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6年的汉武帝时期,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直至1905年清朝废除。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意义和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考试,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第一层次的考试,每个州府会选派一定数量的贡生参加,通过乡试的贡生可以晋级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第二层次的考试,贡生们在省级考场进行答题,通过会试的贡生有机会进入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最高层次的考试,由贡生们在皇宫内进行考核和答辩,通过者将被认定为进士,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注重考核贡生的文才和才能。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辞章、诗赋等文化知识以及文章的写作能力。
通过考试的贡生将被认为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博学多才的能力,成为官员的有力候选人。
二、科举制度的意义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为社会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相比于世袭制和权贵世家的传承,科举制度通过考试评定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得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获得升迁和发展的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人们普遍开始接受教育,尤其是士人阶层。
这使得文化和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科学、文艺和思想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还使得统治者得以在政府机构中选拔得力官员,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和行政效率。
各级官员都是通过一定的考试选拔而来,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能力,更加有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化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的士人阶层。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们,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拜。
其次,科举制度也带来了贪污腐败和弊端问题。
考试过程中,有些贡生利用权力和关系进行作弊和利益交换,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此外,科举制度也导致了对文化经典的机械记忆和死板教条,削弱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代的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其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无疑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和唐朝时期,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选拔人才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2. 科举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最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二、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义、诗词和文章。
只要通过乡试,就有资格参加会试。
2. 会试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次考试,是一个面试的形式。
考官会针对考生的才学、品德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只要通过会试,就有资格参加殿试。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生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写作,并进行现场答辩。
考官根据考生的表现来评判其能力和水平。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及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贫寒出身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官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对于当时社会的流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人才选拔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使国家能够得到一批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官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腐败和人身主义的发生。
3.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传承优秀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科举制度过于注重经典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权和不公平,只有富贵之家才更容易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府的制度。
这个制度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且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并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广实行了乡试和会试两级考试的制度,而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了三级考试的模式: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乡级进行的考试,会试是在省级进行的考试,而殿试则是在皇宫进行的考试。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科举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化。
这时,科举考试从唐朝的制度开始逐渐向两次世代自动推进。
加上了贡品主考制度,形成了乡、府、省、殿四级考试。
到了明朝,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考试科目和内容更加完善。
最终,科举制度在清朝达到了巅峰,并成为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渠道。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无论是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进入仕途。
这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可以避免一些不适宜的人进入官府,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科举制度是一种提高士人素质的途径。
通过多次的考试和选拔,只有真正才能出众的人才能够进入仕途。
这种选拔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不仅有文化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一定的政治能力和实际经验。
这种高要求的选拔制度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再者,科举制度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科举制度,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给予士人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使他们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这种地位使得士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的决策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最后,科举制度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产生于隋朝,发展至清朝时逐渐完善,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担任朝廷官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大业年间,隋文帝杨坚为了改革士人选拔制度,创设了新的考试制度,即科举制度。
隋文帝希望通过考试来选拔优秀的人才,降低世族勢力的影响,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二、科举制度的组织科举考试按照五个等级分为府、州、县、乡、里五级考试。
每次考试的科目包括经义、史书、经学以及诗文等方面的内容。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朝代的更替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三、科举制度的流程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在每个乡镇以及州县设置考场,进行乡试。
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会的举行的考试。
会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到最后一步,即殿试。
殿试是在朝廷内进行的考试,每次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完成殿试之后,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成为进士,获得官职。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得士人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培养出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公平,社会地位与家庭背景无关,而取决于个人才能和努力。
此外,科举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于注重文化知识的考核,对于实际能力和智慧的评估不足。
此外,科举制度也带来了文人之风的泛滥,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扭曲。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逐渐失去了作用,最终在20世纪初被废除。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特点。
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制度,影响深远,历史悠久。
下面将通过考古发现、史书记载和历史事件等多方面介绍此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起源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科举考试可以追溯至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当时,汉武帝设立明经为不亲自诵读的经书,明经者不徭役,受孙诗籍,至明经则乃举孙〔申〕,申者自有生员之赋,明经遂成生员本业。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早有关考试选拔官员的文字记载了。
发展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逐渐成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开始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由地方考官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的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后可以参加殿试。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出身的士族子弟可以免试举为举人,属于士族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也享有其它户籍子弟不享有的种种特权。
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士人文化的繁荣,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进士人,使得中国古代官僚地位不再以出身为唯一标准,较大程度上推翻了中国古代的阶级制度,而是鼓励富有才华的人进入官场,增加了社会上进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士人出身的人多是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他们通过科举考取官职后,往往就成为社会和政治的精英阶层,影响和制定国家的政治方针。
总结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带动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被废止,但它的影响仍然深远,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而庞大。
它在隋朝首次正式制定,随后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考试内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605年颁布实施。
当时的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的机会,避免了贵族世袭的官员任命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和明朝的不同改革。
在唐朝,科举制度进入鼎盛阶段。
唐太宗在开元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他废止了世卿世禄制度,提倡以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义两科,考察学生的经义学识和文学才能。
其中,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直接任命为官员,享有特权地位。
明代时,科举制度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废除了唐朝的进士科,设立了明士和贡士两个科目,扩大了考试范围。
在明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兴盛达到了顶峰,选拔范围更广,考试内容更加多样化,参与考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特点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经义学识和文学才能。
学生需要熟读经典著作,掌握文学修辞和作文技巧。
对于经义学识的考察,科举考试注重答案的经典引用和注解,旨在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对于文学才能的考察,科举考试则注重作文和诗词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学修辞手法,流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科举考试的特点在于严格的组织和规定。
考生需要提前报名,并经过层层筛选进入考场。
考场内的考官会严格监考,防止作弊行为。
考试成绩公示后,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轮的考试,最终通过所有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场,担任各级官员。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也对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官员任命方式,提供了公平的选拔机会。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指用考试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选拔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西汉宣帝时期,当时的郡县推举贤才担任各级官职。
这一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发展完善,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选拔制度。
三、科举制度实施过程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才干。
考生们在州县级考场进行答题,通过乡试者可晋级到下一轮考试。
2. 会试:会试是面试的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口才和应对能力。
考生们在皇家设立的考场进行面试,通过会试者即可进入最后一轮考试。
3. 殿试:殿试是最后一轮考试,也是最为严格的一轮。
考生们在皇宫内进行答题,通过殿试者即可成为举人或进士。
四、科举制度的意义1. 推动社会进步: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增进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突破了阶级壁垒,使得社会流动更加活跃,人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3. 促进文化传承:科举考试注重文化和教育的传承,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1. 教育资源不均:科举制度的实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2. 应试教育倾向:科举制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学生只为了应考而学习,缺乏全面的素质发展。
3. 限制了专业发展:科举制度对科技和专业能力的考察较少,使得科技和专业领域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
六、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应该深思和吸取教训,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注重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七、总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选拔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春秋战国以前 世卿世禄制 血统 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汉代 察举制 征辟制 1、察举 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 公卿、列侯、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策问 对策 察举科目:贤良方正 秀才 孝廉 明经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征辟 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做官 任子制:两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后保举子 弟出任郎官 (四)魏晋南北朝 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 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 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 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 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 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也不乏其人。 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 二月。据《通典》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 日方了。”只不过,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 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 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 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 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 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 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 了很大的效力。
主要流程: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 (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 (4)扩大及第名额。 (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中国的科举制度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一)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隋文帝
“分科举人” 开设进士科
明代的改革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三年大比” 制度
• 洪武十七年 (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 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 “秋闱”, •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 “春闱” • 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
帖经
墨义
(三)唐朝 --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 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 乡贡。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 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 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 年,公元702年。
隋唐科举考试 偏重文科 偏重经书、诗赋, 比较脱离现实。
当今学校考试 有文科、理科,设置 较合理。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 于学生全面发展。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 人才,以巩固统治。 展选拔人才。
(四)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 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 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 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 相科。
•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 式创立
(二)隋朝 --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 598 年)七月 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 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 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 取进士。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 2 )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 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 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 士称为"雁塔题名"。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 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 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 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 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 场。
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 “自丙午科为始,所以乡、会试一律停止。” 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 制度终结了。
二、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六)明朝 -- 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 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 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 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 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 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 举做官。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 级进行。
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 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 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 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 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 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 力的发挥。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 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 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 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 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 写作。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秀才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
殿试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乡试发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 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 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 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 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 译一篇,称翻译科。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 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 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 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 庸。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 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科目 设置 考试 内容 考试的 根本目 的
宋殿试图
告示
(五)元朝 -- 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 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 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据《元 史· 选举志》、《续通考 · 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 元代共举行科举世 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汉 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 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 “天下习儒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