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阅读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通用10篇)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通用10篇)《培根人生论》读后感(通用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人生论》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篇1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
《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
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
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但又不免犹豫,因为《培根人生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
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
《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
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
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
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
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
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800字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800字作为一本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哲学随笔,培根的《论人生》可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指南。
这本书在人文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哲学性的人生观。
在这里,我谈谈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首先,对于这本书的个人阅读体验和感受,我可以用“深刻”和“启迪性”来形容。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哲学的思考,还给予了读者一些实用的人生指南。
作者在书中对于生命、幸福、美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虽然经过了400多年的沉淀,但它们的智慧和启示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保持着其生命力和价值。
其次,这本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它所包含的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科学方法的提出,都是人们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也是人文学者研究的重点。
此书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文艺、科技、伦理、政治等,这使得我们在不同角度上可以获取更多的思考启发。
最后,对于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我认为这些并不一定就是与时俱进的,因为这也是一部历史性的作品。
但书中的某些思想和观点却可以被重新解读和回顾。
例如,思考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如何探寻本质,这些问题虽然已有许多人为之研究探索,但始终没有一种解决方式能够得到普遍认同。
我们可以从书中提出的思路中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反思,为自己的未来生活指明方向。
此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去探究真相和事实,而非基于主观意识而猜想。
总之,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和哲学价值,同时也具备了重要的指南作用。
对于那些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生路上成长发展的人来说,《论人生》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我相信,它会在我们的人生中播下一颗颗的智慧种子,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培根人生论》读书心得

《培根人生论》读书心得《培根人生论》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一部长篇哲学著作。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下面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和心得。
首先,培根在书中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获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他提倡通过不断追求知识和学习来增加人生的价值。
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
我意识到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畏艰辛地学习新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
其次,培根在书中对于科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他指出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是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关键。
他强调科学方法的严谨性和实证性,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只有保持求真、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人类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
第三,培根在书中还讨论了人类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有着天性中的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性,同时也受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这使我深思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因和社会冲突的本质。
通过对于人性的思考,我开始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加接纳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
此外,在书中,培根还就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进行了探讨。
他提出了人生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观点,并指出幸福源于个体内在的道德感和追求真理的意愿。
这使我认识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
不被外界物质的追求所左右,而是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要感谢培根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有思想深度的著作。
通过阅读《培根人生论》,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和科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这些思想将会不断地指引和启迪我前行。
在读完《培根人生论》之后,我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对于知识的追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培根的人生论》读后感【英国】培根/原著刘烨/编译我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培根的人生论》。
这本书是由英国学者培根所写的,由著名学者刘烨先生翻译的,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
《培根的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
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
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培根的人生论》的文字优美且充满睿智,它是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
因而,我认为《培根的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的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论学习》、《论称赞》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
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
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所以说(更多请搜索)我们要善于寻找时机,当机遇来临时更应该善于抓时机。
再比如说这里面讲的《论习惯》,人的性格影响人的思维;人的言论多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思想,但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
确实是这样,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不仅能促使一个人成功,而且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一个人受用一生。
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品质。
不光是我所说的这两个方面,这本书还谈到好多好的方面,不光是对我的一些启示,而且从这些内容方面可以看到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
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情于哲学的培根。
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谊官场的培根。
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培根论人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人生、社会、知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中提出了“知识即权力”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拥有知识就等于拥有力量。
这一观点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源,而且是最宝贵的资源。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决定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以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培根还在《培根论人生》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好,而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追求和享受,更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我决定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培根还在《培根论人生》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有感触,让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因此,我决定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培根论人生》,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意识到知识和行动的密不可分。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培根,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0年培根论人生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

培根论人生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培根论人生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华,内容包括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
那么培根论人生读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精心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读了《培根论人生》以后,我感悟很深,其中培根的一段话引发了我无限的感慨。
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们一直都很想弄个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场场闹剧。
生就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死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
而在这过程中,更充满了欢乐、忧愁、成功和失败。
关于这一话题,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
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
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遇见到。
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
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
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那死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不会联想到死亡,因为它遥遥无期,当慢慢长大,看到周围的生离死别时,就不知不觉会害怕起来。
就如书中所说:“荣誉之心渴望着它,悲懒之心追求着它,就连恐惧之心也预备等着它。
”死亡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反而把自己推向死亡。
毛泽东曾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啊!我们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候。
但是人生道路却荆棘密布,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绊脚石。
在跌倒的时候,就应该爬起来,振作精神,积累经验,勇往直前。
其实,人生与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会有遗憾,但不要灰心害怕,因为雨后总会有彩虹!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范文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范文《培根论人生》读后感范文【一】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
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
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
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
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
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读《培根论人生》有感4篇

读《培根论人生》有感读《培根论人生》有感4篇读《培根论人生》有感1暑假得空,重整书橱,一本封面已泛黄红绿相间的于1983年出版定价仅为0.27元小册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我怀揣小读本,清晰记得那是经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推荐才去新华书店买的,但当时年少阅历浅,没有读出其中的奥妙。
几经搬家,终未丢弃。
而今年届不惑,老书新翻,别有滋味。
在这些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中,培根讨论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以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炼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
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力,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哲学史讲演录、论培根哲学》)。
而今读后,颇有同感。
譬如“论健康”一文中,这位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早已阐明人怎样才能长寿的奥秘。
人对生理卫生的知识,也是最好的一种保健药品,对于一种欲望,如果人能断定“它对健康是不利的,因此我应当戒除它”,肯定比断定“它对我好像并无害处,可以放纵它”要安全得多。
要知道人在身强力壮的青少年时代所养成的不良嗜欲,将来到了晚年是要一并结算总账的。
良好的生活方式好比定期储蓄,不良的生活习惯更像是透支生命。
例如,年轻时的吸烟和酗酒的嗜好,到头来总会有反应一样。
因此,人要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又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人尤其应当克服嫉妒,暴躁以至埋在心里的怒火,积郁不解的思考,无节制的狂欢,内心的隐痛等等。
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身心有益的学问思考——如阅读历史、格言或观察自然……又如“论求知”一文,这位三百多年前的学者把人的求知分为三种类型,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阅读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培根论人生》正是培根一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一生的沉思。
这本书在西方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是欧洲近代的三大最著名散文之一,美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著作之一。
给大家了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谁能够确切解答呢?或许人生就是一个解答人生的过程。
人生有大大小小的课题,在每个课题前,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困惑。
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人生论》,对人生的各个课题也有些不同的想法了。
培根的《人生论》有59论,我觉得每一论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
诸如死亡,逆境,家庭,爱情,时机,友谊等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难以解答的课题。
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好好琢磨。
这本书布满了培根对人生的通透的洞察。
然而人生的理论是很难以讲得清楚,道得明白的。
而且往往讲人生的书都很枯燥无味,但培根的《人生论》何新译本文笔非常美丽,语句简洁,格言精妙,趣味隽永。
不过语言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内随。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困惑,或许我们的困惑就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
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指导书,我们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
你惧怕死亡吗?我可以很坦诚的说我非常惧怕死亡和任何有关死的字眼。
然而看了《人生论》的论死亡篇后,似乎这样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了。
为什么人类会惧怕死亡呢?这或许与人性有关,人总是想长生!人总是太贪心,对太多东西恋恋不舍。
也或许像培根说的那样“人类对死亡的惧怕,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
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人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越传越夸张,所以一些鬼怪故事就这样玄之又玄了!论死亡篇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死亡和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
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婴儿的降生是怎么样过程,但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却非常的熟悉。
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死亡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婴儿降生的痛苦竟然可以和死亡的痛苦不相上下。
这是我难以想象的,我的母亲是忍受了怎样的痛苦而让我来到这个世界。
或许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别人的痛苦而只想到自己的惧怕。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来面对死亡呢?培根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是不信教的,没有西方宗教中的虔诚。
但同时培根也提出了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
可见培根并不是说我们要信教而是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用冷静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
有点既来之则安之的意味。
然而如何才能冷静的面对死亡呢?我在文章字里行间寻得了大概的答案。
“一个坚定执着、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畏惧而陷入恐怖”。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靠心灵的力量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诞生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正所谓物物相克,我们心灵中也有一些东西可以克制这种恐惧。
“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惧怕。
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怖——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
”这种战胜对死亡恐惧的力量正是这么多人英勇就义,为爱殉情的原因。
当我们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也就不再惧怕死亡。
然而不是谁都有这种信念的,由事实可见贪生怕死之徒不在少数,这就牵扯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了。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一个问题:似乎大家都对死亡很惧怕,为什么还有人自杀呢?难道他们对死亡不怕吗?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或许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对于一些东西的惧怕已经超越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惧怕。
我在文章中找到了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那些自杀的人或许在他们结束自己生命之前,他们的心灵早就被厌倦、无聊、空虚给杀死了。
他们已经没有心灵积极的力量来支撑他们走下去。
这或许是一件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
我们活着就应当有所追求,这是我们活着的动力。
“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这世上怯懦软弱的人不少,但我坚信自己不是其中之一,因为我非常清楚人生不是用来浪费的。
除了论死亡,我对论嫉妒印象也很深刻。
培根在论嫉妒的开篇中就有提到“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
”我没有经历过爱情,相对来说,我对嫉妒更有感觉些。
嫉妒能创造出虚幻的意象,激发人心中强烈的欲望。
培根讨论了“哪些人轻易嫉妒,那些人轻易招来嫉妒”的问题。
嫉妒者往往是有某些地方比不过被嫉妒者。
或许人类有这样一种倾向:人若不能从自己的优点中获取到养料,就会试图从别人的缺点中获取养料。
也就是说嫉妒者会试图破坏别人的幸福来安慰自己没有这样的幸福的缺失。
我觉得培根的分析很有道理。
嫉妒者的心理是不平衡的,他必须贬低别人的能力才华,破坏别人的幸福才能使得他的心理平衡些。
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但我觉得有些嫉妒只是放在心里而不会采取行动,但有些嫉妒是会令人采取一些行动的。
文章里面有句话挺有意思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
因为闲人空虚,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去嫉妒别人。
说实在的,我也嫉妒过别人。
我想我算是闲人而不是贤人。
培根还提到了一种容易嫉妒别人的人是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
“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做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
我想这也是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
我想起了我朋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优秀也是一种错”。
因为优秀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也造成了许多伤害。
然而就因为避免或者躲避别人的嫉妒或别人的诋毁就隐藏自己的优秀吗?当然不是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优秀。
然而走向优秀的路径是很多种的。
文章中有一句话“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它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这是因为美德很多的人相对于嫉妒者而言是没有可比性的。
假如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
所以我们要做特别优秀的人。
同时培根也说了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也是不太招人嫉妒的。
也就是如果我们辛苦才得到的成功别人就会认同,认为这是我们应得的。
我们也不能够骄傲自大,骄傲自大的人最容易招来嫉妒。
其实我们大学生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人缘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想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优越的人最容易被别人所嫉妒,被别人所排斥。
所以我们应当当真正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会给别人嫉妒留下余地。
我们每个人都会要面对嫉妒这个课题,对于自己对别人的嫉妒,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我们都要学会好好把握,好好处理。
《人生论》中还有很多章节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对不同的人我相信是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不同的感悟。
在这里我们或许会找到我们寻找已久的答案。
前言: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
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
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
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
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
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欧洲是个永远思想落后于中国的地方,英国人太教条好面子,不爱创新;德国人沉迷于时代的气势,衰则哀,盛则狂;美国人是快餐哲学,讲究现在实用,不顾未来发展。
但当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豁然发现,原来世界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敢于发掘的问题。
在欧洲,培根做到了。
“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保垒中观望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比能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
其中,“论求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
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
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
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
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
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
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讨厌“假”与“恶”,“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说慌都往往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怯懦”;同样推崇“真”、“善”、“美”,“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是“世界公民”,心与五洲四海相通;如果他对其他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么他十分美好的心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能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篾视别人对他微小的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钱财。
”由此发现,其实培根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几乎是相通的,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真理是相同的,只是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培根的理论善于互相贯穿,互相证明,互相表现:“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