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为工业化起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

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学情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课程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复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何用到类型二字,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革命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doc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doc

XXXX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XXXXX年X月XXX 日
课题第5课三大改造课型新授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
技能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
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
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
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
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
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
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共案)个性化补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
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三大改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三大改造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比较感性,理性思维欠缺。

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的。

三、重点难点1、三大改造的形式。

2、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三大改造》新课导入播放《大宅门》片尾曲导入新课,电视剧《大宅门》就是以同仁堂为原型拍摄的,北京同仁堂是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三大改造》。

活动2【讲授】三大改造新授课农业改造提问:1、同学们呢,你们知道三大改造是哪三个方面吗?(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对其改造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的呢?(出示幻灯片)3、王老头为什么要卖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同学们请结合教材23页第一段内容回答)。

4、农村中的这种情况对我国的农业、工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5、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6、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怎样合作呢?(出示课件农民入社)7、农民入社后土地归谁?(出示课件)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本单元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其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建立,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2. 本课课标为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共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结合课标与课本子目以及课题,主要通过讲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背景、过程、形式(政策)以及意义,得出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结论。

3. 本课教学内容主题明确,主要是围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子目一主讲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重点;子目二集中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同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通过分析其实质与意义从而得出了教材最后的结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以及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备注:主要体现“唯物史观”)2. 知道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基本过程。

(备注:主要体现“时空观念”)3. 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备注:主要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4. 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备注: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以广东地区的“王老吉”为例,讲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入新课。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艰难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本课与《土地改革》、《工业化的起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为下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三大改造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情分析一、从知识基础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工业化方面的努力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从认知基础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历史材料的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得出结论,即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从情感基础分析:这段历史对于学生品然遥远,但学生们的祖父辈大都经历了这段历史,学生们搜集史料应该更有兴趣。

【导入新课】展示《社会主义好》视频,提出疑问“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的?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引入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但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大改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三大改造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大改造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讲授新课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材料“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改是成功还是失败?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教师总结: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
农民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3.提出问题:看图片,读课本,说说对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教师讲述: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
(一)对工商业的改造
1.教师讲述: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25页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2.史料解读:
材料一: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

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人大上的发言
材料二: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材料三: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3.读课本和材料分组探讨: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提示:(1)1954年。

公私合营。

(2)1956年初。

(3)赎买政策。

4.教师过渡:看课本第25页下面的左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资本家是乐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

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教师讲述: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提示:①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教师讲述: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白璧微瑕,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三、课堂总结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新中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新中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

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他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描绘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优点:上课时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

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

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地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