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鉴赏教学教案

文学鉴赏教学教案

文学鉴赏教学教案【文学鉴赏教学教案】一、课程目标1. 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3.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4. 探索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二、教学内容1.1 文学理论基础- 定义文学:介绍文学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 文学形式:讲解诗歌、小说、戏剧等主要文学形式的特点。

1.2 阅读技巧- 概括与分析:教授如何提炼文章主题,分析情节和人物。

-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色彩,理解作者意图。

1.3 经典作品选读- 世界文学:选取《哈姆雷特》、《红楼梦》等中外经典,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理解社会文化影响。

1.4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分享与讨论: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验,进行深度讨论。

-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案例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互动:结合PPT、视频等多媒体,讲解文学理论。

-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个人阅读与报告: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撰写阅读报告。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阅读报告,评价阅读理解能力。

3. 小测验:定期进行知识测试,检验学习效果。

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展示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文学鉴赏》(推荐教材)。

2. 电子书库: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供学生阅读。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如豆瓣读书、学术论坛等进行学习。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文学理论基础- 第3-4周:阅读技巧与经典作品选读- 第5-6周: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第7-8周:复习与期末论文准备七、教学反思- 教师应定期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反馈,以改进教学。

通过本教学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大学文学鉴赏课教案模板

大学文学鉴赏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文学鉴赏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2.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1. 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鉴赏。

教学难点:1. 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如何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学作品,了解作者背景。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文学鉴赏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鉴赏?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文学鉴赏?二、讲授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 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阐述其重要性。

2.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全面性、深刻性。

3. 讲解文学鉴赏的方法:阅读、分析、评价。

三、案例分析1. 选取一部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进行鉴赏分析。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选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2. 复习案例分析作品《红楼梦》。

二、拓展阅读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如《呐喊》、《围城》等。

2. 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高阅读兴趣。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选拓展阅读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鉴赏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鉴赏水平。

3. 阅读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

文学鉴赏教案 名著阅读与分析

文学鉴赏教案 名著阅读与分析

文学鉴赏教案名著阅读与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能够:1.了解名著对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2.学习分析名著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名著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分析;2.名著鉴赏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思考。

2.名著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呈现一些经典名著,简要介绍每部作品的背景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名著在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

3.名著鉴赏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名著鉴赏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对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分析一部名著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步骤和操作。

4.名著阅读与分析实践(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名著阅读与分析的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选取一部经典名著进行深度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全程指导和辅导,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名著对文学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索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方法教学资源:投影仪、板书、经典名著;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并通过小组讨论中的提问和回答,以及课堂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板书设计名著阅读与分析- 名著对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名著鉴赏与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六、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可以安排以下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名著专题报告,包括作品介绍、分析人物与情节,以及个人观点等;2.开设名著阅读俱乐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名著分享与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他们模仿名著的风格和主题,创作自己的作品。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名著的介绍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思维的培养。

文学欣赏鉴赏教案

文学欣赏鉴赏教案

文学欣赏鉴赏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和鉴赏能力,打造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把握能力和批评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从文章中理解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形式与特点。

2.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与主题阐述。

3. 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批判分析。

1.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a. 展示音频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并讨论其中的情感和艺术形式。

b. 阅读文学名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a. 分析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情节。

b. 学习鉴赏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c. 引导学生观察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a. 教授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如修辞手法、意象等。

b. 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c.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陷。

4. 提升学生的文字阅读和表达能力a. 练习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书面总结和评论。

b. 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小组讨论和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c. 设计文学作品创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1. 以平时观察为主,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理解和情感把握。

2.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拓展内容:1. 参观文学展览或相关演出活动,提供实地感受和触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文学讲座,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作品赏析教案

文学作品赏析教案

文学作品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1. 学会运用文学赏析的方法,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感受;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 文学赏析的方法与技巧;2.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3. 文学创作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内容1. 文学赏析的方法与技巧a)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与对比不同作品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b) 音韵分析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音韵格律进行分析,揭示诗意与韵律之美;c) 情感交流法:通过情感共鸣与情感交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d) 意象图式法:通过描绘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理解作品的象征与隐喻;e) 背景分析法:通过了解作家的背景与创作动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

2.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欣赏a)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白鹿原》等,进行解读与欣赏;b) 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角色形象等要素,探讨作品的核心思想与艺术手法;c)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理解与感受。

3. 文学创作背景的理解与分析a) 了解作家的生平、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分析作家对作品的影响;b) 探讨作品的时代特征、思想倾向等,分析作品与时代的关系;c)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背景及其影响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文学赏析的方法与技巧,并分析解读经典文学作品;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形成多元化的思考;3.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分析作品中的情节、角色形象等要素;4. 互动讲解法: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口头讲解和互动交流,鼓励他们主动表达个人的理解与感受;5.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经典文学作品的插图、音频等,增加学生的视听体验。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

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个性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下面,本文将提供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文学作品赏析教案范本,以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首先,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通过深入阅读,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语言特色,同时能够对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合理推断。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文体的独特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接着,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在选择作品时,应考虑到文本的难易程度、文化价值和思想深度,确保所选材料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失教育意义。

例如,可以选择经典短篇小说、现代诗歌、戏剧片段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上,建议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展示一个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2.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鼓励他们边读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感悟或是对某些段落的理解。

3. 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等要素,并讨论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时代环境,以此揭示作品深层的意义。

5. 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和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延伸:提供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或活动,如相关历史文献、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7. 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评论文章、研究作者的生平或其他作品等,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大学文学鉴赏课教案怎么写

大学文学鉴赏课教案怎么写

一、课程名称:大学文学鉴赏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4:00,共12周四、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2. 现代文学鉴赏3. 外国文学鉴赏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2.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3. 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难点:1. 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2.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的准确性3. 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的深度七、教学过程或步骤:第一周:课程导入1. 介绍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

2. 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简要鉴赏。

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1. 讲解《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 分析《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3. 探讨《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

4. 比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

第五周至第七周:现代文学鉴赏1. 分析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2. 探讨茅盾的《子夜》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3. 鉴赏巴金的《家》的家族主题和人性描写。

4. 比较老舍、曹禺等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

第八周至第十周:外国文学鉴赏1. 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

2. 探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道德。

3. 鉴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心理描写。

4. 比较雨果、巴尔扎克等外国作家的创作风格。

第十一周:综合案例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

2. 各组进行展示,分享分析成果。

第十二周:课程总结与评价1.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八、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

大学文学鉴赏课教案设计

大学文学鉴赏课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文学鉴赏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文学鉴赏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文学鉴赏课的目的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鉴赏?为什么要学习文学鉴赏?二、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1. 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

2. 分析文学鉴赏的作用。

三、文学鉴赏的原则和方法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如:客观性、全面性、深刻性等。

2. 讲解文学鉴赏的方法,如: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手法等。

四、案例分析1. 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则和方法进行鉴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鉴赏中?二、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和特点1. 介绍文学作品的类型,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分析不同类型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三、深入分析文学作品1. 选取一部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四、文学鉴赏的实践1. 分配一篇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

2.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鉴赏报告,互相交流。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文学鉴赏的实践意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鉴赏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水平。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2、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1、学会欣赏作品中精彩的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把握情节的表现技巧。

2.赏析作品中侧面描写合成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安排:第一课时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再次走进七彩阅读——紫色篇的课堂。

希望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度过快乐的阅读时光。

一、课前热身操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常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

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两色。

那今天的这次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文学鉴赏技巧。

(板书标题:文学鉴赏)二、指点迷津师:刚刚在第一环节,我们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鉴赏,那么什么是文学鉴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学鉴赏首先是要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和一些领会。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首先一起来——赏析作品中的精彩的故事情节叙事类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为我们提供丰富而精彩的故事情节。

曲折激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常常会吸引读者随着情节变化而心潮起伏,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遇到叙事类的作品要紧扣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反复品味其情节辗转过程中透露出来的韵味。

一、紧扣文章的矛盾冲突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情节之所以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故事人物在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支配下的矛盾冲突。

因此,欣赏故事情节就要善于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那么矛盾冲突是什么呢?思想矛盾的发展并以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冲突。

作品中人物思想的分歧和对立,随着情节的逐渐激化并表现为行动上的对立就形成了冲突。

因此,冲突是矛盾的具体化,是矛盾激烈化和表面化。

阅读P72文段示例,1.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生:2.说说文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生:师(解析):这篇小文章讲述的是“我”和同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和同桌因为一支钢笔而发生矛盾冲突,再因为“我”生病而和解,矛盾由开始到解开,故事顺畅而曲折。

把握好“我”和同桌之间的矛盾由开始到解开就把握了文章的情节。

第二课时二、抓住典型事例所谓典型事例就是故事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吸引人的事例。

这一类的事例也往往最能表现故事人物的特点,最能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具有说服力。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品味,可以更充分更快速的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也可以体会到故事情节的精华所在。

例如:《将相和》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三个小故事就是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在这三个典型事例中充分彰显。

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国家纷争的历史,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又如:居里夫人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一文却唯独选取了居里夫人放弃镭的专利这件事情,表现她醉心于事业、为人类服务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因为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这才是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地方。

三、分析表现技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巧合、悬念等表现技巧,这些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体验。

阅读到这样的作品时,读者会更容易深入故事情节,走进作品设定的环境,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迷惑、疑问、好奇、紧张、惊喜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巧合、误会、照应等表现技巧的角度来欣赏故事情节。

悬念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例如: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

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照应有如下几种:1、时间照应例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这段话中点到了“4月28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这里照应了文章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

”因为李大钊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

这样的照应,给人以十分沉痛的感觉。

2、设问照应用设问照应,可以设下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3、前后照应例如:《粜米》结尾写道:“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

”这段话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

”农民面对资本家的压价,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将米廉价地全部卖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

4、课题照应例如:课文《彩色的翅膀》结尾写道:“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彩色的翅膀。

”用象征手法,照应了课题,又说明了小昆虫已在海岛安居乐业,展示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美好心灵。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也采用了这种照应方法,使文章更加严密,中心突出。

阅读文段示例P73-74:师: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文章这两处前后照应。

第一处是指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急需救助,第二处是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生活更美好。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第三课时三、朝花夕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再回顾一下,上两堂课我们学习了文学鉴赏的哪些知识?生:师(明确):什么是文学鉴赏以及怎样欣赏作品中精彩的故事情节。

紧扣文章的矛盾冲突板书设计:欣赏作品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抓住典型事例时间照应分析表现技巧设问照应前后照应课题照应四、真金火炼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完成教材沙场练兵的几个练习,分别是:1.初试牛刀练习三;2.大显身手练习一。

(学生完成练习后,师生共同评议。

)第四课时开课语;师:新的一周又开始了,很高兴大家又回到老师的课堂。

跟大家讲一个小笑话吧!(老师可以自行准备小笑话或者小故事。

)好,听完了笑话,接下来进入我们的课前热身操环节吧!一、课前热身操出示图片:图片1 图片2图片3 图片4下面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片段,这些片段与哪个图片相对应?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并说说这些人物分别出自哪部作品。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图片3 《西游记》)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图片1 《故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图片4 《红楼梦》)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图片2 《小英雄雨来》)脱口秀话题: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人物是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她)?二、指点迷津师:在刚才的热身操环节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指通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和意象即作者描述的情、景,通常我们所说的作品中的形象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有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还是小雨来、大将军廉颇,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

这堂课我们学习怎样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

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

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