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临床药动学
最新中药药理学 第四章 中药药动学PPT课件

1、中药的时效关系与时量关系
时效关系取决于时量关系,尤其是直接取决于药物靶位的时 量关系,然而即使是已有检测方法的西药,实测靶部位的时量 关系在人体几乎不可能,在动物也极端困难,但定时采血检测 是方便可行的,所以药动学研究多以检测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时浓关系)为基本手段,由此间接推测药物的时量(体内药 量)关系和时效关系。时效关系和时浓关系一般是相对平行而 非绝对平行,在某些药物两者可差异很大,因此可以说时浓的 研究方法仅只是可行的而不是最理想的。
中药药理学 第四章 中药药动学
第一节 概 述
中药药理学既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又 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处理规律,前者称为中药药效学, 后者称为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 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 述的一门学科。
(2)效应作用期法
药效作用期指药效持续时间而言,在ED20-ED80范围内按 一定比率选3-5个剂量,对同一对象先后给药或对不同对象分 组给药,观察剂量和药效作用期的关系,以对数剂量为横轴就 药效作用期作图,若基本成线性则按直线回归求斜率b,则效量 半衰期t1/2=0.03b
优点是简便,适用于中药,但仅当药效作用期明确无误时才 适用,且不能提供更多的药动学信息,指标的选择也较困难。
中药的研究有很大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中药及其 方剂根本无法测定血药浓度,而是借助于药效或毒效 手段直接探求中药的时效关系,再间接推算药物的时 量关系(少数情况也可以是时浓关系)。 中药体内过程的研究模式与西药不同,可概括为: 西药:时浓关系--时量关系、时效关系 中药:时效关系--时量关系、时浓关系
《临床药动学》课件

欢迎来到《临床药动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药动学的基 本概念,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 和药物药理学。还将介绍药物个体化剂量、药物相互作用等关键内容。
药动学概述
定义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理解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个体差异。
药物间相互作用
不同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作用 增强或减弱。
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
某些食物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或 代谢过程。
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
酒精可能增强或减弱药物的效果。
药物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3
药物效应的时间特性
药物作用在人体内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消退时间。
药物药理学
药物分类
• 化学药物 • 生物制品 • 中草药
药物靶点
• 受体 •酶 • 离子通道
药物作用机制
• 激动剂 • 拮抗剂 • 酶抑制剂
药动学参数测定
峰浓度(Cmax) 时间峰浓度(Tmax) 药物半衰期(T1/2)
应用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
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 器官。
代谢
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为代谢产 物的过程。
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 过程。
药效学
1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如何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以达到治疗效果。
2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 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浓度所需的时间。 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剂量个体化
1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可能存在差异。
水产养殖 药理学 4 第四章 药动学

4)体液pH与药物的理化性质
• 生理情况下,胞内pH=7.0,胞外pH=7.4 • 弱酸性药在胞外稍高,弱碱性药胞内稍多 • 弱酸性药中毒时,碱化血液解毒,反之亦然。 • 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中毒:口服碱性碳酸氢钠可使
血浆及尿液碱化,即可促进巴比妥类由脑组织向血 浆转运,也可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加速药物自尿 排出。 •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解离度、脂溶性等。脂溶性或水 溶性的小分子易进入细胞。
主动转运
• 可逆浓度差转运 • 消耗能量ATP • 需载体,有饱和性 •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丙磺舒与青霉素,利尿 酸与尿酸)
第四章 渔药代谢动力学
体液pH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 响
体液pH 弱酸性药 弱碱性药
酸性 碱性
分子状态多 分子状态少
脂溶性高 脂溶性低
扩散易
扩散难
分子状态少 分子状态多
脂溶性低 脂溶性高
基底膜
• 物质转运以主动转运为主 • 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可易化扩散 • 分子量大、极性高、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易通过BBB • 炎症可改变通透性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
•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巴比妥类可进入胎儿血液 • 脂溶性低,解离型或大分子药物如右旋糖酐,不易通过胎盘 • 有些药物通过胎盘,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故孕妇禁用
的迟早,受渔药本身的理化性质、浓度、 给药途径、吸收面积以及局部血流量和 血流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渔药代谢动力学
1)渔药的理化性质 • 通常情况下,晶体、液体类渔药比胶体类易吸收,
脂溶性的比水溶性的易吸收。 2)溶媒 • 一般混悬液和胶体液比水溶液的吸收慢,若使易溶
于水的渔药吸收速度减慢时,可加入其他物质使其 成混悬液和胶体液。 3)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 当水生动物患病出血时,因其机体周围循环衰竭, 使得吸收速度大大减慢。
临床药理学(附习题及答案)

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标1. 掌握:临床药理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职能。
2.了解:临床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学习内容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用、药物相互作用。
3.临床药理学的主要职能:新药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与培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三、本章重点、要点临床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四、建议学习策略在熟练掌握临床药理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临床药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职能。
五、章节练习1.临床药理学的概念2.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案要点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第2章临床药动学一、学习目标1.掌握:药动学主要参数的概念和意义,及静脉注射一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2.了解:临床给药方案的制订方法。
二、学习内容(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内吸收(2)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药剂学因素、生物学因素、首关效应(3)消化道外吸收:从注射部位吸收、从皮肤粘膜吸收、从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2、分布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第四章房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

式中AUCiv和AUCext分别为静注给药和血管外给药后的血药 曲线下面积, Div和Dext分别为静注和血管外给药后的剂量。
(5)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
1)药峰时间
2)药峰浓度
二. 多剂量给药动力学
临床上有些药物如镇痛药、催眠药及止吐 药等只需应用单剂量后即可获得期望的疗 效,一般不必再次给药来维持其疗效时, 这类药物常采用单剂量给药。但在临床实 践中,许多疾病的药物治疗必须经重复多 次给药方能达到预期的疗效。这类药物需 按照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 次重复给药后才能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 的有效浓度范围内,从而达到预期疗效。
药动学参数(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是反映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性的一些 常数,如吸收、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表 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等,通过这些参 数来反映药物在体内经时过程的动力学特 点及动态变化规律性。
1.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出现的血药浓度 最大值称为药峰浓度,达到药峰浓度所需 的时间为药峰时间。
t =nt½
第四章 房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
动力学特性
(1).血药浓度随时间递增,当t→∞时, e-kt→0,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稳态血药浓
度Css可按下式估算。
(2) 稳态水平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Css与k0正比 关系。
(3) 达到稳态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 除半衰期,而与滴注速率无关,当t=3.32t1/2时, C=0.9Css,当t=6.64t1/2时,C=0.99Css,即经 3.32t1/2即可达到坪水平的90%;经6.64t1/2即可达 到坪水平的99%。
4.临床药动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 若Vd<3L,说明只分布在血管中 • 若Vd≤36L,说明分布在体液中 • 若Vd≥100L,说明与组织特殊结合
消除半衰期 (half-life, t½)
三、结果解读——药师的专长
• 药物的体内特点 • 正常浓度范围 • 其他体液/血药浓度比值 • 异常值意义 • 患者情况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 药动学因素
–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 机体因素
– 年龄、性别、肥胖、脏器功能(肝肾功 能、胃肠道功能)、环境、遗传等
• 药物间相互作用
– 肝药酶诱导、抑制
- 个体化剂量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窄TI药物举例
肾脏清除
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 万古霉素 地高辛 碳酸锂 吗啡
肝脏代谢
华法林 拉莫三嗪 苯妥英钠 胺碘酮 环己哌啶 胰岛素 甲状腺素 霉酚酸脂 他克莫司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Main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药-时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UC
适用于静脉滴注情形,表示药物以恒速滴注方式进入中央室,其数值由剂量 和滴注时间比值得到。
◆转运速率常数 Transport rate constant , K
适用于二房室及以上的药动学模型,表示药物从中央室向外周室的一级转运, 或者从外周室向中央室的一级转运,分别用K12和K21表示。
药效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PD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药动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掌握临床药动学的概念●熟悉临床药动学的基本任务与研究内容1.药物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应用动力学原理,定量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临床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ADME动态变化规律,并应用于临床给药方案制定和药物临床评价的应用性技术学科。
3.临床药动学的主要任务:揭示药物在人体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把研究结果应用于药物临床评价和给药方案制定。
4.主要任务:(1) 学科自身建设与完善的任务: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与目的,不断地完善自身学科体系,这是临床药动学的首要任务。
(2) 新药研究开发的任务: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
(3)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任务:给药方案制定、给药方案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
5.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制定方法研究:最佳给药方案: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6.临床药动学研究为新药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拟订提供实验基础,为新药上市后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7.特殊人群: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可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发核黄疸,故1周内新生儿禁用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和维生素K等。
妊娠后期孕妇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大剂量苯巴比妥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导致胎儿严重出血,甚至死胎。
8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BA研究方法:血药浓度法、尿药浓度法和药理效应法。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 , BE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剂量,其吸收速度与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临床效应一致)。
9.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 将经典的药动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和药动学参数的统计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
【临床医学】临床药动学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 给药剂量! ✓ 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特殊目的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 受试者分组与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 适宜的对照设置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药动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样品: 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唾液及各种组织匀浆
临床药学教研室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时,还应根据新药药理学特 点、临床用药需要及试验条件的可行性,选择性地进 行如下内容的研究: ✓ 新药与其它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 ✓ 新药特殊药物动力学研究(包括肝、肾功能受损,年 龄等因素对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 群体或不同种族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室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动学研究试验设计:p70-72
✓ 5.1 GCP要求 ✓ 5.2 受试药物的要求 ✓ 5.3 受试者的选择 ✓ 5.4 给药剂量确定与给药方法 ✓ 5.5 药-时曲线的数据测定
临床药学教研室
5.1 GCP要求
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是新药的临床试验 内容,受试对象是人。因此,全过程必 须贯彻GCP的精神与赫尔辛基宣言精神, 课题研究方案必须经负责该课题单位的 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严格执行,试验的 方案设计与试验过程中,均应注意对受 试者的保护。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的特点: 浓度低;干扰多且不确定;样品量少且不能重复 获得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选择性;足够高的灵敏度;较宽的线性范 围;足够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临床药动学将药物动力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临床,解决临床给药方案问题。
所谓给药方案(Dosage regiman )是指在确定药物之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使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并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目前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求出病人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再用已测得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通过计算制定给药方案;另一种方法是用文献报道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通过计算制定给药方案。
第一种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需要有测定血药浓度的设备和条件,一般医院不具备测定血药浓度的条件,不能开展这项工作,但用这种方法制定的给药方案,更符合病人的实际病情,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而第二种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比较简单,无须具备测定病人的血药浓度设备和条件,但符合病人的实际病情要差些,该法在临床治疗中也有参考价值。
在临床用药中多为等时间间隔多剂量给药,因此重点讨论多剂量等时间间隔给药方案的制定。
㈠ 多剂量给药后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⒈多剂量函数首先看多剂量给药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现以静脉注射为例说明其变化规律。
单室模型药物第一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1)max = X 0当给药时间间隔为τ,此时(X 1)min = X 0e -K τ第二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X 2)max = (X 1)min+X 0= X 0e -K τ+X 0 =X 0(1+e -K τ) (x 1)c图4-1 药-时曲线变化示意图(X 2)m i n =X 0(1+e -K τ)e -K τ= X 0(e -K τ+e -2K τ)第三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3)max =(X 2)min+X 0= X 0(1+e -K τ)e -K τ+X 0=X 0(1+e-K τ+e-2K τ)(X 3)min =(X 3)max e-K τ= X 0(1+e -K τ+e -2K τ)e -K τ= X 0(e -K τ+e -2K τ+e -3K τ)依次类推n 次快速静脉注射后体内药量变化规律如下: (X n )max = X 0(1+e -K τ+e -2K τ+e -3K τ+……+e -〔n -1〕K τ)(X 3)min =(X n )max e -K τ= X 0(1+e -K τ+e -2K τ+e -3K τ+……+e -〔n -1〕K τ)e -K τ上式中(1+e -K τ+e -2K τ+e -3K τ+……+e -〔n -1〕K τ)是一公比为e -K τ的等比数列。
令 r =∑(1+e -K τ+e -2K τ+e -3K τ+……+e -〔n -1〕K τ)=ττk nk ee----11 (4-1)将(4-1)式写成一般通式如下: r =ττk nk ee----11 (4-2)(4-2)叫多剂量函数,n 为给药次数,K i 为速度常数。
⒉多剂量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多剂量血药浓度公式,只要在单剂量公式单项(多项)指数式中每项都乘以多剂量函数即得。
⑴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多剂量静脉注射,对于单室模型药物来说,第n 次给药后的间隔时间内任何时间的体内药量X 0,等于在单剂量公式X=X 0e -kt 中指数项乘以多剂量函数,于是得:X n = X 0(ττk nk ee----11)e -kt (4-3)t 为第n 次给药后所经过的时间,如用浓度表示,可写成: C n =VX 0(ττk nk ee----11)e-kt(4-4)(4-4)式就是多剂量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多剂量静脉注射,对于双室模型药物来说,第n 次给药后的间隔时间内任何 时间的体内血药浓度C n ,等于在单剂量公式C=Ae -αt+Be-βt中指数项乘以多剂量函数,于是得:C n =tn tn eeeeeeββτβταατατ--------+--)11()11((4-5)⑵非血管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多剂量非血管给药,对于单室模型药物,第n 次给药后的间隔时间内任意时间的血药浓度,等于在单剂量公式C = )()(0tk kta a a eeVK k k FX ---- 的每项指数前乘以多剂量函数得:)()ττττττka k nk K K nK a an eeee e eV K k k FX C a a ------------=1111(0 (4-6)多剂量非血管给药,对于双室模型药物,第n 次给药后的间隔时间内任意时间的血药浓度,等于在单剂量公式C =Ne -kat +Le -αt +Me -βt 的每项指数前乘以多剂量函数得:C n = Nττa a k nk ee----11e-kat+Lατατ----een 11e-αt+Mβτβτ----een 11e -βt (4-7)(4-6)与(4-7)就是非血管给药的单室模型与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⒊稳态血药浓度(sleady slale plasma concentration )多剂量给药时,随着n 的增大,血药浓度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血药浓度曲线不再升高,既峰浓度(C max )的差值越来越小,最终达到稳态,此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等于排出的速度,这时的血药浓度叫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plateaau level ),记为C ∞或C ss 。
下面用多次给药后C max 的增长%计算帮助进一步理解稳态血药浓度的含义。
某药物多次静脉注射,已知给药剂量(X 0)为1g ,给药间隔时间(τ)等于t 1/ 2,经多次给药后C max 的增长%如下:2次给药后C max 增长% =%50%100115.1=⨯-3次给药后C max 增长% =%28.14%1005.15.175.1=⨯- 4次给药后C max 增长% =%14.7%10075.175.1875.1=⨯-5次给药后C max 增长% =46.3%100875.1875.194.1=⨯-6次给药后C max 增长%=%7925.0%1009685.19685.19842.1=⨯-7次给药后C max 增长%=%398.0%1009842.19842.19921.1=⨯-2 1 t图4-1峰浓度增长示意图上图说明临床多次等剂量给药时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其峰浓度的增长%逐渐缩小,达到稳态。
但稳态时仍有峰谷波动,在每一个给药时间间隔内血药浓度存在一个极大值(峰值)和一个极小值(谷值),所以在给药间隔时间(τ)内血药浓度曲线呈现低—高—低的现象,一个给药时间间隔内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 )等于单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 );并说明稳态时是稳中有动。
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average plasma concentration )稳态血药浓度不是单一常数,在每个给药时间间隔内随时间而变化,是时间的函数,故有必要从稳态血药浓度的起伏波动中找出一个特征性代表值,来反映多剂量长期用药后的血药水平,这个值就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t = 0—τ),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所得的商叫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可以用下式来表示:C =τττVK FXdtC 0=⎰∞ (4-8)应该注意C 不是(C ∞)max 与(C ∞)min 的算术平均值,它与τ的乘积应等于0到τ时间间隔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在(4-8)式中K 与V 是药物动力学参数,是一个常数。
所以可用上式通过调节X 0和τ来得到所希望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 ,达到所希望的有效血药浓度。
㈡ 临床给药方案的的制定⒈给药方案设计⑴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方案此法是以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作为制定给药方案的最适指标。
按公式 C =ττCl FXKV FX=X 0 =C τCl / F对某一药物制剂,其K 、V 或Cl 、F 基本上恒定,只能通过调节X 0或τ,以达到治疗所需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目的。
用该法制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血药浓度与药效具有相关性。
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可导致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从无效到有效再到产生毒副作用,直致死亡。
所以最小有效血药浓度(MEC )与最小中毒血药浓度(MTC )之间的血药浓度浓度范围是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而最小中毒血药浓度(MTC )与最小有效血药浓度(MEC )之间的比值(P=MTC/MEC )叫治疗指数。
设计药物临床给药方案的目的在于力求使病人服药后的血药浓度保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以内,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特别是对于治疗指数比较低的药物更应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并按给药方案合理用药。
对于属于线性动力学范畴的药物,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通过调整给药速度X 0/τ来调整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 在药物的治疗范围内,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在制定给药方案时要注意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用单室模型及静脉注射给药时的血药浓度—时间变化规律公式代替口服或静脉滴注给药时血药浓度—时间变化规律公式来使用。
最后要结合临床观察来确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例题(4-1)某一高血压患者,静脉注射心得安12mg 后,又以3.5mg / h 速度静脉滴注,经一定时间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此时测知血药浓度为40μg /ml ,为了维持患者口服心得安后的平均血药浓度为40μg /ml ,请设计给药方案(已知F = 25—50%)。
[解] 按单室模型处理已知: C = 40μg /ml = 0.04mg /ml , k 0 = 3.5mg /ml F =25—50%(F =37.5%)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时的稳态血药浓度公式如下:C ∞ =Clk KVk 00=∴Cl =)/(087.0)/(5.87)/(04.0)/(5.30h L h ml ml mg ml mg Ck ===CX =τ()()()h mg h ml ml mg FCl /33.9375.0/5.87/04.0=⨯=由计算结果可得如下四种给药方案:每小时口服9.33mg 药物; 每4小时口服37.32mg 药物; 每6小时口服55.98mg 药物; 每12小时口服111.96mg 药物。
现有四种给药方案可供选择,究竟选择那种给药方案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口服多剂量给药后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会出现峰谷现象,其峰值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高,谷值随给药次数的增大而下降。
所以上述四种给药方案虽然平t图4- 2 不同给药方案血药浓度示意图峰值如超过MTC会出现中毒症状,谷值低于MEC会使治疗作用减弱,甚至无效。
所以对通过计算得到的给药方案应结合临床观察来确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例题(4-2)某一患者口服茶碱制剂,其血中茶碱浓度如下:每隔8小时口服1.3mg(F=1.0),经4日后达稳态C= 4μg /ml;每隔8小时口服2.6mg(F=1.0),经4日后达稳态C= 8μg /ml;每隔8= 12.3μg /ml;μg /ml0 t图4-3不同给药方案血药浓度示薏图根据临床观察C=10μg /ml时疗效最好,并未出现中毒症状,用C=10μg /ml 计算给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