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清朝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
清朝后期,统治已经由盛转衰。
与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比,社会条件上,
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方
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科
技比较先进,武器装备精良;另一方
面,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决定了英
法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的趋势。
而
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传
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禁锢,资源
危机日益显露,贫富矛盾的积累,以
及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的
封闭措施等,使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
严重危机,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国逐
步落伍于世界的潮流。
连其本阶级的
有识士(如林则徐)都感到面临“浩
劫”,在这种情况下,抵御外部侵略必
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政
策。
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在鸦片战争中暴露。
譬如,烟毒泛滥,危害人民,许多官
僚却仍醉生梦死,虽有林则徐一类人,
却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妄自
尊大,对敌情不甚了解,却以“天朝
上国”自居;限制和打击抵抗派,敌
视和破坏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如靖
逆将军奕山的“防民胜于防寇”,清当
局对三元里抗英的破坏等。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的主导政策,这是清政府腐败的表现也是影响。
正是在中国内部统治阶级的这种状况下,西方的优势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进而取得两次鸦片战争的胜利。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为什么鸦片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糟糕的滑膛枪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
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
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
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
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
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
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
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
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
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
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
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 原因。 •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 败的外部原因。 •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 一. 政治方面 •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 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 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 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 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 的动力。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 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 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 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 展埋下重重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 三.军事方面 •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 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 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 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 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中 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 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出在,他们虽然引进了先进 的舰只,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 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满水兵的 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 种舰队,吨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为什么有了舰队却不训练呢? 其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在他们眼中,这 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 “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极度紧缺燃料、弹药成为舰队不得 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在关键的时刻,英美等国也从中作梗,把质量低 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炮弹出售给中国。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 亏很大。 • 有军队,有在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舰队,却忽视训练,无疑,这 样散漫的军队和管理成为了中国想要在战争中获胜的一大阻力。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术综述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学术综述鸦片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战争的结果是清朝政府在南京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历程。
尽管从经济势力、军队素质及军队装备上来讲,中国处于劣势,但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而且拥有本土作战的巨大优势,然而一个拥有4亿人口、80余万常备军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给一个远涉重洋、先后投入兵力不到2万的英国。
这其中的原因,启人深思,值得探究。
一、小农经济体制落后。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力造就船坚炮利,小手工业的经济模式是封闭性的,消耗型的,无需高科技、高生产力。
封建统治者的财富多用于屯田、享受等,不愿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置机器、创实业。
(二)、小农社会只能造就政治上的腐败,清朝政府、清朝官员、清朝军队俱都腐败。
(三)、小农观念形态的泥淖,在认识价值观取向上,崇古尚祖,把古人的实践当成真理的标准,妨碍社会进步。
在经济价值取向上,为符合小农社会的要求观念形态便有了重农抑商的因素,导致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却没有资本主义。
这种落后封闭的经济土壤中,最容易滋长因循守旧,虚骄自大,闭关锁国的思想。
二、战争中决策犹疑不定。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的决策依据,一方面是前方各地的奏报,另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天朝权威对蛮夷之徒的本能。
清政府上下从皇帝到将军、督、抚,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清政府对英国侵略者今日议战,明日议和。
战和举棋不定,忽战忽和(三战三和)。
他们既想战,又没勇气战,既想和,又嫌侵略者胃口太大,不甘心和。
这些摇摆不定的方针和决策极易导致兵心不固。
三、军事海防的落后。
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反应在军事上,就是军事制度、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一系列问题。
十九世纪时,西方炮舰政策应运而生,清政府却战备废弛。
(一)、传统的国防战略重陆轻海,海防观念缺失,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落伍。
从清建国伊始,海防观念缺失和海权意识薄弱就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它直接影响了清朝的海军建设,使之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但是在近代历史中却屡次遭到侵略。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五次反侵略战争中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也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为什么中国会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次失败?我们又应该从历史中得到什么教训呢?本论文就对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做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反侵略失败原因及教训一、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概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最后中国战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2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概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 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 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国战败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 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 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
•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最 后中国战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新 约》。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 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
•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 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 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 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 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 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 原因和教训
金融150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但是在近代历史中 却屡次遭到侵略。1840·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提纲:1.背景:清政府末期闭关锁国、腐败无能、行将陌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迅速发展并兴起。
2.战争爆发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林则徐奉命虎门销烟,英国借机发动鸦片战争。
3.战争过程4.战争失败原因:1) 政治上: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非常落后,而且清政府的政治相当腐败。
而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制度先进。
2) 经济上,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而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是世界工厂,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
3)军事上,中国的装备十分落后,军事思想也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不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而英国的装备先进,且近代战争经验丰富。
4)思想上,中国仍是落后封闭的天朝上国思想占主导,而英国是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
关键词: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
正文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从此刻开始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分析,虽然清朝在国力对比上和进行了工业革命的应该过有一点的差距,但是清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是占有优势的。
首先,英国仅仅派出了万余侵略军,并且发动的是以迫使清王朝屈服为目的的局部战争其次,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在中国一边,清王朝抵抗外国侵略,能够激发起官兵的敌心,并取得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而英军则出师不义,遭到本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反对;最后,清军在本土作战,可以依托预先设置的国防工事,地形熟悉,补给方便;而英军远离本土,交通阻隔,指挥不便,补给困难,人地生疏,水土不服。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背景分析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分析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及背景分析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认为武器决定胜败的观点曾长期而广泛地流行。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先进者攻打并打败落后者的事例固然不少,但落后一方打败先进一方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确实存在武器装备落后的困难,但这些困难绝不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理由。
首先,当时中国的实力并非处于全面的劣势。
而且鸦片战争时,英国其实有许多不利因素。
首先,它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并不能取得本国人民的支持;其次,战场远离本土,军需物资不便,给饷困难;其三,作战兵力不足。
其全部海陆军人数为5千多人,后期增加了兵力才达到1万余人,无法与中国相比。
相反地,中国是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国土的国家,并且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无论是保证供应,调动军队,还是熟悉情况等方面来说,都处于一种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精神绝不比任何一个面对侵略英勇斗争的国家人民逊色。
敌客我主,敌寡我众,有利条件是很多的。
然而,中国以有利对不利,结果为什么却以失败而告终呢?客观的来看,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方面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
- 1 -封建统治者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
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不但不能利用远来的敌人所处的不利条件,使之陷入愈来愈大的困难,反而使对敌方本来是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
2.中国的将军督抚们对战争充满恐惧心理。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继福建厦门之后失陷时,向皇帝报告说,这三个地方都已尽力做了防御的准备“而该夷乃直如破竹”,他们认为“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
又该送漂泊于数万里之外,其众皆以必死为期,有进无退。
3. 腐败和腐朽腐败和腐朽是鸦片战争失败的第一原因,也是唯一主因。
汉奸大量勾结,外国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动,的确经过各种途径收买了一些汉奸,到了战时,这些汉奸成了他们的有用的助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
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
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第二,清政府的动摇不定。
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有许多有利的条件。
首先,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能够激发爱国军民的极大义愤,但是清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封建性,没有能够发动群众。
其次,清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本土作战,补给容易,地形熟悉,又搬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
大沽清军第二次抗登陆作战获胜表明,只要具有坚定的抗战决心,进行充分的准备,采取符合敌我情况的战法,加上正确的作战指挥,侵略军是完全可以打败的。
但是,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朽反动,不仅不能利用有利条件,而且采取了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中国人民,特别是遭到侵略军铁蹄蹂躏的广东和津京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社稷和家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各种形式打击敌人,使侵略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可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
还有,武器和战术思想的落后,也让清军在作战的过程中十分吃力。
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
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
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
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
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第三,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
清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官吏的盲目虚骄与欺骗蒙蔽也对战争造成严重后果。
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着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不仅耻于学习,而且直斥之为无裨实用的“奇技淫巧”。
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内外交往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很难了解外国的情况,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少。
文武官吏的欺骗蒙蔽,在嘉庆、道光时期已经司空见惯,在战争中同样屡见不鲜。
琦善在天津时,把英人无厌之求谎报为“窥其词色,似又愧悔之心”;奕山广州战败,输款求和,却奏说清军大胜,英人“乞抚”,将赎城之费说是代还“商欠”;英军迫其订下城下之盟后退出虎门,奏折却说“夷务大定”,请求撤兵。
似此谎报军情,鸦片战争中经常出现。
虚骄与欺蒙,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每每受制于敌,穷于应付,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军事指挥上的谬误。
官吏贪污腐败和将帅怯懦溃逃,也给战争造成很坏的影响。
那时,非法的贪污,“合法”的贿赂,充斥于乌烟瘴气的官场。
主管全国财政的户部,竟成了贪官污吏的渊薮;管理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官员,也上下勾串,贪污舞弊;州县亏空,更是“层见叠出,甚至盈千累万”,其上司往往为之设法掩盖;官员们还借修缮、兴办工程的机会,贪污冒领;军需报销,又几乎没有不浮报的。
官吏贪污使国库收入减少,直接造成道光朝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给战争造成很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一遇有和谈局面,或英军暂停进攻,即令撤兵,“以节糜费”;另一方面,战事迁延,清朝统治者又恐军费支出无所底止,财政难以支持,因而急于对英妥协,以求尽快结束战争。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多是贪生怕死之辈,战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差,与英军打起仗来,成了畏葸卑鄙的懦夫。
“就天下大势而论之,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
”这确乎对鸦片战场上清朝文武官员种种表现的准确概括。
在这些“爱钱”而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择手段,“惜死”而不计后果、不顾身份、不知羞耻的文官武将主持下的战役,要想取得胜利,岂非怪事。
第四,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作战方法笨拙。
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但素质上却很差,与英军相去甚远。
清军缺少文化教育,官兵们愚昧无知。
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扣军饷的现象普遍存在。
需索陋规、诈取贿赂,也是军营中的普遍现象。
士兵们生活无保障,缺乏训练,技艺生疏,一临实战,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
此外清军纪律败坏,平时驻守,游手充伍,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战时征调,则沿途勒索,捶挞贫民,指骂官长,不听号令。
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不懂战术,毫无全局观念,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
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谬误,措置失当。
英军却与此相反。
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
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
为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们甚至放弃已占领的城市以集中兵力发动新的攻势;在进攻时,又常以少数兵船牵制清军各部,防止清军相互应援,以保证其主攻方向的成功。
可见,英军的素质大大优于清军。
从双方的装备看,清军远逊于英军。
清军士兵多数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清军的战船虽然种类多,但船体不大,航速不快,全用木制,不耐腐蚀,经不住碰撞和风浪。
这种战船用于海上作战甚难。
至于武器的制造,也是如此。
战争期间赶制的大炮、鸟枪,质量极差,命中率甚低,且易炸裂。
而英军的装备却精良得多。
步兵普遍使用步枪。
大炮重量从几百斤、数千斤至万余斤。
炮弹重量从几磅、十几磅至六十磅不等。
英军与清军同样重量的大炮,其发射的炮弹却比清军的重得多。
英军大炮置放于炮车之上,机动性好,有效射程远。
英国船舰既大且坚,航速也较快。
由此可见,在武器装备上,英军处于优势。
“船坚炮利”是英军能取胜的重要因素。
第五,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且在物资、军队、装备等方面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
这场战争是适应当时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通过对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失败,最根本的是清政府的腐败与中国社会的落后。
由于这种腐败和落后,使中国无论在军力、财力、物力方面,还是在智力、凝聚力方面,都比英国大大逊色,并造成中国在战争中惨败,不得不签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的历史深刻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参考文献:《中国革命史教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09年修订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谢在华:《试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