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育资料】《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全文详细叙述了弗莱明经过不懈的研究探索终于发现了能给人类解除疾病痛苦的青霉素。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探索科学发现。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七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3、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重点: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教法:讨论法
时间:
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青霉素是什么吗?
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1927年,弗莱明的研究课题是葡萄球菌,但是他怎么发现了青霉素了呢?
(2)找找发明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试验。

(3)找出弗莱明决定做实验的句子。

(4)读这些句子,谈感受,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精神。

(5)说说每次实验的结果。

(6)弗莱明是弗莱明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
(7)弗莱明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发现了青霉素,他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8)齐读最后一段。

(9)学完课文,你觉得弗莱明是什么样的人?
四、回归课题,理解“发现”与“发明”。

五、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作业:自选
板书设计:
弗莱明生物学家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青霉素的发现在简陋的实验室进行细菌试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霉素的历史背景和发现过程;
2. 掌握青霉素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青霉素的发现过程;
2. 青霉素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教学准备:
1. PPT或者黑板;
2. 白纸和铅笔/钢笔。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知道青霉素是什么吗?你们了解青霉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吗?”
步骤二:介绍青霉素的历史背景(10分钟)
使用PPT或者黑板,介绍青霉素的历史背景,包括外部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对青霉素的发现产生的影响。

步骤三:青霉素的发现过程(15分钟)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和总结青霉素的发现过程。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青霉素的基本特性和作用(15分钟)
讲解青霉素的基本特性和作用,包括化学结构、杀菌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步骤五:实验展示(15分钟)
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展示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能力。

步骤六:总结和复习(10分钟)
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个人观点。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小论文,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

教学延伸:
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者交流;
2. 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让他们亲自参与青霉素的合成或者探索其他新药物。

教学评价:
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活跃程度;
2. 演示实验的操作情况;
3. 课堂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案教案一:探究青霉素的发现教学目标:1.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及对人类医学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青霉素的发现过程;2.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达和讨论。

教学准备:1.教学课文《青霉素的发现》;2.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一组图片,如亚历山大·弗莱明、传统药物与现代药物的对比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现代药物更加有效?Step 2:呈现课文(15分钟)1.呈现课文《青霉素的发现》。

2.教师进行适当的导读,让学生预测一下课文的内容。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让学生作为小组合作阅读课文。

2.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3.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进行辅导。

Step 4:合作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1)亚历山大·弗莱明是怎么发现青霉素的?2)青霉素的发现对人类医学有什么重要性?2.学生展示合作结果。

Step 5:课堂讨论(10分钟)1.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青霉素,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Step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重要内容。

学生进行相关概念的复述。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2.预习下一课《胶原蛋白与人的健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明白了青霉素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青霉素的发现》教案

《青霉素的发现》教案

《青霉素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及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青霉素的提取和制备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室设备(如显微镜、培养皿、酒精灯等)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青霉素的发现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青霉素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青霉素的发现过程。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青霉素的发现过程。

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偶然机会。

b.青霉素的提取和制备方法。

c.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四、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组关于青霉素的案例,如青霉素过敏反应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青霉素的提取和制备实验。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疑问,强调青霉素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霉素的副作用及预防措施。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青霉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青霉素对人类医学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环节,学生亲自操作,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青霉素的发现1.弗莱明的偶然发现2.青霉素的命名3.青霉素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二、青霉素的作用1.抗菌作用2.治疗疾病3.副作用及预防措施三、青霉素的发现对人类医学的贡献1.结束了细菌性感染的时代2.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3.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四、实验探究1.青霉素的提取和制备2.青霉素的抗菌实验3.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青霉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的贡献,提高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1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教学设计要有时代性、挑战性,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要融人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实施新课程,一定要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1、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课程理念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

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

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

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

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特征(1)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过程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过程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过程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霉素的发现》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霉素的发现》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霉素的发现》教案模板范文《青霉素的发现》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叙事性文章。

文章主要写了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课文通过写弗莱明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弗莱明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行动果断的科学家形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青霉素的发现》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霉、弗、溶”等7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生理学家弗莱明以及青霉素应用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放射元素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等。

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让每个人都为之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你们知道他发明的是什么吗?是挽救无数人生命的药品——青霉素。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青霉素发现的经过?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边读边想,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边读边画,把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精神的语句画出来。

★边读边品,有感情地品读这些语句,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出示重点语句;☆“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

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

(从这两个问句中,让学生感悟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位真正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揭秘青霉素的发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揭秘青霉素的发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揭秘青霉素的发现一、知识背景在药品的历史中,青霉素无疑是一个经典的代表。

它是第一个真正的抗生素,可以杀死多种病菌和细菌,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挽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青霉素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二、教学目标1.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科学探究过程。

3.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四、教学难点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五、教学方法课前预习、授课讲解、讨论研究、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六、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将会了解到一段有趣的科学历史,并且通过这个历史事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

学生们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兴趣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七、教学步骤1.引入(1)提问:你们都知道什么是药品吗?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2)呈现题目: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揭秘青霉素的发现2.知识讲解(1)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历程及其重要意义(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青霉素的认识3.讨论研究(1)分组讨论:如果你们是Fleming当时的研究团队,你们会怎样做?(2)讨论答案,并分享分析过程4.实验操作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

(1)实验题目:用盐水消毒刚刚切下的香蕉。

(2)实验方法:将一些盐倒入水中,把切好的香蕉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放在盐水里,一个放在普通的水里。

观察一下哪个会腐烂得更慢。

(3)实验讨论: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盐水可以消毒香蕉?5.问题解答解答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八、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

学生们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龙山区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简要参考)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学

龙山区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简要参考)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霉素的发现教学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简要参考)教材分析全文详细叙述了弗莱明经过不懈的研究探索终于发现了能给人类解除疾病痛苦的青霉素。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探索科学发现。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3、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青霉素是什么吗?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深入理解(1)1927年,弗莱明的研究课题是葡萄球菌,但是他怎么发现了青霉素了呢?(2)找找发明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试验。

(3)找出弗莱明决定做实验的句子。

(4)读这些句子,谈感受,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精神。

(5)说说每次实验的结果.(6)弗莱明是弗莱明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7)弗莱明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发现了青霉素,他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8)齐读最后一段。

(9)学完课文,你觉得弗莱明是什么样的人?三、回归课题,理解“发现”与“发明”四、课外拓展、丰富知识板书设计弗莱明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霉素的发现在简陋的实验室进行细菌试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青霉素爱如茉莉一、看拼音,写词语。

mò lì gē bo niǎo niǎo tāo chū()() ( )( )hā qian róu rou lǚ lǚ yōu xiāng()()( )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差()奔( ) ()( ) ( )笼钻( )()三、辨字组词。

掏()缕( ) 茉( )恬()淘( ) 楼()莱()括(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寻思——()嗔怪——()叮嘱—-()恬静—-()五、解释下列词语,并选一个造句。

1.嗔怪:2。

莫名其妙:3.叮嘱:4。

恬静:六、句子平台(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变成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霉、弗、溶”等7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生理学家弗莱明以及青霉素应用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放射元素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等。

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让每个人都为之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你们知道他发明的是什么吗?是挽救无数人生命的药品——青霉素。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青霉素发现的经过?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边读边想,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边读边画,把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精神的语句画出来。

★边读边品,有感情地品读这些语句,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出示重点语句;☆“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

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

(从这两个问句中,让学生感悟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位真正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弗莱明先培养出绿色霉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一小瓶澄清的绿色滤液。

然后又将绿色滤液滴在长满葡萄球菌的菌丛上,几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原先长得非常茂盛的葡萄球菌已经完全消失了。

”(按照“先……经过……然后……”的顺序,来说明弗莱明的试验研究是有条不紊的,行动是果断的。

)★“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用呢?”弗莱明又一次问自己。

这种念头在脑海里一出现,弗莱明就马上着手试验。

(弗莱明从葡萄球菌到肺炎菌再到链球菌,一项接一项的试验,把研究向纵深推进。

)4.弗莱明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此时你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通过细读弗莱明反复试验,发现青霉素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四、课内延伸,加深感悟1、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吗?2、还有哪些科学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3、出示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五、再读课文,学习生字1、再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及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阅读,丰富知识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神奇的纳米》和《信息高速公路:新世纪的生存之道》两篇课文,并交流读后的收获。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的,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

《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激情揭示课题(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

(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1.小组合作读文。

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

(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6.多媒体出示: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重做试验青霉素的发现马上试验认真严谨《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全文详细叙述了弗莱明经过不懈的研究探索终于发现了能给人类解除疾病痛苦的青霉素。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探索科学发现。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七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3、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重点: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教法:讨论法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青霉素是什么吗?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深入理解(1)1927年,弗莱明的研究课题是葡萄球菌,但是他怎么发现了青霉素了呢?(2)找找发明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试验。

(3)找出弗莱明决定做实验的句子。

(4)读这些句子,谈感受,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精神。

(5)说说每次实验的结果。

(6)弗莱明是弗莱明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7)弗莱明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发现了青霉素,他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8)齐读最后一段。

(9)学完课文,你觉得弗莱明是什么样的人?四、回归课题,理解“发现”与“发明”。

五、课外拓展、丰富知识作业:自选《青霉素的发现》教学设计4【人物介绍】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苏格兰生物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

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这一发现开创了抗生素领域,使他闻名于世。

1945年,他与弗洛里和钱恩因为对青霉素的研究活动获诺贝尔医学奖。

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亚历山大·弗莱明名列第45位。

【发现青霉素的故事】1941年2月12日,伦敦一家大医院收治了一个43岁的警察——一个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垂危病人。

专家们经过会诊后,认为他的败血症已经非常严重,不可能挽救了。

于是,正在研究青霉素的佛罗理医生,决定“死马当作活马医”,把这个警察作为用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病人。

一针青霉素打进去了,往后是每隔3个小时再打一针。

奇迹出现了:24小时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第3天,警察的意识已经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东西了。

可是到了第6天,佛罗理培养的青霉素已经用完,整个伦敦也再找不到这种有效的药物了。

佛罗理眼睁睁地看着警察的病情再度恶化,最后死去了。

这次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可能有人认为是失败了,因为病人最终还是死了。

可佛罗理医生却认为是成功的,他从警察病情的变化中看到了青霉素的威力。

他敏感地意识到,弗莱明医生发现的这种物质将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将有可能去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梅利医院当医生。

这个47岁的中年人正在起劲地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办法。

人们受伤后伤口化脓,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捣蛋。

弗莱明在一只只培养皿里培养出葡萄球菌,然后再试验用各种药剂去消灭它们。

这个工作已花费了他几年的时间,至今仍一无所获——这个葡萄球菌实在是个难对付的家伙!9月的一天早晨,弗莱明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里竟长出了一团青绿色的霉毛。

显然,这是某种天然霉菌落进去造成的。

这使他感到懊丧,因为这只培养皿里的培养物没有用了。

弗莱明正想把这发了霉的培养物倒掉,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把它拿到显微镜下去看看。

“啊!”弗莱明一看显微镜,情绪马上激动起来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这是不是他梦寐以求,已追寻了好几年的葡萄球菌的克星呢?弗莱明立即动手大量培养这种青绿色的霉菌,将培养液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

结果,葡萄球菌在几小时之内全部死亡。

将滤液冲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杀死葡萄球菌!弗莱明把这种培养液叫做青霉素。

接下来,他又做了病理试验,把青霉素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什么影响也没有,证明青霉素对动物无毒害。

他又在家兔的眼睛里滴入这种液体,也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1929年6月,弗莱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季刊上。

可是,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篇论文竟未能引起医学界广泛的重视。

有人认为青霉素的性质很不稳定,不值得深入研究。

弗莱明本人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再继续研究下去。

刚刚出世的青霉素被打入了冷宫。

1938年,英国医生佛罗理和钱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时候,从文献中发现了弗莱明的*。

这引起了他们的高度注意,立即着手继续弗莱明当年的研究。

这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

佛罗理和钱恩将弗莱明发现的液状霉素,经过过滤、浓缩、提纯、干燥,终于得到了一种黄色粉末。

经过许多次实验,他们证实了青霉素的药效极高,把它稀释50万倍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这是一种极有临床价值的新型抗菌药。

他们并在1941年进行了第一次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这次试验我们在前面刚提到过。

但是,当时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很不理想。

从100公斤的青霉菌培养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霉素,只能刚刚够一个病人的一天治疗用量。

靠这种方法来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没有力量进行这种昂贵的生产研究,而战争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药。

在英国的请求下,美国承担了这一任务。

结果发现,生长在烂甜瓜表面的菌种最好;用玉米粉调配的培养液最利于繁殖;在24℃的温度下最利于大量生产。

这3个条件都不难办到,青霉素终于大批量生产起来,成为一种价格便宜的特效药物了。

1945年,青霉素先后二次发现的有功之臣——弗莱明、佛罗理、钱恩,一同荣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有人在评论青霉素的发现时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说是既偶然又幸运。

这个发现是由3个因素偶然地同时出现所造成的。

”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莱明的培养皿中的霉菌,恰好是分泌青霉素的;因素之二是培养皿中的细菌,恰好是能被青霉素杀灭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莱明本人在做实验,若是旁人,几乎可以肯定会按常规扔掉这只混有“杂菌”的培养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