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浅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2010级博物馆学一班李博 41003168)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告终。
一个拥有80万军队的大帝国,为什么会惨败给一支起先人数不过数千,后来也只有近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在根本的封建主义制度外,还有其他许多的原因。
一.捉襟见肘的财政与落后的经济制度追溯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经济原因,是因为其困难的财政。
嘉庆年间,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前后凡二十年,耗去军费达两亿两。
从此,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
1840年的国库存银,从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的六七千万两降到一千零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七十五两,次年又减少百分之四十四,为六百七十九万六千零三十七两。
财用匮乏对调兵行动影响极大,具体的整装银,盐菜口粮,车船行粮路费等,整个战争时期,清政府共花费战费约两千余万两。
部库支绌,军费浩繁,鸦片战争已与康乾年间的征战不同。
征调之际,统治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用费。
财政困难是导致道光帝忽战忽和的重要因素。
因此,统治者尽可能地少抽调一些兵丁,尽可能地晚一些抽调。
深究其经济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
道光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虽然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它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却还是微乎其微。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其展示在表面的原因是清政府落后的经济制度。
清政府当时采用的是复本位币制,即一千文铜钱可以换银一两,但银价在上涨,到1838年,大约1650文铜钱换银一两,因为土地税一般用铜钱缴纳,但要用银两计算和上解给中央政府,因此,农民必须缴纳的税收越来越高,而国家的收入却并未增加。
另一方面,清代的税收制度是妙用无穷的适应有组织的剥削制度的,虽然基本税额在十八世纪初期已经“永远”固定,但为地方政府开销征课的附加税已经制度化。
官吏和衙役采用操纵价格和换算比例的手段,大量收税以弥补政府的亏空。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
清朝后期,统治已经由盛转衰。
与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比,社会条件上,
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方
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科
技比较先进,武器装备精良;另一方
面,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决定了英
法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的趋势。
而
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传
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禁锢,资源
危机日益显露,贫富矛盾的积累,以
及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的
封闭措施等,使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
严重危机,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国逐
步落伍于世界的潮流。
连其本阶级的
有识士(如林则徐)都感到面临“浩
劫”,在这种情况下,抵御外部侵略必
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政
策。
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在鸦片战争中暴露。
譬如,烟毒泛滥,危害人民,许多官
僚却仍醉生梦死,虽有林则徐一类人,
却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妄自
尊大,对敌情不甚了解,却以“天朝
上国”自居;限制和打击抵抗派,敌
视和破坏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如靖
逆将军奕山的“防民胜于防寇”,清当
局对三元里抗英的破坏等。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的主导政策,这是清政府腐败的表现也是影响。
正是在中国内部统治阶级的这种状况下,西方的优势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进而取得两次鸦片战争的胜利。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为什么鸦片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糟糕的滑膛枪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
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
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
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
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
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
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
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
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
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
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
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PART THREE
工业技术落后, 生产效率低下
工业结构不合理, 以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发展滞后
缺乏统一的工业规 划和布局,地区间 工业发展不平衡
工业发展受制于封 建制度束缚,缺乏 市场和竞争机制
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经营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缺乏开放进取的思想观念
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 认识
缺乏创新和变革的精神
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对科学和技术 的正确认识和应用
缺乏创新精神:社会缺乏鼓励创新 和探索的氛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迷信盛行:社会普遍存在迷信观念, 缺乏科学理性思考
忽视科学技术:政府和社会对科学 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汇报人:XX
Hale Waihona Puke ART FIVE英法等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支持清政府 俄国趁机侵占中国领土,威胁中国安全 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 英美干涉禁烟运动,保护鸦片贸易
欧洲列强忙于争霸,无暇 东顾
美国、日本等国不支持中 国抵抗英国侵略
俄国希望维持中立,不愿 卷入战争
国际社会缺乏对中国遭遇 侵略的理解和同情
清朝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国际法 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未能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清朝政府的外交政策过于保守,未能及时调整 清朝政府在战争期间未能充分利用英法的矛盾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战争准备不足
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社会思想封闭
国际环境不利
PART ONE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https://img.taocdn.com/s3/m/4de5f874a417866fb84a8ecf.png)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关键词: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原因160多年前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人被西洋的蛮夷拖进了近代,如蒋廷黻先生所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在这场战争中,大清朝被新兴的英国打败了。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中国实行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这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则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从战争的正义性和客观条件来看,中国并非完全处于劣势。
中国是蕴藏着雄厚力量的大国,在人力、物力、军队数量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而且是在本土作战,地形熟悉,补给方便,又处于敌明我暗、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战胜侵略者的有利因素。
英国所进行的是掠夺性的侵略战争,有着它致命的弱点。
它得不到本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英中之间远隔重洋,相距几万里,交通不便,补给困难,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兵力单薄。
它投入侵华战争的兵力起初才4000人,最多时15000人,进攻南京时兵力不过7000人。
从军事上讲,用少数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完全是一种海盗式的冒险行动。
英国军队里还有大量印度籍士兵,与英国侵略者之间矛盾重重。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落后就要挨打,并不因为落后的一方掌握着正义就有所厚待。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一场两个时代的战争,当时英国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上明显比中国先进,英国的军事力量明显比中国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
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为“面杀伤”所取代。
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退出决定性的位置。
清政府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一、英国发动侵虐中国的鸦片战争
•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 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
经济军事的落后
• 数次反侵略战争历史证明了法则:落后终将挨打。国内经 济力量的软弱与落后也是导致反侵华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之一。虽然火药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国内人并 没有充分重视火药的作用,没有进行继续研究创造,而是 满足于现状。 清朝注重发展陆军,从八旗、绿营到湘军、防军等, 虽然历经多次变更,但是军制却沿用了传统旧制,没有根 据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本质上的变化。且各军种 存在较多的矛盾,不能统一调遣和互相配合。水军力量的 薄弱也是清朝军事的薄弱点之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水 军力量薄弱,战争指挥者缺乏指挥经验,导致北洋舰队的 覆没。造成中国水军力量的损失。
而晚清政局变化的又一趋势是:日益严重、不可遏制的腐败。这是断送近代化、 使民族无以自强的重大因素。官场黑暗、吏治败坏本是封建专制时代的固疾宿弊。 连绵不断的人民起义、特别是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人民起义虽然空前扫荡了这些 污泥浊水,但是封建统治集团在镇压了这些起义之后,立即故态复萌,因循苟且、 争名逐利、追求享受之风愈演愈盛。
提出修改条约,遭到拒绝。 • 结果: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
• 时间:1894—1895 •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
速发展,开始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日 本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执行 了所谓“大陆政策”。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
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虽然英军的大炮打开了中国近代的大门,使中国走向了现代化,但它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伤害,对中华文化的践踏,至今让我们痛心疾首。
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也不能忘怀。
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入侵,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这两年就是残酷的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终。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一个个不公平的命运摆在中国面前,中国从此变得遍体鳞伤。
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的白纸黑字压得中国直不起腰。
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我个人看来,其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清朝封建制度及思想的腐朽君权专制形成的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这种万人之上的思想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当时中国封闭落后,思想保守,无法接受新生事物。
在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中国当时掌握战争领导权的人,即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他们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就连在战争中,道光皇帝既无应战决心,又无明确的计划,战略被动多变,心态极不稳定。
士兵们往往不知所措。
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英军的胜利可谓易如反掌。
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清朝政府贪污无能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着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耻于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院(系)名称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姓名赵明伟学号*********指导教师宋俭波副教授完成时间2013年4月15日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赵明伟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090314063 指导教师:宋俭波副教授摘要: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通过中英两国军队的分析,不难发现,与英军相比清军的兵力分散,武器装备落后、士兵素质低下、将领缺乏指挥艺术、战略方针的不够明确和坚定。
上述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清军的军事实力远不如英军,相差悬殊的军事实力又导致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
关键词:鸦片战争;军事;英军;清军19世纪早期,英国为了扭转在对华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局面,开始大规模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大量鸦片的流入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并且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的措施迫使外国商人交出非法走私的鸦片,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销毁。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
后来,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利,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
失败是成功之母,认真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军事原因原因有助于避免悲剧重演。
从军事方面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清军兵力多而分散,英军兵力少而集中军队数量是一个事关战争胜负的因素,在双方军队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军队的数量越多的一方战胜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中英双方的军队总量、参战军队的数量和具体战役中双方军队数量的对比。
1、双方军队总量对比。
清政府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常备军,当时清政府的军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大家熟知的八旗军和绿林军,绿林军的数量是六十万左右,八旗军人数虽不及绿林军但也有二十多万。
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的军队总数数不下八十万。
据茅海建先生考证:“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十四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国民军六万,总兵力仅二十万左右。
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
”[1]2、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
双方实际参战的部队数量的对比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当时英国经营着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又是远离本土作战,不可能将全部兵力派往中国作战。
在鸦片战争的初期,英国派往中国的军队海陆两军相加才大约七千人。
与清军相比大概是1:110。
英国在战争中不断增兵,到战争的末期英国的远征军人数虽然达到两万人,但与清军相比大概是1:40。
3、具体战斗中双方兵力对比。
通过前两段的分析,似乎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兵力上似乎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其实在各次具体的战斗中清政府在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很不明显,有时甚至是处于劣势。
例如在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五千人分据把守,璞鼎查率英军约四、五千人向定海发动进攻”[2]再如,在镇江之战中, “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
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绿营军2700名驻守西南郊。
”[3]无论是在常备军总量还是参战部队总量都占绝对优势的清军,为什么在具体战役中在兵力方面不占优势呢?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军队总量虽少,但却可以集中兵力。
英军的海军船坚炮利,占有绝对优势(下文详细论述),英军完全控制了制海权,英军可以在我国几千里的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发动进攻,可以在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开辟战场。
相反,清军就必须在沿海六七个省处处派兵防御,这也极大地削弱了清军在某一战场的兵力;同时,舰船的广泛使用,使英军的调兵速度比清军的调兵速度快很多。
“当时英国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六十天,从印度开来也不过四个多月”。
[4]蒸汽机的出现,轮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军的速度。
1841年英军的全权代表乘坐轮船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二十五天。
当时英国英军的一名士兵在定海打完一战,几天之后又可以出现在广州的战场,不久之后他又会在福建的战场上参加战斗。
英军可以重复使用其有限的兵力,使其兵力出现倍增效应。
而当时清政府的调兵速度则十分缓慢。
从清朝方面来说,清军总量虽然多,但是不能在某一地点集结起大量的部队。
清军不是单纯的国防军,它既担负了国防军的职责,同时有担负了内卫部队和警察的职责。
由于承平日久,鸦片战争前夕清军主要是担负内卫部队和警察的责任。
“保护官府衙门,维护社会治安,弹压刁民土匪,负责把关收税就成了清军士兵的日常生活。
“[5]。
从政治方面来说,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满)统治的一个极度专制的政府,即使有少数相对集中的八旗军(满族)也是为了监视相对分散的绿林军(汉族)。
二、清军武器装备落伍,英军武器装备精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应经进入火器时代,清军则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据萧致治先生研究:“其比例各军不完全一致,大体上来说有百分七十到八十的士兵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
”[6]据矛海建先生考证:”就全国而言鸟枪手与使用刀矛弓矢的士兵的比例大概为5:5.”[7]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清军使用火器的人数占不到全国军队总量的一半。
在鸦片战争中刀矛弓失等冷兵器的作用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主要比较双方的火器。
1、清朝陆军火器落后。
清军的火器以鸟枪、抬枪和大炮为主,但是中国的这些火器相对于西方来说是十分落后的。
“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有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式样。
”[8]由此可见,清军的火器要比英军的火器落后二百余年。
这些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的新式火器相比有以下几个缺点。
第一、十分笨重,使用非常不便。
例如鸟枪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使用,一个士兵以半蹲的姿势用肩膀扛起两三米长的枪杆,另外一个士兵站在前一个士兵身后瞄准发射。
第二、射速慢,射程近。
“兵丁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每分钟。
英军布伦威尔克式前装滑膛枪的射程是约300米,射速是三至四发。
”[9]第三、杀伤力小。
英军在鸦片战争时期使用的有实心弹、散弹、爆破弹。
而清军只能使用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一种圆形铅球或铁球不会爆炸)。
关于虎门大战的一段论述足以说明开花弹的威力之大。
“榴弹中装进了炸药,在落下时呼啸爆炸,由飞散的铁片和冲击波形成的杀伤力、破坏力是单一的铁球比不了的。
并且,仅仅是落下时的爆炸声,也足以使初次经历者产生极大的恐怖感。
”[10]2、与英国海军相比清朝水师的装备(舰船和火炮)严重落后。
其实中英双方武器相差最大的不是以上论述的火炮和枪械,陆军武器不好还可以通过利用有利地形打伏击战,打游击战,以人数的优势弥补装备的不足。
但是海军则不同,海军的装备强弱几乎就决定了海战的胜负。
令人十分失望的是清朝在收复台湾之后,没有来自强大的海上对手,其任务主要是应对海盗和走私。
清朝的水师的发展缺乏动力,清军水师的装备长久得不到更新和发展。
中英两国武器装备差距最大的就是海军,中英两国的海军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
十八世纪英国海军根据战斗力的大小将军舰分为六个等级:“一级军舰长约206尺(63米)携带火炮一百多门,二等军舰长195英尺(60米)携火炮90多门,三等军舰带炮七八十门,四等军舰带炮五六十门,五级军舰长约130到150英尺,六级军舰长约一百二十五英尺主要用于通信。
”[11]清军战船种类虽多, 却均为木质, 除船板铆制铁钉外,船身也无金属包装, 入水稍久极易腐烂, 抗撞击能力很差。
此外,清朝战舰十分小装炮也不多,清朝最大的战舰在当时的西方因尺寸不够都不能入列为战舰。
1840黄爵滋在奏报中说:“查各省水师舰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其最大面宽仅两丈余安炮不过十门。
”[12]中英海军装备的巨大差距就决定了,从战争一开始英军就完完全全的掌握了制海权,也使清军只能在陆地上被动的防御。
三、士兵素质低下,军官缺乏指挥艺术兵力的多寡和武器装备先进与否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但在战争中即使是兵力和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也不可能保证一定赢的战争。
例如,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的军队无论是在兵力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国民党的军队就被彻底打败了。
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很多情况下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令人十分失望的是,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军事技能生疏,纪律败坏。
1、士兵缺乏训练,军事技能生疏。
清军入关并取得了整个中国的政权之后,八旗军享有了清廷给予的许多福利和特权。
清廷主要用八旗兵保卫京师分散驻防以监视人民和绿营,清朝的边防和海防则主要由绿营军负责。
特权加任务少导致了八旗军在清朝中后期军事技能生疏,剽悍勇猛之风早已丧失殆尽。
“1835年(道光十五年)道光帝在卢沟桥阅看火器营演示放炮,令其连放两次,虽有中靶的,但有的却把铅丸打的不知去向,有的铅丸落地离靶尚远。
道光帝极为不满,斥责说,殊属不成事体”[13]清朝八旗军的精锐京畿满洲火器营在皇帝亲自检阅时尚且如此,其它八旗兵的水平就更甭提了。
绿营军的训练则几乎是沿袭明朝的旧制,进行阵式和技艺的训练。
绿营军除了防守作战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缉捕、守护、承催等差役。
差役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还可以得一些好处,绿营军对差役很积极。
但是例行的军事训练,因人员时常到不齐,所练内容也不会立即派上用场,因而可以糊弄了事。
同时因为士兵的军饷不充足以及军官的克扣。
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只好别谋生计,对训练丝毫不重视,甚至雇人出操。
清军不仅仅是技艺生疏,而且是纪律败坏,经常扰民。
下面的例子可以揭示清军纪律低下情况的冰山一角。
“奕经赴浙,调拨京兵数百,带领侍卫等官,由京城起,沿途需索,姗姗至苏州后,耽延数日,淫娼醉酒,贪财索贿,每日吴县供给八十余席,用费数百元,稍不如意,侍卫、京兵等即掷击杯盘,辱骂县令,吴县即被逼勒呕血而死。
”[14]2、中下级清军军官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指挥近代战争的技能。
士兵素质低下,通过优秀的将领对其加以训练和指挥也可以弥补因士兵素质低下而产生的不足,这样就可以取得局部的胜利,纵观鸦片战争清军没有取得一次战斗的胜利。
可见清军的军官素质并不高,至少是清军将领所拥有的不是打赢近代战争所需要的素养。
清军的将领主要由两种来源。
第一种是行伍出身,即由士兵和下级军官逐级晋升。
“清朝军官的升迁,除了军功之外均需要考验弓马技能,若不能合格,不得晋职。
”[15]第二种是科举出身,也就是武举。
武举考试分为内外两场,外场考骑射、步射、拉弓舞刀诸项。
内场则考一些十分深奥但对中下级军官来说并不太实用的兵法,诸如《孙子》、《吴子》《司马法》等。
到了清朝后期内场考试则形同虚设,外场考试的成绩对上榜与否才起决定性作用。
“道光帝更是明确下旨,武科之设,以内场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