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医院消毒隔离知识

合集下载

医院护理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护理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护理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在医院护理病房中,消毒和隔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主要讨论的相关内容,包括制度的要求、执行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

一、消毒制度的重要性在医院护理病房中,消毒是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消毒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防止感染的传播。

特别是在病原体易于传播的季节或疫情时期,消毒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消毒制度的要求1. 医院护理病房应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明确消毒的对象、方式、频率等要求。

消毒的对象包括病房内的物品、器械、家具等,消毒的方式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等,消毒的频率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2. 消毒要求根据患者病情、传染性及感染途径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处理。

对于传染性强的疾病或病患,消毒要求更为严格,例如采用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3. 消毒制度应明确消毒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消毒的执行情况。

责任人应具备专业的消毒知识和技能,确保消毒过程的安全有效。

三、消毒执行流程1. 消毒前,应对病房内的物品进行清洁,去除污渍和污垢,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数量。

清洁完成后,进行消毒处理。

2. 消毒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消毒剂的使用应符合相关标准,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 消毒后,应对消毒环节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的效果符合标准。

对消毒后的物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没有残留有害物质。

四、隔离制度的重要性在医院护理病房中,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手段。

通过合理的隔离措施,可以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五、隔离制度的要求1. 医院护理病房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隔离制度,明确隔离的对象、标准、方法等要求。

隔离的对象包括具有传染性的患者或疾病,有隔离需求的患者等。

2. 隔离制度应依据疾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的传播特点等因素确定隔离标准。

例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应采取空气传播隔离等措施。

3. 隔离措施应科学、规范,避免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不良影响。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市卫生局颁发的“市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常规”和质控中心下发的《市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第二版。

(二)、医院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在工作场所穿工作服,戴工作帽,进行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并洗净双手,手术室、产房和传染病房的工作服不穿到其他病房,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前、后应洗手或使用手快捷消毒剂。

(三)、病室内应定期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按要求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四)、病床应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巾,用后按要求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五)、对于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非工作人员与治疗无关人员不可随意进入,并作清洁、污染区域区分,空气及地面作定期消毒。

(六)、治疗室、配膳室、病室、厕所等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七)、对传染病人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八)、污染的医疗用品按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置、消
毒、灭菌等。

(九)、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婴儿室等消毒隔离工作按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十)、普通病房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用物、用品分开使用,床边隔离,限制活动,床尾悬挂醒目隔离标识,排泄物、分泌物先消毒后排放,接触者应穿隔离衣、洗手,确诊后及时转入传染科。

(十一)、特殊菌种感染如:绿脓杆菌、厌氧菌等,使用器械、敷料应进行特殊处理,消毒-清洁-消毒,浓度加大或焚毁。

(十二)、各类物品按清洁、污染分别放置保管,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加盖,分别放置。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简单版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简单版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简单版医院是治疗病人的地方,但同样也是各种细菌、病毒滋生的地方。

为了保障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内容。

首先,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常规消毒。

医院的各个科室、手术室、病房等地方都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

清洁消毒的频率和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来确定,一般来说,病房每天都需要进行清洁消毒,手术室更是要求每次手术之后都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其次,医院要做好空气消毒。

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医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空气进行消毒。

常见的空气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空气净化器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保护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此外,医院还需要做好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消毒。

医疗器械和药品是医院治疗病人的重要工具,但如果没有经过有效消毒,可能成为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媒介。

因此,医院必须制定严格的器械和药品消毒制度,确保每一件器械和药品都经过彻底的清洁消毒。

最后,医院还需要做好病人的隔离管理。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病人,医院必须将其隔离开来,避免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医护人员。

医院要制定详细的隔离管理制度,包括患者的隔离标准、隔离设施、隔离流程等,确保隔离工作的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关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必须加强对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

希望各位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能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共同为医院的清洁和安全做出贡献。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

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各类无菌操作前洗手,或者用0.04%过氧乙酸小毛巾擦手。

二、进行注射、换药、导尿、穿刺等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各类无菌物品的放置处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三、各类污染物品务必清洗干净,由供应室集中进行高压消毒。

四、治疗室、换药室每日1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月作空气培养1次(分别于消毒前与消毒后采样)。

五、无菌治疗巾4小时更换1次。

六、换药碗、镶子及持物钳污染后,通过含氯制剂清洗干净,每日送供应室高压消毒。

七、无菌棉签入盒高压消毒,使用时用无菌镶子取出,用后与供应室交换。

八、静脉用无菌液体开启铝盖中心部位后使用不超过2小时,肌肉注射用无菌液体不超过24小时,完全去除铝盖的静脉用液体不超过2小时或者反复开启使用不得超过3次。

凡开启无菌液体务必注明日期、时间、具体用途。

九、治疗室明确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相对污染区,消毒物品务必注有消毒日期及作用期限,包含敷料桶、消毒罐等各类物病区发生传染病时,及时会诊、传科或者转院,病人转出后的病房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14、传染病人的各类污染物品与排泄物按有关规定处理。

15、病人出院或者后的床单位,严格终末消毒处理。

第四篇:消毒隔离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为了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方法》,消除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改善环境卫生,提高医疗质量,预防操纵与消除传染病及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人体健康,特作以下规定:一、各单位要有消毒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传染病消毒管理.监测.检查,对职工进行消毒知识的宣传.教育.业务培训,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

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传染病房与普通病房要有严格区别, 并设立明显标志,做好院内污水处理。

三、对有关科室的消毒务必做到。

手术室一病一消毒,产房. 婴儿室随时消毒,供应室.消毒室.治疗室.制剂室等每天定时消毒。

四、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自行检查,每周一次,并做好消毒检测记录,每年同意防疫部门两次抽查。

五、购置一次性医疗.卫生.保健消毒药械,产品要有三期批号,产地及省厅批准文号,要符合《国家消毒管理方法》卫生标准。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模版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模版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模版一、目的为了保障医院内部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诊疗区域、手术室、实验室等。

三、消毒管理1. 所有医疗设备、器械、用具等必须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执行。

2. 科室内必须配备专业的消毒设备和消毒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测和保养,确保其正常使用。

3. 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必须接受正规的消毒知识培训,掌握正确的消毒操作方法,并定期进行考核。

4. 每个科室必须设立专门的消毒操作区域,确保消毒工作的专业性和效果。

5. 患者病床、床单、被褥等物品必须定期消毒,并进行记录。

6. 消毒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包括消毒时间、消毒人员、消毒方法等信息。

四、隔离管理1. 根据患者的传染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对符合隔离要求的患者进行隔离管理。

2. 设立专门的隔离区域,确保隔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隔离区域内必须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护理用具,保障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治疗安全。

4. 所有进入隔离区域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通过严格的门禁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

5. 隔离区域内必须保持清洁、整洁,每日进行消毒和清扫。

6. 隔离期满后,必须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清洁,确保隔离区域的卫生安全。

五、医废管理1. 医院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处置。

2. 医疗废物必须分类存放,设置专门的垃圾桶和封闭容器,并在容器上标明明确的标识。

3. 废弃药品必须按照规定进行集中存放和处置,不得随意扔入普通垃圾桶。

4. 医疗废物必须定期进行专业的收集和处理,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六、员工健康管理1. 医护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不得患有传染性疾病。

2. 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3. 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有任何身体不适或疑似传染病症状,必须立即报告上级并停止工作。

医院科室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科室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科室消毒隔离制度一、前言在医院中,科室消毒隔离制度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它有助于预防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科室消毒隔离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确保医院环境清洁卫生,有利于病人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二、制度内容1. 消毒操作规范在医院中,科室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主要包括使用消毒剂对工作表面、医疗器械、床铺、地面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消毒操作需遵循以下规范:(1)消毒剂选用:应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

不能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消毒剂。

(2)消毒频率:医院科室应根据科室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消毒频率,一般应每日至少消毒一次。

(3)消毒方法:消毒方法应选择适合的方式,如喷洒、擦拭、浸泡等,确保消毒剂充分接触到被消毒物体表面。

需保证消毒剂使用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规定。

2.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为了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扩散,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隔离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感染病种进行分类隔离,即将不同感染病源的患者单独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隔离空气传播的感染病源,采取单间或隔离病房的措施,确保空气清洁。

(3)医护人员接触感染源后,应立即进行手部消毒,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传播。

3. 职责分工医院科室消毒隔离制度需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义务,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主要包括:(1)医务人员:负责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消毒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2)保洁员:负责科室清洁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科室环境整洁。

(3)护士:负责隔离病患的护理工作,按照要求执行隔离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4. 监督检查医院应建立科室消毒隔离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

监督检查主要包括:(1)定期进行科室消毒隔离的检查,评估消毒水平与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检查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否进行规范的消毒操作。

(3)对隔离病房进行定期检查,评估隔离效果,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性。

医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医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医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一、消毒管理1.消毒的种类和方法医院消毒主要分为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种。

化学消毒是指通过化学药剂对物品或环境进行消毒,如醇类、过氧化氢、氯化物等。

物理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物品或环境进行消毒,如紫外线灯、高温蒸汽等。

在医院环境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洗手消毒、表面消毒、器械消毒等。

2.消毒管理的要求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消毒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并配备专业的消毒人员。

消毒人员需要接受消毒技术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消毒工作。

医院应根据病情和感染风险等级,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药剂,确保消毒效果。

同时,医院应定期对消毒设备和药剂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确保消毒质量。

二、隔离管理1.隔离种类和标准医院隔离主要分为空气隔离、密闭隔离和隔离床位隔离三种。

空气隔离是指将患者单独隔离在具有负压设备的房间中,以防止感染性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

密闭隔离是指将患者隔离在密闭房间中,以防止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

隔离床位隔离是指将患者隔离在病房内的单独床位中,与其他患者分开。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病原体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隔离种类和标准,确保隔离效果。

2.隔离管理的要求医务人员需要接受隔离管理的培训,了解隔离种类和标准,掌握隔离操作规范。

在隔离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隔离标准和程序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医院应定期对隔离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隔离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三、医务人员的职责和责任1.医务人员的职责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需要负责实施消毒和隔离措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高自身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积极配合隔离病例的管理,遵守隔离标准和程序操作。

2.医务人员的责任医务人员在感染控制中有着重要责任,他们需要认真执行医院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确保消毒和隔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医务人员需要积极配合医院的感染控制团队,参与感染病例的调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报告发现的感染事件。

2017医院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新动态

2017医院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新动态
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操作规程,在操作 中重复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感染,导致部分治疗者 感染艾滋病病毒,造成重大医疗事故。经疾控机 构检测,确诊5例。
❖ 基于此次事故,涉事医院大批高管被免职,包括免去院长的行政职务 和党委副书记职务,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党委书记的党内职 务和副院长的行政职务;撤销分管副院长职务,免去其党委委员并给 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销检验科主任职务;免去医务部主任职务; 免去院感科科长职务。而直接责任人(技术人员)则因涉嫌医疗事故 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什么时候必须选择流动水洗手?
1.手上有肉眼可见污染物; 2.发生芽孢污染时(艰难梭菌) 七步洗手法口诀: 内、外、夹、弓、大、立、腕 具体揉搓时间40-60秒?
手卫生应该是自觉的行动!
提供流动水洗手的擦手纸
白大衣是首选?没有擦手纸! 甩手运动第二?没有擦手纸! 重复毛巾是摆样子
☺擦手纸
什么时候可以采用快速手消?
参加培训 遵守制度 掌握方法 院感上报 职业防护 消毒隔离
病区感控职责
制度
目标 保障安全
减少医源性感染
执行
制定制度 管理监督 督促检查 自查分析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手册
科内感控活动:
1.有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职责; 2.院感科组织感控护士培训每月1次; 3.院感科组织感控护士参与全院质控 检查(分组进行); 4.感控护士每月科内质控检查1-2次; 5.科内每季度开展感控培训; 6.科内每季度召开感控小组会议; 7.每季度有考核(理论或操作)登记; 8.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病例登记等; 9.每年年底开展现患率调查1次。
医院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 新标准新动态
感染管理科 甘谱琴
近年来医院感染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消毒隔离知识一、术语及定义清洁:去除干扰灭活微生物作用的有机物、盐和可见污染物的去污染过程。

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粘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膈固定环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尿壶和便器等。

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采用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等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达到高水平消毒应杀灭芽孢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等物理消毒法,以及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和植物类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二、管理要求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遵循院感制定的消-洗-消的要求。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少量污染物: 直接清洁消毒大量污染物: 必须先去污染物清洗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5min,或A 0 值≥3000;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其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1min,或A 0 值≥600。

回收交接流程: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1、使用者应将重复使用的。

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精密器械应采取保护措施,由CSSD 集中回收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 单独回收处理。

2、使用者应在终结使用前及时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明显污物,根据需要做保湿处理。

3、不应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采用封闭方式回收,避免反复装卸。

4、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无菌包封包要求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

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2、闭合式包装应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

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

3、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 ㎝。

4、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闭合完好性。

灭菌后物品保存要求:1、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

2、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cm,距离墙≥5cm,距天花板≥50cm。

3、物品放置应固定位置,设置标识。

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4、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应采用高水平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中水平消毒剂如碘伏、乙醇等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病人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具、茶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时进行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可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消毒;便器也可使用冲洗消毒器进行清洗消毒;床单位可采用消毒剂擦拭、床单位消毒器或大型床架(垫)消毒机等进行消毒。

紫外线消毒灯:1、在电压为220V、环境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C时,辐射的253.7nm 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不应低于70uW/cm2。

2、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射强度逐渐降低,故应定期测定消毒紫外线的强度,一旦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2 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紫外灯生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用寿命。

4、注意事项:(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 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不应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

消毒后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在使用前应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

气性坏疽病原体消毒方法1、伤口的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周围皮肤可选择碘伏原液擦拭消毒。

2、诊疗器械的消毒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消毒30 min-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5000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

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

3、物体表面的消毒手术室或换药室,每处置一例感染病人应及时进行物体表面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0.5%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4、环境表面的消毒手术室、换药室、病房环境表面有明显污染时,随时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0.5%过氧乙酸或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手术器械、器具与物品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没有要求时,其消毒的原则为:在传播途径不明时,应按照多种传播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中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的剂量(可按杀芽胞的剂量确定);医务人员应做好职业防护。

医院各类环境Ⅰ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Ⅰ、Ⅱ类区域物表:细菌总数≤5cfu/cm2。

Ⅲ区域物表:细菌总数≤10cfu/cm2。

Ⅳ类区域物表:细菌总数≤10cfu/cm2。

医务人员手卫生1、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10cfu/cm2。

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5cfu/cm2医疗器材1、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2、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数≤20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空气消毒1、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平板暴露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Ⅳ类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2、将送检平皿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各类环境空气菌落总数卫生标准结果判定Ⅰ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符合GB 50333的要求。

空气平均菌落数≤150cfu/立方米。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15min·平皿。

Ⅲ、Ⅳ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5min·平皿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消毒液的监测1、结果判断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cfu/ml,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2、注意事项采样后1h内检测。

3、对未使用的低效消毒剂和皮肤黏膜用消毒剂,使用前应按照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的方法进行细菌检测,未检出细菌为合格。

卫生洁具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抹布、墩布等物品可用无菌的方法剪取1cm×3cm,直接投入5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立即送检。

3、结果判定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