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合集下载

《中外美术史教案》

《中外美术史教案》

《中外美术史教案》章节一:中国美术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美术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 理解中国美术史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中国美术史的主要流派: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

3. 中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罗汉图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展示法:展示中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美术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教学评价:1. 测验法:对学生进行中国美术史知识的测验。

2.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章节二:西方美术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西方美术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3. 理解西方美术史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西方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西方美术史的主要流派:油画、雕塑、水彩画等。

3. 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的晚餐、维纳斯的诞生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方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展示法:展示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西方美术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教学评价:1. 测验法:对学生进行西方美术史知识的测验。

2.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章节三:中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美术史中的代表作品。

2. 分析中国美术史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

3. 欣赏中国美术史代表作品的美感。

教学内容:1. 清明上河图:了解作者张择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

2. 簪花仕女图:了解作者周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

3. 罗汉图:了解作者贯休,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罗汉图的作者和艺术特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重点内容考研必备

《中国美术史》重点内容考研必备

《中国美术史》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按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

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

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1>.半坡类型的彩陶: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

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雨、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点、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

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1>.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窝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至特色。

<2>.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调和谐热烈。

金维诺的百年,中国美术史学的元世纪

金维诺的百年,中国美术史学的元世纪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 中国美术史学的元世纪金维诺(1924-2018)76叫美术史系,而不叫什么美术史论系,或美术理论系,也不太同意把它叫成美术学系,他认为,那样科系研究范围就太广了⑤。

他还进一步讨论了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他说:“搞美术史的人可以搞评论,搞美学、搞创作的人也可以搞评论。

比如说,画论是理论,但它也是史的一个方面,也应当纳入史学研究的视野。

评论与艺术创作关系更密切,要完全脱离了创作实践,美术史可能会丧失它一部分的目的。

”他还说:“我学过画画,这对我搞美术史也有帮助。

”⑥此外,金先生还将考古学、文献学、目录学等学科方法引入到美术史研究中,以更科学地梳理史实与史的线索。

这样,一种相对清晰的美术史范畴就跃然而出。

即,第一,美术史是一个与历史、美学、文艺批评、美术实践、考古、文献等多学科相关联的,以澄清美术发展史实、探究美术发展规律为主要方向的美术发展的专门史。

第二,这一史的门类不仅包含着文人书画的历史,也包含着民间美术、佛教美术、少数民族美术、工艺、建筑等各种静态的可视性艺术门类的历史。

它既有相对清晰的学科界限,又有复杂而多层次的学科内部的建构体系。

第三,美术史是一门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学科,对史实的科学考察和论证是必要的。

从这个角度看,金先生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纯的美术发展史深入到社会文化学的层次。

他主张:“史的研究只有上升到论的高度才会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美术史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探寻人类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推动人类艺术向前发展。

”⑦基于“大美术史”观念,金维诺先生的美术史学术思想体系大致有这样的特征:一、重视艺术品的收集、真伪鉴别、内容考证、艺术家生平的考察;二、关注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翔实的资料学者们开始探索中国绘画史的线索,如董其昌总结的“南北宗”之说。

但支撑这些总结的史实,多局限于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缺乏科学的证明,它们侧重于形式、风格类别的鉴别,与其说它们是一种史的总结,毋宁说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风格模式的赏评。

美术史的鉴赏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美术史的鉴赏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04
鉴赏实践:不同艺术门类应用
绘画作品鉴赏实践
01
02
03
04
观察画面
注意画面的整体构图、色彩运 用、明暗对比等要素,分析这 些因素如何共同构成画面的视 觉效果。
解读主题
探究绘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 思想,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和 情感表达。
辨识风格
分析绘画作品的风格特征,如 现实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等 ,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特点和 历史背景。
美术史发展阶段
美术史的发展可分为原始美术、古代美术、近代美术和现 代美术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 品。
美术史研究方法
美术史研究采用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 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流派等的深入研究 ,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影响。
美术史重要流派与风格
01
评估价值
根据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历 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 评估,理解其在美术史中的地 位和影响。
雕塑作品鉴赏实践
观察雕塑
注意雕塑的整体形态、比例关系、质感表现等要 素,分析雕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辨识风格
分析雕塑作品的风格特征,如古典主义、浪漫主 义、现代主义等,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追求和表 现形式。
解决问题:形成独立见解和判断
在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 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 断。
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联系 ,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
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与他人的 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拓 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06
跨文化交流与美术史鉴赏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美术史影响
东方文化注重内在精神和意境表达,西方文化强调外在形式和写实表现 。
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和情感?

美术史考研练习题

美术史考研练习题

美术史考研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美术1. 中国古代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请列举该时期的主要美术成就。

2. 分别阐述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3. 简述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风格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4. 请列举隋唐时期著名的绘画作品,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5. 分析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

6. 元代文人画的特点是什么?请以赵孟頫、黄公望等人为例进行说明。

7. 明清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有哪些?请分别从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举例说明。

二、中国近现代美术1. 晚清时期,我国美术界出现了哪些变革?请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 近现代美术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美术团体?请简要介绍其艺术主张。

3. 分析鲁迅对中国美术的贡献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4. 请列举20世纪3040年代我国著名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5.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创作呈现出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请简要分析。

三、西方古代美术1. 古埃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代表作品。

2. 简述古希腊美术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品。

3. 分析古罗马美术与古希腊美术的区别,并列举代表作品。

4.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的特点是什么?请以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为例进行说明。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成就有哪些?请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6. 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特点是什么?请以丢勒、勃鲁盖尔等人为例进行说明。

7. 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分析其艺术风格。

四、西方近现代美术1. 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 现实主义美术在19世纪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3. 印象派美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4. 分析后印象派美术与印象派美术的区别,并列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5. 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哪些?6. 抽象主义美术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7. 当代美术创作的趋势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

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

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

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

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

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

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

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

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

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

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

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薛永年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薛永年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对美术发展的研究,起步很早。

在瓦萨利(Giogio Vasar i)写出第一部西方美术史———《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传记》的700多年前,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847)已经成书,而且形成了既重视视觉性又重视文化性,既有叙论又有评传的传统。

此后,从10世纪到19世纪,古代中国的美术史著述持续不断,成果亦多。

可惜发展到明清,史料的价值增多,史学的意义减少,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美术史的研究也出现了完全不同于古代的局面。

虽然百年来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早已越出了中国的国界,成为一门有愈来愈多国外学者参与的世界性学问,但研究条件最充分也最需要研究成果的首先是中国本土。

因此,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自应从回顾中国本土特别是大陆的研究开始。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先后经历了三大时期,逐渐形成了相对古代和外国的五方面特点。

了解这三大时期的演进,思考这五方面特点的形成与得失,对于展望新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可以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一)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美术史研究改步变古的时期。

在此以前,美术史的研究者大多是收藏鉴赏家,著述的范围大体只限于中国美术,撰述的形式主要是与鉴赏关系密切的美术家传记和美术作品著录,著述的方向则以文人美术为要务,使用的资料来自文献与见闻,至于研究方法也已丢失了张彦远奠立的传统,重记载而轻论述。

本世纪初以来,由于西学的引进,学堂的兴办,面向公众的艺术博物馆的出现,出版机构中美术部门的设立,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新史学(含考古学)、新美术的兴起,既造就了若干吸收西学并任教于美术校科的美术史作者,又开辟了美术史研究的新方向,既薛永年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在20世纪中随着西学东渐与社会变革,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通过评述前后历经“改步变古”“推陈出新”和“交流开拓”三大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演进,讨论在研究人员、研究资料、研究方向、撰述形式和研究方法五方面形成的若干特点及其成因,指出正是这些既不同于古代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及其成因,左右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全局与大势,导致了对这一领域中大量学术问题,诸如史与论、文献与文物、传记与风格、实证与观念、宏观与微观、自律与他律、视觉与文化、历史重建与理论阐释、学术自足与经世致用的研究,都不能不来自古代却又旨在超越传统,不能不引进西方却又必须立足自主选择,并引出了应有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

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

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

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

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

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

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

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

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

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

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

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

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

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

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

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

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

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

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

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

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

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

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

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

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

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

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

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

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

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

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

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

重构有不同的层次。

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

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

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

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

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

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

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

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

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

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以做,都可以重构。

有的时候我们有比较多的证据,有的时候历史的遗迹消失得很多。

消失太多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把它原来的环境重构出来,所以在挑选研究主题时也要进行一定的鉴别,看看什么东西可以允许你去做多层的重构。

如果材料能够允许你做许多层次,从初级的重构一直推到很高层次的那种,那就是非常好的材料,很难得,应该马上敏锐地抓住,充分利用。

但更多的时候不是这种情况,更多的情况是个空墓,里面什么东西都没了,有的只剩下壁画。

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也就只能谈谈那幅画的特点,不可能谈更多的东西。

总体来说,艺术史研究中的重构有两类:一类是和礼仪艺术有关的,刚才我讲到的例子多属于这种,需要进行建筑的、礼仪的、宗教的各种层面上的重构。

另一类是更接近纯艺术的单独艺术品,比如卷轴画、书法等,这些作品不是特别为了宗教场合或者祭祀场合而制作的,研究的方法和第一类自然也不太一样,但是重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英国著名学者迈克&middot;苏利文(michael sullivan)(后来来到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屏风的文章。

他在研究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书画著作后,发现唐朝、五代的时候屏风画占很大的比重。

著名的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画了大量的屏风。

当时立轴画还没有兴起,屏风、卷轴画和壁画是绘画的三大种类。

可是我们现在竟然没有一件当时的屏风画保存下来。

这些屏风都到哪里去了呢?我曾在《美术史十议》中写过,这些屏风画有些是毁掉了,有些则是被改装了:一些屏风后来被裱成了立轴画。

屏风原来有四扇或者八扇,现在每一扇就变成独幅画了。

那么,如果不进行历史重构,不知道它只是原来画作的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上来就讲这幅画的构图怎么样,那就必然是误读。

还有很多的问题都和这种概念有关,比如一幅画本来的物质形态和媒材是怎么样的?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牵涉的问题很不简单。

古代很多画都被剪裁过,修补过。

比如故宫里的《洛神赋》,现在看印出的画面很漂亮,但是如果真看一下原画,就会发现它是经过大量修补和重画的。

另外,一件作品当时是怎么放置的,怎么欣赏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这一系列问题都非常重要。

比如卷轴画的创作过程就非常重要,很多文人可能都参与了一幅卷轴的创作,这种创作和一个人在画室里画上几年就不可能是一回事。

所以创作过程也需要重构。

总的说来,重构这个概念对我来说非常关键。

当然,艺术作品的种类、时代不同,重构的目标、方式也就不同,不能拿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问题。

比如说,屏风画是一种问题,牵扯到别的种类的画可能又是另外一种问题。

朱志荣:您的著作中context被翻译成原境,您的原境与文学中的语境、黑格尔的情境等有什么区别?您在美术史研究中使用它时有什么独特之处?巫鸿:context按照文学理论的惯例一般被翻译成上下文(语境)。

美术史等很多研究领域都受到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特别是法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我之所以翻译成原境,首先是因为我觉得上下文(语境)是从文学理论那个特殊的学术传统里翻译出来的,主要谈的是文本问题,指的是一种氛围。

对于美术学、社会学或者人类学来说,翻译成上下文并不太合适,因为这些学科谈的不是文本问题。

其次,我觉得上下文的说法给人一种文字线性化的感觉。

可实际上,特别是在美术领域,我们强调的总是一种三维或者二维的空间性,上下容易给人误导。

所以国内在翻译我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建议用原境这个词。

它比较接近于我用context的时候想表达的内容。

我用context这个词想恢复的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环境。

比如说武梁祠石刻当时的环境,如上所说,我一般强调的是它的historical context,从具体的环境到比较高层的社会政治环境。

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更具体的环境。

当然一般的氛围是不是也可作为一种context?我觉得也是应该考虑的。

比如在研究汉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感到一种氛围,如果把当时辉煌的氛围展示出来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

我们不能局限于文学中的语境,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沟通。

原境是和重构(reconstruction)连着的。

原境是已经消失的东西,不是现成地摆在那儿的。

一个墓葬发掘出来需要重构原来的环境和氛围,因为没有一个古代墓葬是崭新的在那儿的,很多易腐的东西都消失了,很多当时是有生命的东西也都消失了,人们在墓前和墓中进行的礼仪活动等也都消失了。

这都需要重构。

朱志荣: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绘画或雕塑的样式对欣赏的影响(如卷轴、屏风)?我们美学里常常讲究审美欣赏因看法不同而感受不同。

这在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观看方式的差异是怎样影响中西美术的差异的?巫鸿: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古典和传统的美术史研究基本把艺术品作为客体对象,对观者的研究比较少。

但是实际上,观者的眼睛很重要,每个人的观看都不同,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现代的接受美学就比较强调主体而不是客体方面。

我觉得在美术史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某种艺术,包括其形式和媒材,都是和一定的视觉或者欣赏方式、观看方式相对应的。

某种形式、某种媒材一定要求一种观看的方法。

比如电影就应该在电影院看,和在家里看电视绝对不一样。

在电影院的黑屋里看电影产生的是一种幻觉的现实,而电视是开放性的家庭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完全占据你的眼睛和脑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