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柴旦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浅析
青海省大柴旦红柳沟金矿成矿特征及成因分析

青海省大柴旦红柳沟金矿成矿特征及成因分析
宋生春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06(018)004
【摘要】本区位于柴达木准地台柴北缘古裂谷的西段,其北东属欧龙布鲁克隆起;南为柴达木中新生代拗陷.红柳沟金矿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控矿条件研究表明区域性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大断裂是本区金成矿的基本条件,控制了区内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后期变质改造.区内控矿断层为近南北向的压扭性断层,金矿(化)体主要产于近南北向的断层破碎蚀变带中,故断裂活动在红柳沟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红柳沟金矿属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床.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宋生春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2
【相关文献】
1.对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矿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以都兰县五龙沟金矿为例[J], 马富盛;燕正君
2.青海省大柴旦鱼卡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J],
3.青海省大柴旦红柳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贺领兄;范照雄
4.青海省大柴旦镇红柳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J], 吴正寿;邓元良;等
5.青海省大柴旦鱼卡生宝石棉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刘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滩间山金矿的成因分析

把 大量 硅 、钠 、铁 、铜 、钻 等 元 素带 到海 底形 成 层状 硫化物 矿 体 和热水 沉 积岩 ,形 成广 泛 分 布 的矿源 层 或 地球化 学异 常 ,这 是本 区第一 次成 矿作用 。 形 成 的矿体 与 石英 钠 长岩 密切 共 生 ,其成 矿 过程
维普资讯
20、 5 07 年第 期
青 海 科 技
滩 阃山金 矿 的成 因分析
丁春梅
( 海省第 一地 质矿 产勘查 大 队 ,青 海 青
摘
平安
800 ) 16 0
要 :滩 间山矿体产于中元古代的万洞 沟群碳质千枚 岩 、片岩段 中,部分矿体产于脉岩中。事实证 明,滩间山金
下 ,产 生东 西 向拉 张作用 ,沿龙 泉沟 、玉女 沟 、长征
可用如下的沉积方式解释 :当热水活动强烈而正常沉
积 间断时 ,沉 积 的产 物是 沉积 岩 和硫 化 物层 ,后 者 即
是驼路 沟钴 矿 床 中 的块 状 黄铁 矿钴 矿 石 。 当热水 沉 积
沟形成南北 向、向西倾的张性断裂 ,造成了矿区内不
作用。
上 述特 征表 明 ,这些 石 英钠 长 岩是 富钠 的硅 质岩
之 变质产 物 ,是典 型的 喷气沉积 岩 。
分 析驼 路沟 钴 矿床 地质 特 点及 其成 矿 因素 ,可将
该 矿床 的成矿 作用 分为 两个 阶段 :
构 造 的发 育 和岩石 变 形 ,导致 矿 体在 空 间上 的变
同地段 的差 异性 抬升 ,结 合 矿化 带 、矿体 向东侧伏 的
特征 ,导致 在矿 区 内显 示短 沟 、玉女 沟 、长 征 沟三个
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机制

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机制
崔艳合;张德全;李大新;顾光先;丰成友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年(卷),期】2000(019)003
【摘要】滩间山金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西段.金矿体产于万洞沟群碳质千枚岩-片岩地层中,受同碰撞造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酸性-偏碱性岩脉中Au与As同步富集.矿床中成矿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表明,Au主要来自岩浆热液.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床中的硫、碳、铅以及流体中的水主要来自岩浆.矿床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结果显示,矿床形成于晚华力西期.
【总页数】11页(P211-221)
【作者】崔艳合;张德全;李大新;顾光先;丰成友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
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相关文献】
1.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J], 于凤池;王永祥
2.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铅同位素组成的地质意义 [J], 于凤池;王永祥
3.黑龙江高松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J], 郑硌;顾雪祥;章永梅;刘瑞萍;王佳琳;王艳忠;赵洪海
4.青海滩间山金矿床构造演化及成因探讨 [J], 魏刚锋;于凤池
5.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 [J], 于凤池;马国良;魏刚锋;王永祥;梅安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滩间山金矿床构造演化及成因探讨

青海滩间山金矿床构造演化及成因探讨
魏刚锋;于凤池
【期刊名称】《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21)4
【摘要】滩间山地壳自中元古代蓟县纪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
金矿床
的形成与本区地壳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蓟县纪早期,万洞沟群黑色岩系沉积于NE向同生断裂控制的凹陷中,矿源层产生;蓟县纪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成矿奠定了基础;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富集有重要作用;华力西期,脉岩型矿石生成;印支期,伴随推覆作用有微弱矿化的叠加;喜山期,氧化矿石形成。
因此,滩间山金矿床是本区地壳构造演化的产物,属黑色岩系同构造多因复成金矿床,即滩间山型金矿床。
【总页数】6页(P62-66)
【关键词】金矿床;构造演化;黑色岩系;多因复成金矿床
【作者】魏刚锋;于凤池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2;P618.510.1
【相关文献】
1.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J], 谷超;祁发龙;李杰;李海宾
2.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J], 魏占浩;张炳元;李玉莲
3.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机制 [J], 崔艳合;张德全;李大新;顾光先;丰成友
4.滩间山金矿矿床成因初步探讨 [J], 党兴彦;付宝侠
5.青海滩间山金矿床矿石物质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 [J], 于凤池;魏刚锋;孙继东;白开寅;王永祥;梅安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滩间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再认识

滩间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再认识崔林【摘要】Based on the Tanjianshan mine stratigraphy,tectonics and magmatic activity and mineralization studies,the Middle Proterozoic million dong ditch group is the main ore sourc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te intrusive feldspar porphyry and quartz diorite formed the main ore-bearing rock.Ore-forming structure of the ore body play important controlling role.%通过对滩间山矿区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认为中元古界万洞沟群是金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后期侵入的石英长石斑岩和闪长岩为主要含矿岩石;成矿构造对矿体的就位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9)004【总页数】5页(P68-72)【关键词】滩间山金矿;成矿构造;控矿因素【作者】崔林【作者单位】青海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6滩间山金矿是柴达木盆地北缘中西段的一大型金矿床。
现通过对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滩间山金矿控矿因素的认识,为进一步找矿与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滩间山金矿位于柴达木隆起带内。
其南侧为柴北缘断褶带,北侧为宗务隆山褶带。
金龙沟矿区位于滩间山南东段,面积1.0307km2。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的万洞沟群绿片岩相的中—浅变质岩系。
岩性组合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1]。
上部为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绿片岩相的中—浅变质岩系。
青海大场金矿床成因分析探讨

青海大场金矿床成因分析探讨[摘要]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及前人有关资料、文献的查阅,在对大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之后,结合前期资料及目前相关的成矿时代、流体作用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最后对矿床成因类型得出明确的认识或结论。
[关键词]青海大场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因类型1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类型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巴颜喀拉造山亚带,北以布青山南坡断裂为界与阿尼玛卿华力西缝合带毗邻,南东以巴颜喀拉主峰北侧断裂为界与中、南巴颜喀拉造山亚带相邻(图1)。
印支期形成的石炭—中二叠世布青山群和三叠纪浊积岩为区内主体地层,布青山群为区内出露最老地层,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盆地中有大面积的巴颜喀拉山群砂板岩沉积地层,三叠纪砂板岩地层为区内含矿地层;该盆地于晚印支期闭合,广泛形成了北西-南东向褶皱、断裂构造。
含矿地层为三叠纪低绿片岩相变质地层(浅变质砂岩夹板岩地层),其典型的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碳酸盐+云母+绿泥石+黄铁矿。
本区热液蚀变较强,金矿化往往形成于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矿化较强部位。
矿区主体构造为多期活动的区域性NW-SE向韧-脆性逆断裂带,该构造是重要的导矿和控矿构造,控制金矿床和金矿带的展布,对金矿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由其衍生的次级断裂,尤其是昌马河组上段地层中的次级断裂,层间破碎带非常发育,呈羽毛状平行展布,NW-SE走向,为区内含矿构造。
金矿化受韧-脆性变形控制,金矿体赋存于破碎蚀变带中,构造破碎蚀变带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向,在成矿前期,构造带与区域主要构造性质一样,为压性逆冲断层,成矿期时变为张性,形成矿化的张性构造岩,由此表明本区金沉淀与构造变形作用同步。
矿石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铁白云石;金的赋存状态表明,含金矿物主要为热液黄铁矿和毒砂,金在矿石中主要以硫化物包裹金的形式存在,分布率为73.89%,其它含量较少,矿石中的硫化物是金的最主要的载体矿物。
青海省大柴旦镇独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青海省大柴旦镇独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杨 文摘要:独龙沟金矿位于青海省大柴旦镇境内,大地构造隶属秦祁昆造山系的东昆仑造山带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造山亚带。
区域上地层主体为元古代和奥陶—志留纪地层,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岩浆活动频繁,分侵入和喷发两种形式。
本次工作详细研究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矿化蚀变,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进一步总结成矿规律。
关键词:独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独龙沟金矿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中段南东坡边缘一带,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管辖。
多年的地质工作成果显示该区的经历了从古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代长期的构造演化和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组合类型繁多,形成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1 区域地质特征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地槽造山系(Ⅰ)的东昆仑造山带(Ⅰ2)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造山亚带(Ⅰ22)。
成矿带属于秦祁昆成矿域(Ⅰ级),东昆仑成矿省(Ⅱ级),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期-印支期铅、锌、金、钨、锡(铜、钴、稀土)成矿带(Ⅲ级)。
其南西侧为柴北缘断裂带,北东侧为宗务隆山断裂带,柴达木北缘裂谷带被它们所挟持,总体走向西北-东南,呈东宽西窄。
区域地层主体为元古代和奥陶—志留纪地层,山边及凹陷区均为新生代第四纪陆相沉积。
主要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万洞沟群;早古生界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晚古生界泥盆系牦牛山组、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中生界三叠系隆务河组、侏罗系红水沟组、白垩系犬牙沟组;新生界第四系。
区内构造十分复杂,褶皱和断层构造相对发育并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对区内地层、岩浆岩及矿产分布起到显著的控制作用。
区内岩浆活动和时空分布与柴北缘古裂谷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分为侵入和喷出两种形式,对该地区金矿化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变质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150km2。
占基岩区20%,分布于马海大坂、嗷唠山、滩涧山及万洞沟等地。
青海省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青海省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田德志,祁国林,焦 姗,马亚锰,刘继荣摘要:该金矿位于东昆仑东段,昆中断裂以北,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都兰县管辖。
由于造山运动,构造活动强烈,岩浆岩发育,成矿条件优越。
本次通过工作区内厘定出17条构造蚀变带,并圈定出了4条金矿体,矿体赋存于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构造蚀变破碎带中。
矿体形成于印支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时期,昆中断裂活化并生成了大量张性次级断裂,成矿流体沿断裂带的裂隙运移至减压部位成矿,在张性次级断裂中形成本区石英脉型金矿体。
截至目前,本区工作程度较低,应加大勘查力度,实现找矿突破,以期发现较大规模的矿床。
关键词:金矿;印支期;花岗闪长岩;昆中断裂研究区位于东昆仑布尔汗布达山北坡,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都兰县管辖。
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昆中断裂以北,属昆北复合岩浆弧,昆中断裂以南属纳赤台蛇绿混杂岩带。
成矿区带属东昆仑成矿带之伯喀里克—香日德成矿亚带。
在该成矿亚带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找矿潜力较好的矿床,如按纳格金矿、果洛龙洼金矿、阿斯哈金矿、德龙金矿、五龙沟金矿、叶龙沟金矿、圆以金矿等,其成矿时代均为印支期。
前人对该地区金矿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其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某金矿为该成矿带新发现的一个金矿,截止到目前工作程度较低,投入的科研工作较少,本文立足于该矿床进行科学研究,系统归纳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并对其成矿前景进行预测分析,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
1 区域地质特征1.1 区域地层研究区位于东昆仑东段,区域内发育有古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
古元古界地层出露较少,仅见金水口群、长城系小庙组、蓟县系狼牙山组和万宝沟群,其余未见出露。
金水口群金水口群岩性为灰色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石英片岩夹灰绿色斜长角闪岩、灰白色大理岩。
长城系小庙组岩性为灰白色二云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条带状大理岩、局部夹黑云斜长片麻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大柴旦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浅析
本文着重从滩间山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等方面来探讨滩间山金矿的成因,并总结出了滩间山金矿”三位一体”的成矿条件。
标签:滩间山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
0前言
不同地质单位在该区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
自1986年青海省地质五队组织岩金找矿组,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进行岩金找矿时,在赛什腾山独龙沟上奥陶统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现岩金矿化,为柴北缘岩金找矿拉开了序幕。
1区域地质背景
滩间山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柴达木准地台与祁连地槽褶皱带之间的柴北缘残山断褶带的西段。
区域不同时代地层和主干断裂呈北西向展布。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区域结晶基底。
中元古界万洞沟群形成于陆缘裂陷槽内为金的矿源层。
上奥陶统滩间山群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经历了绿片岩相区域变质。
晚古生代地层仅有零星分布。
区域内不同时代地层均为断裂接触,中酸性侵入岩发育。
该区域各时代地层的Au、Ag、Cu、Zn的背景含量均低于地壳的平均含量,而As、Pb的背景值大都高于地壳的平均含量。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绝大部分为万洞沟群,仅在沟谷地带有第四系洪积物分布。
万洞沟群为一套遭受区域变质及动力变质的碳泥质碎屑和富镁碳酸岩建造,总体呈NW向展布。
按岩石组成及岩石类型特征分为上、下两个岩组:
(1)下岩组—大理岩。
出露于矿区北东角及南部居左的部位,由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和条带状白云质大理岩组成,上部有碳质绢云千枚岩夹层。
虽然大理岩中局部黄铁矿含量较高(达10%),但无金矿化显示(值得注意的是:青龙沟金矿床中就有蚀变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矿石),而该岩组上部碳质绢云千枚岩夹层常显示金矿化,局部形成金工业矿体,显示金成矿与碳质岩系地层关系密切,碳质千枚岩的原始炭质对金有吸附作用,有利于矿质在该层富集。
(2)上岩组—碳质千枚岩片岩组。
斑点状碳质云母片岩:矿区内广泛分布,为金矿体的主要围岩。
“斑点”含量5—20%不等;多呈圆形、椭圆形,部分呈规则多边形,其大小一般为1—6毫米;其成分较为复杂,多由绢云母、石英及碳质(无机碳及石墨)组成,部分呈花瓣状、放射状分布(可能由堇青石变斑晶交
代而成),少数为残留的石榴石变斑晶。
矿体内“斑点”多被黄铁矿交代,呈不规则环状、半环状。
“斑点”可能由原沉积岩中的泥质斑点经变质而形成石榴石斑晶,或经高温热变质形成堇青石;经剪切作用导致动力变形变质作用发生旋转形成压力影构造,后期热液作用使其发生蚀变,或被菱铁矿交代、穿切。
碳质绢云千枚岩:其分布不如斑点状碳质云母片岩广泛,亦为金矿体围岩。
主要由绢云母(35—72%,其中含部分多硅白云母)、石英(17—50%)、碳质(7—13%)、石墨(1%)组成,含少量方解石及黄铁矿等。
云母钙质片岩、绿泥方解片岩不十分发育,主要呈透镜体残薄夹层产出。
2.2构造
矿区构造复杂,既有断裂又有褶皱,不同期次、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构造交织、叠加在一起,组成了滩间山金矿的构造格架。
这些断裂和褶皱与金矿关系密切,控制着矿体的分布及产出。
(1)褶皱构造。
北西向复向斜构造:在矿区东南部最为明显。
它是滩间山复式背斜南西翼一个次一级向斜(金龙沟向斜),轴向NW—SE,往NW倾伏。
核部主要为万洞沟群上岩组的碳质石榴石云母片岩,两翼为万洞沟群下岩组白云质大理岩。
因被断裂和斜长花岗斑岩体破坏,向斜南翼残缺不全。
是矿区的主要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近南北向层间褶皱构造:金龙沟向斜内有一组横向紧密背、向形构造,轴向NE—SW,往南或南东倾伏。
两褶皱局部地段发育次级褶皱,且为后期断裂所切割。
这种横向褶皱其轴面断裂(或劈理)及层间虚脱部位(或层间滑脱带)是滩间山金矿重要的容矿构造。
(2)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按其走向主要可分为北西向、北北东向二组。
北西向断裂:该组断裂是矿区内的主要断裂,走向NW(或NWW),倾向以SW为主,倾角50°—70°。
规模大,延伸远,沿走向有分枝复合现象。
沿破碎带局部有金矿体、矿化体分布。
形成时代晚于矿体,不仅切割了万洞沟地层,也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
北北东向断层:其规模较小,一般走向NE(或NNE),倾向多为SE。
发育于NNE向片理化带(或韧性剪切带)中,多属翼部的层间走滑断裂。
为区内主要的容矿断裂。
其形成属同成矿期断裂,但成矿期后仍然有所活动。
据地表及平硐资料,北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均先后多次活动,互相交割。
两组断裂交截处,不同方向矿体可相连,矿体变得膨大。
(3)片理化带(韧性剪切带)。
矿区共发育有两组片理化带:一是北西西向片理化带,在万洞沟群地层中发育,与北西西向复式向斜展布方向一致,是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韧性剪切带;二是北北东向片理化带,它是继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形成之后,受区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的片理化带,其展布方向与北北东向层间褶皱方向一致。
因而,片理化带与褶皱构造的形成是一致的。
2.3侵入岩
矿区的侵入岩,以酸性为主,中性次之,时代主要为华力西晚期(见表2)。
斜长花岗斑岩呈岩体产出,花岗斑岩等其它岩石类型均呈脉状、岩墙状及岩枝状产出。
这些脉岩大部分发生蚀变,尤其斜长细晶岩、花岗细晶岩、闪长玢岩、斜长细晶岩脉被控矿断裂穿切部位发生蚀变矿化,形成脉岩性矿石,构成金矿体。
2.4成矿条件
滩间山金矿床产于万洞沟群上岩组下岩段碳质千枚岩片岩(黑色岩系)中,该岩段具有以下特征(1)作为矿源层可以提供成矿物质;(2)富含碳质、局部含黄铁矿。
碳质具吸附和还原障效应,黄铁矿具还原和成核发芽作用,二者对金的沉淀聚集成矿作用十分有利;(3)塑性强的碳质千枚岩片岩易于发生塑性流变,形成褶皱变形,对容矿和控矿十分有利。
该矿具有明显的层控性。
总之,地层(万洞沟群碳质千枚岩片岩)、构造(加里东—华力西早期NW 向片理化带、华力西中期NNE向片理化带及伴生同方向褶皱)和岩浆岩(华力西期斜长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闪长玢岩、斜长细晶岩等)三位一体的组合形式是本矿床最终形成、定位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阿延寿,滩间山金矿田构造轮廓及控矿构造特点,青海地质,1997.
[2]于凤池魏刚锋王永祥,青海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青海地质,1997.
[3]阿延寿,滩间山金矿引裂构造特征,青海地质,2000.
[4]张得全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地质环境及找矿远景研究》(研究报告),2000.
[5]刘延和等,《青海省大柴旦镇金龙沟金矿普查报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