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

我们来看看道德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开始意 识到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和行为准则。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如孔子提 出的仁爱、义理,以及苏格拉底强调的正义和美德。这些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道德困境。在这个时期,哲 学家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探索,都为人类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现代轴心时代,人类社会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技的普及,人们开 始反思物质追求所带来的问题,并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个时期,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后现代 主义等哲学思潮兴起,它们强调个体存在和意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宗教、文 化和艺术的多元交融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这三个轴心时代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道德伦理的冲突、 物质欲望的满足、精神空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三个 轴心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 德、物质、精神》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这本书通过精彩摘录的形式, 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通过深入了解这三个轴心时代的内涵和 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 启示和借鉴。
阅读感受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读后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一条曲折的河流,不断向前流淌, 不断演变。在这条河流中,有三个重要的“轴心时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们分别是道德轴心时代、物质轴心时代和精神轴心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发展, 如同三股巨大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3世界史3.3.1“轴心时代”的辉煌__各具特色的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课件

2.古代希腊的契约精神和民主政治 (1)契约精神 ①古希腊文化是西方契约精神的源头,契约精神是伴随着商品 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商品贸易的发达依托于自由平等的商业环 境,而商品交换的公平原则,则直接催生了契约的产生。②在一个 需要相互协作的社会,将人与人能够平等的维系在一起的最好办法 就是契约,而契约关系必然表现为法律关系。
2.多元、融合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罗素曾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 明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 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希腊,而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又模仿拜占庭 帝国。分析中西轴心时代的文化特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社会发 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要走多元、融合的道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多元、融合已经成为一 种趋势。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学会相互借鉴、相互学 习。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的制度经验。当然, 强调多元、融合,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我们要在保留本民族传统 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发扬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借鉴、吸收外来 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永葆青春,永不 褪色。
点
强调“个体”的人,强 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强调“社会”的人,提倡人伦 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
关系中的地位
处理个人 与社会关 系的着眼
点
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 育、财产、种族方面的
不平等
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高度重 视伦理纲常
对自然科 学的研究
态度
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对 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
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
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讲究 天人合一,注重将社会和人文 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
自然科学的探究
中西轴心时代不同文化特点的比较分析

中西轴心时代不同文化特点的比较分析作者:王媛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5期一、问题的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
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之所以称之为“轴心时代“是因为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几乎同时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用理性的、深邃的思想,乃至宗教的形式来诠释世界,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其思想的光芒一直照耀到我们今天,成为今天我们主要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考查轴心时代的文化特点,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会在大致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产生文化的井喷现象?为什么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横着山、隔着海,但它们在轴心时代却同时迎来了文化的繁荣?为什么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后代几乎都很难超越?为什么每当人类社会有了危机或需要新的飞跃的时候,总能从轴心时代的先哲那里寻找到依据?具体到中国的轴心时代,同样有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为什么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轴心时代,古希腊就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而中国轴心时代后,却走向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今天,我们到底需要文化的回归还是文化超越?不同的文化之间到底应该不应该包容、交流,怎样包容、交流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文化交融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难以阻挡的大背景下,探讨轴心时代,尤其是中西轴心时代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点及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便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
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遂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另一是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勃兴,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阅读材料历史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现代德国学者罗茨认为:“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为‘伟人’之一,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6分)(2)简要说明材料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
(3分)(3)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东西方怎样不同的文化传统?(2分)(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政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5)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1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对儒家思想应该怎样看待?(3分)1)孔子: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等;苏格拉底: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
(6分)(2)注重人的作用(人本思想或关注人的活动);强调伦理道德(修养);重视教育(3分(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2分)(4)前者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理论基础);后者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分)(5)认为孔子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能发挥积极作用。
(1分)看待: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要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足;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在创新中去其糟粕。
(言之成理即可,3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
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
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
轴心时代的定义

轴心时代的定义
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度左右。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雅斯贝尔斯之前,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如今,轴心时代已成东西方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
事实表明,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
可是,通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
现代阐释学和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
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研究视角呢?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理应成为研究轴心时代的一个崭新视角或方法。
采用这一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和差异一、引言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这个时代被命名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地球上的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的区间内,如今日所知,各个地域的精神文明中都出现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几位哲学大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老子等。
由于历史现实条件所限,当时的中西方并不相通音讯,中西方的哲人们在追寻文明和哲思的路途中自然就会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去年十月份,代表《山东大学报》采访范曾先生的学术报告会,听到范曾先生对这段时间的西方思想是这样解读的,西方是遵循逻辑的体系,一步步走向结论,由谬误达致真理。
的确,西方的哲学有数学逻辑的帮助,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论理,据我们所知,很多哲学家其实都是科学家,科学与哲学同在。
轴心时代的东方哲学思想,自然与西方不同,比如,老子大方无隅的哲思却是独立不倚、纵横自由、无所羁绊。
我个人认为,轴心时代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当是一个感悟与经验相佐的感性主义文化,另一个则是逻辑与科学相携的理性主义文化。
根据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原则,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妨把这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中西方哲学思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读它们的总体特征与差异。
二、轴心时代感性主义的东方哲学思想雅斯贝尔斯所指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百家争鸣”,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这段时期不同学派开始涌现,各流派之间互相争鸣论理,精神文明异彩纷呈,流派思想也因人而异,虬曲不一,仪态万千。
我们以最为著名的儒道学派为例进行研究。
文化轴心时代与古代游学之关系探微

文化轴心时代与古代游学之关系探微作者:罗良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7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几次重大飞跃都与游学活动紧密相关。
思想和文化是在不断碰撞而后交流之中前进的。
论文在回顾和分析轴心时代形成的背景和条件后指出,古代游学活动是推动轴心时代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一、问题的缘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在中国生活着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所有派别都产生了,墨翟、庄子、列子以及不可胜数的其他哲学家都在思考着;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所有可能的哲学流派以至于像怀疑论以及唯物论,诡辩术以及虚无主义都发展了起来,情形跟中国一样;在伊朗,查拉图斯特拉在教授他那富于挑战性的宇宙观,即认为这是善与恶之间的斗争过程;在巴勒斯坦则出现了先知,从以利亚(Elias)经过以赛亚(Jesaja)及耶利米(Jeremias)到以赛亚第二(Deuterojesaja);在希腊则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作家修昔底德,以及阿基米德。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原因
◆人类古代文明的三大中心
公元前8至3世纪,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
为什么人类在不同地域,几乎同时取得重大文化成就?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尤以德国学者K.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影响最大。
他认为: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即中国、印度、希腊。
这三个地区分别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非凡的文化人物。
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在波斯,相传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地,犹太教先知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更是贤哲辈出,先有荷马、赫西俄德,后有所谓以泰勒斯为首的“希腊七贤”,继而出现了巴
门尼德、希罗多德、赫拉克利特、修昔底德、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等。
这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三个中心,人类都非常相似地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整体的存在,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人类至今依然存在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几乎同时得以确立。
◆以希腊文明为例
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希腊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
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西方人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开朗性格和努力工作、尽情娱
乐的风气也始自古希腊。
希腊人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玩家。
他们设计、发明了许多游戏和娱乐项目,举世闻名的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有摔跤、拳击、赛马、赛车、火炬接力、田径、健美,还有“五项全能”等比赛,堪称创举。
舞台悲喜剧以及上演戏剧的剧场也为希腊人所独创,即使那些形形色色的希腊神?o,也大都富有生气,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
所以希腊人没有令人麻木不仁的宗教崇拜,他们比古代许多民族享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同样异彩纷呈;印度的佛陀时代所表达的人类悲悯情怀,佛教在亚洲的传播等,也蔚为大观。
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百家争鸣的三大成因
人类文明何以在这一时期同时在不同区域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成就呢?
这并非偶然。
这首先得益于人类生产力的明显进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相当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铁器的普遍使用是“轴心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突出标志。
同时,经济的发展和铁制兵器的使用,也扩大了古代战争的规模,拓展了人类活动的区域
和范围,进而开阔了人类了解、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视野,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这种认识既包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区别以及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也包括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
东西方思想家们在这一时期把人类零散朦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也是更高的阶段。
其次得益于人类自身关系的解放。
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原始社会血缘部落关系不断扬弃和否定的过程。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国家的组织结构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
如古代印度有王国和共和国两种形式。
王国称为Janapada,Jana意为部落,而Pada意为“脚”,二字合起来意即“部落立足之地”;共和国称为Gana或Samgha,前者意为部落,后者意为共同体,显然这都证明血缘关系在早期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希腊的城邦同样由部落发展而来,如雅典有4个部落,12个胞族,360个氏族;而斯巴达等多利亚人的国家多由3个部落组成。
直到古典时代晚期,雅典的胞族依然在司法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古代中国,从商代直到春秋时期,宗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在甲骨文、
金文及传统文献中都有资料可以为证。
氏族部落等血缘组织,曾经使人得到某种保护或依靠,同时它又是对人的一种束缚。
随着血缘关系的削弱和解体,人们一方面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失去过去曾有的天然依托,同时也欣喜地发现自己开始摆脱从前的桎梏,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自由。
于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开始可以而且必须由自己来决定。
这无疑大大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其三则得益社会矛盾与斗争现实所激发的人类潜能的发挥。
在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所在地,都曾经出现过邦国林立、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印度,摩揭陀、乔萨罗等邦长期争夺霸权;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在陆上、海上争夺霸权的斗争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在中国,春秋五霸争雄,战国七雄兼并;与此同时,诸邦内部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矛盾错综复杂,争权夺利斗争时隐时现。
很多斗争结局不明,鹿死谁手尚难预料,各国统治者和各种社会集团都力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借助一切可为己用的因素去谋求胜利。
在希腊,学者们普遍都有讲学自由,在印度和中国,思想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而统治者通常不拒绝游说之士。
这是引发人的潜力
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动荡,那些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纯朴可爱的传统,似乎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朽,从传统中破土而出的新事物,却又往往显得贪婪、卑鄙而无情。
历史究竟是进步了,抑或倒退了?社会变动时期那些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稳定平衡状态,不能不引起睿智的人们加以思考。
这是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
然而,由于人类历史的极端复杂性,各个地区的历史条件千差万别,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念又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是神的人化,在东方,则是人的神化。
中西方文化都在经过“轴心时代”有了一个大的转型:西方由此导致了文化的更进一步神学化,进入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时代;而中国则由此导致了文化的世俗姿态,“独尊儒学”的传统基本上是世俗化的。
◆新的世界文明“轴心时代”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即将出现。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经济全球化必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世界文化的发展
很可能形成或者已经有所萌芽地形成了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如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以及西亚北非文化区等。
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古典时期少数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众多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