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如喜、怒、哀、乐、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人格 (个性)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8
❖二科、学心心理理的学实对质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功能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
力。
30







31
三、感觉的特征
1 感觉的适应性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2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在黑点的灰 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返回
33
2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 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65
(2)保持 ▪ 把知识经验保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 ▪ 再认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 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 重现叫做回忆。
66
❖(4)遗忘 ▪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失败。
67
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68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 以后逐步变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72
❖ 例如:数字特征记忆法: ❖ (1)谐音法 ❖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
目录 返回
二 感觉的分类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思维分类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头脑风暴与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爱用右脑的人(形象思维发达)看到的是顺时针旋转; 爱用左脑的人(抽象思维发达)看到的是逆时针旋转。 耶鲁大学耗时5年的研究成果,女生一般看到的都是顺时针旋转,男生一般看到 的都是逆时针旋转,14%的美国人可以两个方向都能看见

第二节 认识过程
一、感觉

概念(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 脑神经所传导的特殊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前庭感觉等。 脊神经及某些脑神经的皮肤分支所传导的表面或皮肤感觉 触压觉、温度觉和疼痛觉等。 脊神经及某些脑神经的肌肉分支所传导的深部感觉 肌肉、肌腱、关节的敏感性和位置感觉。 自主神经系统所传导的内部感觉 内脏痛觉及饥渴、恶心等感觉。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 意志行为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个体具有一定倾向
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倾向性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
认识过程(知) 情绪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情绪是伴随着动机性行为而产生的,个体的
动机能否满足,自然伴随产生不同的情绪, 满足则快乐,不满足则痛苦,在寻求过程中 受到阻碍,则产生恐惧、沮丧等情绪。 有时情绪本身就具有动机作用,能促进个体 的行为活动,如恐惧情绪可以促使个体产生 逃跑或攻击的行为。
情绪和情感
情绪多与生物学相联系,具有本能的、情景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registration) 保持(retention) 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production)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认识过程
• (二)感觉的种类 • 感觉的分类有许多种,目前比较公认的分类法是以感受器所在部位以
及接受刺激的来源不同,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 、嗅觉和肤觉等)和内部感觉(如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等)两大 类。 •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刺激,必须是适宜刺激 ,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为主体所能接受;二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即 感受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认识过程
• 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感觉只是个别属性的信息摄入,而知觉则能 告诉人们事物的意义。
• (二)知觉的类型 • 人们习惯上以知觉时何种感觉占主导地位进行分类,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还可以根据所认识事 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 映的是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时间知觉 则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四季变化、昼夜交替、 时间长短、先后顺序、人自身的生物节律等;运动知觉是物体空间位 置移动等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 (3)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以 往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喜悦心情的记忆等。
• (4)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学过的技 能操作、游泳、打太极拳等。
• 2.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 (1)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
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
• 二、人格
• 人格,在心理学上亦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 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 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复杂图形及脸孔识别 环境声音及音乐 运动模式的空间组织
几何学、方向感觉和心理旋 转
表2-1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性功能
案例评析:
【案例2-2】 1848年9月13日,铁路监工盖吉在一次爆破中,一根3.7英尺长的铁杆刺
穿了他的颅骨。当人们用卡车把他送回旅馆的时候,他自己还能走上楼,但 随后的2~3周内,他濒于危亡,到10月中旬他却逐渐恢复。恢复后盖吉的左 眼失明,左脸麻痹,但姿势、运动和言语上无恙;在心理上,他却变了个人, 他的理性和动物性之间的平衡似乎已遭破坏,他随时发作、放纵,还伴有无 礼和污秽的语言,这些都不是他过去的习惯,他不听从朋友和伙伴的劝阻, 特别是当这些劝阻与他的需求冲突时,他表现得很不耐烦。他随时异想天开 地提出很多计划,瞬间又一次否定,反复无常。他的智能和表现像个孩子; 可是却有着一个成年男子所具有的强烈本能。他受伤之前虽未受到良好的学 校教育,但他具有平衡的心态,受到熟人的尊敬,大家认为他是个机灵、聪 明的生意人,精力充沛,毅力不凡,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就这些方面来说 他已经完全变了。他的朋友和熟人都说他”不再是以前的盖吉了”。
例如,门在关闭与半开时,它在人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 状是不同的,但人们知觉到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4.知觉的种类
传统的心理学,通常把知觉分为四类。
(1)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 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包括:对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 间的确认和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有: 真动知觉、诱动知觉、自主 运动。
(4)错觉:
4.错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格是指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过程与人格特征相结合,就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触摸到物体的软硬,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事物都是由许多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的容器,认出它是一个杯子,这个心理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

简单地说,看到一个圆柱体,是感觉过程,认出是一个杯子,则是知觉的过程,后者包括了以往的经验,是多个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感觉的种类与特性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的敏感程度是感觉的感受性,衡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志是看感觉阈限值的大小,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10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个性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 实进行反映。个性差异通常是指人们在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11
第二节
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一、消费者的感性认识阶段(认识形成阶段) 消费者通过大脑对外部信息加以接收、整理、 加工、贮存,从而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认知, 这一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消费者的认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机 能的活动共同完成的。构成认识过程的心理机 能包括:感觉、知觉、错觉、注意、记忆、思 维、想象、联想等。
31
二、消费者的理性认识阶段(认识发展阶 段)) (一)注意 (二)记忆 (三)联想 (四)思维 (五)想象
32
(一)注意 1.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
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 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伴随在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 而且是这些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为只有注意着什么,才能感知、记忆、 思维着什么。感知、记忆、思维正因为 有了注意,才能更深刻。
8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喜、怒、哀、乐、爱、 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确定目标,克服内外困难力 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9
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 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 向,他决定着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对认识 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求、动 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人 生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区别于他人,在不 同环境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思维•一思维(thinking)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如:•1、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

•2、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SARS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括。

•3、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思维不是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

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课题任务。

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

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二)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如:1、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

3、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等。

二、思维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抽象化等过程。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区分为不同的特征。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

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

•(二)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分类:是大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加以分门别类。

•(三)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二节心理过程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情绪情感过程(feeling process)及意志过程(will process),即常说的知、情、意。

认知过程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在认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的过程;意志过程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维持这些行为的内部动力。

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是统一的整体。

一、认知过程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构成,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一)感知觉1.概念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如感受到一定的温度,闻到某种气味,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却十分重要。

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初源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人脑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常总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

单纯的感觉通常不存在,感觉一经产生,知觉也随之产生。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不能产生感知觉。

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反映过程,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知觉需要借助个体的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更高阶段的认识。

2.分类(1)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感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和作用,反映外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其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于身体的表面,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

内部感觉感受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的不同状态,反映机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的信息,其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内,如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的对象,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上下台阶、穿越马路、驾驶汽车等,均需依靠空间知觉的判断。

时间知觉指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和周期性的反映。

人的时间知觉与当时的情绪、态度、身心状态以及从事的活动性质有关。

积极地参与紧张的工作,总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久病卧床的病人往往会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

运动知觉指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其中视觉起重要作用。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大小称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要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要引起一个感觉变化,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数量。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阈限。

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称差别感受性。

4.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从亮处进入暗室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一会儿就能看清了,表明感受性升高了。

温度觉、触压觉适应很快,如洗热水浴不久就不觉得烫,厚重的衣服久穿在身就不觉得重。

嗅觉的适应速度也比较快,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的适应不大明显;痛觉则很难适应,这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

如把同一个灰色小纸片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得亮些,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则显得暗些。

先后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叫做先后对比。

吃水果时先吃酸的橙再吃甜的苹果,觉得苹果更甜。

(3)感觉后像: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做后像。

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其中,视觉后像表现得最为明显。

看电影、电视都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

而医院手术室里医护人员的工作服多采用浅绿色,也是利用视觉后象原理以缓解手术中医护人员的视觉疲劳。

(4)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称为联觉。

如红、橙、黄等类似阳光或者火焰的颜色,使人有温暖的感觉,被称为暖色;而青、蓝、绿等与海水、蓝天、森林的颜色相似,使人有清凉的感觉,被称为冷色。

不同的颜色还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

蓝色使人镇静,常用作医院病房墙壁的颜色;淡蓝色有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好处;紫色可使孕妇感到镇静等等。

(5)感觉补偿:指某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例如,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能学会通过声音来辨别附近的建筑物、地形等,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等,其听觉、触摸觉较常人更敏锐。

人的感受性也能在个体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钢琴家可以分辨两个相邻琴键之间的20~30个中间音,而一般人仅能分辨2个中间音。

5.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

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出来的叫图形,即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叫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换。

由于知觉的选择性,才使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刺激物上,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人们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完整知觉的特性。

这是因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

过去经验的累积使人能在大脑中把这种联系保存下来,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会对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缺失的部分加以整合补充,从而把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在整体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对象的关键性成分决定知觉的整体性。

对对象个别部分的知觉也依赖于对象的整体知觉。

对象的个别部分与整体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3)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志出来,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识经验不同,知觉的理解性也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如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形状恒常性。

在不同的光线下,同一个物体反射到人眼中的光有很大的变化,但它们的颜色看起来好像没有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6. 感知觉与临床护理从护理的角度,感知觉的敏锐性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效果。

如感觉敏锐的护士可以及时闻到异常气味及察觉病人神色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另外,护士可以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设计相应的护理环境,增加病人的满意度。

如,利用冷暖色调产生的联觉设计病房。

(二)记忆1.概念记忆(memory)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分类记忆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image memory)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如对面容、声音、气味等的记忆。

护理学生学习解剖课时,亲自去实验室摸一下骨架,就是一种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logical memory)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学生学习医用数学、化学中的公式很多用到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movement memory)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如骑车、游泳,一旦学会多年以后仍能操作。

很多的基础护理操作都用到动作记忆。

(2)按记忆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像在头脑中持续一瞬间的记忆。

其特点是储存时间极短,一般为0.25~2秒。

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被遗忘。

另一个特点是容量较大,一般来讲,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被登记。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除了重要信息外,一般信息很快消失,如从电话薄上查到一个需要的电话号码后,立刻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清了。

其特点是储存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如果不复述,很快就会遗忘。

如果加以加工处理,就会转入长时记忆。

另一个特点是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所谓组块是指一个熟悉的单元,如具有意义关联的一些汉字、词语、名称等。

如,数字191419391945,对不留意的许多人而言,它是12个组块,而对熟悉战争历史的人来说,可能只有3个组块,因为1914.1939.1945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开始和二战结束的年份。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也称永久记忆,是指信息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可因印象深刻一次获得,是个体积累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主要就是靠长时记忆中随时可以提取出来的知识和经验。

其特点是容量没有限度,时间很长,从1分钟以上到终生;最长的可以保持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