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

合集下载

轴心时代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统治时期。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二战期间,用来描述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合作,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他们的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和殖民野心。

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词“axis”,意为轴心或中心。

这个
词被用来表明这三个国家构成了一个团结的、旨在推动他们共同利益的核心力量,同时将其与同盟国(主要指英美法苏)相对立。

在轴心时代,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试图通过利用各自军事实力的优势,扩张自己的领土,追求各自的战略目标。

德国希特勒的打算是欧洲大陆的统一,意大利墨索里尼则希望重建罗马帝国,日本则试图扩张自己的亚洲势力范围。

轴心国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协作。

他们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包括反共产主义条约和相互防御协议,以确保彼此的共同利益得到保护。

他们还互相提供了军事援助,共同进行了战争计划,例如纳粹德国和日本签署的“日
德共同防止英美”协议。

然而,轴心时代并不只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国家的联盟。

它还涵盖了在这三个国家的影响下形成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例如,东欧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例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中东的伊拉克和伊朗等国都与轴心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轴心时代最终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被战胜国推翻。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在战后被削弱和分裂,成为战胜国的占领地。

轴心时代结束标志着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该时期的影响和遗产对二战以及战后的世界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轴心时代概念的理解

轴心时代概念的理解

轴心时代概念的理解轴心时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最早由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施林格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该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历史的中心或主导地位由一个或一组国家、地区或文化所占据。

轴心时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施林格尔认为,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哲学、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对后来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成为西方文明的轴心。

同样,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使欧洲大陆成为轴心时代的新中心,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然而,轴心时代的概念主要针对欧洲历史,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概念,并将其拓展到全球范围内。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轴心时代的标志可以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力。

在现代历史中,特别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时期,欧洲各国的殖民主义扩张使欧洲成为全球的轴心。

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控制,统治了大部分亚非拉等地区,对其进行资源剥削和文化传播。

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体系,也被称为“欧洲中心主义”。

然而,轴心时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轴心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成为了全球的新轴心。

美国通过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扩张,主导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轴心时代的概念开始发生再次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中国以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庞大的市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成为全球的新轴心。

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也在扩大其影响力,对全球轴心的位置产生了挑战。

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发展,使得轴心时代的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

总的来说,轴心时代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含义。

简述轴心时代

简述轴心时代

简述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

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轴心时代的文明主要在北纬30度左右形成,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古希腊等文明。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同时也发展出了各种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想体系,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文化遗产。

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便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

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遂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另一是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勃兴,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二)华夏族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
1、华夏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 成: 过去被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和楚国,在春秋近300年的时间中,已经实现了 “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西北的一些戎狄部落,逐渐为秦所统一;北方的 戎狄,逐渐被晋国所统一;东方的一些夷狄,逐渐被齐、鲁所统一;南方的苗 蛮以及一些华夏小国,为楚所统一。至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 下游以及淮河、汉水流域的广大居民,已基本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不 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

轴心时代的多元文化走向(儒家篇)

轴心时代的多元文化走向(儒家篇)

•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④本:《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 下。”树木之根为“本”。引申为根本,基始。 • ⑤本立而道生:此句当是古逸诗。《说苑·建本》: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 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 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
• 范张之交(节选)《后汉书·独行传》 •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 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 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 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 尔何相信之审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 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示例
• 徙南门之木《史记·商君列传》 • 以卫鞅为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 烽火戏诸侯《史记·周本纪》 • 幽王以褒姒为后,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 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 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犬戎攻 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 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 ③易色:易有两解。一解作“如”,则“贤贤易色”与 “好德如好色”意思接近,《孔注》:“易色,言以好 色之心好贤则善也。”另一解释“易”为“改易”或 “轻略”之意。释作“改易”,则此句意为“改易好色 之心以好贤”,《皇疏》、《集注》都作此解;释作 “轻略”则此句意为“重德而不重色”。陈祖范、宋翔 凤等人认为,这一句与下面三句性质相同,下面三句分 别指父母之道、君臣之道以及朋友之道,则此句指夫妇 之道,意为娶妻应重德不重色。 • ④事:侍奉。下一句“事君”之“事”作“服事”解。 • ⑤致其身:《说文》:“致,送诣也。”有献出之意。 身,生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什么时期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什么时期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什么时期
中国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轴心文明假说同马克斯·韦伯有关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研究存在着内在联系,故自20世纪60年代后,它便引起了西方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
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轴心时代主要内容

轴心时代主要内容

轴心时代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啊,就是一个超酷超有趣的概念呢。

大概就是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个时间段啦,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像是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这些地方,就像商量好似的,突然出现了好多超级厉害的思想家和文化成果。

二、古希腊的情况
在古希腊呢,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就老是在大街上跟人聊天,问各种奇怪的问题,像“什么是正义”之类的,他可不管人家烦不烦呢,就想让大家思考。

柏拉图呢,他写了好多超有深度的对话录,感觉他的脑洞超级大。

亚里士多德就更牛啦,什么学科他都要研究一下,从哲学到科学,简直就是个全能型选手。

三、以色列的情况
以色列那边就有犹太教的那些伟大的先知们。

他们强调上帝的唯一性,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关于道德、信仰之类的理念。

这些理念对后来西方的宗教文化影响可大了,就像一颗种子,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印度的情况
印度呢,就有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佛教讲什么因果轮回啦,解脱啦,感觉是一种很神秘又很让人深思的宗教。

而且印度还有其
他的哲学思想,比如奥义书里的那些思想,都很有深度,探讨了关于灵魂、宇宙之类的大问题。

五、中国的情况
咱中国在轴心时代也不甘示弱啊。

有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孔子整天到处跑,想找个国君能采纳他的主张,他讲什么仁爱啊,礼义啊,这些思想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呢。

还有老子,他的道家思想也很厉害,讲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感觉特别高深莫测,就像给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新窗户。

而且除了儒家和道家,还有墨家、法家等好多思想流派,大家就像在思想的舞台上争奇斗艳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2诠释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3延伸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