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及产生原因

合集下载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提到美学观,就不得不得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早期的理念论对于其美学思想的提出是具有决定性的,也是他首先从哲学的高度追问:美是什么?也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人们开始投身于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追问。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确立对美学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为美学的发展是具有奠基作用的,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与方向。

一.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产生基础(一)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第一次把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及印度等地区人类文化大突破的时代称为了“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北纬25度~35度)的区间。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觉醒。

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用理智、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闻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

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有过涉猎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1]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在于每个文明中都出现了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时代的人物。

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徒,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古印度有释迦摩尼……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不同点在于古希腊的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印度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而中华文明则是更多的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一直也影响着现在的文明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

我们来看看道德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开始意 识到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和行为准则。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如孔子提 出的仁爱、义理,以及苏格拉底强调的正义和美德。这些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道德困境。在这个时期,哲 学家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探索,都为人类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现代轴心时代,人类社会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技的普及,人们开 始反思物质追求所带来的问题,并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个时期,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后现代 主义等哲学思潮兴起,它们强调个体存在和意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宗教、文 化和艺术的多元交融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这三个轴心时代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道德伦理的冲突、 物质欲望的满足、精神空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三个 轴心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 德、物质、精神》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思考框架,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这本书通过精彩摘录的形式, 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通过深入了解这三个轴心时代的内涵和 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 启示和借鉴。
阅读感受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读后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一条曲折的河流,不断向前流淌, 不断演变。在这条河流中,有三个重要的“轴心时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们分别是道德轴心时代、物质轴心时代和精神轴心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发展, 如同三股巨大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是什么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是什么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是什么雅斯贝尔斯全名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曾提出一个理论叫轴心时代理论,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那你知道什么是轴心时代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是什么轴心时代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对于轴心时代的产生,雅斯贝尔斯是这样给它定义的,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精神文明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一现象就是“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思想指出,轴心时代是由五个知识巨人构筑的,他们分别是伊朗的锁罗亚斯德、叙利亚的以赛亚第二、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

雅斯贝尔斯认为就是这五位知识巨人用他们的知识使得整个人类文化有了质的突破,从而产生了轴心时代思想。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思想起源于一本关于历史的起源的哲学书,虽然在雅斯贝尔斯刚提出轴心时代这一理论的时候,曾遭到了西方学术界的忽视,但到了上个世纪末,西方很多哲学家开始关注并研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思想。

当然,很多事实证明,轴心时代思想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国内外很多哲学家对其深究很久,但始终没有对它有个精确的定义。

这就是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思想,一个困扰了国内外哲学家很长时间的理论。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坚守故事雅斯贝尔斯的坚守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雅斯贝尔斯是一位德国思想家也是现代现存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的妻子是医院里的护士,不过可惜是犹太人,在德国的纳粹政党上台后对于全国的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与迫害,雅斯贝尔斯也因为妻子的犹太身份而受到当局的迫害。

在受到妻子连累之后,雅思贝尔斯并没有选择抛弃妻子,而是和妻子坚定地站在同一战线反对希特勒的残暴统治,当时雅斯贝尔斯是大名鼎鼎的海德堡大学的终身哲学教授,但是就因为妻子的身份雅思贝尔斯失去了这份工作,而且他的著作也被禁止出版,他本人也随时面临被送到波兰集中营的危险,这时候雅斯贝尔斯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周围很多人都躲着他,不想让雅斯贝尔斯的身份危及到自己。

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便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

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遂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另一是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勃兴,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二)华夏族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
1、华夏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 成: 过去被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和楚国,在春秋近300年的时间中,已经实现了 “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西北的一些戎狄部落,逐渐为秦所统一;北方的 戎狄,逐渐被晋国所统一;东方的一些夷狄,逐渐被齐、鲁所统一;南方的苗 蛮以及一些华夏小国,为楚所统一。至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 下游以及淮河、汉水流域的广大居民,已基本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不 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

10、轴心时代

10、轴心时代

余英时论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突破好像是“最不激进”或“最为保守” 的。中国在轴心时代期间或此后,都着重于历史的 连续性。“突破”是出现了,但是并非与突破前的 传统完全断裂。相对于帕森斯所指出的希腊轴心突 破针对的是荷马诸神的世界,以色列针对的是“旧 约”和摩西故事,印度针对的是悠久的吠陀传统而 言,中国轴心突破发生的背景则是三代的礼乐传统。 希腊与以色列的“轴心突破”,都是属于“外向超 越”型的;中国古代“突破”所带来的“超越”与 希腊和以色列恰恰相反,可以更明确地界说为“内 向超越”。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有大段案语:
世运之说,岂不然哉!合全地而论之,民智之开, 莫盛于春秋战国之际。中土则孔、墨、老、庄、孟、 荀,以及战国诸子,尚论者或谓其皆有圣人之才。 而泰西则有希腊诸智者,印度则有佛。……尝谓西 人之于学也,贵独获创知,而述古循辙者不甚重。 独有周上下三百八十年之间,创知作者迭出相雄长, 其持论思理范围后世,至于今二千年不衰。而当其 时一经两海,崇山大漠,舟车不通,则又不可以寻 常风气论也。呜呼,岂偶然哉!
张君劢说:“吾人既比较欧亚两洲上之文化中心, 常觉吾族文化虽稍后与埃及与巴比伦,然较诸印度 犹早一千年,较诸希腊犹早五六百年;国人当念吾 族立国之久远,而思所以保持之也!”“事物之成 败得失,以历久不坏为准……他人五百年之成效, 安能与吾族历四千余年之久者相提并论乎?吾族之 特色,自古代迄于今日,犹能保持其生命,视埃及、 巴比伦之长埋地下,视希腊、罗马之主已再易,视 印度之为人奴隶者,大有天壤之别。此必吾族之自 处有以胜于其他民族者无疑义矣。”
张君劢比较了世界上七个民族的“独立生存 年龄”,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崇高的“门 楣”,结论说道:“以七族之年龄与吾族之 四千三百年(自《尚书· 尧典》始)或三千七 百年(自甲骨文所证明之殷朝始)相比,则 吾族为全球第一老大哥显然矣。自有历史以 来,绵延不绝者,除吾中华外,世间已无第 二国。”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成因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成因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其成因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其成因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人类古代文明的三大中心公元前8至3世纪,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

为什么人类在不同地域,几乎同时取得重大文化成就?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尤以德国学者K.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影响最大。

他认为: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即中国、印度、希腊。

这三个地区分别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非凡的文化人物。

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在波斯,相传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地,犹太教先知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更是贤哲辈出,先有荷马、赫西俄德,后有所谓以泰勒斯为首的“希腊七贤”,继而出现了巴门尼德、希罗多德、赫拉克利特、修昔底德、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等。

这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三个中心,人类都非常相似地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整体的存在,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人类至今依然存在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几乎同时得以确立。

◆以希腊文明为例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希腊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轴心时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前两点总结自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1、其融化、吸收或淹没前轴心时代(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的古文明,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了“超越的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跃迁至高级阶段。

这点是雅斯贝斯自己总结的。

2、源于马克思·韦伯,经过帕森斯特别发挥的“哲学的突破”观念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内,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都先后且不谋而合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

轴心时代意识发展为上帝的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形象的伦理反抗,宗教被伦理化了。

“突破”的提法显示出,轴心时代文化对前轴心时代文化的关系是对立、反抗、断裂、突变。

3、分裂的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古希腊一直奉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古印度在孔雀王朝建立时期都处于列国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4、各个文明都产生了一个精英阶层。

古希腊奴隶制发达,公民受教育普遍较高,人民重视学习的作用,哲学家受到推崇;印度产生了婆罗门祭司阶层,由此产生反婆罗门教思潮,耆那教、佛教都是在其土壤中长大的;中国产生了士阶层。

正是因为这些精英阶层,“谋道不谋食,某心不谋生”,成为文化上的中流砥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