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朱维之外国文学史笔记大全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4章17世纪文学4.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社会状况17世纪的欧洲历史舞台,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但是在英、法两国之外,欧洲的封建势力却加强了它的反动统治,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害尤甚。
17世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而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的兴起。
2.巴罗克文学(1)巴罗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从意大利、西班牙兴起,后来流传到英、法等国。
“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
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花团锦簇的风格。
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2)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以诗句轻松简练、韵律铿锵著称,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代表贡哥拉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
在英国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等内容交织在一起。
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为西欧巴罗克文学的代表作品。
17世纪的德国比较杰出的作品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
(3)巴罗克文学的影响很广,17世纪最杰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弥尔顿、马维尔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巴罗克的痕迹。
3.古典主义(1)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
(2)古典主义的特点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
要求文学为王权服务,语言要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还设立“法兰西学士院”,并制定了如“三一律”等文学规范。
②注重理性。
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
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古典主义者依托模古,提出了著名的戏剧“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内。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ef8f866aa00b52acfc7cadc.png)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7.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1.历史背景(1)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
随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全欧洲性的“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潮流。
(2)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
(3)批判现实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主要特征(1)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它基本上采取唯物主义态度,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2)较之过去的文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
(3)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反映社会时,着力于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4)批判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他们使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从而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样式(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就全欧而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以1848年为界,可以大体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30年代始,其发源地为法、英等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东欧、俄罗斯等国扩展。
1.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却并非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和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出版,同是发生在1830年。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开始就显示出锋利的批判威力,特别是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浪漫主义作品相形见绌。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20世纪后期文

第10章20世纪后期文学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概述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已逐渐失去了在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地位,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日益趋向多元化与多样化,既有正统的社会主义文学,也有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有形形色色近乎西方现代主义的新潮文学。
到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公布了新《章程》草案,彻底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方法。
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宣告结束。
2.特瓦尔多夫斯基早期特瓦尔多夫斯基一贯坚持“写真实”“非英雄化”,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凡人小事,其风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深受群众欢迎。
代表作有长诗《春草国》《华西里·焦尔金》《路旁人家》等。
后来作品风格发生转变,如《山外青山天外天》《焦尔金游地府》等,对斯大林进行反思,长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与激烈争论。
3.爱伦堡爱伦堡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老作家,发表过小说、诗歌、通讯、政论等大量作品。
长篇小说《解冻》,大胆冲破禁区,揭露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提出应当对个人生存权益给予关怀、重视等尖锐的社会问题,被视为苏联文学“解冻”的先声。
4.西蒙诺夫在卫国战争时期曾发表诗歌《等着我吧》、剧本《俄罗斯人》和小说《日日夜夜》。
后发表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对苏联卫国战争作了史诗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景描写,引起争议。
5.索尔仁尼津他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发表过《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一圈》《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多部小说。
197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津的作品以劳改营的生活为题材,采用自然主义式的写实手法,揭露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为此1974年被驱逐出境,1994年苏联解体后返回俄罗斯,成为“回归文学”的代表人物。
6.艾特玛托夫其作品有《白轮船》《一日长于百年》《断头台》等,他的小说大都在写实基础上融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虚实相间,并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严肃的社会问题,在苏联和欧美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代文学)【圣才

第1章古代文学1.1 复习笔记一、古希腊文学1.古希腊文学的发展时期(1)氏族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这一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2.荷马时代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1)古希腊神话①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其产生在原始氏族社会,成长于古代人民集体生活之中。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希腊人的世界观和希腊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后来经过文人的整理和艺术加工,得以保存和流传于世。
②古希腊神话的特点a.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
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甚至好嫉妒,爱虚荣,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
b.希腊神话中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c.希腊神话强调的是人的力量和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与现实的热烈追求,因此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希腊神话更像“人话”。
d.希腊神话在世界神话中保存得最完整,因而内容最丰富多彩。
古希腊的诗歌、悲剧、喜剧都从神话传说中汲取题材。
罗马人几乎全部继承了希腊神话和传说。
希腊神话对于后代欧洲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荷马史诗古希腊早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3)赫西奥德的教诲诗荷马史诗之后,出现了著名叙事诗人赫西奥德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
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
另一首相传是他写的叙事长诗《神谱》,是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最早的系统的描述。
3.城邦制时代(1)抒情诗抒情诗起源于民间歌谣,因伴奏乐器不同而分为琴歌、笛歌(或称哀歌)和讽刺诗等。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第8章19世纪后期文学8.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19世纪的最后30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四次经济危机,资本垄断化进一步加强。
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并酝酿着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
而与此同时,北欧各国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反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占着重要地位。
2.社会哲学思潮随着资本主义的衰落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这时期出现了各种资产阶级的社会哲学思潮。
(1)尼采的超人哲学①尼采把人分为强者和弱者、人杰和群氓,认为人类进化的原则在于优先发展最强的人,即他所谓的“超人”;②他的权力意志论言,强者应有追求权力的欲望和行动,“权力意志”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夺取权力,弱肉强食是一切生物的本性;③他还宣扬“一切从权力产生的都是善,从软弱产生的都是恶”。
④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后来又成为法西斯专政的理论根据。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才能认识一切事物的实神秘主义。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潜意识”特别是人的“性的本能”,决定着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宣扬文艺创作和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乃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本能欲望的表现。
(4)泰纳的决定论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大要素,同样否定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的阶级内容。
3.文学状况这时期的欧美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然主义文学流行各国,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开始泛滥,而无产阶级文学则在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
而在80年代末,西欧某些作家还写了一些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反动文学作品。
它们宣扬恃强凌弱的思想,颂扬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作辩护。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巴黎公社革命后,进一步看清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同时又感到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因而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呈现出深刻的矛盾。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18世纪文学)【

第5章18世纪文学5.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启蒙运动(1)启蒙运动的兴起①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其中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这个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发生了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②启蒙运动,指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
它不仅是一次新文化运动,而且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比人文主义运动带有更加强烈、更加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③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
“理性”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的理论武器,他们把人的理性看做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
(2)启蒙运动的缺陷由于时代的局限,启蒙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首先,其唯物论是不彻底的,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
其次,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作用,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开明君主”“天才”人物的身上。
再次,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
最后,一些社会政治理论,虽有其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并不能揭露封建制度的反动实质。
2.启蒙文学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广泛的思想革命运动,也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
(1)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启蒙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战斗性较强,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
(2)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
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家为争取第三等级文学地位而斗争,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3)启蒙文学作家更强调真实性。
他们不仅反映生活,具体地描绘生活,而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议论,因而作品带有哲理性和分析性,但是,启蒙文学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外国文学史》笔记(朱维之版)

《外国文学史》笔记朱维之本《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
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第8章19世纪后期文学8.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19世纪的最后30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四次经济危机,资本垄断化进一步加强。
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并酝酿着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
而与此同时,北欧各国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反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占着重要地位。
2.社会哲学思潮随着资本主义的衰落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这时期出现了各种资产阶级的社会哲学思潮。
(1)尼采的超人哲学①尼采把人分为强者和弱者、人杰和群氓,认为人类进化的原则在于优先发展最强的人,即他所谓的“超人”。
②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强者应有追求权力的欲望和行动,“权力意志”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夺取权力,弱肉强食是一切生物的本性。
③他还宣扬“一切从权力产生的都是善,从软弱产生的都是恶”。
④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论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后来又成为法西斯专政的理论根据。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柏格森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才能认识一切事物的实质。
直觉主义明显地转向非理性主义。
否认逻辑的、理性的认识,公开与科学决裂而导向神秘主义。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特别是人的“性的本能”,决定着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宣扬文艺创作和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乃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本能欲望的表现。
(4)泰纳的决定论泰纳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大要素,同样否定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的阶级内容。
3.文学状况这时期的欧美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然主义文学流行各国,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开始泛滥,而无产阶级文学则在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
而在80年代末,西欧某些作家还写了一些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反动文学作品。
它们宣扬恃强凌弱的思想,颂扬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作辩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是奴隶主阶级的文学。
奴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生活和斗争,一般只能间接地、曲折地通过奴隶主(包括自由民)的文学反映出来。
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都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和衰亡的阶段,它们的文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1.氏族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九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2.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3.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
雅典成为全希腊的中心,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促进了雅典化艺术的繁荣。
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四至公元前二世纪),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罗马文学继承并模仿希腊文学,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1.早期罗马文学(公元前三至公元前二世纪),即共和时期的文学,主要成就是戏剧;2.中期罗马文学(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即共和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散文与诗歌都有新的成就,文艺理论也有一定成就;3.帝国时期的罗马文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中叶),罗马文学开始衰落,仅讽刺诗和小说较有成就。
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赫西奥德:著名叙事诗人赫西奥德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
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共八百多行。
在有名的“老鹰和夜莺”的寓言中,诗人反映出当时氏族贵族仗势欺凌小农的现实。
赫西奥德看到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但他没有发出反抗的呼声,而是把人们的贫困归因于懒惰。
他一再劝告佩尔塞斯要诚实劳动,他不知道,当社会上已出现了阶级分化,拥有权势的贵族可以仗势掠夺平民,一个贫苦农民不论怎样终岁勤劳,也难免于贫困。
这是赫西奥德的小自耕农的地位给予他的认识上的限制。
此外,诗人在这首诗的后部,以一个亲身参加劳动的人的亲切感,写出许多农村景色的生动画面,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另一首相传是他写的叙事长诗《神谱》,共一千多行。
作者收集了许多古代传说,企图把不同的神话传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长诗是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最早的系统的描述。
《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
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
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
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掺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等等。
这些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和下层平民中落后层的意识;有的则是后人收集时混入的,带有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
《伊索寓言》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
在政治上,他反对民主制,提倡贵族政治;在哲学上,他仇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论,创立“理念论”,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他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文艺是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的事物仅是理念或一般的不完全的摹仿,因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摹仿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同时,他认为诗人“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破坏“正义和其他德行”,因此,他对诗人下了逐客令,“陈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他的“理想国”。
但柏拉图并不否定文艺,他反对的是具有民主倾向的文艺,要求文艺为贵族政治服务。
他写有对话四十篇,其中最著名的有《理想国》、《斐德罗斯篇》、《伊安篇》、《会饮篇》等。
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代表奴隶主中等阶层的利益。
在奴隶主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斗争中,他采取折衷调和的立场,提出所谓“共和政治”,以挽救城邦奴隶制的崩溃。
哲学上,他承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主张认识来源于感觉,“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但又承认灵魂不死,宣扬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从而退回到唯心主义。
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在《诗学》中,对希腊文学作出了理论的总结,回答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
不仅如此,他还拿诗和历史作比较,认为文艺不是对现实的表面的复述,而应该描写现实中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对于文艺的社会功用,他在承认艺术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
在他看来,通过摹仿的艺术是能够达到对真理的认识的,因为艺术描写的是现实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就能够达到对现实事物真实意义的认识和了解。
他在《诗学》中着重分析了悲剧,指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的功用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促使观众自我反省,促使这种感情得到宣泄,这样,人的心理就恢复了健康。
他还强调情节的完整和统一,指出这是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这些观点后来被古典主义者引伸为戏剧的三一律[2]。
这是对《诗学》的误解。
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从总结古希腊文艺创作经验出发,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千多年来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文学:早期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
罗马原来流行两种民间戏剧,即阿特拉笑剧和拟剧。
后来接受了“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的影响,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到二世纪中叶,出现了戏剧的繁荣。
由于当时罗马当权的贵族不容许抨击国政,这一时期的罗马戏剧缺乏早期希腊戏剧的战斗性和民主倾向,而主要是继承了新喜剧以描写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主的世态喜剧传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
普劳图斯:长期从事戏剧活动,据说他写过一百三十部剧本,流传至今的有二十部(另有一部残稿)。
他的喜剧大都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用的是希腊的题材,反映的却是罗马人的生活。
他利用滑稽可笑的情节,揭露出当时罗马上层阶级生活的腐化和道德的败坏,妇女地位的卑下和婚姻的不自由,具有民主的倾向。
他在剧中嘲笑讽刺富裕阶层的人物,同情争取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和奴隶。
作品:《吹牛的军人》《一罐金子》。
普劳图斯的喜剧以其情节巧妙,富于动作,对话生动自然,充满戏谑成分,接近民间喜剧风格,而深受一般群众的欢迎。
泰伦提乌斯:以其严肃文雅的风格,更受到贵族文人的赞赏。
他是一个贵族的奴隶,曾在罗马受过贵族教育,后来获释,从事戏剧创作。
他只写过六部喜剧,全部留传下来,都是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的。
这些作品以结构谨严、语言精练和人物性格鲜明见长。
在这些喜剧中,奴隶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如《婆母》中的巴尔美诺,全凭主人支使,东奔西跑,比起普劳图斯笔下机智而又勇敢的奴隶来,显然要逊色得多。
《婆母》是泰伦提乌斯喜剧的代表作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文学贺拉斯:是奥古斯都时杰出的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也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理论家。
他的早期作品有《讽刺诗集》和《长短句集》。
《歌集》是他成名之作,他的抒情诗是罗马抒情诗的典范。
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有歌颂奥古斯都的政治诗,也有赞美爱情与友谊、鼓吹知足常乐的生活理想的诗篇。
他关于文学的论文都是用诗简的形式写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写给皮索父子的,后来称之为《诗艺》。
这篇《诗艺》分三部分,首先讲作诗的一般原则,其次讲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最后讲诗人的修养和任务。
他根据自己以及同时代作家(如维吉尔)的创作实践。
吸收亚里士多德和“希腊化”时期的文艺理论,提出自己对于创作,主要是悲剧创作的理论和要求。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继亚里士多德之后,重申文学模仿自然的现实主义观点;在文艺的作用上,他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
他对诗人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勤学苦练,提出“他们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他还提出“合式”的原则,即要求一部文学作品具有“统一与调和的美”。
这些主张对后来的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欧洲古典主义作家所继承。
奥维德:是奥古斯都时期第三个重要诗人。
他从十八岁开始写作,一生创作分三个时期。
早期主要写爱情诗,有《恋歌》三卷、《列女志》二十一篇和《爱的艺术》三卷等。
这些诗内容轻佻,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荒淫生活。
由于这些诗的内容违反了屋大维(奥古斯都)“重整道德”的政策,他在五十岁时被放逐到黑海之滨,最后病死在异乡。
他中期的作品是两首长诗:《变形记》和《岁时记》。
后者只写了一半,因被放逐而中断。
晚期即放逐时期,写了《哀怨集》和《里海书简》。
《变形记》是奥维德的代表作。
全书十五卷。
共有大小故事二百五十篇,把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和一些历史人物汇在一起,按时间顺序,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罗马。
作者根据卢克莱修“一切在变”的唯物理论和毕达哥拉斯“灵魂轮回”的唯心学说,利用各种形式的变形以及种种艺术手法,把一个个故事联系成一个整体。
他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高度的艺术技巧,特别注意人物心理描写,把传世的许多神话传说描写得生动有趣。
全书以凯撒遇刺变为星辰、屋大维建立了统治结束,以歌颂罗马帝国的伟大和奥古斯都的英明。
这是一部希腊罗马神话的总集,为后代的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但丁、乔叟、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等伟大作家都很推崇这部作品并受过它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
古希腊神话产生在原始氏族社会,成长于古代人民集体生活之中。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的世界观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后来经过诗人的整理和艺术加工,势必损害了神话的原始素朴的雏形,难免不打上后世人们的思想烙印。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如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和半神的英雄的种种传说。
奥林波斯神统:按照赫西奥德的说法,神先于人类出现在宇宙中,首先出现的是卡俄斯(混沌)、该亚(地母,传说是混沌所生)、塔耳塔洛斯(冥土)和厄洛斯(爱神)。
地母该亚从自己身上生出天神乌拉诺斯。
乌拉诺斯以其母该亚为妻,生了六男六女,总名叫提坦。
乌拉诺斯对自己的子女十分仇视,一生下来就关在地下,不让他们看见光明。
其中只有克洛诺斯起而反抗,打败了乌拉诺斯,救出了被囚的兄弟,做了天神。
克洛诺斯娶了妹妹瑞亚为妻,他的父母告诉他,将来要被他的一个儿子推翻。
于是克洛诺斯把所生的子女降生后即吞掉,但最小的儿子宙斯被瑞亚藏了起来。
宙斯长大后设法让克洛诺斯吐出所有的子女,然后兄弟姐妹联合起来和克洛诺斯交战,经过十年的“提坦之战”,终于把克洛诺斯推翻,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住在奥林波斯山上,称为奥林波斯神统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是氏族社会兴起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