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林毅夫(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2005 年 11 月 29 日晚,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经济中心 致富轩作了题为“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的演讲,并和 200 余位北大学子畅谈人 生,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
两次准考证失而复得
经常有人向林毅夫教授请教成功的秘诀,经过他的反复总结,秘诀只有三个 字——“运气好” 。至少有四次好运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好运气发生在高中毕业参加台湾大专联考 (相当大陆的高考) 的时候。 当时的联考分为两天,在第一天的考试结束回家后,林教授发现自己的准考证丢 失,全家人很着急,整个晚上到处寻找却无果而终,第二天早上,林教授到考场 后,准考证却从监考老师那里失而复得,后来林教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台 湾大学。
第二次好运气发生在林教授军校毕业留校任职一年后。 当时他准备报考台湾 大学历史研究所, 报名途中和一位学长交谈之后临时改为报考台湾政治大学企业 管理研究所 MBA,该所是台湾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所。在从台北返回高雄的火 车上,林教授的准考证再一次不甚遗失,当时距离考试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在 距考试仅一个星期的时候,准考证再次奇迹般地回到林教授的手中,后来林教授 顺利考上。
入北大,邂逅舒尔茨
第三次好运气发生在 1979 年,林教授刚从台湾来到大陆,有关部门决定满

足他继续读书的要求。当时人民大学是首选,但因为人大校园还驻有“二炮”的 机关而被婉拒,林教授转而进入北大,成为北大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正是这次阴 差阳错成为林教授日后学者生涯的开端。
林教授在北大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四次好运。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舒尔茨教授于 1980 年秋应复旦大学之邀来到中国访问,他在回美国的途 中停留北京大学讲学,因为林教授英语出众而被委以重任,负责舒尔茨教授讲演 时的翻译工作。在那次短暂的邂逅中林教授给舒尔茨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 国后舒尔茨教授随即寄来一封邀请函, 邀请林教授北大毕业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许诺提供一份奖学金。林老师接受了邀请,于 1982 年前 往美国,开始了改变人生的又一次旅途。
不是第一次准考证失而复得,林教授不会考入台大,不是第二次失而复得, 林教授不会获得台湾政治大学的 MBA 学位,没有这个 MBA 学位林教授不会提 出在北大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要求,没有“二炮”占用人大校园,林教授 不会来到北大读硕士,没有到北大就难以邂逅舒尔茨教授,没有舒尔茨教授的邀 请林教授也就不会于 1982 年前往美国求学,并且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从西方国 家学成归国的中国经济学家,所以,林教授感叹自己的人生是由连串的好运叠加 而成。
在逆境中选择最优行为
好运气对于获得成功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逆境时当事人所作的选 择。第一次遗失准考证的时候,林教授没有心慌意乱,当夜仍然安稳地睡了一个 好觉,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去参加考试;第二次丢失准考证的时候,他没有自怨自 艾、心灰意冷,而是继续复习,结果两次准考证都失而复得。
人生总会有遇到不幸的时刻,悔恨有加、心烦意乱、自暴自弃很可能会让自 己全盘皆失,遇到这样突发的厄运,林教授认为最好还是像《金刚经》 (净佛土

分第六)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自己的心境不受已发生的事和遭遇到 的困难的干扰,从容应对,做出当时情况下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选择。用经 济学家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思想:当一个外生冲击发生的时候,一个人的理 性选择应该是在当时的限制条件下,做出所有可能选择中最好的选择。林教授第 一次遗失准考证时的最优选择是保持平静心态,睡个好觉,内疚于事无补;第二 次的最优选择是抛开烦恼继续复习,即使今年不能考,对明年考试也会有帮助。 一个人即使在最恶劣的状况下,如果能够不自怨自艾,而是继续向前看,不放弃 自己,继续做出努力, “否极”之后自有“泰来” ,人生总会是幸运的。
改革开放是大家共有的好运气
最后, 林教授认为他的最大幸运还在于祖国的改革开放, 如果他早几年回来, 大陆还在文革,或是,1979 年以后大陆不改革开放,他不可能有后来这一切尽 情发挥的广阔天地。改革开放也是大家共有的好运气,对于北大同学来说,由于 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但同时经济社会体制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 改善,这给予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大学生许多发挥的机会,大家要珍惜这个千载难 逢的机遇,不管碰到任何挫折,都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把挫折当作是“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的锻炼,这样必能“无往而不利” ,到年纪大时回顾走过来的道路, 一定会发现好运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
提问部分
问:我的专业是物理,但发现自己的兴趣在经济学上,应不应该就此转学 经济学专业?
答:人生没有固定的路径,有时候需要改变自己的轨道,才能实现自己追求 的目标。 我从离开台大进入军校, 再从军校来到大陆, 几次改变自己的人生轨道。 我的忠告是:首先,即使要转变轨道,也一定要把现有的工作做到最好,这是一 个人对工作应该有的态度,只有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其次,在改变

人生的轨道时,一定要确定自己的改变是为了追求一个不变的,并且是比自己大 的人生目标,而不是一己之私利。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理想应该是儒家的 “仁” ,一般人只会把自己身体范围之内的部分当成自己,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理想是把自己能够感觉到的所有人都当成是自己的范围,所以天下事就是“自 己”的事。一个“仁”人面临选择时的追求就是这样“大我”利益的最大化,如 果你的改变是为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 么,该改变就改变,不要犹豫。
问:你在爱情的十字路口是怎样选择的?
答: 我很幸运,有一个永远爱我,永远不放弃我的妻子。我在台湾结婚,有 两个孩子。当我来到大陆的时候,妻子一个人在台湾照顾两个孩子,她认为如果 为了儿女私情把我留在台湾,我不会快乐,所以她支持我来大陆。当我 1979 年 离开台湾的时候,以为下一次团聚要在几十年后,但我的妻子没有放弃我,而是 选择寻找机会和我团聚,我也在这边等待机会。当我 1982 年留学美国后,她也 于同年年底带着两个小孩来到美国和我团聚。所以我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 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
问:在你的人生中常有一般人看来离经叛道的行为,那么你人生中的“经” 和“道”分别是什么?
答: 《商子》 (更法第一)里有一句话“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 于众” ,就是说有大理想、要做大事的人不能以社会上一般人的行为作为标准。 以我从台湾来到大陆之举来说,放弃岗位,抛家离子,与父母不辞而别,一般人 或许会难于谅解,但是就像和朱熹一起编《近思录》的吕祖谦在《左氏博议》 (卷 三)所言“以乱助乱其罪小,以治助乱其罪大” ,在大罪和小罪之间我自当选择 小罪。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上,理想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之间是有一条界线的,其 差别在于出发点是什么。人不用每天都在谈理想,但应该很仔细地想一次自己的 人生追求是什么,想完之后就不用再想,剩下的就是做。在实现追求的过程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