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赵明伟

学号090314063

指导教师宋俭波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3年4月15日

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军事原因

赵明伟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090314063 指导教师:宋俭波

副教授

摘要: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通过中英两国军队的分析,不难发现,与英军相比清军的兵力分散,武器装备落后、士兵素质低下、将领缺乏指挥艺术、战略方针的不够明确和坚定。上述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清军的军事实力远不如英军,相差悬殊的军事实力又导致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

关键词:鸦片战争;军事;英军;清军

19世纪早期,英国为了扭转在对华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局面,开始大规模的向中国走私鸦片。大量鸦片的流入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并且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的措施迫使外国商人交出非法走私的鸦片,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销毁。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后来,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利,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失败是成功之母,认真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军事原因原因有助于避免悲剧重演。从军事方面分析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军兵力多而分散,英军兵力少而集中

军队数量是一个事关战争胜负的因素,在双方军队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军队的数量越多的一方战胜的可能性就越大。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中英双方的军队总量、参战军队的数量和具体战役中双方军队数量的对比。

1、双方军队总量对比。清政府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常备军,当时清政府的军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大家熟知的八旗军和绿林军,绿林军的数量是六十万左右,八旗军人数虽不及绿林军但也有二十多万。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的军队总数数不下八十万。据茅海建先生考证:“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十四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国民军六万,总兵力仅二十万左右。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1]

2、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双方实际参战的部队数量的对比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当时英国经营着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又是远离本土作战,不可能将全部兵力派往中国作战。在鸦片战争的初期,英国派往中国的军队海陆两军相加才大约七千人。与清军相比大概是1:110。英国在战争中不断增兵,到战争的末期英国的远征军人数虽然达到两万人,但与清军相比大概是1:40。

3、具体战斗中双方兵力对比。通过前两段的分析,似乎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兵力上似乎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在各次具体的战斗中清政府在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很不明显,有时甚至是处于劣势。例如在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五千人分据把守,璞鼎查率英军约四、五千人向定海发动进攻”[2]再如,在镇江之战中, “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绿营军2700名驻守西南郊。”[3]

无论是在常备军总量还是参战部队总量都占绝对优势的清军,为什么在具体战役中在兵力方面不占优势呢?

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军队总量虽少,但却可以集中兵力。英军的海军船坚炮利,占有绝对优势(下文详细论述),英军完全控制了制海权,英军可以在我国几千

里的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发动进攻,可以在海岸线的任意一点开辟战场。相反,清军就必须在沿海六七个省处处派兵防御,这也极大地削弱了清军在某一战场的兵力;同时,舰船的广泛使用,使英军的调兵速度比清军的调兵速度快很多。“当时英国海军舰船从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六十天,从印度开来也不过四个多月”。[4]蒸汽机的出现,轮船的使用,又大大加快了英军的速度。1841年英军的全权代表乘坐轮船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二十五天。当时英国英军的一名士兵在定海打完一战,几天之后又可以出现在广州的战场,不久之后他又会在福建的战场上参加战斗。英军可以重复使用其有限的兵力,使其兵力出现倍增效应。而当时清政府的调兵速度则十分缓慢。

从清朝方面来说,清军总量虽然多,但是不能在某一地点集结起大量的部队。清军不是单纯的国防军,它既担负了国防军的职责,同时有担负了内卫部队和警察的职责。由于承平日久,鸦片战争前夕清军主要是担负内卫部队和警察的责任。“保护官府衙门,维护社会治安,弹压刁民土匪,负责把关收税就成了清军士兵的日常生活。“[5]。从政治方面来说,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满)统治的一个极度专制的政府,即使有少数相对集中的八旗军(满族)也是为了监视相对分散的绿林军(汉族)。

二、清军武器装备落伍,英军武器装备精良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应经进入火器时代,清军则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据萧致治先生研究:“其比例各军不完全一致,大体上来说有百分七十到八十的士兵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6]据矛海建先生考证:”就全国而言鸟枪手与使用刀矛弓矢的士兵的比例大概为5:5.”[7]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清军使用火器的人数占不到全国军队总量的一半。在鸦片战争中刀矛弓失等冷兵器的作用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主要比较双方的火器。

1、清朝陆军火器落后。清军的火器以鸟枪、抬枪和大炮为主,但是中国的这些火器相对于西方来说是十分落后的。“至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有中

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式样。”[8]由此可见,清军的火器要比英军的火器落后二百余年。这些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的新式火器相比有以下几个缺点。第一、十分笨重,使用非常不便。例如鸟枪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使用,一个士兵以半蹲的姿势用肩膀扛起两三米长的枪杆,另外一个士兵站在前一个士兵身后瞄准发射。第二、射速慢,射程近。“兵丁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每分钟。英军布伦威尔克式前装滑膛枪的射程是约300米,射速是三至四发。”[9]第三、杀伤力小。英军在鸦片战争时期使用的有实心弹、散弹、爆破弹。而清军只能使用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一种圆形铅球或铁球不会爆炸)。关于虎门大战的一段论述足以说明开花弹的威力之大。“榴弹中装进了炸药,在落下时呼啸爆炸,由飞散的铁片和冲击波形成的杀伤力、破坏力是单一的铁球比不了的。并且,仅仅是落下时的爆炸声,也足以使初次经历者产生极大的恐怖感。”[10]

2、与英国海军相比清朝水师的装备(舰船和火炮)严重落后。其实中英双方武器相差最大的不是以上论述的火炮和枪械,陆军武器不好还可以通过利用有利地形打伏击战,打游击战,以人数的优势弥补装备的不足。但是海军则不同,海军的装备强弱几乎就决定了海战的胜负。令人十分失望的是清朝在收复台湾之后,没有来自强大的海上对手,其任务主要是应对海盗和走私。清朝的水师的发展缺乏动力,清军水师的装备长久得不到更新和发展。中英两国武器装备差距最大的就是海军,中英两国的海军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

十八世纪英国海军根据战斗力的大小将军舰分为六个等级:“一级军舰长约206尺(63米)携带火炮一百多门,二等军舰长195英尺(60米)携火炮90多门,三等军舰带炮七八十门,四等军舰带炮五六十门,五级军舰长约130到150英尺,六级军舰长约一百二十五英尺主要用于通信。”[11]清军战船种类虽多, 却均为木质, 除船板铆制铁钉外,船身也无金属包装, 入水稍久极易腐烂, 抗撞击能力很差。此外,清朝战舰十分小装炮也不多,清朝最大的战舰在当时的西方因尺寸不够都不能入列为战舰。1840黄爵滋在奏报中说:“查各省水师舰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其

最大面宽仅两丈余安炮不过十门。”[12]中英海军装备的巨大差距就决定了,从战争一开始英军就完完全全的掌握了制海权,也使清军只能在陆地上被动的防御。

三、士兵素质低下,军官缺乏指挥艺术

兵力的多寡和武器装备先进与否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但在战争中即使是兵力和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也不可能保证一定赢的战争。例如,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的军队无论是在兵力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国民党的军队就被彻底打败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很多情况下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令人十分失望的是,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军事技能生疏,纪律败坏。

1、士兵缺乏训练,军事技能生疏。清军入关并取得了整个中国的政权之后,八旗军享有了清廷给予的许多福利和特权。清廷主要用八旗兵保卫京师分散驻防以监视人民和绿营,清朝的边防和海防则主要由绿营军负责。特权加任务少导致了八旗军在清朝中后期军事技能生疏,剽悍勇猛之风早已丧失殆尽。“1835年(道光十五年)道光帝在卢沟桥阅看火器营演示放炮,令其连放两次,虽有中靶的,但有的却把铅丸打的不知去向,有的铅丸落地离靶尚远。道光帝极为不满,斥责说,殊属不成事体”[13]清朝八旗军的精锐京畿满洲火器营在皇帝亲自检阅时尚且如此,其它八旗兵的水平就更甭提了。

绿营军的训练则几乎是沿袭明朝的旧制,进行阵式和技艺的训练。绿营军除了防守作战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缉捕、守护、承催等差役。差役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还可以得一些好处,绿营军对差役很积极。但是例行的军事训练,因人员时常到不齐,所练内容也不会立即派上用场,因而可以糊弄了事。同时因为士兵的军饷不充足以及军官的克扣。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只好别谋生计,对训练丝毫不重视,甚至雇人出操。

清军不仅仅是技艺生疏,而且是纪律败坏,经常扰民。下面的例子可以揭示清军纪律低下情况的冰山一角。“奕经赴浙,调拨京兵数百,带领侍卫等官,由京城

起,沿途需索,姗姗至苏州后,耽延数日,淫娼醉酒,贪财索贿,每日吴县供给八十余席,用费数百元,稍不如意,侍卫、京兵等即掷击杯盘,辱骂县令,吴县即被逼勒呕血而死。”[14]

2、中下级清军军官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指挥近代战争的技能。士兵素质低下,通过优秀的将领对其加以训练和指挥也可以弥补因士兵素质低下而产生的不足,这样就可以取得局部的胜利,纵观鸦片战争清军没有取得一次战斗的胜利。可见清军的军官素质并不高,至少是清军将领所拥有的不是打赢近代战争所需要的素养。清军的将领主要由两种来源。第一种是行伍出身,即由士兵和下级军官逐级晋升。“清朝军官的升迁,除了军功之外均需要考验弓马技能,若不能合格,不得晋职。”[15]第二种是科举出身,也就是武举。武举考试分为内外两场,外场考骑射、步射、拉弓舞刀诸项。内场则考一些十分深奥但对中下级军官来说并不太实用的兵法,诸如《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到了清朝后期内场考试则形同虚设,外场考试的成绩对上榜与否才起决定性作用。“道光帝更是明确下旨,武科之设,以内场为重。”[16]正因为如此清朝的将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一介武夫。在近代战争中军官的勇猛先锋作用已经降到次要地位,军官的指挥艺术则更重要,而英军军官由于经历了多次近代战争的洗礼军事素质则比清军高得多。

3、具有军事指挥权的清军高级将领缺乏领兵和作战的经验。清军的高级指挥权并不是掌握在这些武将当中,而是由文官(各省督抚或钦差大臣等)把持。而这些高级指挥官出身于八股文章,游历于官场,在未升至督抚之前,并不领兵打仗,因此军事技能不强,带兵战争经验很不丰富。林则徐是典型的文官出身,他仅仅带过三年兵而且没打过仗,战争经验一点也没。其它清朝的高级军事指挥官例如也大抵如此,有的将领仅仅有对付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剿匪(伊里布、杨芳等)等非正规战争的经验,有的则是皇亲国戚,纨绔子弟(琦善、奕善等)什么都不懂。

四、清军对敌情不了解,战略方针不明确、不坚定

战略方针的方针的失误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恶果,鸦片战争时期掌管清廷大局的

是当时的皇帝道光帝,他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战和不定,没有明确坚定一贯的方针。他的左右摇摆,使鸦片战争出现了打——谈——打——降的局面。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情报不及时和不准确。

1、清政府对战争的来临缺乏预见性,后知后觉。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但令人震惊的是清廷丝毫没有预料到禁烟活动会导致中英两国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它也更不可能提前为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就连就是林则徐这样伟大的爱国者也昧于世界形势, 对于战争全局的判断难免有许多失误。战前他也认为“知其(英国)不敢以欺凌它国之术窥我中华。”[17]即使是英军已经封锁了珠江口,并且发动了定海之战,占领了舟山岛,清廷也没有意识到两国之间的战争已经开始。由于信息传递手段落后,“从7月20英国占领了舟山岛至8月9号,他(道光帝)在这整整20天内才明白了英国已经发动了战争这么一个事实却还不明白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18]

2、稀里糊涂的停战。道光帝虽已弄明白了英国已经开始对华开战,但他在没弄清英国为什么要对华作战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定下了羁縻的方针。自乾隆末年清朝的国力已经开始衰落,到道光帝时期国力已是日薄西山,平叛张格尔叛乱之后,清廷国库亏空不足以承担起另一场大规模战争产生的财政负担。因此,道光帝的外交方针就是内不可失国体,外不可开边衅,即在不损害清朝根本利益的情况下,避免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纷争。1840年8月22日(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派琦善和英军在天津和谈,并指示琦善说:“对于业已犯境、直达天津的英军,应取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的方针。”[19]琦善遵旨将英军投递的照会《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大臣函》接收并转奏道光帝。道光帝根据琦善该夷尚无桀骜情形的奏折(该奏折内容大多不属实),以及巴麦尊照会中的内容(该内容翻译严重有误)误认为英国人的目的在“意图贸易”。国力不济,加上道光帝认为英国政府的要求与英国商人之前的要求没有什么区别,道光帝批准了只要英军南下撤兵就同意和英军和谈。

3、誓死捍卫天朝的尊严。道光帝满心欢喜的以为战争将要结束,在伊里布的奏折上, 他自鸣得意地批示“联立意如此羁糜, 想卿亦以为然也…… 又称诉冤, 是我办理得手之机, 岂非只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耶。”[20]然而战争形势的发展证明了他是错误的,因为,但他并不明白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国对华作战是蓄谋已久的,而且它的目的非常的明确,早在1840年英国首相巴麦尊就已经将中英条约的草案写好,供英方全权代表义律在谈判中使用,并明确表示要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签订条约。草案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一、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三、割让沿海岛屿。四、赔偿被焚鸦片。五、中国废除行商制度,并赔偿商欠。六、赔偿军费。”[21]这些苛刻的要求对于一个妄自尊大的天朝皇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一向把英国视为蛮夷小邦,把允许英国对华贸易看作是恩赐。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条件与他的”上不可失国体“的方针完全相悖。道光帝立即从四川、湖南、贵州调兵与英国作战。

4、实力不济,被迫求和。道光帝虽已决定要与英军大战一场以维护天朝的尊严,但是战争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道光帝对清廷和英国实力对比情况不了解,盲目开战,导致清军接连失利。1841年2月,虎门失守关天培战死,1842年5月, 英军攻入乍浦。6 月, 英军进入长江, 两江总督牛鉴逃窜, 江南提督陈化成英勇战死。7月, 英军攻陷镇江, 副都统海龄自杀。8月, 英军兵临南京城下。东南战争的接连失败使道光帝陷入了绝望,这时浙江巡抚刘韵珂上了一道十可虑的奏折促使了道光帝下了和谈的决心。在十可虑中他除了说明了军事上暂时不能战胜英军的一些原因之外还提出了,其六曰:“英军以小惠结民心,彼此相安,民众转以大兵进剿为虑,是民间鲜有同仇敌忾之心。”[22]即英军勾结沿海民众共同反抗清军,威胁清朝统治。其八曰:“浙江漕粮多未完峻,且有收不及半之处,皆由逆气未竣。”[23]“即英军进攻乍浦阻碍了南粮北运的漕运,使北京缺粮,引起惊慌。以上两条都可能断送清朝在中国的统治,道光帝不得不同意和谈。

通过对中英双方参战的人数,武器装备、士兵和军官素质、战略方针的对比可

以看出清政府在每一方面都不占优势,在很多方面都处于极度的劣势。由此可知,在军事方面清政府不可能战胜英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4]、[7]、[8]、[9]、[15]、[16]、[17]、[18]、[21]、[22]、[2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社,2011:40、59、35、33、34、66、66、116、167、206、417、418

[2]、[5]吴大康.论第一次鸡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J],安康师专学报,l996(1)

[3]百度百科:镇江之战[DB/OL].百度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8685573.html,/view/247945.htm,2013-4-10.

[6]、[13]、[14]、[19]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中第三次社会大变革的研究[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7:569、566、567、585

[10]张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队的伤亡及影响[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1]、[12]郑云波、宁波.从水师的落后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J]学术交流,2008(177)

[20]曾永玲.关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再认识[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1)

The fail military reason for the Qing in the Opium War

Zhao Ming-wei

Department of College of Politics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 061424018 Tutor: Song Jan-bo

Abstract :Opium war ended in fail of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forces, it is not hard to find, Qing troops were too dispersed, the weapon and Equipment was not advanced, the quality of soldiers was lower, commander were lack of capability, the Strategies of the war were not clear and firm. The above various factors determine the military strength of the qing's army is much less than the British. Six to one of the military might lead to the failur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opium war

Key words: The Opium War; Military; the British; the Qing

致谢

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由于经验不足和理论知识有限,论文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但是在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给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减少了不少疏漏,同时也使我研究思路更加开阔。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我向老师致以我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并向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

同时,也要感谢其他在我论文设计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感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培养,再次真诚的说声:“谢谢”!祝愿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的明天更加精彩!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赵明伟

2013年 4月 22日

浅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一、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形势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原料产地和市场。英国又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态势喷薄而出。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清王朝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薄弱,国势日衰。 经济方面: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高度自给自足的特点。《中国见闻录》中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也无怪乎乾隆自诩“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了。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清王朝对外“闭关锁国”政策.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侵犯,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三、马戛尔尼访华 清政府下令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此后又陆续制订各种严格措施.规定外国商人只准通过行商进行贸易。英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打开中国市场的愿望破灭了,只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实现。 四、禁烟运动 19世纪以后,英帝国主义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林则徐到广东禁烟。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浅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摘要:前些天,中国的J—10隐形战机试飞成功,中国再次震撼了全世界,因为它能与美国的F—35一决高下。中国确实要站起来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自此以后,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开端,中国的大片领土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蚕食,大好河山变得残破不堪,使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大的民族逐渐衰败下来。中国在那段时间里垮的那么彻底,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分析一下我们失败的原因。以史为鉴,才能让中国长盛不衰。 关键词:鸦片战争清政府英国失败原因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站在中国一边。中国抗战是正义之战。而英军则出师不义。中国的正义之战为什么败给了英国的非正义之战?鸦片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六十八年,但我们能用旁观者的眼光去更好地认清中国失败的原因。这点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分析,我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有三个原因。 (一)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少不了清政府的腐败。 清政府愚昧无知,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近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林则徐是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史载:“林则徐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从中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不过,出于时间短,手段少,翻译人才缺乏,他对西方列强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为肤浅,因此,所作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直到英国舰队巳在来华途中,林则徐仍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运载鸦片。奸夷借以扬言恫吓,以求得准许其贸易。现在各兵船只在外洋游奕,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该夷)实无能为。可见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出动诲陆军大举进犯中国,也完全缺乏了解,这当然会影响广东方面战备工作的加强。至于其他沿海省份的战备工作就更差了,如英军抵达浙江定海时,兵勇都毫无准备,大沽口的大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驻防的清军总共不及千人,这与清朝上下对英国将发动的武装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关系。 鸦片战争时,清军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八旗兵骄奢淫逸、贪吃懒散、酗酒赌博的作风严重。绿营兵一般既无训练,又无纪律,千里调遣,所到之处,居民横遭骚扰。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封建统治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奸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地理情况。但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只占极少数。英国在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显然不能不考虑到以少数的军队去和成亿的中国人敌对是危险的事。中国政府的外强中干和中国人民对这个政府的敌对情绪,是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机会。英军初到广东时,用汉文发表一个声明,向中国人保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愿彼此和睦相处,英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1、清政府极端腐败,妥协退让。 2、中国经济落后 3、清军军备不足,装备落后,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得到教训或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 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3、培养人才等; 4、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国防事业。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和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 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3、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4、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破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 1、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3、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4、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学习先进文化。 评价孙中山: 1、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国父” (中华民国国父)。 2、简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 (2)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成立黄埔军校,开展国民大革命。 (精神:立志报国、追求真理、永不放弃、与时俱进) ●什么是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信念坚定、亲密团结,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对日本侵略罪行的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认识和感受? 1、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不忘国耻,牢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 3、落后就要挨打,积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4、维护世界和平,勿让历史悲剧重演。 ●1、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为什么不愿承认南京大屠杀等真相,其目的是什么? 掩盖对中国和亚洲各国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面的铁的事实,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其爆发前,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方面,存在着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的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终于拉开了纷繁复杂、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同时,这些问题的处理对于处理今日中国在有关方面的问题也起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之一,曾以自己的勤奋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她却一直是在一种孤立、封闭与和谐的“亚西亚”的状态中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建立在东方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主义的体制下遵循着一种富足而又少嫌宁静祥和的生活理念。她虽也几度浮沉,历经沧桑,但她终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而在这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她又太过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执迷于“万世一系”、“为天下共主” 、“君临万国” 的美梦,而不能感觉她身边世界正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了解中国是如何进入近代社会的,那么就要知道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前的历史背景,即国内环境与国际背景。这是我们确切定位近代中国的客观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分析国内的环境。 一、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经济的特征是:一方面,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直接结合,节省了巨大的物力并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贵族和皇室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因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两大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斗争之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根源,即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总是利用其掌握的经济或政治上的特权谋求对生产资料的最大占有,大搞土地兼并,从而使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贵族权贵手中,而广大的农民则更多的失去其赖以为生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代,较之前朝,而是更加突出、更加严重、更加尖锐了。正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绞所说:“今日田之归于富户者,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摘要】鸦片战争一过去170年,但由此开始的百年大耻却始终让国人念念不忘。尽管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为终,但也由此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正视历史,痛定思痛,笔者将从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南京条约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遭受更加深重的苦难。鸦片战争的原因,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封闭保守的封建经济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政治上则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在军事上为武器落后,战斗力弱。 一、封闭保守的封建经济和罪恶的鸦片贸易 “战争是交战双方力量的较量,而经济实力是一切力量的基础。它不仅制约着政治、军事力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利。”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封建经济的落后。 英国早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从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当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在清王朝的

统治下,仍然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爬行。封闭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自给自足,生产工具落后,生产率极低。并且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停滞不前。清朝华丽辉煌的外表下腐朽破烂的经济惨景,被闭关锁国制造出的假象所掩盖了。 罪恶的鸦片贸易更是沉重打击了封建经济,英国也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中英两国如此悬殊的经济实力,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二、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失人心,伤国体,竟至不可收拾,是不能无恨耳”。但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作为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不论在禁烟问题上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的坚定方针。他和他的臣子们情况对于外国情况没有任何了解,甚至在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两年之后皇帝还询问英国坐落何方,可见清帝昏庸到什么地步。 在暗无天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林则徐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一贯坚定地主战论者。他力主禁烟,却被无情的排挤和打击。当整个封建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原因探析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探析 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英国侵略者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 1842 年 8 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历经两年的时间,最终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帝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和关税等主权,致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领域,对中国实行奴役统治。鸦片战争的失败, 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不足 2 万人的军队,毛泽东同志把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这种分析是十分有道理的。笔者认为,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1 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清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方国家迅猛发展,而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制

度之中,作为具有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上都优越于清朝的封建制度,而且晚清时期腐败和落后的制度也让封建制度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弊端主要表现在 君王的专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君王的专权制度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种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皇帝权威形式下的君主专制,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严格控制臣僚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凡事皆唯皇帝之令是从,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清王朝是一个封建专制帝国,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皇帝权力的相对集中极易造成臣僚政治个性的不突出,臣僚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保守成规,皇帝代臣僚操办所有公务,反对臣僚独立思考和议论朝政。 清朝政府还广泛利用特务机关和其他方式来加强对臣 僚的控制和监视。在鸦片战争中,英政府在给前方战斗指挥官在执行战斗过程中有根据战时情况自行决断的权力。即使战事情况发生变化,指挥官变更,但英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和要求基本未改变。相反的,清朝政府对战争的态度则前后多

浅谈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影响

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摘要:从1840年到1860到,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 府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论文提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仔细说明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讨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危害及客观进步性。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击和抑制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鸦片战争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此外,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鸦片战争背景影响客观进步性 引言: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 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法、美工业革命也正在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王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清政府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当时的英国政府已感到在中国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大国,单靠贸易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严重危害到清政府的统治,道光帝任命林则徐禁烟,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却成为英国政府使用“炮舰政策”的借口。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011级历史教育2班蔡亚平 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使小农经济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本文就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鸦片战争,近代化,双重作用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正在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危害到了清王朝的统治,道光帝命林则徐禁烟,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对中国使用了坚船利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鸦片战争动摇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环境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两百多年前叩击国门的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果不仅在当时难以接受,在今天也被国人视为巨大的屈辱。因此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对失败的反思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是武器落后还是指挥无能?是国力衰弱还是用人不当?透过历史的表象,人们思考着失败的种种原因,设想着胜利的种种可能。在众多的胜利假设中,人口优势论、奸臣误国论甚有说服力,意志让人相信鸦片战争不过是提早了仅百年的抗日战争,只是缺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人口优势论。 在战争中,最直观呈现的是武器装备,清军在这方面的劣势一览无遗。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装备的主要是仿制的土枪土炮,辅之以刀矛弓箭,而英军装备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清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上和英军使用的火炮大体相同,但是由于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其射程范围、射击速度、射击精度和威力都远不及英国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清军未能击沉英军的一艘战舰,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中英双方差距最大的还是海防力量。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都以蒸汽为动力。清军的海军,当时称“水师”,拥有舰船数量上虽有百艘之多,但速度、吨位、技术均不及英国海军。而且水师的任务主要是缉拿海盗,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上相当于海岸警卫队。一言以蔽之,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英军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兵器上处于劣势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却处于优势。是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到80万。英国的兵力却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总共不过20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而且中英两国远隔万里,英军自然不能全数派到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大约是7000人,后期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2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鉴于此,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清政府决心抵抗,指挥得当,发挥人民战争优势,以逸待劳,以众击寡,是完全可以击败英国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优势,实际状况却恰恰相反。 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全部分散在全国各地,以营为单位驻防,每营从200至1000人不等,每营又数十名不等分散在当时的市镇要冲等地。这些分散各地的军队扮演着警察的角色,日常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因此不仅集中费时费日,而且还不能全盘调动,只能抽调一部分,否则地方完了。这样实际兵力和参战兵力就是两个不同量的概念。80万常备军真正能投入到战斗中数量极为有限,而且主要还是从地方抽调。当时清军调兵的大概速度,邻省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60多年前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人被西洋的蛮夷拖进了近代,如蒋廷黻先生所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在这场战争中,大清朝被新兴的英国打败了。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中国实行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这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则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从战争的正义性和客观条件来看,中国并非完全处于劣势。中国是蕴藏着雄厚力量的大国,在人力、物力、军队数量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而且是在本土作战,地形熟悉,补给方便,又处于敌明我暗、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战胜侵略者的有利因素。英国所进行的是掠夺性的侵略战争,有着它致命的弱点。它得不到本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英中之间远隔重洋,相距几万里,交通不便,补给困难,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兵力单薄。它投入侵华战争的兵力起初才4000人,最多时15000人,进攻南京时兵力不过7000人。从军事上讲,用少数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完全是一种海盗式的冒险行动。英国军队里还有大量印度籍士兵,与英国侵略者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落后就要挨打,并不因为落后的一方掌握着正义就有所厚待。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场两个时代的战争,当时英国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上明显比中国先进,英国的军事力量明显比中国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为“面杀伤”所取代。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退出决定性的位置。而当时中国军队主要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的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对手早已开枪将其击倒。中国的火炮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不仅制造工艺差,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铁在质量上也远逊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铁质太差,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威力也小,往往数千斤大炮不如英军的小炮。中国人手工铸造的大炮,铸件“布满蜂眼”,炮膛“毫无算学尺度”,装药少了打不出去,装多了自炸自伤,即便有几门装有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兵员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战场配合。 以兵丁所用枪支为例进行比较,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分别为200和3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和3/4发/分种,清军所使用为兵丁鸟枪,射程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双方差距可见一斑;自18世纪以来,西方军队所用步枪均使用刺刀,而兵丁鸟枪由于枪身太长(2米左右)而无法装配刺刀;而且在制造工艺上英国比中国更加精密和规格化,中国的制造技术不但没有长进反而后退了。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兵丁鸟枪并不普及,使用冷兵器的部队至少占到一半,而鸟枪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有的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遗物。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要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入侵的英军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争观念,将人和武器组合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战前侦察测绘,细致到每一段河道的深度;舰炮和步兵之间,配合到射击时间与进攻距离之间的确切的数量关系;在混乱的中国士兵面前,英国兵排成数排半圆形的进击队型,前队射击,后队装弹,互相交替上前,既不留有火力的间歇,又自我形成安全保护。英国人的战争思想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而这些方面,当时的清军均遥不可及。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站在中国一边。中国抗战是正义之战。而英军则出师不义。中国的正义之战为什么败给了英国的非正义之战?鸦片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六十八年,但我们能用旁观者的眼光去更好地认清中国失败的原因。这点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分析,我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有三个原因。 (一)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少不了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愚昧无知,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近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林则徐是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史载:“林则徐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从中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不过,出于时间短,手段少,翻译人才缺乏,他对西方列强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为肤浅,因此,所作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直到英国舰队巳在来华途中,林则徐仍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运载鸦片。奸夷借以扬言恫吓,以求得准许其贸易。现在各兵船只在外洋游奕,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该夷)实无能为。可见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出动诲陆军大举进犯中国,也完全缺乏了解,这当然会影响广东方面战备工作的加强。至于其他沿海省份的战备工作就更差了,如英军抵达浙江定海时,兵勇都毫无准备,大沽口的大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驻防的清军总共不及千人,这与清朝上下对英国将发动的武装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关系。鸦片战争时,清军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八旗兵骄奢淫逸、贪吃懒散、酗酒赌博的作风严重。绿营兵一般既无训练,又无纪律,千里调遣,所到之处,居民横遭骚扰。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封建统治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奸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地理情况。但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只占极少数。英国在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显然不能不考虑到以少数的军队去和成亿的中国人敌对是危险的事。中国政府的外强中干和中国人民对这个政府的敌对情绪,是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机会。英军初到广东时,用汉文发表一个声明,向中国人保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愿彼此和睦相处,英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的官员、军官和兵士。中国清政府如果不是残酷对待人民,英国侵略者哪有可乘之机。 (二)鸦片战争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中英两军素质,应战能力,装备的差距太大。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但素质上却很差,与英军相去甚远。清军官兵们愚昧无知。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扣军饷的现象普遍存在。需索陋规、诈取贿赂,也是军营中的普遍现象。士兵们生活无保障,缺乏训练,技艺生疏,一临实战,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清军纪律败坏,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战时征调,则沿途勒索,捶挞贫民,不听号令。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失当。英军却与此相反。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为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们甚至放弃

浅谈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浅谈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世界禁毒运动的先驱。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3月27日即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答应呈缴鸦片20283箱,并于5月18日收缴完毕,6月3日至23日在虎门全部销毁。这是禁毒斗争的一个伟大胜利。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古老的东方中国被“叩开了大门”,卷进了战争的深渊。于是,林则徐被撤职查办,被污蔑为罪人,因为他引来了战争。下面我要从道光、近代、新中国三个时间来浅谈时人对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看法。 首先是道光年间人对林则徐的看法。在那么一个“君君臣臣”的时代里,一个臣子所做的大事都是要经过统治者的任命,也就是说臣子的权力是来自,林则徐的禁烟便是如此。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同年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据林则徐1839年的3次奏报,自从他抵达广东后,在广东收缴的鸦片共有35593.7斤,当时主政的道光帝赞扬是“除中国大患之源”,认为“所办甚好”,“可称大快人心。”然而当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帝惊慌失措,把责任推给林则徐,指责他赴广东查禁鸦片,“办理终无实济,转致别生事端,误国病民,莫此为甚”。将他革职查办。道光帝对林则徐的态度发生根本的转变。作为大清帝国的精神领袖的道光帝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只想高官厚利的士大夫,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中国的失败是奸臣误国,说的就是林则徐。 近代是个学术自由的时代,时人对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的关系的评价也是各抒己见。比较有名的蒋廷黻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对林则徐则是贬低,反而是赞同琦善等人的妥协求和,其认为琦善与义律签订《穿鼻条约》是其外交的结晶,并认为他在鸦片战争的外交方面远超时人,林则徐于中外的形势实不及琦善那样明白。而武墙干的《鸦片战争史》“叙述鸦片战争之原因,谓是役非因鸦片而起,乃由于清廷之妄自尊大”,其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廷的自大而非林则徐的原因。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把他列为中国民主革命最早的先驱者。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正义之举。其实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所有人预料之外的,就像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说的那样“在道光十八年各省疆吏复议黄爵滋严禁鸦片的奏折之时,激烈派与和缓派同等的人无一人预料禁烟会引起战争。” 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史的研究虽然没有像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课题的研究那样“热门”,但也不像有些事件那样过于冷清。但更多的是从中外力量对比中来研究或者从清廷道光帝的政策对鸦片战争的影响,虽然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引起了鸦片战争,但林则徐也是官僚队伍中禁烟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对于林则徐更着重于把他当做民族英雄,从他的品格气节和爱国主义来进行评价。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中心任务,今人对他的研究也不少,如杨国祯《林则徐传》、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和陈胜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等。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历来备受争议,对它的研究也是很多,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序幕,所以对林则徐禁烟是否操之过急从而引起鸦片战争的讨论从道光年间就已有。我认为,倘若没有禁烟运动那么英国也会寻找另一个时机来挑起战端,因为中国的通商制度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是那么的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术综述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术综述 鸦片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战争的结果是清朝政府在南京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历程。尽管从经济势力、军队素质及军队装备上来讲,中国处于劣势,但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而且拥有本土作战的巨大优势,然而一个拥有4亿人口、80余万常备军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远涉重洋、先后投入兵力不到2万的英国。这其中的原因,启人深思,值得探究。 一、小农经济体制落后。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力造就船坚炮利,小手工业的经济模式是封闭性的,消耗型的,无需高科技、高生产力。封建统治者的财富多用于屯田、享受等,不愿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置机器、创实业。 (二)、小农社会只能造就政治上的腐败,清朝政府、清朝官员、清朝军队俱都腐败。(三)、小农观念形态的泥淖,在认识价值观取向上,崇古尚祖,把古人的实践当成真理的标准,妨碍社会进步。在经济价值取向上,为符合小农社会的要求观念形态便有了重农抑商的因素,导致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却没有资本主义。这种落后封闭的经济土壤中,最容易滋长因循守旧,虚骄自大,闭关锁国的思想。 二、战争中决策犹疑不定。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的决策依据,一方面是前方各地的奏报,另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天朝权威对蛮夷之徒的本能。清政府上下从皇帝到将军、督、抚,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清政府对英国侵略者今日议战,明日议和。战和举棋不定,忽战忽和(三战三和)。他们既想战,又没勇气战,既想和,又嫌侵略者胃口太大,不甘心和。这些摇摆不定的方针和决策极易导致兵心不固。 三、军事海防的落后。 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反应在军事上,就是军事制度、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一系列问题。十九世纪时,西方炮舰政策应运而生,清政府却战备废弛。(一)、传统的国防战略重陆轻海,海防观念缺失,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落伍。 从清建国伊始,海防观念缺失和海权意识薄弱就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它直接影响了清朝的海军建设,使之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清朝赋予水师的海防任务主要是消灭海盗和国内敌对武装,清代水师虽然在有外敌入侵的时候,要承担起反击侵略的任务,但这并不是水师的主要职责。这样,清代水师就不能像西方海洋强国一样,决胜于海上。而是更多地驻守陆地,这样势必会造成清代海上武装力量的落后。 (二)、水师体制落后,束缚了海上力量的发展。 从清朝水师组织体制、兵役制度、选将制度和职责的内容来看,带有很强的封建性,水师体制的落后是十分明显的。除此之外,它还存在与此相关的几个严重弱点: 1.指挥系统互相掣肘,‘高度分割。 2.部队编制的分散,难以应付大规模的海战。 3.缺乏集中统一指挥的舰队。 4.水师建设重内轻外。 5.划界巡洋的会哨制度,限制了水师航海能力,削弱了国家海防力量。

浅谈两次鸦片战争

浅谈两次鸦片战争 20年间,两度沉沦 ——浅谈两次鸦片战争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史的一幕幕。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了历史,人们却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一百多年沉重而暗淡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个镜头,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比如:两次鸦片战争。 168年前,英帝国主义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近代史也随之拉开了帷幕。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却两度

陷入了鸦片战争的泥沼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历史的背后留下的并不是空白,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原因。“以史为鉴”,不再因为相同原因犯相似的错误,这就是历史这门科学存在的意义。 一、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虽然封建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新的社会因素不断地冒了出来,在一度程度上呈现一种新旧交互渗透的过渡性状况。但是总的看来,社会的旧格局、旧面貌依然没变。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经济的统治地位从而抵制了舶来品的倾销。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完全找不到销路,而英国对中国茶叶的大量需求导致其一直处于贸易入超的地位。为了改变中英贸易的状况,英国企图变中国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本质上看,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英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英国制度先进,综合国力强大,经济实力强,军事技术强,蓄谋已久。 ②客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帝国主义入侵封建国家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国家形式上保持独立和主权,而实际上政治、经济都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社会形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经济看,封建的自然经济由于资本入侵而开始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仍然是广大农村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城市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占优势的是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时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力量比较软弱。从政治上看,国家形式上仍保持独立和主权,但领土已不完整,外国可以设租界,成为国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都受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或者受一个帝国主义控制,或者受几个帝国主义控制,在国内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买办集团。中国是受着几个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根本原因,要求了解鸦片的走私以及虎门销烟。 (2).要求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从而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基本史实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培养辨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林则徐的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出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的原因,以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