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分析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电影名:《入殓师》观后感第一次看《入殓师》的时候,我整个人都看傻了。
说起来,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个沉重的片子,毕竟是讲死亡的嘛。
结果,它竟然意外地充满了温暖和治愈的力量,就像冬日里的一杯热茶,暖到心里去了。
这部电影是泷田洋二郎导演的,主演是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等等。
类型嘛,我觉得可以算作是剧情片,带点温情,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幽默。
故事讲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小林大悟,乐团解散后,他带着妻子美香回到了老家山形县。
工作不好找啊,偶然间,他看到了一份“旅途助理”的招聘,工资还挺高。
去了才知道,原来是入殓师!这可把他吓了一跳。
一开始,大悟对这份工作是拒绝的。
你想啊,每天和尸体打交道,谁不怕啊?迫于生计,他还是硬着头皮干了下去。
社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教他如何清洗、穿衣、化妆,让逝者以最安详的姿态走向人生的终点。
慢慢地,大悟开始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也逐渐接受了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电影里有很多触动人心的场景。
比如,大悟为一位老奶奶化妆,老奶奶的女儿一开始很抗拒,后来看到母亲安详的容颜,忍不住哭了出来。
那一刻,我觉得死亡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爱的。
还有,大悟为澡堂老板娘入殓,老板娘的儿子一开始很嫌弃母亲的工作,后来却在母亲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让我想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
本木雅弘的演技真是绝了!他把大悟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最后的热爱,演绎得淋漓尽致。
广末凉子饰演的妻子美香也很可爱,一开始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工作,后来却默默地支持他。
他们的爱情故事,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整部电影。
说到电影的优缺点,我觉得画面很美,尤其是山形县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音效也很棒,久石让的配乐恰到好处,烘托了电影的氛围。
剪辑也很流畅,不会让人觉得拖沓。
有些地方的节奏稍微有点慢,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有点闷。
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那在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度过呢?我想,应该像大悟一样,认真地对待每一份工作,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让生命充满意义,不留遗憾。
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精选11篇)

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精选11篇)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精选11篇)电影观后感:《入殓师》 1影片开头便是日本电影惯有的沉静,永远是温和的缓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
迷雾中男人驾车而行,旁边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说,日子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看着前方被雾掩埋的路,渐又清晰,渐又沉没在雾中——我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嘭——心头设下悬念。
而后便是男主角为止夫入殓。
过程安静肃穆,他为尸体擦拭,却发现死者的秘密。
镜头在尸体和他的对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现,一如场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个大提琴家,却在别人的一句解散乐队下失了业,被迫回到乡下,那个盛满童年回忆,那个父亲离他而去,那个母亲撒手人寰,那个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
得生活啊,他看到报纸上的启事,能够帮助人旅行的工作。
就这样,像是命中注定又戏谑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殓师,可曾想过,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他要有怎样的恐惧与无奈。
第一次站在尸体前,第一次带着尸臭坐着公交,被人嫌弃。
接触过死亡后身上带着死气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触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温暖。
大悟是胆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内心的温柔,他无能,轻缓,善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殓师几乎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却不被世俗接受的,人们愿意一个“别人”去做,却不愿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担任。
面对朋友的远离,妻子的离开,大悟退却了,他走进了社长丛林般的办公室辞职,社长正在吃河豚鱼白:“这也是遗体啊,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
”他说是为了妻子才做了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个人。
“好吃的让人为难”正如我们的职业啊,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
举重若轻。
我们给予死者尊严,便是给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
入殓师就是让已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担起使命。
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从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声中掠过。
入殓师影评(精选15篇)完美版

《入殓师影评》入殓师影评精选(一):《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
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取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取了后者。
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齐回到了乡下。
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取了理解,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之后能够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就应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
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
但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
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
他很难过,但是他依旧坚持。
但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明白,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齐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
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篇一:看入殓师观后感】入殓师是日本的一部经典之作, 首先从影片的名字上就与众不同, 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较大的感觉上的差异, 有的人在看之前可能不敢或不想看, 因为一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 心理面油然有些发憷, 但事实上影片却并不是观众们认为的那样, 相反, 整部影片中没有一点惊悚的成分在里面, 而是处处充满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珍贵的感情, 这部电影从主人公大雾这样一个角色, 说明了一些问题, 同时也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让人们对入殓师有了新的理解与看法,这部电影讲述了三种情感, 第一是爱情, 主人公大雾与他的妻子之间, 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谐, 两个人之见都能够互相理解, 互相体谅, 给人很温馨的感觉, 影片的第二种感情是父子之情, 其实电影从开始时就埋下了伏笔, 大雾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与他的父母在河边的沙滩上捡石头的场景, 但是每当出现他父亲的是后却总是模糊不清的, 只有轮廓而已, 当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 才出现大雾的父亲那清晰的一面, 影片的第三种感情是大雾与他的师父之间的情感, 开始大雾去公司应聘的时候, 当他知道他所进入的公司的性质时候, 几既惊讶又难以接受, 但是通过他师父的一次次的教导, 使大雾终于理解了他的职性质, 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职业,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职业,从音乐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 整部影片都以大雾手里的那把大提琴作为主线, 大雾拉大提琴的场景贯穿于这个部电影之中, 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衬了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情感, 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让写的, 而他其恰恰善于写这种伤感, 煽情的曲子, 善于运用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 本来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已经十分感人, 再加上久石让的音乐, 不得不让人流着眼泪看电影, 实在不能不触动人的灵魂, 十分感人,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 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相当少, 至少有几个人, 但是却绝不会让观众有空洞之感, 故事情节也不复杂, 但却一定能够打动人心, 让人们从零一个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 影片后来讲述到大婶死后, 一直默默爱恋她的那位大叔讲的几句话, 他说, 人死并不等于结束, 只是人们要通过这扇门, 走向另一个永远没有痛苦的世界, 这或许就是导演要对观众们所说的话,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征是, 里面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 虽然这部影片以感人的故事情节为主题, 但是却并不缺乏幽默, 从大雾去公司应聘的那时起, 就时不时的出现幽默的场景, 让人不会总沉寂在一中伤感之中, 这或许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手法吧, 当把电影看完后, 心里很是难受, 因为那是我们已经知道大雾有了自己的后代, 当他将自己父亲受掰开后发现父亲紧紧的握住那块大雾小时候送给他的石头的时候, 他明白了一切, 而且将这块石头保留给了他的后代, 说明了将他父亲对他的爱传给了下一代, 看到这里, 不得不让人感动, 同时, 又应征了那句话, 死亡并不算什么, 那只是过程, 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过程。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入殓师电影观后感三篇《入殓师》对于生死的解说并不高明,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敬畏赋予死亡以尊贵,以美丽恢复死者以尊严。
它所给予观众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唤醒沉睡的亲情,再有就是作为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呈现给观众。
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入殓师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入殓师电影观后感(一)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回家看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然后写一篇观后感。
因为作业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后一天我才找了个时间去看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用心,可是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竟然有意犹未尽之感,看来,好电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体会的。
我只能够写下一点我零零碎碎的感觉。
回忆起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乐,其次才是情节。
不论是小林大悟少年时为父亲拉琴,还是后来为妻子拉琴,也不论是在圣诞节给社长和助理拉琴,还是他坐在河边堤岸上为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响起都带给我一种温暖而又忧伤的感觉,小林大悟的这一段音乐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基调。
是的,尽管大悟是个失败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乐却是绝对的大师级作品,厚重的大提琴声瞬间触摸到你心灵最柔软的部分,那是属于男人的忧伤,带你回到无边的回忆中。
整部电影最令我喜爱的的人物莫过于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
大悟因为剧团解散离开了城市,来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
他的妻子并没有因为借钱购买昂贵的大提琴,和离开城市而对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并接受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乡下。
美香并不要求生活的奢华,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觉得很满足。
虽然她后来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殓师的时候不能够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经怀孕后,她还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边,从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后接受他,再到劝说丈夫去见已经死去的“公公”,乃至于到最后美香对他人骄傲地说“我丈夫是入殓师!”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让我觉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淡淡的温暖——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5篇

入殓师观后感最新5篇在这部影片里,死亡不再充满恐惧,更没有满含悲伤,每一个告别逝者的人眼里,逝者不过是先走了一步,多么静谧又安详的场景啊!下面给您带来入殓师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1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
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
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
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
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
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
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
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
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
观看入殓师观后感范文

观看入殓师观后感范文入殓师观后感【1】她走的时候,我在屋里只守了11天。
刚过完春节,我喂她吃了年夜饭: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
香肠在我们那里是一个很神奇的食物,代表的含义很神奇。
或许我不应该用神奇来形容的。
我记得她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养一头猪,所以过年的时候就没有自家的猪肉,于是到了过年前邻居或者亲人就会送一点猪肉以及一两节香肠。
我春节期间在家待一两天而已,她会把那个香肠蒸好,留给我吃。
有一次,香肠蒸好的,我临时有事情走了,没在家吃饭,第二天回来的时候,香肠一点也没动,还是全部留给我。
菜盘里面少了的,只是她做的臭豆腐和豆瓣酱。
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
就这么喂了11天后,她走了。
她走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入殓师。
按照算命先生计算的良臣吉日,我们48小时不能哭泣,不能喧哗,让她安静的离开,不带走任何一滴眼泪。
说,那是因为她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去,她走的前一天,她一小口米饭,一块香肠,一口水都没吃。
我始终认为她是被饿死的。
48小时之后我开始给她洗澡,腐烂的背,她走的时候,连一个完整的皮囊都没有。
骨瘦如柴,你可以完整的理解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甚至都不如柴,她走的时候,天特别凉,亲戚朋友来送别,冷的哆嗦,我爬到门口的一颗树上,用了半个小时把树枝锯断,然后再分成小块,一把火烧了,供他们取暖,没有人帮我,我看见他们呆呆的眼神,比我还绝望,是冷的麻木,还是解脱?换衣服,没任何新衣服,都是她以前的旧衣服,有两三件衣服专门整理了放在一边,像是她早为自己准备的。
她不肯多花一分钱,走的前两天还告诉我,抽屉里有80多快钱,我知道那是她捡废品后卖的钱攒起来的,我每年回家两次,她就给我两次,我离开她去异地读书的时候,她时刻担心我没钱花,因为“在外面没钱花很丢人的”。
没有化妆,她一辈子都不曾化妆,只是简单的梳了一下头发。
我抱起她,放在简单的棺材里面,那一夜我们都没睡觉,5个男人,像群孩子,时而吃饭,时而抽烟,时而大哭,时而聊天,就这样,待了一通宵,天亮的时候,有人杀了一只鸡,鸡血淋在棺材前,装满纸钱灰的脸盆被狠狠的摔出门,抬起她来,出殡。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影片《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入殓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1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不过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接受死亡。
当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内容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
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
直到后来,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
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
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
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应该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
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
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助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
一个好的入殓师一定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浅析《入殓师》大提琴那悠扬又漫长的声音徐徐的传来,里面的忧愁、担心、对未来的无谓都已融在朦胧的天空中了。
或许大提琴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纯地乐器,而是小林那来不及完成的梦想,是他对生活的向往。
而那淳淳流出的音符,是他对待接下来工作的坚守和信任吧。
入殓师并非谁都能做的了的职业,然而,小林却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
深爱的妻子反对他,甚至全世界反对他又如何,他做到了战胜自己的心境,他爱上了这个职业,这个神圣且无比高尚、重要的职业。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身边那些曾经鄙夷这份工作的人,渐渐地对‘入殓师’这一职业肃然起敬了起来。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
无所谓。
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
”村上春树的一席话,像极了小林的内心独白。
‘入殓师’这个职业在普通人的眼里,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
毕竟一个整天跟尸体打交道的职业,称不上是一个好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详的职业、一个晦气的职业。
然而小林并没有因为众人那不解的态度所放弃,而是用自己对待工作的真诚的态度,以及怀有一份对待每一次工作时的虔诚的心境,终于赢得了所有人的理解,也让大家重新对‘入殓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影片《入殓师》是泷田洋二郎导演的作品,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其中影片中的音乐作曲也尤被人关注,因为其作曲人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所担任。
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广泛热议。
而入殓师这一个并不被众人所熟知甚至认可、接受的职业,随着影片而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因此,《入殓师》这一影片,给予了观众对这神圣的职业一个完整且又正确的态度和理解。
固然,影片的情节内容是该影片成功之所在,但其中的许多细节也必是将整部影片推向成功的关键之处。
语言,可以说是整部电影中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在《入殓者》,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仔细追究一番,别有一番意义。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
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
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小林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颇有些许无奈吧。
自己的从小以来的梦想——当一名大提琴手破裂,这是自己童年时期就早已播种在内心的一颗梦想种子,在努力了半辈子之后,非但没有离梦想距离接近,反倒是逐渐变远,直到最后,直接挥手再见。
当然,这句话不仅能看出小林内心的惆怅,也能看出这是自己在与一直以来的梦想说再见之后的另一段生命的新旅途。
这也算是小林对自己面对新工作之后的乐观心态。
这与之前他对自己事业上失败、梦想破裂的失落心态以及自暴自弃的放弃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两者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预示了在影片接下来,小林的生活会因为剧情的发展进行了巨大的改变。
“5万、10万、30万。
有这么大的差别啊。
左边的是胶合板的,接下来是金属装饰两边雕刻的,最贵的是扁柏制成的。
材料和装饰不同啊。
是啊,虽然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
总觉得有点讽刺。
”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导演自身的价值感和人生观。
做着入殓师这样的职业,经常与往生者打交道,早已看透了所谓的人生。
短暂的人生,即便一辈子过得穷困无措,又或者是过得骄奢纵横,最后都还是进了棺材。
即便因人而异,买到的棺材价格不同、材质不同、品相不同,到头来大火一烧,化作灰烬,一切都化作尘土,了无差距。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
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
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这是入殓师给小林的第一次感受。
这种感受,充满了尊重、理解以及内心对这种职业的一丝丝期待。
小林在看到自己的老板做工作时的肃穆气氛,内心油然而生的尊重和骄傲。
“我第一次看到入殓,我想自己死时一定要让他来帮忙入殓,怎么说呢,那个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小林的这一句话,不仅是他自己个人的内心想法,也是所有看到真正的入殓师在工作的时候的人的内心最真实、最普通、也是最崇高的想法。
同时,小林发自内心的这句话,也起到了预示作用,预示了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剧情中的走向和发展。
“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
普通是什么啊,谁都会死的吧,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这是小林的妻子在得知小林的真实工作时的态度。
这种态度很真实、很符合所有观众的心理。
‘入殓师’在这一职业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是那么容易让观众接受的一份职业。
在这一个影片里,小林的妻子是他在当真正的入殓师的路途中的一个阻拦。
但也是因为小林的妻子,小林才会真正认识到‘入殓师’这个职业对他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是那位焚烧员说的那句话,这也是整部电影最想通过大银幕告诉观众的一句话。
不错,人的生命或许不像自己用肉眼看到的那样,就此因为死亡而终结。
这其实又是另一段生命旅途的开始。
一部电影的语言是整部故事的灵魂,而音乐便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而《入殓师》这部电影的音乐,就更值得一体了。
久石让音乐大师是这部电影的音乐负责人,应该是许多人较为关注的一件事吧。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大呼果不其然的人绝对大大有之。
唯美的音乐,加之唯美的画面,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无论是日本特有的清新小调,还是大提琴的低沉悠扬,都完美的渲染了整部影片肃穆的基调。
在整理过世者遗容时,略带沉重的音乐,使得画面整体肃穆、严整了许多。
也正因为这些音乐的存在,也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更好的将自己溶于情景之中,将自己的情感更投入于故事情节之中。
这也是为何该影片的音乐会引得观众共感的原因。
《入殓师》这部电影请久石让大师为其编制音乐,果真是再明智不过的做法了。
《入殓师》这部影片,散发着浓郁且亲切的人情味。
整部影片的主题极为理解。
影片丰富鲜明的表现了多个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因此也获得了多数日本本土中老年观众的好感与喜爱。
尽管《入殓师》含有许多传统的成分,但同时,《入殓师》还是有许多新奇部分的,那就是日本独特具有的的文化美学。
而在这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入殓过程。
整部电影仅仅是单纯地入殓过程,就出现了3次以上。
这也使得观众大体了解了入殓师的工作和入殓的流程。
不得不赞扬该影片在这一方面下足了功夫,而成效自然有目共睹。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使得整部剧情不是无聊到了极点、单调到了极点的一部有关入殓师的教科书。
而且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关于这部影片的宗教信仰。
《入殓师》自始至终,从未出现过一次与宗教有关联的剧情。
这与剧中的社长这一角色声称自己不信‘三大教’有明显的前后呼应的成分。
影片《入殓师》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入殓过程的一举一动加以艺术化呈现。
这样一来,入殓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一个冰冷的形象。
入殓师与遗体之间建立了艺术处理的关系,是一个极需技术的手法。
也是该影片能够成功地原因之一。
一位新手葬仪助手的成长历程构成了整部电影。
按照常理而言,这种以叙述经历的影片,对一般的导演来说是极难驾驭的。
然而导演泷田洋二郎,却将它拍得极富内涵与寓意、感伤和喜感掺杂的感觉,轻快且感人至深。
影片以日本入殓师的日常工作为中心,并添加了爱情、生命、梦想等一串经久不衰的主题,将这些都相互交织在一起。
因此也不难想象该影片能够打动海外等众多观众内心的原因了。
仔细想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却独生出了一种与正常的逻辑思维不同的角度——利用往生者的亲人对待自己的家属离世的态度,来体现生与死的意义所在之处。
这就使得整部情节顺畅,生与死这两个极端的主题即使放在一起也不会有一点突兀和别扭的地方,反之觉得合适不过。
就算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却依旧用细腻的情感把控,《入殓师》用小林这个刚入行的新手来塑造‘入殓师’这样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在宣扬这一值得尊重的职业的同时渲染庄重、肃穆的气氛,但有碍于小林是一位刚入这行的新手,因此又闹了些许笑话,这使得故事气氛不会过于沉重,给庄严下的剧情带了一丝丝喜剧的填充,使得剧情饱满,而并非一个纯粹平静安详的电影。
死亡一直给予人们的是恐怖、可怕,是完全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终结,它一直是一个抗拒、阴郁的主题,是每当提起来都沉重的名词,也是一般电影都用此来打造一个悲伤地气氛的介质。
然而在《入殓者》中,这却是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字眼。
‘死’或许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可怕,倘若有这样的入殓师来为自己整理遗容,送上最后一程,大概自己在天堂也是最干净且惹人眼的吧。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温和的,尽管是以“死亡”为主题的一部电影,但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气氛。
这也是极度考验导演功力的一份作品,毕竟,不是谁都能把这样的主题用温和的手法表现出来。
导演在独创的新手法来表现‘死亡’的同时,又不失日本电影的传统的特点。
将日本传统文化溶于现代背景的电影中,既不突兀,反倒是觉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大和民族未因时代的进步,而遗忘先辈遗留下的传统文明。
起初看到《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以为会看到许多腐烂、不忍直视的尸体。
然而正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看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这与自己的预想完全不一样。
大家或许都认为日本惯有的那种习惯塑造丧尸之类的手法,也会毋庸置疑的运用到这部电影中。
然而,整部电影没有一处这样的手法来塑造尸体亦或是其他的人物形象。
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述身为入殓师,是如何行礼,如何避忌,如何清洗,如何穿衣,如何化妆……大量的镜头描述、多次且反复地剪切这些都做,再使得久石让的配乐穿插其中——《Beautiful Dead》,就这样塑造了如此和谐且静谧的画面。
镜头下的入殓师,手中虽是做着送别的残忍之事,但却是如此的优美。
无论是社长,还是小林,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生死离别这样残忍而又痛苦地事情,而是如同面对一份工艺品、一份插花那般,轻柔且细心的面对那些实际上早已毫无直觉、冰冷的躯体。
这也是别人在看完入殓过程之后,为何尊重这份职业的原因。
他们将这份工作作出了艺术的价值,给予了美丽。
《入殓师》所蕴含的美,不单单是导演、编剧、演员所演绎出来的,而是完全可以上升到一个民族审美观的沉淀。
影片利用缓慢细腻地用唯美的艺术方式贴近死亡以及临终的关怀。
还记得在影片即将结束之前,小林在给他父亲擦拭的时候,紧抿着嘴巴泪水从眼角滑落。
他其实对这位陌生的父亲并没有多大实质的亲情在里面,毕竟小时候的分离还是在小林的童年中刻下了深深地印痕。
但他是如此温暖和柔软地对待曾经抛弃他的父亲。
或许起初的泪水只是因为那是他的父亲,那是一个在他记忆里十分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