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林毅夫(推荐)

合集下载

林毅夫:一个经济学家的传奇

林毅夫:一个经济学家的传奇

林毅夫:一个经济学家的传奇
林平
【期刊名称】《中国工商》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总页数】9页(P128-136)
【作者】林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从世界银行归来以后记经济学家林毅夫 [J], 江山
2.林毅夫:我在世行这一年——访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J],
3.林毅夫:中国经济学家要有更大的格局 [J], 林毅夫;
4.中国经济特区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访谈 [J], 施洁(中文翻译)
5.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宽松政策是造成金价暴跌的主因 [J], 倪金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yfintro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思想

lyfintro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思想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一、前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立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开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

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

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

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荣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

这不仅因为他来自,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

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拟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场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大学发表演讲。

由于林毅夫教授英语出色,被北大校方指定担任翻译工作,他的信心和才气赢得了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的信任,他们回国后写信给北大经济学系和林毅夫教授本人,邀请他到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亲自担任他的导师。

林毅夫家书

林毅夫家书

当年到大陆之后,即写信与在东京的表兄李建兴联系,林毅夫于1980年(到大陆的翌年)在给表兄第二封长信之中,详细道出他为何要到大陆的心情,到大陆后的观感。

《给表兄李建兴的信——台湾人也要做中国的主人》——林毅夫建兴兄:临别之际,未及问你将来在东京的地址,因此上封信仅以姑且试之的心情投寄,真没想到竟能接到你的回音。

转眼离家已近一载,虽说男儿志在四方,不能眷念儿女私情,而忘却肩上的责任;但是思乡之情却是随着日月的增长而加深。

捧读来信之际,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之心情。

回国以后,原想尽速给家里捎个消息,但顾及亲友的安全,故不敢莽撞从事。

我的回国对台湾当局来说,当然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而我在台的知名度,更给了大陆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

但为了在台亲友的安全,经我的要求,组织终于同意,只要台湾当局不对我的家属和亲友采取迫害行动,这边也就不以我的回国做文章。

在大陆这段时间,经组织的安排,我参观了许多地方,虽然总的来说,大陆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相当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准也还很低,但基本上每个人是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的,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中国应该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使整个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现在中国从上到下正在实事求是地检讨建国三十年来的经验,从中吸取教训,以便为现代化的中国之建设而努力。

自从四人帮倒台以后,整个大陆正在以一个飞跃的速度向前进步,人民充满朝气和信心。

我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

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是可以抬头挺胸昂立于世界之上的。

基于对历史的癖好,我特地去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但是长城的雄壮,故宫的华丽,并没有在我心里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战国时代,秦李冰父子在成都所筑的都江堰。

由于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而始建迄今已近三千年,但是它还在惠及众生。

当我站在江边,听那滔滔的水声,真让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为后世子孙千万年之幸福,贡献一己之力量,实有愧此生之叹!台湾的未来,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长期维持那种妾身未明的身份,对台湾一千七百万同胞来说,并非终久之计。

美丽的转身作文

美丽的转身作文

美丽的转身作文【篇一:美丽的转身】烟花绽放瞬间的璀璨;鲜花点缀春光的灿烂,美丽的转身宣告自身的流光溢彩,历史上名人的转身,不仅是美丽,更是一种永恒。

在那寒沙衰风间,一位佝偻的老人手持使节和一群枯瘦的羊昂首前行,他们是一体的,就像老人和他的祖国,是一个共同体。

当单于用富贵收买他时,他毅然转身离去,让那些富贵在身后渐行渐远,他却带着这群枯瘦的羊且歌且行。

那种决绝就是他对祖国的义无反顾,那个转身就是他用忠诚铸造的堡垒。

那是一种深情的转身,他用自己美丽的转身,向后人传达着这样一种讯息——对祖国爱得深沉。

如果说在黄沙衰草里的转身是豪哉,那么在官场中的转身就是壮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闲适的生活,除了陶潜,谁还能有如此享受?别看他躬耕农亩,一介农夫,先前,他也是那黑暗官场中的一分子呢。

官场腐败、混浊的气息让他窒息,他毅然脱去县令的官服,换上农人的布衣。

要知道,这一转身他终生只能与粗茶淡饭为伴,与泥滩野地为伍。

他用一个美丽的转身,隔绝了官场,也隔绝了繁华。

抛却富贵的转身是一种勇气,远离官场的转身是一种睿智。

有转身走得不带走一丝云彩的人,当然也有转身留得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苏轼就是那纯洁的莲花,身陷宋朝官场这泥泞之中,他懂得用西湖水洗净铅华,他懂得用荔枝的甜美滋润心灵。

他豁达天真,不会贿赂,不会巴结,不会防御小人的唇枪舌剑。

被贬出京都,他用一种智慧的转身,为百姓谋利,杭州的苏堤就是他美丽转身的永久见证;被贬海南,在天涯海角他潇洒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用美丽的豪放转身堵住悠悠众口,在蛮荒之地播撒文明礼仪,造福海南百姓。

苏武、陶潜、苏轼……历史上留下美丽转身倩影的名人何止这三人?人生无论向左转、向右转,还是向什么方向转,都得带上自己的头脑,带上自己的诚心,保持自己的节操,坚守自己的信念,守住不染的心灵,这样的转身才称得上美丽。

【篇二:美丽的转身】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上,那些让你恐惧的电闪雷鸣,那些让你感觉濒临死亡的风雨云层,你们惧怕吗?但是,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在职博士班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在职博士班

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管理在职博士班招生简章(人口与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完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000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是唯一国家级别专项科研中心。

随着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开设本专业为培养既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和管理学,又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操作实务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部分师资介绍:(以课表为准)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海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承耀: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周文霞: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职业开发与管理系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分会秘书长。

肖鸣政: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博导。

文跃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著名薪酬管理与激励专家。

张智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著名招聘与选拔专家、领导力专家,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劳动经济学教授、博导。

林新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白玲: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特聘职业生涯规划专家。

刘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首位劳动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招生对象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课程模式基础课:马克思理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前沿专业课: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战略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研究、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专题拓展课:国学类课程、修养类课程高端论坛:专业性讲座、沙龙、高端论坛。

林毅夫:一个观察真实世界的客观派学者

林毅夫:一个观察真实世界的客观派学者

行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

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他返回北大,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2015年12月创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6年4月兼任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对于他的传奇经历,林毅夫几乎从不提起。

但他对中国发展的理论解
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普遍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为安徽省淮北市服装厂的女职工在加工出口到欧盟地区的服装产品。

CFP供图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第8期。

林毅夫: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探路者

林毅夫: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探路者

林毅夫: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探路者作者:金辉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17期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论起中国经济学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教授想必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传奇人物。

奔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与深邃思考。

朗润园里的中国经济研究智库198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访问北大。

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推荐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

在与舒尔茨的接触中,林毅夫获得了舒尔茨的欣赏。

舒尔茨回国后不久,即给北大寄来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并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他用4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至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证》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而后,林毅夫转至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攻读博士后。

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研究。

面对世界银行、加州大学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分校向他发出的邀请,林毅夫都谢绝了,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北京,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回国后,林毅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属机构从事研究。

1994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创办了如今名扬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并出任该中心首任主任。

从此,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在这里诞生。

一时间,这里成为了海外归国学者的大本营,人才荟萃,易纲、海闻、周其仁、胡大源、姚洋、卢锋、宋国青等都曾经或仍旧在这里工作。

这批朗润园的学者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不断发声,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林毅夫:通往世行之路

林毅夫:通往世行之路

1 7 年 5 1 日 傍 晚 , “封 金 挂 亦 重 乎 ? 死 而 后 已 , 不 亦 远 乎 ? ” 99 月 6 文 的 林 毅 夫 赢 得 了 意 外 的 礼 物 : 他 印 ” 之 后 , 上 尉 林 正 谊 游 过 两 千 多 以这 样 的 句 子 , 林 毅 夫 解 释 当 年 的 为 到 访 北 大 的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抉 择 , “ 得 失 之 间 并 没 有 那 么 米 的台湾海峡 ,抵达对 岸 的厦 门, 舒 尔 茨 担 任 翻 译 , 对 他 印 象 深 刻 的 难 。 ”先 后 出 现 :1 7 年 6 l 日 , 99 月 5 更 名 为 “林 毅 夫 ” 。 多 年 后 台 湾 媒 舒 尔 茨 主 动 邀 请 他 到 美 国 留学 。
25
精 英
箱 英 文 资 料 回 到 中 国 , 成 为 l 7 年 脏 ’ 名 校 毕 业 的 ‘ 手 套 ’ 。 他 把 茨 在 内 的 多 任 首 席 经 济 学 家 也 多 次 98 白
后 首位 归 国的经 济 学 博士 。
‘ 手 套 ’ 留 在 了 芝 加 哥 。 ” 卢 锋 到 访C E 白 C R,进 行 学 术 交流 。
时 至 今 日 ,虽不 平 常 , 但 已在与 中 国相关 的既 定航 道 内 。
农 村 改 革 : 理 论 与 实 证 》 被 舒 尔 茨 为 了 解 中 国 社 会 生 活 , 他 就 读 评 价 为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经 典 之 作 。 北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系 , 只 是 , 当 时 的 1 8 年 , 放 弃 了 加 州 大 学 洛 杉 97 国 内 , 只 有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矶 分 校 的 教 职 和 世 行 等 多 家 国 际 机 学 , 而 现 代 经 济 学 的 引 进 , 还 要 在 构 的 工 作 机 会 , 林 毅 夫 带 着 三 十 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2005 年 11 月 29 日晚,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经济中心 致富轩作了题为“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的演讲,并和 200 余位北大学子畅谈人 生,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

两次准考证失而复得经常有人向林毅夫教授请教成功的秘诀,经过他的反复总结,秘诀只有三个 字——“运气好” 。

至少有四次好运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好运气发生在高中毕业参加台湾大专联考 (相当大陆的高考) 的时候。

当时的联考分为两天,在第一天的考试结束回家后,林教授发现自己的准考证丢 失,全家人很着急,整个晚上到处寻找却无果而终,第二天早上,林教授到考场 后,准考证却从监考老师那里失而复得,后来林教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台 湾大学。

第二次好运气发生在林教授军校毕业留校任职一年后。

当时他准备报考台湾 大学历史研究所, 报名途中和一位学长交谈之后临时改为报考台湾政治大学企业 管理研究所 MBA,该所是台湾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所。

在从台北返回高雄的火 车上,林教授的准考证再一次不甚遗失,当时距离考试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

在 距考试仅一个星期的时候,准考证再次奇迹般地回到林教授的手中,后来林教授 顺利考上。

入北大,邂逅舒尔茨第三次好运气发生在 1979 年,林教授刚从台湾来到大陆,有关部门决定满足他继续读书的要求。

当时人民大学是首选,但因为人大校园还驻有“二炮”的 机关而被婉拒,林教授转而进入北大,成为北大经济学院的研究生。

正是这次阴 差阳错成为林教授日后学者生涯的开端。

林教授在北大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四次好运。

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舒尔茨教授于 1980 年秋应复旦大学之邀来到中国访问,他在回美国的途 中停留北京大学讲学,因为林教授英语出众而被委以重任,负责舒尔茨教授讲演 时的翻译工作。

在那次短暂的邂逅中林教授给舒尔茨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 国后舒尔茨教授随即寄来一封邀请函, 邀请林教授北大毕业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许诺提供一份奖学金。

林老师接受了邀请,于 1982 年前 往美国,开始了改变人生的又一次旅途。

不是第一次准考证失而复得,林教授不会考入台大,不是第二次失而复得, 林教授不会获得台湾政治大学的 MBA 学位,没有这个 MBA 学位林教授不会提 出在北大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要求,没有“二炮”占用人大校园,林教授 不会来到北大读硕士,没有到北大就难以邂逅舒尔茨教授,没有舒尔茨教授的邀 请林教授也就不会于 1982 年前往美国求学,并且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从西方国 家学成归国的中国经济学家,所以,林教授感叹自己的人生是由连串的好运叠加 而成。

在逆境中选择最优行为好运气对于获得成功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逆境时当事人所作的选 择。

第一次遗失准考证的时候,林教授没有心慌意乱,当夜仍然安稳地睡了一个 好觉,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参加考试;第二次丢失准考证的时候,他没有自怨自 艾、心灰意冷,而是继续复习,结果两次准考证都失而复得。

人生总会有遇到不幸的时刻,悔恨有加、心烦意乱、自暴自弃很可能会让自 己全盘皆失,遇到这样突发的厄运,林教授认为最好还是像《金刚经》 (净佛土分第六)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自己的心境不受已发生的事和遭遇到 的困难的干扰,从容应对,做出当时情况下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选择。

用经 济学家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思想:当一个外生冲击发生的时候,一个人的理 性选择应该是在当时的限制条件下,做出所有可能选择中最好的选择。

林教授第 一次遗失准考证时的最优选择是保持平静心态,睡个好觉,内疚于事无补;第二 次的最优选择是抛开烦恼继续复习,即使今年不能考,对明年考试也会有帮助。

一个人即使在最恶劣的状况下,如果能够不自怨自艾,而是继续向前看,不放弃 自己,继续做出努力, “否极”之后自有“泰来” ,人生总会是幸运的。

改革开放是大家共有的好运气最后, 林教授认为他的最大幸运还在于祖国的改革开放, 如果他早几年回来, 大陆还在文革,或是,1979 年以后大陆不改革开放,他不可能有后来这一切尽 情发挥的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也是大家共有的好运气,对于北大同学来说,由于 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但同时经济社会体制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 改善,这给予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大学生许多发挥的机会,大家要珍惜这个千载难 逢的机遇,不管碰到任何挫折,都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把挫折当作是“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的锻炼,这样必能“无往而不利” ,到年纪大时回顾走过来的道路, 一定会发现好运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

提问部分问:我的专业是物理,但发现自己的兴趣在经济学上,应不应该就此转学 经济学专业?答:人生没有固定的路径,有时候需要改变自己的轨道,才能实现自己追求 的目标。

我从离开台大进入军校, 再从军校来到大陆, 几次改变自己的人生轨道。

我的忠告是:首先,即使要转变轨道,也一定要把现有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是一 个人对工作应该有的态度,只有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其次,在改变人生的轨道时,一定要确定自己的改变是为了追求一个不变的,并且是比自己大 的人生目标,而不是一己之私利。

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理想应该是儒家的 “仁” ,一般人只会把自己身体范围之内的部分当成自己,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理想是把自己能够感觉到的所有人都当成是自己的范围,所以天下事就是“自 己”的事。

一个“仁”人面临选择时的追求就是这样“大我”利益的最大化,如 果你的改变是为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 么,该改变就改变,不要犹豫。

问:你在爱情的十字路口是怎样选择的?答: 我很幸运,有一个永远爱我,永远不放弃我的妻子。

我在台湾结婚,有 两个孩子。

当我来到大陆的时候,妻子一个人在台湾照顾两个孩子,她认为如果 为了儿女私情把我留在台湾,我不会快乐,所以她支持我来大陆。

当我 1979 年 离开台湾的时候,以为下一次团聚要在几十年后,但我的妻子没有放弃我,而是 选择寻找机会和我团聚,我也在这边等待机会。

当我 1982 年留学美国后,她也 于同年年底带着两个小孩来到美国和我团聚。

所以我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 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

问:在你的人生中常有一般人看来离经叛道的行为,那么你人生中的“经” 和“道”分别是什么?答: 《商子》 (更法第一)里有一句话“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 于众” ,就是说有大理想、要做大事的人不能以社会上一般人的行为作为标准。

以我从台湾来到大陆之举来说,放弃岗位,抛家离子,与父母不辞而别,一般人 或许会难于谅解,但是就像和朱熹一起编《近思录》的吕祖谦在《左氏博议》 (卷 三)所言“以乱助乱其罪小,以治助乱其罪大” ,在大罪和小罪之间我自当选择 小罪。

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上,理想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之间是有一条界线的,其 差别在于出发点是什么。

人不用每天都在谈理想,但应该很仔细地想一次自己的 人生追求是什么,想完之后就不用再想,剩下的就是做。

在实现追求的过程中也许会改变自己的轨道,但改变轨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追求的目标。

问: 是什么样的追求让你舍弃在台湾的优厚条件, 离别亲人只身来到大陆?答:小时候我就常听家父讲述历史故事,知道孝分为“大孝”和“小孝” , “小孝”只是承欢膝下,而大孝则是要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相信我的父母 和妻子能够理解我的选择,因为他们明白我的人生追求。

问: 面对一位追求理想的男士,现在的女生应该如何选择,能否得到幸福的 结果?答:只要付出,相信最终多数都会得到幸福的结果。

关键是如何定义幸福, 长相厮守,同床异梦,不一定是幸福,而天南地北,劳燕分飞却能心心相印也是 幸福的。

爱情需要理想才能产生共鸣,我和我的爱人有爱情,也有共同的理想, 所以我们能够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以一般人的标准看来,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 丈夫,很少管家里的事,即使在一起,留给家庭的时间也很少,但相信我们的爱 情是幸福的。

问:如何评价外界认为北大学子“太傲气”的观点?答:北大学子有自己的傲气,但正是这种傲气才孕育出北大学子的骨气。

北大学生要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 而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应该是从实现一个 知识分子对国家天下所承担的责任的标准来说的。

为了实现这个责任,北大的学 生应该知道做任何事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 需要许多很有能力和其 他能力也许不如北大学生的人组成团队,一起奋斗,这样大事业才有可能完成。

作为北大的学生, 当明白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后, 就应该把自己的傲气藏入内心, 团结他人,以完成其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

问: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答: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认为文化是一种不断演化的制度,它会随着经济 基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当今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会不断扩大 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过去的东西不可能被完全舍弃,但 是过去的东西只是历史的起点,未来的走向会有对过去的继承,又有对国际化的 趋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的适应性的调整。

最终, 世界各国的共性会越来越多, 但各种文化又能保持其自己的特性,例如当今的欧盟在政治上统一,但法国和德 国都保存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因为它们的文化基因还存在。

中国文化面对全球化 的冲击也同样会在不断融合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问:当追求的理想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时候,还应不应该继续追求 自己的理想?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定要追求一个比自己大的目标,如果是以天下为己 任,那么他的边际收益将永远处于递增的阶段。

“大我”的追求和“小我”的追 求不同,在“大我”的目标下哪有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的时候?论语曰“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论语》泰伯) 。

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 3.2 %,如果以国家的富强和 人民的福祉为目标, 应该是如范仲淹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只有到了全天下的人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时, 才会有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 时候。

问: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对经济学研究有什么帮助?答:孔子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五十岁的人通过这些经典可 以回味一番人生的意义,总结自己前 50 年的追求,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 界。

年轻时我是从字面意思来读这些经典, 现在人生的历练多了, 再读这些经典, 常能发前人所未发的认识,例如《老子》开宗明义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 句,在我过去看过的注释中“玄之又玄”的解释,几乎都认为这四个字无非是说 “道”很难认识。

但是,最近再读时,根据我对经济学研究的心得对这四个字有新的认识,我认为其实“玄之又玄”说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