮作模式,增加种植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此外,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农田的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功能。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一、填空题1、由于________,对畜牧产品需求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________,引起________。
2、草地退化就会导致________、盐渍化,________,气候恶化。
3、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小于________ MM,________气候的高原、山地地区。
4、我国草地退化除了气候________,生态环境脆弱;全球变暖;鼠害、虫害严重等自然方面外,还有________,过度开垦,乱采滥挖发菜,人工管理少,________等人为原因。
5、我国草地退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实行________制度;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________,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________;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二、单项选择题6、平均每公顷草场养羊的头数,新西兰高于蒙古18倍多,造成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放牧的方式不同B、人口多少不同C、市场需求量不同D、气候不同使草场产草量及牧草质量不同7、读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以下小题。
(1)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B、苔原C、硬叶林D、针叶林(2)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8、读图甲和图乙,答下列题目。
(1)乙图说明了( )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2)内蒙古哲里木盟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9、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
回答以下小题.(1)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本土流失面积的62.5 %,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2)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万公顷,占全国的9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严重C、西部地区水蚀严重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3)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草方格沙障的最主要作用是( )A、固定沙漠B、削减风力C、吸收地下水D、增加降水11、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12、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题目。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农业生产的概念和意义。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的特点。
1.4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的意义。
讲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的案例。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2.2 教学内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2.4 教学活动讲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3.2 教学内容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地形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3.4 教学活动讲解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讨论地形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4.2 教学内容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土壤改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一、概述农业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水资源、植物、动物等。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是指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资源之一。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在土壤的利用方面,应该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施肥和农药的使用方式,保证土壤的肥力和营养。
另外,科学地选择耕作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减少人工耕作对土壤带来的机械破坏,同时适度进行土地轮作和退化土地修复,保证土壤的持续利用。
在土壤的保护方面,应该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的不良影响,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防止土壤的退化。
此外,还应该积极进行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应该合理使用和管理水资源。
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实行节水技术,循环利用水源,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种植作物等,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农业用水损失,对于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管理保障。
此外,应该积极推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对于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植物资源和提高其利用效率也是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面,应该发掘农作物植物资源的多元化,增加作物品种,选择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的最佳作物品种。
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植物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空气和水质的污染。
在植物资源的保护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优良作物品种和植物环境进行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另外,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应该进行全部保护。
五、动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肉类、蛋类、牛奶等,因此也必须加强动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研究。
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复习课件)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 比重、减少温室气 体的排放
定位 共同点
把经济活动重组成为“低开采 —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 环利用模式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 弃物的产生,强调资 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知识梳理
考点 1 走向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①根本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 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②具体途径: A、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B、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 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什么要遵循“公平”原则? (2)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合作?
思路导引第(1)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
的
责任,造成污染的国家应当根据造成污染的份额承担其消
除影响的责任。第(2)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
书》对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作出了规定,因此
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
知识梳理
考点 2 国家战略与政策
4、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 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 建设。 (2)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①风险预警: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 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效益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环境效益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废弃物等。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这些废弃物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目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或者焚烧,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处理掉这些废弃物,但是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和危险。
同时,这种处理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
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能源生产、土壤改良和有机肥料等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生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生产,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气化等方面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生物质发电是一种常用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方式。
利用生物质进行发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能源。
生物质发电设施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麻炭、木片等各类生物质材料进行发电,因此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同时,也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农业废弃物的土壤改良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料材料,对于土壤的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废弃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农业废弃物有机质高、酸碱度中立等特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土壤改良材料。
在土地上施用农业废弃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废弃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料应用利用农业废弃物制作有机肥料,是一种环保的利用方式。
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
将农业废弃物制成有机肥料,不仅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云 南 农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案
系:农学园艺系 专业 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第四章 农业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基本概况
授课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的概念、功能、特征,利用形式与种类,了解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
授课内容提要:水资源的概念、特性、功能及其利用的形式和类型,我国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特点及时空分布;
重点:水资源的概念、特性、功能及其利用的形式和类型 水资源供需预测 难点:水资源的概念、特性、功能及其利用的形式和类型 水资源供需预测
其它; .
. 课后分析:
系主任签名: .
. 第四章 水资源概述 第一节 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水资源的概念: 1、《不列颠百科全书》: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一切心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1988年: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三会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的范畴。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 水资源:地表水 地下水 天然降水 二、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土壤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而水中97%以上的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且淡水中的77.2%是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河流、湖泊仅占0.36%,人类直接利用的0.3%。 三、水资源特性 1.循环性 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 有限性:地球水总量的恒定不变,决定其数量的有限,既不是无限的; 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被利用的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 . 3.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4.多用性:利用内容与利用形式的多种多样 四、水资源的功能 1、水具有巨大的溶解能力,使之成为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各种营养元素和有害物质迁移、供给和积累的最好天然载体。 2、水具有巨大的热容、汽化热和溶解热,使它在相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和恒定过程,市水从其它物体表面蒸发和蒸腾时,能带走或供给大量的热量,调节生物体和大气的温度,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种植期和成熟期,防止冻害等。 3.水在岩石中、成土母质中和土壤中冻结和溶解,加速其风化过程,并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液体的交换、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利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发育生长。 4.水在整个地球上循环运动,不仅使能量传输和热量平衡得以实现,同时市水的自我净化顺利进行。 五、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 1.农业用水:农业是整个水资源需求中消耗水量最多的部门。 农业用水比例:世界平均70%,中国88.2%,美国48.7%,日本65.1% 2.工业用水:原料用水:1% 冷却用水:50% 空调用水:3% 锅炉用水: 工艺用水:30% 冲洗用水: . . 动力用水:16% 3.生活用水:公元前 中世纪 18世纪 当前 人均日用水: 12L 20~40L 60L 500L 4.动力用水:利用水能发电 5.航运用水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 一、我国水资源的数量 1.降水资源:是陆生系统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可用水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可重复利用的第一性水资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400mm,草原牧区。阿尔泰山、天山,600~800mm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柴达木盆地,50mm 东部季风区:≥400mm,主要农业区。台湾东部山地,≥4000mm, 华南沿海、滇西南,1600~2000mm 长江流域,1000~500mm 华北、华东,400~800mm 2.地表水资源:包括河川、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重要,它可综合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动态水量。 河川:直接流入海洋的外流河; 地表径流:太平洋流区,58.3% 不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河; 印度洋流区,6.4% 北冰洋流区,0.6% 内陆流区,34.7% 3.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生活、农田灌溉和工矿企业生产的良好供水水源。 地下水资源:松散岩石类地下水 山区基岩裂隙地下水 . . 岩溶地下水 二、质量 1.总体来看,天然河川水的质量是比较好的。矿化度>1000mg/L的河水面积仅占13%;总硬度>250mg/L的极硬水的分布面积仅占12%。主要粉笔在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其中甘肃的祖厉河的河水矿化度最高6000mg/L 2.许多河流、湖泊、地下水、水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下降。 3.河流泥沙含量也是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水资源的时间分布:1)年际变化 2)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 A我国水资源大都集中在夏季(6~8月) 北方占年径流量的50% 南方一般只占40%~50% 东北可达50%~60%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50%~60% 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内陆高达60%~70% 台湾可达50%~60% 西北昆仑山北坡可达70%以上 东部只有30%~40% B我国秋季(9~11月) 秦岭、大巴山地区较高:40%~50% 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0%~30%。 西南地区为:35%~45% 台湾东部可占:40%~50% 海南岛:>50% 东南沿海:15%~20% C我国冬季(12~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6% D我国春季(3~5月)径流量相差悬殊。东北山地占年径流量的20%~25%,平原只有10%~15%, 华北仅有6%~8%, . . 西北只占10%~15%,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也只有10%。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同一地区内,山区多于平原 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我国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居世界对第六位,人均水资源2260m3,不足世界的1/4相当于美国的1/6,印尼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居世界的第八十五位。耕地平均水资源每公顷21000m3,约为世界平均35295m3/hm2的59.5%。 2.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南北相差悬殊 3.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主要旱灾区: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严重)、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与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一带 我国主要洪涝灾害区:长江、淮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严重,占总面积的3/4 .
. 第三节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供需预测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大禹治水→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巨资兴修水利,→使耕地灌溉面积占50%左右,→农用灌溉面积居世界第一 水资源的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低 北方少水地区利用程度比较高(黄淮海地区地表水开发率最高达25%) 分开河系看,以年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较高,60%~65% 淮河、黄河接近40%, 内陆河为35%, 长江、珠江、浙、闽诸河利用率15%, 西南诸河利用率部到1%, 地下水主要集中于北方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平原地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的23.6% 海河平原地下水的利用率已达90% 黄河流域为49%, 辽河流域为32%, 其他地区不到30% 二、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2.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 3.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4.农业用水管理不善 二、我国水资源供需预测 1.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需水状况:1949年全国总用水量1031亿m3,农业用水1001亿m3, . . 1957年全国总用水量2048亿m3,农业用水1938亿m3, 1965年全国总用水量2744亿m3,农业用水2545亿m3, 1979年全国总用水量4767亿m3,农业用水4195亿m3, 1985年全国总用水量4984亿m3,农业用水4323亿m3, 1990年全国总用水量5411亿m3,农业用水4664亿m3, 1992年全国总用水量4854亿m3, 1995年全国总用水量5100亿m3,农业用水4790亿m3,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m3
2001年全国总用水量5567亿m3
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m3
2003年全国总用水量5320亿m3
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
2005年全国总用水量达5578亿m3
2006年全国总用水量5795亿m3
2.水资源供需预测 1)农业用水预测:灌溉用水量最大 2)工业用水预测: 3)城市生活用水预测: 第四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农业水资源的合理与节约利用 1.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 2.扩大可利用的水源 3.减少水水损失:1)灌区更新改造 2)渠道防渗 3)管道输水 4.提高灌水技术水平:1)改进传统灌水技术:平整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