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详解 ppt课件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 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 情者也。 ”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 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 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孙子兵法详解
三、主要军事思想
(一)战争观和认识论
专述“知”之方法
• 重战 《行军篇》:
• 慎战 • 计战 • 备战
孙子兵法详解
三、主要军事思想
(二)战略思想
▪ 全胜思想 ▪ 全胜手段 ▪ 全胜战例
《谋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 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详解
“孙子说:‘上兵伐谋。’在越 南战争的情况下,‘谋’即指大 战略。美国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 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
--《大战略》
孙子兵法详解
《孙子兵法》在日本
“兵学经典” “世界第一兵书”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详解
德皇威廉二世:
“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 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
著名的战争指导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详解
【中心思想】积蓄力量,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内容】
备战思想: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富国强军的思想: 修道而保法
胜于易胜的制胜思想: 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以众击寡的制胜思想: 以镒称铢
孙子兵法详解
【中心思想】发挥力量,打击敌人 【主要内容】
掌握力量运用四个环节:
【中心思想】随机应变,灵活用兵 【主要内容】
–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有备无患 –克服“五危”
“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
世界五大学习方法之思维导图

世界五大学习方法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两个分支,一种是东尼·博赞发明的Mind Map,另一种是大卫·海勒发明的Thinking Maps,由于国内均翻译为思维导图,所以很多人误认为它们是同一种工具,两种图解方法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Mind Map和Thinking Maps都是图解方式,并且也都使用了联想和拆分的思维。
Mind Map只有一种放射状的形式,Thinking Maps有八种形式,分别对应八种逻辑。
Mind Map和Thinking Maps都是非常优秀的图解工具。
由于国内Mind Map的普及度远高于Thinking Maps,很多人将Mind Map等同于思维导图,为了便于区分,本文不特殊说明的地方中,思维导图指的是Mind Map。
Thinking Maps使用八大图示法作为区分。
关于图解有助于思考的理论非常多,我选了其中两个简单易懂的来进行说明。
1)左右脑分工理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如图1所示)。
图1 左右脑功能图思维导图通过将思维可视化,充分调动右脑参与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记忆和思考的效率。
2)双重编码理论心理学家佩维奥是双重编码理论的提出者,他强调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的。
实验显示,就编码类型而言,非语言编码(图画、拟声)的自由回忆效果比较好,而语言性编码(文本、声音)的顺序回忆效果比较好。
就感知模式而言,同为视觉感知模式,图片在回忆任务中的效果优于文字。
图文结合的双编码模式由于单一编码模式,所以思维导图的图文结合方式有利于增加学习的效率。
东尼·博赞的Mind Map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图解工具,主要使用了压缩(关键词)、联想和拆分三种思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如图2所示)。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及图解表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及图 解表
始計篇
1
(國防計畫)
﹝
結
戰
論
謀爭
略計
戰劃
﹞
施 政
方 針
計
劃 存兵
以廟
亡者
此算
之國
觀勝
道之
之者 攻 乘 欺
。大
,, 敵 敵 敵
七 五事
勝得
事 事,
負算
死
決多 矣也 。。
而
.則 全
.攻 。
之
,
軍形篇
3
(軍事戰略)
決
策戰
戰
略
之
計
形
畫
勢
訂之
戰
目
略
的
指
導
先
為
(
不
若 積 水
稱數量度地 生生生生生 勝稱數量度
謀
可
略
勝
戰
,
)
以
于
待
千
敵
仞
之
之
攻 守可
谿
勝
。
天動 地藏 之于 之于 上九 下九 。。
兵勢篇
4
(戰爭藝術)
戰 爭 實 施
戰 爭 藝 術 化
基 本 準 則
主 動
連組 險 不五 不無 用 織
服
。
辭 卑 而 益 備 者 , 進 也
高 而 銳 者 , 車 來 也 ,
也 , . . .
近疾 而, 靜. 者. ,. 恃 其 險
養 生 處. 實. ,. 軍 無 百
有 絕 澗 , 天 井 ,
文化常识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吕不韦
杂家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孙武、孙膑
兵家
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董仲舒儒学
著《论衡》,反对天人感应,反对鬼论,人死不为鬼
王充
著《神灭论》,提出精神和形体的统一
范缜 玄学
两汉——明清
古代中国的思想
以儒为基础,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
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为封建道德辩
宋词
《资治通鉴》
史书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王实甫《西厢记》
元曲四大家 元代其他作家
元曲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潆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
文学
《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汤显祖
明代四大奇书
明清时期
《红楼梦》、《聊斋志异》
清代小说
洪舁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书法艺术
表演基本功为唱、念、做、打 分“生、旦、净、丑”四行
京剧
现代地方戏
戏曲艺术
四大发明
《九章算术》
刘徽“徽率”
数学
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
《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天工天物》
农学和工艺
科技成就
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华佗擅长外科
医学
孙思邈著《千金方》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孔子
《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儒家
《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荀子
《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老子
《庄子》“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不单纯取决于 你自己
5 微软、奥迪与
双汇:它们为 什么赢
1
并敌一向,千 里杀将
2
切勿同时追逐 多个目标
3 不在非战略机
会点上消耗力 量
4
接受局部和次 要方向的损失
5
成功的集中需 要策略掩护
你打你的,我打我 的
永远要左右你的敌 人
采取积极的攻势行 动
化战略上的被 动为战役战斗
上的主动
这本书,让我对孙子兵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轻重缓急,知彼知己等等,是值得反复精读的书记,不光在商 业上,在生活也有很大的益处。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什么是战略?战略首先是一种思考方法。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进行最佳配置和组合的一种方法。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思考,来对你影响未来的选择进行取舍,并以此指 导你的决策。
《善战者说》不是《孙子兵法》的翻译和解读,而是打破了《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根据现代的国际、市 场竞争态势,提炼出来的更实用的12个理念,分为12讲,解读更贴近现实的竞争思维,或者说是在社会的生存思 维。 “任势”讲的是资源整合和借助外力把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同时要注意“势”背后的陷阱。 “先知”说明 收集信息和情报的重要性,信息的正确和对学会对信息的正确解读。
冯仑曾经说,一个公司必须经过三次转变,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公司:第一,由做项目转变为做公司;第二, 由做现在的公司转变为做未来的公司;第三,由做对股东而言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做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 态、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的公司。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先夺其所爱, 则听矣
并非事先设计出来 的四渡赤水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1-11课思维导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_________ 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迁都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奴隶的悲惨生活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 战国时期,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______________, 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_______ 国郡守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修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著名的___________工程。
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变革。
(如: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一些奴隶主开垦出大量土地并将土地出租,转化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也转化为农民。
) (显然,以土地私有制,分封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改革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度,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国后期各国都掀起了变法运动,以秦国
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四、各国变法的作用
1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2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4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六年级(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思维导图

代表人物
战国
《孟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创始人
春秋
《道德经》
代表人物
战国
《庄子》
墨家
墨子
创始人
战国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代表人物
战国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兵家鼻祖
春秋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时代形势:战国以来,诸侯数量不断减少,人民渴 望结束战争,因此统一是大势所趋。 2.历史条件:1)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2)长平之战使秦国军事力增强。 3.个人能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任用贤人。
创始人
春秋
《论语》《春秋》等
1.政治思想——“仁”:2.“爱人”;3.“为政以德”;4.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1.提出“春秋无义战”;2.仁政治国、轻徭薄赋;3.持续利 用自然资源 1.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2.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3.从正 反两面思考问题。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2.“非攻”:反对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 1.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主义;2.提倡法治;3.提出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天子的好处: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 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 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
兵随从天子作战。
司母戊鼎是世界现 存最大的青铜器
齐劲除五岳 齐晋楚吴越
起初严寒找围巾
学派
代表人物
历史地位
时期
相关著作
思想内容
孔子 儒家 孟子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 基础
魏、蜀、吴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上兵伐谋管仲传(全3册)

目录分析
第二章齐鲁青春
第一章泰山岩岩
第三章江山图画
第四章人间谋臣帷幄
第八章一时风云
第九章太平长 策
第十章燕山如 怒
第十二章楚骚汉赋
第十一章宅兹中国
第十三章天下诸侯
1
第十四章百代 过客
2
第十五章夕照 临淄
3
尾声
4
后记
5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上兵伐谋管仲传(全3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外交
天下
谋略
管仲
中国
管仲
怒上兵
册
上兵伐谋
教科书 上兵伐谋
尾声
上兵伐谋
夕照
燕山
百代过客
诸侯
江山
青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灭国不用兵,杀敌不用刀!管仲的一生就是一部上兵伐谋的谋略教科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中国古代的军事圣经《孙子兵法》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管仲不 仅是受曹操、诸葛亮、房玄龄推崇的“千古一相”,他的一生更是一部上兵伐谋的谋略教科书。贸易战、外交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通过经济、外交、威慑等一系列手段,兵不血刃令诸侯臣服,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管仲为齐国为天下奉献了自己一生,舍弃了太多,然造化弄人,一生奉献所铸就的齐国霸业,被后世人毁于 一旦,几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 者”。管仲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改革思想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而他 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也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孙子兵法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讲授《孙子》已经20年,其间浸淫之深,可以从一个细节上看出来。
1986年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讲《孙子》,人很少,第一堂课大约只有十个人,等到第二堂课,课堂里就剩下两个学生,其中一个还是代表其他学生前来宣布罢课的决定。
但现在,李零开课,学生多到教室里装不下了,即使凑热闹的人走了,也还是很多,每次讲完,都是掌声四起。
按李零自己的说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感觉一天一天好起来”。
其原因所在,不外乎讲法更新,讲得让人爱听了,还有就是,“手中有书,心里不慌”。
最后和大家说:我想,每一次都推荐一下对大家都非常有用的信息,只推荐三个有用的,其他的我觉得都没什么意思,每一次推荐都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
大家有选择性的看,都是个人觉得非常好的。
一切都做了,离成功就近了,好运与机遇就会降临。
请大家多关注,我常常会推荐一些很好用的东西给大家。
1、推荐快速学习一下思维导图法与快速阅读法,对理解与记忆的帮助十分之大,里面有针对公务员版本,对于时间不够用,效率低的同学特别适用,本人切身体验,没用不会推荐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建议练上30小时足矣。
已经给大家找好了下载的地址,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按键,请直接点击这里下载。
)
至今,李零教授已经撰写了三本有关《孙子》的书。
最早的两本,《<孙子>古本研究》和《吴孙子发微》是文献学的研究,对有关研究做了全面清理。
(这两本书最近加以修订,合并成《<孙子 >十三篇综合研究》出版。
)以此为基础,李零最近推出新著《兵以诈立》,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展开对《孙子》的讨论。
对这些研究,李零坦言,他是“替大家看书”,他“读过的书,绝大多数不值得读”。
如此,笔者大胆断言,我们要读《孙子》,虽然李零列出了一个“最低限度参考书”,但其实不必重复神农尝百草的工作,直接从李零教授的著作开始即可。
笔者的断言不是虚言,翻开《兵以诈立》即可证明。
《孙子》是文字简练的经典之作,各篇均经过提炼而成,很多东西被省略或作为不言而喻的背景存在,这就好比画大象,只是描出了骨架,但其血肉我们并不清楚。
李零凭借其20年的研究功底,在讲解各篇时,插入大量的背景知识,涉及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方面,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用血肉填充了骨架,令其真实可感。
例如,最后一篇《用间》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李零特别提到这是很重要的社会史资料,牵涉到中国古代井田制的真实情形,跟孟子所编造的井田制大不相同。
除此之外,李零还特别注重中外对比,在讲中国兵法的同时,也拿西方的战争艺术进行印证、比较。
如此一来,本书文字看似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往往纠结混乱,但实际上却是浑然一体,逸趣横生。
李零教授既以研究《孙子》知名,不免因此遭受《孙子》实用化潮流的困扰。
有一次,北京大学哲学系请他给企业老板们讲《孙子》,讲了半天,老板们坐不住,问了一个他们顶关心的问题:《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李零回答说,一个两千年前,一个两千年后,没什么关系,所谓“借刀杀人”、“偷梁换柱”之类,这些伎俩满地的奸商都会,还要我教吗?估计李教授回答时没什么好脸色。
作为研究《孙子》的专业学者,李零教授是鄙视这种应用研究的。
他对《孙子》的看法,很可以从《兵以诈立》这一书名看出来。
在这里,“诈”可不是贬义词,它跟谋略有关。
李零认为,《孙子》是一本智慧之书,很有哲学味道,思辨水平很高。
在《形》、《势》、《虚实》这三篇,他就着重探讨了奇和正、形和势、虚和实的概念。
这些概念其实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几组重要概念。
归根结底,兵法就是谋略,“兵以诈立”,谋而后立,不谋不立,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哲学的境界,无法胜有法,“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学会了功夫,但在过招时却并不一招一式如实使来,而是融会心中,见招拆招。
然而,李零教授即便称“兵法是中国的特产”,谋略水平长时间高于同时期的西方,但是他也不是没有意识到中国兵法的缺点。
他在另一著作《花间一壶酒》中就曾提到:“中国兵法发达,讲究先计后战,灵活多变,但容易产生忽略实力的倾向。
”在《兵以诈立》中比较中西战争方式时,也说西方的优点有三个,“第一是到外国打仗,用武力为商业开道,传播文化,传播宗教;第二是重实力,依赖金钱和技术;第三是重视制度和训练”。
第三点且不说,前两点就有值得补充的地方。
其一,武力为文化、宗教开道,其实反过来,文化、宗教支撑或束缚战争,未尝不能成立。
李零教授提到晚清叶名琛奉行“六不主义”(书中只提了“四不”)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这是片面之词。
叶名琛当日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颟顸,而是能干之臣,但面临强敌,他不仅得不到皇帝的支持,甚至还遭到同僚的背叛,只能以“六不”明志。
这些真实历史早由历史学家黄宇和在其所撰《两广总督叶名琛》一书中予以探明。
可以说,叶名琛束缚于当日的文化制度,既不能跑也不能投降,才落如此下场,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兵法。
黄仁宇先生在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揭示明代军事斗争、武将命运都受制于当日文官制度,也是文化制度制约军事的典型。
其二,对于实力,李零教授虽然承认中外重视程度有别,但对于西方的实力来源,却过分强调为对外掠夺而来,没有充分考虑西方资本积累的能力。
西方掠夺发家,这是历史;但西方资本本身的积累能力巨大,这是历史,更是现实。
这种积累能力的背后,其实是蕴涵着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包含很多侧面,比如强调个人的进取,但不能危害别人,还有诚实、责任等等。
作如上补充,是要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不仅仅感叹于中国兵法之神奇,也要明了西方战争背后的精神之所在。
不如此,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永远陷于实用化《孙子》的怪圈,最终只有奸商精神,而没有商业精神。
君不见,今日图书市场,《活用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之类的书籍卖得正火。
而这,想必离李零教授撰写此书的本意甚远。
为此,我推荐《兵以诈立》,但也声明:此诈非彼诈,“我不是教你诈。
”也许,这正符合李零教授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