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中西方文化因其历史、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

本文将对这些差异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中西教育目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

在西方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个体的发展和成就。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意识,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真听话和服从性。

这种差异的表现也反映在西方往往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革新意识,而中国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中西教育内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上。

在西方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校教育往往以开放式问题为基础,强调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往往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注重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式的差异中西教学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上。

在西方教育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互动交流,学生往往扮演着主动的角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尊重和教师的权威,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听讲。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文化对教育的认识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教育观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面对中西教育的融合和交流时,需要更加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从而促进教育的更好发展和进步。

中西在教育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在教育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在教育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教育在概念上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 教育的目的:中西教育都追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这包括知识、技能、人格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 教育的重要性:中西文化都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关键。

教育被看作是培养下一代领导者和改变社会的方式。

3. 教育形式:中西教育都有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形式。

正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大学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

不同点:
1. 教育理念:中西教育的理念存在差异。

中教育强调传统价值观、集体主义和尊师重道。

西方教育则更加强调个人价值、自由选择和批判性思维。

2. 教育方式:中西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教育注重师生关系的尊重和传授知识的集中方式,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探索和批判性思维。

3. 教育课程:中西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差异。

中教育的课程包括基础学科如语文、数学和科学,西方教育的课程则更加注重综合学科和实际应用。

4. 考试制度:中西教育的考试制度也不同。

中教育普遍存在高压应试的文化,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和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教育在概念上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的不同重视。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上,还反映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

本文将从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和原因剖析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1. 教育目标在西方文化中,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西方教育追求的是培养独立的、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而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教育的目标则更多地强调个体的德育和智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追求的是学生的成绩和稳定的职业。

2. 教育方法在西方教育中,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自主思考,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而在东方教育中,更多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权威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3. 教育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竞争和创新等教育价值观占据主流地位。

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规矩、传统、服从和稳定等教育价值观更为突出。

1.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对教育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和竞争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西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规矩和传统等价值观更为突出,因此东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服从性。

2. 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影响,中西方国家对教育的追求和目标也存在着差异。

发达国家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竞争的需要,而欠发达国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因为这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3. 教育体制的差异中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尽相同,也是造成中西教育观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

话说中西文化差异1.宗教:中国—儒教, 讲顺从、孝顺。

西方—基督教,生来有罪,赎罪,上帝。

2.饮食:中—筷子,碗。

西方—刀叉、盘子中国人各种菜系,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

西方饮食以清淡、更以营养为主。

中国人围着一个大桌子吃,好喜庆,但不卫生。

西方每人单独的盘餐或自助餐。

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

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中国人饭桌不离酒,酒文化,好劝酒。

西方则谈生意时不喜欢喝酒吃饭,喜欢公事公办。

3.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

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4.空间(space)——隐私;个人空间(去公园玩时中国人喜欢围坐在一起,而西方则倾向于有一些空间距离)。

5.家长对待孩子问题。

中国——溺爱,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小皇上,小公主,强加意志。

西方——独立自主,不强迫,尊重孩子的意愿,独立,民主。

6.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的主次问题;洗澡(中—夜晚,西—白天)7.婚礼。

西方——教堂,白婚纱。

中——鞭炮,喜酒,糖,闹洞房,娉礼,份子。

8.节日及礼物。

中——春节,十一。

不宜当面打开礼物,容易让人感觉贪财。

西——圣诞,感恩节等。

当面打开礼物并表示喜欢和感谢。

9.思维方式。

中国感性,西方理性。

中——概括,总结,归纳。

西方——演绎,推测然后进行论证。

10.时间。

中——不守时。

开会都会晚到,越晚到越大牌。

西方——非常守时。

11.中国——集体主义,做事大家一起做。

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

西方——个人主义,利己,独立自主,(斯洛登事件回顾)12.中国办事重人情,走关系,背景,但是西方依据法律公事公办。

13中国式谦虚。

你真漂亮—哪里啊,还没你漂亮呢!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Thanks.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5. 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 度较高。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被看作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发 展和创造力更受重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是一些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实际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方 面,如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习惯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3. 饮食习惯:中国文化中,饮食被看作是社交和团聚的重要方式,人们通常会共享一些菜 肴和饭菜。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更为重要,人们更倾向于独立点餐并注 重个人偏好。
4. 个人空间和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接近并愿意共享个人空间,例如在公共场 所排队时,可能会比较靠近其他人。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和隐私更受重视,人们更倾 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私密性。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以下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实例:
1. 礼仪和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通常会行礼、 称呼长辈或上级的称谓,并注重面子和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更为重要 ,人们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
2.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会议和约 会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建立更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更为 注重准时和效率

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

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

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一、引言育儿观念是不同文化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文化因其价值观与传统习俗的不同,导致了在教育和养育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家庭交互和独立性等方面探讨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在教育理念上,中西方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家长普遍强调孝顺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注重孩子的继承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相比之下,西方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他们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三、家庭交互的差异中西方在家庭交互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更加依赖亲情纽带,家长通常会采取更严格的管教方式,强调父母权威。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更注重平等和尊重。

家长更倾向于与孩子平等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责任。

四、独立性的差异中西方的独立性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孩子通常依赖父母、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长普遍倾向于为孩子做出决策,而孩子的个人意愿和独立性则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独立和自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品质。

西方家长倡导孩子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培养他们面对挑战和问题的能力。

五、差异产生的原因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集体利益,反映在教育中就更多地注重孝道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而西方文化则受到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的影响,注重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此外,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对育儿观念产生了影响。

六、中西育儿观念的交融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育儿观念逐渐交融。

中国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个人成长和兴趣培养,而西方家长也开始重视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育儿观念,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七、结论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体现。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不同文化的育儿观念有助于提高育儿水平,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西育儿观念的交融将推动育儿理念的进步和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少显得有点窘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之下,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但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慎之又慎!今天我写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国人,继续发挥中国上千年来最大的传统美德:学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西方好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引进来。

希望咱们的改革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
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

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


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

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

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

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

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

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
去。

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容来实施。

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

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

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
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

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

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

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

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

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

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
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