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护理心理学》课后题解

护理心理学绪论1.现代世界的医学模式正处于( D )的阶段。
A.神灵主义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B.机械医学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C.自然哲学向机械医学模式转变D.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E. 自然哲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医院想要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应采取( C )。
A.自然观察法B.现场实验法C.问卷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个案法3.什么是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以解决会实践中的心理问题,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护理心理学既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法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共香,入鲍鱼之肆,久雨不同其臭”是由于人的唉觉的感受性( C )。
A.提高了B.降低了C.适应了D.迟钝了E.停滞了2.知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E )。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E.准确性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5个需要层次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D )。
A.生理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E.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 A )。
A.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B.遗忘的进程先慢后快C.遗忘的进程时快时慢D.遗忘的进程快慢一样E.以上都不是5.王先生,52岁,建筑工人。
王先生因腿部粉碎性骨折住院,经诊断需进行手术治疗,得知这种情况后王先生对手术很恐惧,怕手术意及生命。
(1) 王先生的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 )A.动机冲突B.需要冲突C.生理需要D.动机调节E以上都不是(2) 王先生希望能治好病,但又害怕手术属于( C )。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应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应用学科。
通过《护理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护理理论和心理护理技术,为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病人心理变化的观察、评估及应对的护理措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处理护患关系和与病人交往的技巧。
3、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从而自觉遵守护士角色规范,更有效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以讲授为主,结合挂图、实物及事例,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章节内容及相关专业课学习情况,安排实验、见习,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3、适当安排自学内容。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心理现象的实质。
2、熟悉: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及护理心理学的任务。
3、了解:现代护理学发展和特征。
【教学内容】1、心理学概述。
2、心理学与护理学。
3、护理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情绪、情感、人格、气质、性格、能力及需要的概念、分类。
2、熟悉: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气质及性格的基本特征,记忆、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需要的层次。
3、了解:记忆、注意、情绪的生理基础,感觉、知觉、思维、注意、情绪、人格的障碍表现。
【教学内容】1、感觉、知觉的概念、分类、感知障碍。
2、记忆的概念、分类、过程、系统,衡量记忆力的指标。
记忆成功的条件,记忆障碍。
3、思维、想象的概念、分类、思维障碍。
4、注意的概念、分类,衡量注意力的标准,注意障碍。
5、情绪、情感的概念、状态,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障碍。
6、人格、气质、性格、能力、自我和自我意识的概念,健康人格的特点,人格障碍。
7、需要的概念、性质、类别和层次。
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心理挫折、应激、应对、心身障碍的概念,应对方式的种类,护理工作应激及处理方法。
护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护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psychology 护理心理学: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机体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现象的内容:(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 b.情绪和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2)人格: a.意识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自我意识4.护理心理学的任务:(1)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并用于临床实践(2)研究患者心理特征影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3)探索护患关系及其改善(4)探索优秀护理人才的心理特点,探索培养途径nursing care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方法,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促进患者健康或达到最佳身心状态的活动。
第二章基础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1)自我实现论(2)顶峰体验罗杰斯人有实现的趋向,人性基本可以信赖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巴普洛夫及其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和操作条件反射班杜拉及其社会认识论,自我效能理论3.观察学习的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需要模仿的行为规范是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要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被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4.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要点:(1)知觉疾病易感性:是个体对危险行为会危害自己的健康或疾病可能性的敏感程度(2)知觉疾病威胁:是个体对危险行为后果和疾病危险性的预期(3)知觉健康行为益处:是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能带来好处的预期(4)知觉行动阻碍:是对采取行动所付出代价和遇到的困难预期(5)行动线索:实现行为改变的策略(6)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者采纳建议,实施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的可能性高。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如喜、怒、哀、乐、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人格 (个性)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8
❖二科、学心心理理的学实对质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功能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
力。
30
感
感
受
受
阈
性
限
31
三、感觉的特征
1 感觉的适应性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2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在黑点的灰 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返回
33
2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 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65
(2)保持 ▪ 把知识经验保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 ▪ 再认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 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 重现叫做回忆。
66
❖(4)遗忘 ▪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失败。
67
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68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 以后逐步变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72
❖ 例如:数字特征记忆法: ❖ (1)谐音法 ❖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
目录 返回
二 感觉的分类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Nursing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57适用专业:护理学总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后续课程:行为科学、神经心理、异常心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如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讲解,理解哪些因素导致心理健康或异常的发生、如何诊断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问题后怎样干预、学习了不同病人年龄、性别、病种的不同具有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最后还分析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怎么维护护士本人健康。
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解决临床护理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杨艳杰主编《护理心理学》(第三版)、新华书店、1999年。
必读书目:《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蒋继国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沈郁秋主编选读书目:《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6版姚树桥孙学礼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2年6月第3版杨艳杰主编二、课程总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明显,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目的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指导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解决护理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实现对病人的最佳护理。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
2、熟悉各类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
3、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的病因分析、心理诊断、心理护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护理心理学》教案

护理心理学教案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教材:《护理心理学》蒋继国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学科性质护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之中,针对病人极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人针对心理学基础知识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从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有针对性进行讲解。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1、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2、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三、教案编写的原则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不断充实与更新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护理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护理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同时结合临床护理,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教学时数 2学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之一: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1学时第三章:心理学基础之二:信息加工过程 4学时第四章:心理学基础之三:行为控制与调节 4学时第五章:心理学基础之四:心理特性 4学时第六章:心理健康与应激 4学时第七章:心身疾病 2学时第八章: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4学时第九章:病人心理与护患关系2学时第十章:心理护理 4学时五、参考书目:1. 朱智贤(1989):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1996):心理学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叶浩生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
《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06
个性心理与护理
个性倾向性与护理
需要
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满足其基本和高级需要。
动机
分析患者的行为动机,引导其形成积极的 康复动机,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兴趣
关注患者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相关的活 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个性心理特征与护理
01
02
03
气质
了解患者的气质类型,提 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 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护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从早期的经验总结到现代的科学研究 ,护理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心理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对护理心理学的影响
01
心理学为护理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促进了护理
心理学的发展。
护理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贡献
02
护理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和
研究方法
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 查法、心理测量法等,以 收集数据、分析现象、验
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02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现象及其实质
心理现象的定义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 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
心理现象的实质
《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知 识
CONTENTS
• 绪论 •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认知过程与护理 • 情感过程与护理 • 意志过程与护理 • 个性心理与护理
01
绪论
护理心理学概述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活 动、心理特征及其与护理行为关系的 学科。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也叫个性,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性及自我意识。
护理心理学: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研究病人及护士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病人和护士病人:患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的个体。
护士:主要研究其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心里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2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3研究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4研究护理心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5研究及培养护士的心理素质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的原则伦理学原则护理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1)主管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3)临床观察法2 实验法:经过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访谈或问卷的等形式,系统地、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1)抽样2)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4个案法:只对一个受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同时使用观察访谈、测验和实验等研究手段。
适用于护理心理学心理问题的干预、心身疾病研究分析等,以及某些研究的早期探索阶段。
国外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心理学融入护理实践,强调心身合一2心理学教育成为护理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3应用心理疗法开展临床心理护理4开展定量和质性研究护理心理学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动力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潜意识理论、性心理学说、人格学说、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一种意思,由自我认识、自我体 验、自我调控等组成,是一种自我调节系统。如“我是 怎样的人,对自己是否满意、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承 认理想的人?”等等
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 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系统。 人格倾向性; 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
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
富,开始体验 德来评价事物的好坏
成人情绪,社 与是非。
会情感开始发
展。
•生二(潘、⒊菲心)尔理脑德的的用实生微质理电研极究通证适明当:电加流拿刺大激神病经人外有科关医
脑区,证明皮层感觉区的存在,并且每个区域 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运动 感觉
身体觉知
听觉
视叶
阅读 嗅觉
1.心理是脑的功能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 物)——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思维萌芽阶 段(哺乳动物)——人的意识
----动物进化
▲感觉阶段
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只有感应性而无感觉 如 阿米巴原虫
环节动物(如蚯蚓)有了神经系统----产生感觉 ▲知觉阶段
脊椎动物分化出神经和脑----产生感觉和知觉
感觉
一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 事物
眼、鼻、 传入神经 耳、皮肤
感觉器官
大脑感觉部位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D.O.Hebb)、贝 克斯顿(W.H.Bexton)等人进行。
试验中,被试进入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实验室, 安静地躺在舒适的床上,并蒙眼、堵耳、带手套, 吃喝也不用移动手脚,“剥夺”被试的感觉。实验 初期被试还能安静地睡着,随后被试变得焦躁不安, 全身不适,不耐烦,寻找刺激等。所有被试都感到 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 生活一周。
意力、有初 产生较为 步的记忆力、复杂的情 情绪有积极 感体验。
达自己的想法 和意愿,自我 意识已发展, 形象思维进一
忆力发展迅速,表现 为由机械记忆向理解 记忆发展,无意记忆 向有意记忆发展,以
和消极之分 如羞耻感、 步发展,开始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同情心和 进行逻辑思维, 地位,情感的深刻性
嫉妒心等。 想象力非常丰 不断增加,能运用道
2.心理是对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 产生不同的反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的实践经 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人的心理反 映总是通过具体人实现的,总是带有个人特点的。 (2)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地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象镜子反映物象那样机械、被动,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客观事物反映到 主观上来,又能通过主观改造客观,使之符合人的需要和意愿。 促进人类社会按客观规律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3)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产生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 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第二节 心理过程
定义: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 在一定的时间内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 程。
认知过程 情绪与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 理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组成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实质 第二节 心理过程 第三节 人格
第一节 认识过程 本节学习目标
1. 理解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的概 念。
2. 解释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并理解感觉、知觉 的特性。
3. 列出各种影响记忆与遗忘的因素。
4. 描述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5. 说明想象和注意对人的重要性。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心理现象
人 格:个体具有独特倾向性的总和 (个性)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指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 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行 为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等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 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 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 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
▲思维的萌芽阶段——黑猩猩
▲意识的产生----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 最高形式
二(、⒉心)理从的个实体质发育来看:
a人出生后,脑重量的变化与心理变化。 b “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一些
低级的感觉
人脑与其他动物的脑相比 ▲人脑脑重指数(脑重与体重之比)最大
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 的发育完善紧密相关。
(⒋)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损伤,产生生 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脑震荡后的顺 行性遗忘);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在临床观察 中发现一个病人30年内,仅能发一个音而不能说话, 病人去世后经尸检见病人左半球额叶第三额回上有 一个鸡蛋大的损伤,得出左半球参与言语控制的结 论,并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如喜、怒、哀、乐、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人 格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个性)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二科、学心心理理的学实对质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吸吮——认人——说话——人格
·脑重量的变化与心理变化
时期 出 生 9个月
3岁
7岁
12 岁
脑重 390克 660克
1000克
1280克
接近成年人
心理 活动
激动和 哭叫
理解语言、 除正常的 心理发展趋于 心理发展已经成熟。
有模仿行为、情绪反映 成熟,能自主 语言能力由口头语言
有明显的注 外,开始 地与人交谈表 向书面语言发展,记